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
晚唐詩人韋莊,一生至少參加了4次科舉考試,年近60歲才考中進士。
我們今天要讀的《含山店夢覺作》,就是他在第3次落榜後客居外地寫的一首詩。
這首詩看似很直白,但是感情很含蓄,尤其是次句。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次句隱藏了什麼樣的感情。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閒揮袂客天涯。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您看,這首詩是不是非常簡單?
每一句都很容易理解,這就是一首普通的思鄉詩。
其實不然,這首詩的感情非常複雜。
在讀這首詩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
這非常重要,否則就不能完全讀懂詩人的感情。
先看詩題,也很簡單:在含山的一個旅館中,夢醒之後所作。
有兩個問題很容易誤導讀者:
(1)含山在什麼地方?
很多人都認為,含山是指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
其實不對。
首先,雖然韋莊漂泊過很多地方,但是從他的旅途看,並沒有路過含山縣。
其次,含山縣與江南就只隔一條長江,詩人為什麼會做「江南夢」呢?
從這兩點可以看出,詩題中的「含山」並不是指安徽的含山縣。
其實,在山西運城市聞喜縣有一條含山路,詩人第三次落榜後剛好就經過了這裡。
(2)詩人的家鄉在哪裡?
我們知道,韋莊是長安人。
那麼詩人為什麼會做「江南夢」呢?
這也需要我們仔細查查原因很簡單,黃巢起義以後,詩人為避戰亂,在浙江衢州重新安了家。
詩人第三次參加到長安參加科考,就是從浙江衢州出發的。
可見,詩人夢見的是浙江衢州的家鄉。
好,理解了這兩點,我們再來讀詩。
1、曾為流離慣別家。流離,流轉離散。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曾經因為流轉離散,習慣了離別家鄉。
這句話很好理解。
詩人之所以習慣了離別家鄉,是因為「流離」。
流離,是指流轉和離散。
詩人為什麼會流轉?又是和誰離散呢?
這也需要我們查他的生平。
公元880年,詩人二次應舉不第,正值黃巢起義,與弟妹失散,為躲避戰亂,舉家離開長安赴洛陽,後來又輾轉到浙江衢州。
您看,詩人願意習慣離別家鄉嗎?
很顯然,詩人因為戰亂不得不離開家鄉,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詩人為什麼要寫自己「慣別家」呢?
是在為後一句做鋪墊。
2、等閒揮袂客天涯。等閒,輕易。揮袂,揮手。這一句的字面意思是:輕易地揮手,在天涯作客。
您看,詩人離開家鄉與一般人不同。
古人離開家鄉,一般都會很傷感,但詩人呢?
「等閒揮袂」,看起來很輕鬆,很瀟灑,沒有一絲愁緒。
但詩人為什麼會「等閒揮袂」?
就是因為「慣別家」。
已經習慣了,所以這一次離別也覺得很普通,沒什麼大不了。
很多人讀到這裡,容易忽略一個關鍵問題:既然詩人已經「慣別家」,而且離開家鄉時很輕鬆,那麼詩人為什麼又會回想起離開家鄉的這一幕呢?
按正常人的心理,越是平常的事情,越不容易被記起。
對吧?
我們繼續讀後兩句,看看詩人為什麼會突然想到自己離開家鄉的情景。
3、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起來,起床。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在燈前睡了一覺,夢到了江南的家鄉;心中惆悵,起床後看到了山月已經西斜。
這兩句話理解起來也不難,但是很值得推敲。
詩人為什麼會產生思鄉情?
這個答案很簡單,因為詩人做了一個思鄉夢。
那麼我再問您:他思鄉就思鄉唄,為什麼會想起自己離家時「等閒揮袂」的動作?
這個動作很普通啊,又不是一次兩次了,他早就習慣了離別家鄉,為什麼這次他偏偏要想起呢?
很顯然,這一次有和以往不一樣的地方。
哪裡不一樣?
原因就是,他這次離家的目的與以往不同。
他這次離家是為了參加第三次科考,也是定居浙江衢州以後的首次科考。
我們再回頭看,詩人為什麼會「等閒揮袂」地離開家鄉?
這一方面是因為習慣了離開家鄉,另一方面是因為詩人滿懷希望,他認為自己考中的可能性很大。
但很可惜是,他這次又沒有考中。
再加上剛才做了一個思鄉夢,所以他才很自然地想起自己離開家鄉時輕鬆自信的狀態。
他不僅想起了自己離家時的情景,更想起了以往因為戰亂不得不離開長安的情景。
您看,他心中有三種感情的交織:應舉失敗的痛苦之情,思鄉之情,還有對戰爭的厭惡之情。
但是他能馬上啟程回家嗎?
顯然不能。
您想想看,地方割據,戰爭不斷,詩人為什麼不找個地方安安穩穩過日子,還要考進士呢?
可見詩人建功立業的願望非常強烈。
既然出來了,自然要找一找出人頭地的機會,對不對?
他之所以從長安轉到山西,正是為了到河東道投靠鄭尚書。
應舉失敗,又不能回家,所以他才想把對親人的思念寄託給明月。
於是起床,結果才發現月亮已經西斜,無法再為他傳遞思念了。
詩人心中的痛苦,又增加了一層。
我們回顧這首七絕,如果沒有次句的「等閒揮袂」以及首句的「慣別家」,那麼這首詩就是一首很普通的思鄉詩。
這個本不應該成為習慣的習慣,本來一直隱藏在詩人心底,沒有被揭開。
但是,詩人的科舉再次落榜,再加上夜裡的思鄉夢,突然喚起了詩人對這個習慣的思考。
於是,詩人科舉失敗的痛苦之情、思鄉之情和對戰爭的厭惡之情,三種感情突然噴湧而來,對詩人形成了巨大的心裡衝擊。
這就是詩人惆悵的原因。
是不是很含蓄?
如果我們不仔細分析詩人的寫作背景,不仔細推敲詩人這個不正常的習慣,那我們就很難讀懂詩人的感情。
#唐詩#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