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屈宏斌
經濟復甦步伐不均,居民消費恢復仍然滯緩,主要源於疫情引致的收入衝擊和消費者行為轉變。
儘管建築業等恢復較快、帶動相關就業,但作為城鎮就業的主力軍的民營部門投資低迷,意味著勞動力市場壓力仍大。
只有出臺更多針對民營企業的政策寬鬆,就業和消費才有望全面復甦。
消費低迷,收入衝擊和行為效應各佔一半
經濟復甦勢頭良好,二季度GDP同比增長3.2%,較一季度前所未有的-6.8%改善顯著,但其步伐一直極不均衡(見圖1)。公共部門和房地產行業出現復甦,但居民消費表現落後。新冠疫情對消費帶來的衝擊,主要來自兩個因素:收入效應和行為效應。上半年消費大幅下降與這兩個因素都有關係(見圖2)。據估算,二者影響各佔一半。
圖1:經濟復甦不均,消費恢復滯緩
圖2:收入衝擊和消費者行為轉變導致消費下降
我們使用簡單的OLS 模型來確定實際消費支出百分比變動對實際收入百分比變動的彈性,將收入衝擊帶入可以估算出實際消費支出應同比萎縮1.6%。然而,實際上,消費同比下降了9.3%,更甚於我們的測算。另外7.7 個百分點的降幅可歸結於消費者行為轉變,這表明收入效應和行為效應都在起作用。我們估算,47%的消費支出降幅由收入衝擊所致,另外53%則與消費者行為轉變有關(見表1)。
表1 收入衝擊和消費者行為轉變均影響了消費增長
影響消費因素之一:收入衝擊
就業開始回歸常態
今年2 月,城鎮調查失業率曾飆升至6.2%的峰值。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失業率裡不斷下降,7月已降至5.7%。此外,今年一季度有超過5,000 萬最初返鄉的農民工沒有返回城市,而截至6 月底,城市的農民工數量已基本恢復至1.78 億人的疫情前水平。
但收入卻仍然低迷
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在一季度下降3.9%之後,二季度增長了1.7%,但這與2019 年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8%的速度相差甚遠。假設在沒有新冠疫情的情況下,實際可支配收入仍以年均5.8%的速度持續增長,那麼2020 年上半年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將比目前的15,666 元人民幣高515 元。按照14億人口計算,這相當於約7,210 億元人民幣的收入損失,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0.7%。按照可支配收入來源劃分,業務收入仍然受到最嚴重的打擊,並仍在下降中。這反映出個體戶承受壓力之大。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就業市場恢復顯著,並非所有就業崗位都是平等的。由於基建和房地產行業率先出現V 型復甦,建築業相關就業復甦明顯,製造業和服務業則表現滯後(圖3),然而建築業的年均新姿往往低於全行業的平均水平。此外,政策制定者強調的靈活就業(例如快遞等零工經濟)和地攤經濟,其收入來源相對不穩定、收入水平也相對較低(圖4)。
圖3:建築業就業V型復甦,製造業和服務業則壓力盡顯
圖4:建築業、住宿餐飲等行業工資水平相對較低(數據為2019年平均工資水平)
或將形成「永久性創傷」
此外,由於對高技能勞動力需求尚未回升,數量創歷史新高的應屆畢業生或將面臨尤其嚴峻的勞動力供過於求的局面。對他們來說,與其選擇低於其技能水平的工作,他們更願意堅持利用自己的技能找一份符合其技能水平的「好」工作,或者尋求繼續深造。部分應屆生選擇了接受工資和技能要求較低的工作,可能意味著職業成長和技能發展空間較小。從長遠看,這可能造成「永久性創傷」,使得他們終生收入水平低於其技能水平,從而導致消費能力下降。從經濟角度看,這還可能導致整體生產力下降。
影響消費因素之二:行為效應
除就業和收入水平的影響之外,另一個推動因素在於消費者行為轉變,主要源於預防性儲蓄增加以及消費者偏好轉變。
增加預防性儲蓄
