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繩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具戰略意義同時也是最殘酷的戰役之一,美軍曾計劃奪取衝繩作為進攻日本本土的基地,但衝繩戰役中日軍和平民瘋狂的同歸於盡似的頑抗讓美軍傷亡慘重,迫使美軍放棄登陸日本的計劃,改為使用原子彈,事實證明這是迫使日本投降最有效的方式。
在衝繩戰役中,美軍出現了一名卓爾不凡的英雄,他既沒有殺死日本人也沒有摧毀敵人的火力點,相反,他在整個戰爭中從沒有攜帶過任何武器,但他被美國授予了軍人最高的獎勵-榮譽勳章,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位赤手空拳的醫務兵在血腥的戰場上冒著日軍機槍掃射和炮彈爆炸勇敢的從陣地上營救了近一百名負傷的戰友,他的名字叫德斯蒙德·道斯。
德斯蒙德·道斯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教徒,二戰爆發前他在維吉尼亞一家造船廠當木工,1942年4月加入美軍服役。在新兵訓練中,道斯的奇怪行為遭到戰友們的譏諷和欺辱,因為作為一名軍人,他居然拒絕使用武器,這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道斯堅決不使用武器的原因,一是受信仰的支配,二是發生在他家族裡的一件事對他的影響,他的父親與叔叔曾因故發生爭執而動槍,兩人爭執過程中槍走火差點傷人,這件事讓道斯發誓永遠不碰武器。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把這件事情改編成道斯父母之間的糾紛,雖然更具有戲劇性,但歷史上的確發生過這個故事。
由於道斯的堅持,最後他成為一個醫務兵,在太平洋戰場上,他很快就讓戰友們改變了此前對他的偏見,在菲律賓他勇敢救助傷員獲得了兩枚銅星勳章,這足以彰顯他的英勇表現。然而,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在衝繩戰役中的所創造的奇蹟。
在衝繩島上,有一個叫「前田高地」的地方,美軍稱之為「鋼鋸嶺」,它是個斷崖似的峭壁,就像一堵牆擋在美軍面前,坦克裝甲車都無法翻越,只能靠步兵用繩梯攀登上去。4月26日美軍展開第一次進攻,29日道斯所在的307團接替攻擊不利的友軍,當步兵爬上鋼鋸嶺後,立刻遭到日軍的猛烈反擊,日軍在鋼鋸嶺上苦心構建的各種縱橫交錯的戰壕、暗堡、火力點讓美軍傷亡慘重,鋼鋸嶺上血肉橫飛、慘叫不斷。
勇敢的道斯穿梭在密集的槍彈和爆炸中,不停的救治傷員,把他們拖到懸崖邊上用繩子放下懸崖。即使美軍抵擋不住撤下懸崖後,道斯依然堅持留在崖上尋找傷員進行搶救,他不斷的把傷員一個個放下峭壁,讓這些無法行動的傷員免遭日軍屠殺,對道斯自己來說,他壓根就沒有武器,這樣做無異於把自己置身於日軍的屠刀之下,這樣的行為足以讓他令人尊敬。
美軍再次進攻鋼鋸嶺時,道斯一如既往地搶救傷員,但這次他很不走運,5月21日,他被一枚手榴彈炸傷,可他沒有呼救,而是自己處理傷口,五個小時後他才被擔架抬走。在撤退時又遭到日軍炮火攻擊,道斯看見附近有一個重傷員,便爬下擔架,讓戰友先抬走那名重傷員,在等待擔架返回的時候,他被日軍狙擊手打斷了左臂,道斯以驚人的毅力拖著受傷的胳臂和大腿,在崎嶇不平的地面爬行了近300米,硬是自己爬到了急救站,後來醫生從他身上取出了17塊彈片。
關於鋼鋸嶺戰役的具體過程,電影《血戰鋼鋸嶺》中表現得非常詳細,這部戰爭片對戰場上血腥恐怖的刻畫足以讓人震撼。
道斯在鋼鋸嶺上究竟搶救了多少傷員,沒有具體數字,他的連長說有一百多人,可道斯卻謙虛地說沒那麼多只有五十人,於是取了個中間數字,向上級報告搶救了七十五人。
1945年10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白宮為道斯頒發了美軍最高等級的勳章-榮譽勳章,以表彰道斯在戰爭中表現出的英勇事跡,他也是首個沒有消滅一個敵人卻獲得榮譽勳章的軍人。
戰後的道斯深受傷痛折磨,他本打算重操舊業依然當木匠,但一身的傷病讓他無法正常工作,在醫院接受了幾年的康復治療後,他與妻子在喬治亞州經營一個小農場養家。
好萊塢曾多次希望將道斯的故事搬上銀幕,但每一次都被道斯拒絕了,他不相信好萊塢會保持歷史的客觀性。2006年3月23日,87歲的德斯蒙德·道斯病逝。他去世十年後,好萊塢著名影星和導演梅爾·吉勃遜終於把道斯的事跡拍成了電影《血戰鋼鋸嶺》,該片準確的描述了道斯的傳奇故事,遺憾的是,道斯本人已經無法在銀幕上看到自己的事跡了。
喜歡二戰歷史請關注煙雨濛濛未沾衣,我寫作二戰德國人物、軍銜、服裝等內容,客觀講歷史,批判法西斯,更多史料請點開我的用戶名,在「文章」欄目裡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