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上升,很多基礎疾病開始困擾大家,比如肥胖症、高血壓等,這使得群眾的關注度聚焦到了保健養生上,按照世衛組織曾經宣傳過的,走路是最好的運動方式,漸而久之,這種不需要任何花費的健身方式就成了大家的首選。
而晚飯後的溜圈也已經逐漸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且在微信運動上佔領封面,也成了大家互相攀比的另類比賽,你走10000步,我就走20000步,似乎是在步數的比拼中體現自己健身達人的稱號,然而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你的膝蓋能不能接受這樣高數值的步行。
根據醫學數據分析,在臨床上,除去因年齡問題而引發的骨關節退行性病變患者之外,剩餘的此類損傷中,八、九成都是因為過度的運動造成的,人類的膝關節上面都覆蓋了一層軟骨,起到潤滑、減緩衝擊、摩擦的保護作用,可是,這層軟骨的磨損率也是很高的,一旦過度使用會讓這層軟骨在摩擦中粗糙,對滑膜神經造成一定的損傷,大家會有刺痛感或者脹痛感,這就是滑膜已經發炎。
在醫學病例上曾有過報導,一對年齡稍高的肥胖夫婦,選擇走路的方式減肥,但最後卻因為膝蓋不能接受,磨損過度入院。通過醫生診斷分析,作為沒有基礎性疾病的普通人,每日鍛鍊走路的步數控制在10000步以內,這對夫妻雖然是為了健身,但是錯誤的理解了走路健身的真正含義,以為走得越多越好,過度追求數值,使得膝蓋超出本身負荷度,最終磨傷膝蓋,造成了反作用。
而且在走路健身時,大家需要留意一些注意事項,千萬不要「亂走路」。
第一、走路的方式。在選擇走路健身時,首先切忌走走停停式,這樣的散步方式達不到健身的效果,只能算「溜達」;其次切忌急停,走路緊急的剎車方式,容易讓快速活動中的膝蓋因為慣性原理撕扯,造成韌帶拉傷;最後切忌快速行走,大多數人有快走鍛鍊強度大的誤區,快走的過程中頻率增大,骨關節的摩擦隨之加大,更容易造成損傷。
第二、走路的姿勢。一個正確的走路姿勢對於健身的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機制,在走路過程中,雙手背後,弓腰、挺肚或者大幅度甩臂,都是容易讓人在行走中失去平衡的姿勢,只有抬頭挺胸,身體自然挺直,重心稍微前傾才能減少下肢骨關節的壓力,調動起後臀肌肉的參與度,減少膝蓋的承重能力。
第三、走路的環境。在選擇走路鍛鍊時,一定要選擇遠離馬路的環境,最好能夠在塑膠場地進行鍛鍊,避免柏油、水泥等硬性地面,同時,要避免上下坡度較大的鍛鍊場所,因為這樣的路線容易造成膝關節的承受力增大,造成損傷。
第四、其他注意事項。根據科學計算,步行時腳下受到的反衝力約莫為自身體重的一點二到一點五倍,所以在走路時還需要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用以緩衝腳底衝擊力給膝蓋帶來的壓力;對於有心腦血管基礎性疾病的健身達人來說,堅持不懈怠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天氣變化,因為太熱或者太冷的溫度會加速疾病的變化,可以適時轉為室內活動。
綜上所訴,每天10000步和20000步的步數選擇,可能10000步對於人體膝蓋來說,承受度要輕鬆一些,接受度要好一些,但是仍需量力而行,減少整體強度,減緩膝蓋摩擦度,讓自己的膝蓋能夠用的時間「長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