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別人都在殺人,我在救人,這才是我參軍的目的」

2020-12-22 影視小棧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部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二戰電影《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在那個充滿戰爭的烽火歲月裡,一個拒絕拿槍的士兵,卻依靠自身的力量拯救了75條生命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戴斯德蒙·道斯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體格瘦弱,性格內斂,同時他也是一個軍醫。因為自身的信仰和來自於童年的陰影使道斯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因為在道斯的眼裡自己參軍入伍,不是拿起槍來傷害生命的,而是拯救生命的。正是因為道斯堅守的信仰與與原則使他在軍營中不得不忍受戰友的排擠和嘲笑,甚至為此上了軍事法庭。但他最終說服了軍隊讓他可以不用攜帶任何武器,並被召入美軍第77步兵師醫療隊。

是年,決定戰爭走向的衝繩島戰役拉開了帷幕,成千上萬的美國大兵被派往衝繩,直到他們到達戰爭的具體地點鋼鋸嶺才知道這是一個地獄般的地方。面對瘋狂的日軍,道斯他們節節敗退,道斯親眼目睹了戰友們一個個的倒下,這是道斯明白該是自己承擔起一份醫療兵的責任了,把受傷的戰友送回後方。就這樣道斯在大部隊撤退的情況下一次又一次的往返,每一次的往返就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就是這樣道斯在這場戰役中總共拯救了75條生命,並贏得了戰友的尊重,以至於後面大部隊決定再次徵戰鋼鋸嶺的時候,總攻時間往後推遲了十分鐘,為的就是等道斯做完禱告。

整個影片其實是描寫了一種信仰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而這正是當今社會我們所欠缺的東西。信仰究竟是什麼呢?我們或許可以從道斯的身上看到,當道斯冒著槍林彈雨,拖著受傷的戰友一次次地往返於懸崖邊上時,當道斯一次又一次默念再救一個,讓我再救一個時,這也許就是所謂的信仰。正如影片中所說每個人都有信仰,而且都應該被尊重。

