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藍洞,也許很多人還未曾聽過它的名字,但是對於人類發展歷史來說海洋藍洞極具科學研究價值,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它到底是什麼呢?
海洋藍洞是地球罕見的自然地理現象,從海面上看藍洞呈現出與周邊水域不同的深藍色,並在海底形成巨大的深洞,被科學家譽為"地球給人類保留宇宙秘密的最後遺產"。
據了解,2016年7月24日,三沙市政府正式命名西沙群島永樂環礁的海洋藍洞為"三沙永樂龍洞"(SanshaYongleBlueHole),經過專家的現場探查確認其被證實為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藍洞,位於三沙市西沙群島永樂環礁晉卿島與石嶼的礁盤中,深達300.89米。
經過探查,西沙永樂藍洞基本為垂直洞穴,藍洞口徑為130米,洞底直徑約36米。
此前世界上已探明海洋藍洞深度排名為:巴哈馬長島迪恩斯藍洞(202米)、埃及哈達布藍洞(130米)、宏都拉斯貝里斯大藍洞(123米)、馬爾他戈佐藍洞(60米),西沙永樂藍洞深度大幅刷新世界海洋藍洞新紀錄。
藍洞的命名並非出自嚴格的科學研究,而是源於一種感性認知:它們的洞體被水充滿,在陽光下會發出藍色光輝。
早在二百萬年前的冰河時代,寒冷的氣候將水凍結在地球的冰冠和冰川中,導致海平面大幅下降。因為淡水和海水的交相侵蝕,在石灰質地帶形成了許多巖溶空洞。
藍洞所在位置也曾是一個巨大巖洞,多孔疏鬆的石灰質穹頂因重力及地震等原因而很巧合地坍塌出一個圓形開口,成為敞開的豎井。當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後,海水便倒灌入豎井,形成海中嵌湖的奇特藍洞現象。
科學家們曾在海洋藍洞底部發現過許多遠古化石殘骸。然而,藍洞的探險是十分兇險的,它有數百英尺深,當潛水員潛入海洋藍洞進行勘測時才發現這裡嚴重缺氧,也許是因為缺少水循環無法支持海洋生命存在。
海洋藍洞大多集中分布於島嶼、半島及其附近海域,尤以巴哈馬群島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分布最為集中。全世界海洋中分布著有許多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藍洞,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於中美洲貝里斯首都貝里斯城東面60英裏海面上的藍洞。
貝里斯藍洞被稱為世界十大地質奇蹟之一,圓形的洞口四周由兩條珊瑚暗礁環抱著。貝里斯藍洞直徑超過1,000英尺(305米),深達400英尺(123米),洞口呈現圓形,又非常巧合的與合圍的環礁重合,從天上俯瞰貝里斯大藍洞仿佛是一道美麗的花環,呈現出深藍色的景象。
在冰川時代,這個洞曾是一座乾燥的洞穴系統的入口。在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之後,洞穴被水淹沒成為了眾多勇敢的潛水員的聖地。如今,藍洞因其海綿、梭魚、珊瑚、天使魚,以及一群常在洞邊巡邏的鯊魚而聞名於世!
(資料及圖片來源:百度百科、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