未來不確定性增加對就業和收入預期帶來不小的壓力,二者在消費者信心指數中的分類指數在2 月大幅下降,並一直下滑至6 月。與此同時,今年住戶儲蓄存款繼續增長,6 月同比增長14.3%(疫情前的1 月同比增長13.3%,背後部分原因來自中美緊張局勢升級而導致的不確定性上升)。相比之下,2019、2018 年住戶存款同比增長分別僅為13.5%、11.1%。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不確定性大幅上升,其時預防性儲蓄也曾顯著增加(見圖5)。當然,今年由於疫情衝擊速度更快、收入水平較低,也可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住戶的儲蓄能力。
圖5:住戶儲蓄存款在過去幾年以及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都有所增加,可見不確定性增加背景下住戶傾向於增加預防性儲蓄
消費籃子向必需品消費傾斜
受疫情影響,消費者傾向於避免群聚和集體活動,這意味著文娛服務等相關行業遭受重創。為了儘可能降低第二波疫情的風險,相關限制措施延續時間較長,使得消費者行為已然發生了轉變,例如更傾向於在家用餐、娛樂等,從而使得餐飲業和旅遊業受到的影響尤甚。北京、新疆和大連過去幾個月仍出現聚集性病例,這進一步表明疫情在短期內仍無法得到完全控制,消費者仍將繼續保持謹慎,消費短期可能會繼續低迷。
從消費籃子來看,食品和住房方面的消費支出繼續呈正增長,但服裝及娛樂服務等非必需品的消費大幅減少(見圖6)。就業市場不確定性仍然縈繞,人們在非必需品消費上選擇勒緊褲腰帶。
圖6:消費籃子向必需品消費傾斜
在疫情爆發前,線上零售額增速已經遠快於整體零售額增速,在後疫情時代,我們認為這一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儘管新冠疫情衝擊可能加快數位化趨勢,但數位化趨勢一直在持續,且我們預計,未來線上銷售還將繼續表現出色。此外,隨著5G 網絡和人工智慧等先進基礎設施的不斷發展,線上消費平臺的使用將在經濟增長中佔據更大的比重。
重振消費的關鍵在於解決就業和收入問題
由於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持續存在,特別是由於居民消費和民間投資表現落後,政策制定者已經表示,重振內需將是下半年的主要政策重點。
首先,民營部門創造的工作崗位佔城鎮就業的80%,因此需要大幅提振其商業活動,才能顯著恢復就業、降低消費者面臨的不確定性。我們預計,政策重點將向受打擊較嚴重的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和在中小企業出臺有針對性的支持措施。
其次,鼓勵長期投資的改革開放政策有助於支撐企業和居民對未來的預期。促進公平競爭的結構性改革將鼓勵民營企業通過健康競爭提高參與度;而在中美緊張局勢下,加大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對衝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還將有助於加強合作、支持技術升級、吸引外商投資。
具體政策措施包括:
穩定和支持就業。優先為874 萬大學畢業生創造就業,比如增加國企人員編制。通過線上就業市場安置網站和技能培訓來加大支持力度對失業工人提供就業支持。
鼓勵增加國內支出和促進消費升級。通過免稅、補貼和取消限購,鼓勵大件商品購買;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領域和數字經濟,加快消費升級;「以舊換新」補貼家電購買。
支持低工資工人和農民工。提供有針對性地援助津貼,以及更加直接的補助措施,如像其他國家一樣發放現金和工資補貼。
實施結構性改革,重振民間投資。繼續實施國企改革,為民營企業創造公平的信貸獲取機會。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5G 和人工智慧的先進技術基礎設施的發展,將有助於促進前沿領域的更多創新和投資。基礎設施活動的增加還將產生溢出效應,有助於提振配套業務和服務。
控制新冠疫情、在抗病毒治療方面取得進展。
進一步對外開放。進一步縮減「負面清單」,推行自由貿易區。同時,通過參與如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以及區域貿易協議,加強和深化與其他國家合作,將有助於支持持續的產業升級並為當前的中美緊張局勢提供緩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