相關焦點

  • 《血戰鋼鋸嶺》:信仰的力量,這次我信了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以前我從不明白外國人對宗教的推崇與信仰,談不上不屑一顧,但也絕對算不上尊敬,最近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我才了解真正的信仰確實是可以升華一個人的。太平洋爆發之際,瘦弱的戴斯蒙德也志願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戴斯蒙德是一個善良虔誠的基督教,他理想中成為軍醫是只救人,不傷人,所以他不願拿起槍枝操練,而既然選擇參軍,哪能不會拿槍?哪能不服從軍令呢?
  • 執著的信念---重溫《血戰鋼鋸嶺》
    二戰時期軍醫德斯蒙德· 多斯赤手空拳在鋼鋸嶺戰役中救助了75名戰友,是美國第一個獲得榮譽勳章的「因良心而拒絕的參軍者」。 德斯蒙德生長在維吉尼亞,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10歲的時候與哥哥哈爾打鬧,用磚擊中哥哥頭部,導致哥哥休克,嚇壞了的他徑直走到禱告牆,凝視十誡中「不可殺人」的警示,被媽媽告知殺人是眾罪之首。
  • 《血戰鋼鋸嶺》我知道你的信仰有多麼堅定……
    如果《血戰鋼鋸嶺》能做到這個,那就絕對是它的勝利,不僅在票房上還是在內涵上。《血戰鋼鋸嶺》一定能算得上2016年最「猛」的動作戰爭電影。我從電影院出來的第一感覺就是「真實」,太真實了,其電影尺度如此之大,竟然也被引進了。具體原因不再細究,但是我們真的看多了中國式抗日神劇或者各種奇幻武俠作品,在潛意識裡大概已經忘記了真正的戰爭電影應該是怎麼樣的。
  • 《血戰鋼鋸嶺》不是數字。這是生命
    但是,小時候哥哥差點被打死,我無法忍受喝醉酒的父親。他是虔誠的基督教安息日信徒,即使想上戰場,也拒絕持槍。鋸嶺的歷史照片如果沒有前半段的忍耐,《血戰鋼鋸嶺》的故事不是與神有關,而是與精神病有關。德斯蒙德變得像戰場上因恐懼而不敢開槍的膽小鬼,又像被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打破的瘋狂的新兵。
  • 電影「血戰鋼鋸嶺」
    你個暴露狂」但是最奇葩的還是這個看起來傻傻的和溫和的男主多斯,訓練場上人人都去領了一把步槍,唯獨多斯沒有拿。他說他曾經發誓絕不碰槍。要上戰場卻不拿槍?這可能嗎?這是二戰時期的真是故事被改編成電影【血戰鋼鋸嶺】多斯從小飽受家暴,曾經更是差點一槍打死對自己家暴的父親,極度自責的他發誓此生再也不碰槍。但二戰來了,他還是毅然的前去參軍,可誰能認可他的誓言呢?
  • 《血戰鋼鋸嶺》——蜘蛛俠不用槍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一同回憶的電影是《血戰鋼鋸嶺》一把槍的威力有多大?軍迷們會扔出來一堆數據加上一點帶髒字的形容詞來描述它。那炮的威力呢?估計不用加數據了,帶髒字的形容詞就行了。那飛彈……估計就剩髒字了。我來總結一下吧,地球上,不存在人類殺不死的生物個體,即使是人類本身。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從《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到《啟示》美國導演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每部電影,都直面人性、死亡、宗教和救贖,《血戰鋼鋸嶺》也不例外。衝繩島戰役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登陸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還是二戰歷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血腥、傷亡最大的戰役。
  • 《血戰鋼鋸嶺》主題解析:多斯堅守的既是信仰,又是人性的善良
    但是,在爭奪衝繩島鋼鋸嶺的戰役中,多斯雖然不拿槍,卻在槍林彈雨中創造了奇蹟:救下75名負傷的戰友。作為謳歌英雄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的獨特之處在於,主人公不是武力值爆表的殺敵硬漢,也不是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的孤膽英雄,而只是一名不拿槍殺人的普通醫務兵。
  • 另類英雄養成記,電影《血戰鋼鋸嶺》的史實和劇情賞析
    而在《勇敢的心》之後,吉布森卻在20年的時間裡始終無法此再次闖入奧斯卡各項大獎決賽圈,直到2016年的這部《血戰鋼鋸嶺》,才讓他再次的站在了奧斯卡的舞臺之上。 2016年執導《血戰鋼鋸嶺》時,礙於年齡原因以及分身乏術,吉布森並未在《血戰鋼鋸嶺》中出場和露面,但整部電影的風格卻徹底的貫徹了吉布森的「簡單風」,只不過在這份簡單粗暴的風格下
  • 以《血戰鋼鋸嶺》為例,解讀戰爭片對於人性和信仰的思考
    《血戰鋼鋸嶺》是 2016 年 上映的影片,由梅爾·吉勃遜執導,是繼《勇敢的心》之後的又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佳作。延續了梅爾·吉布一貫的風格,在融合真實美學和暴力美學的基礎上,重現戰爭場景。影片榮獲第 89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電影剪輯,被稱為是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偉大、最震撼的戰爭片。
  • 電影《血戰鋼鋸嶺》中一句「上帝啊,讓我再多救一個」震撼心靈
    《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二戰時期的衝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於良知而拒絕持槍上陣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隻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非常熱血的戰爭片,敘事非常的直白。
  • 資訊 《血戰鋼鋸嶺》憑什麼在上映第二周末再次逆襲
    看《血戰鋼鋸嶺》,信仰有時候是能勝過槍火,赤手空拳的救人比殺人難太多。
  • 「不一樣的英雄」——戴斯蒙德·道斯 《血戰鋼鋸嶺》
    像《血戰鋼鋸嶺》這樣的R級戰爭片,毫不避諱的將戰場的殘酷呈現給觀眾,被炮彈炸成兩截的美軍士兵哀嚎著自己爬回戰壕,有人正和你說著話就被子彈穿越頭盔,噴火器直接將人變成了移動的火球觀眾也無法不被戰場上血淋淋的一幕幕衝擊到靈魂,這才是真實的戰場,一點都不酷。
  • 電影《血戰鋼鋸嶺》:我是名士兵,不拿槍一樣可以戰鬥
    一個家庭生活富足、情竇初開的年輕男孩,在國家遭受日寇襲擊後,毅然決然地踏上參軍參戰的路。但他和其他人不同的一點是,他拒絕碰槍,更拒絕開槍殺人。從後面的劇情中我們得知,主人公道斯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他是基督徒,耶穌告訴他不能傷害別人,一方面是在曾經的家庭暴力中,他的父親拿著槍對著他的母親,在他搶過槍之後,父親大吼:"你開槍啊!"
  • 《血戰鋼鋸嶺》:一個有信仰的男人是多麼的可怕
    而就在小編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男主道斯的經歷讓我真正明白了什麼才是信仰。《血戰鋼鋸嶺》是2016年上映的影片,完全根據二戰時期的真人真事改編。男主因小時候傷害了他的兄弟,所以他發誓再也不傷人了,從此開始信仰基督教懷抱著和平理想。只要是能動嘴解決的事,他絕不報警。就是這樣的一個愛好和平的人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毅然決然選擇參軍,走上保衛祖國之路。
  • 《血戰鋼鋸嶺》是什麼樣信仰的勝利?
    這是他對上帝的誓言,不可違背,否則他就不配擁有信仰。沒有了信仰,哪怕面對的是深愛的女孩多蘿西,他也不知道該怎樣生活。這樣一個奇葩,在銀幕之外許多人的想像中,不可能被任何一支軍隊接受,更不要說是強大的美軍。確實許多人不想要他,長官想盡辦法要趕走他,戰友甚至暴力相向,鼻青臉腫的他卻固執地挺立在軍營裡面。
  • 好電影《血戰鋼鋸嶺》
    今天,我想推薦一部聲譽良好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血戰鋼鋸嶺》主要是二戰衝繩戰役中75名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徒手空拳解救的戰友的傳奇故事。拯救戰友是如此簡單。在日本鬼魂的瘋狂行動中,要挽救近80名同志的生命,實在是太難了。
  • 美國人看《血戰鋼鋸嶺》:戴斯蒙·道斯的真實故事
    這是美國軍人能獲得的最高榮譽,獎勵他在戰場上不拿槍而救了75人。這個數字是這樣得出來的:道斯自己估計救了五十個士兵,他的指揮官們卻認為在100人左右,於是他們平均了一下,確定的官方數字為75人。(美國聯邦政府/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01月12日《南方周末》)編者按:基於醫務兵戴斯蒙·道斯(Desmond Doss)真實故事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在美國和中國等市場票房頗佳,亦受觀眾好評,並得到多個電影獎。但這個以二戰中衝繩戰役為背景的電影,卻遲遲沒有在日本放映的計劃。衝繩是二戰期間在日本唯一成為與美國之間戰場的地方,雙方及當地居民死亡總數接近30萬人。
  • 《血戰鋼鋸嶺》—當信仰成為戰場上救人的武器
    《血戰鋼鋸嶺》在中國有很好的反響,中國觀眾對這部影片的觀影感受都很不錯,影片中有很多地方存在正能量和普世的價值觀,而且影片把西方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輸到觀影者的意識,使得這部電影極具吸引力和接受度。
  • 《血戰鋼鋸嶺》與其他四部二戰電影的PK
    《血戰鋼鋸嶺》2016,圖片來自豆瓣■《血戰鋼鋸嶺》梅爾·吉勃遜的電影中,《耶穌受難記》還可以,但吉布森卻因此片得罪了很多人,之後的《啟示錄》又得罪了人,緊接著的反猶言論徹底令其離開導演椅達十年之久,其間他只能出演一些諸如《黑暗邊緣》這樣的類B級片,再就是客串《敢死隊》這樣的養老院動作片,直到2016年的鋼鋸嶺才得以重執導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