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被稱為「軍山」,因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在此發生,漢族和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之間,為爭奪賀蘭山戰爭綿延不絕;被稱為「鬼山」,因無數將是馬革裹屍於此,西夏王朝10帝9陵在此;被稱為寧夏保護神,因自古這座山阻擋西伯利亞寒流,阻截騰格里沙漠東侵,造就了塞上江南。
在這裡,能看到全國最大的巖畫,感受到依稀的西夏王朝曾經的燦爛文化;同時又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地理分界線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劍鋒直指賀蘭山。
賀蘭山,充滿了神奇色彩,強盛一時的西夏王朝,在成吉思汗五攻不下的情況下,是如何在第六次進攻一夜消失殆盡?為何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唯獨少了西夏這個片段?賀蘭山體上的巖畫什麼時候哪個朝代什麼人所為代表的什麼意思?一切都歸於塵埃,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訴說曾經的歷史。
抵達賀蘭山入口,在陽光的炙烤下,缺少了樹蔭的遮擋,對涼爽的渴望超過了對歷史的興趣。遂決定主看巖畫、巖羊和西夏王陵。其他風景捎帶環顧。
跟著人群乘景區內環保車抵達巖畫入口,兩邊蒼山茫茫,山體上有寥寥幾顆生命力超級頑強的樹木長在懸崖峭壁,雜草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在夾縫中探出頭,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
走在棧道上,隔著柵欄,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圖案,有人形、有動物、有植物、有不明符號、有文字……, 有的出現在外面的石頭上,有的在石洞口旁,也有的在石洞內測;
描述的場景有狩獵、放牧、舞蹈、械鬥、雜技和圖騰;巖畫高度不一,相對集中在10-50米的高度。顏色不一,有巖石的本來顏色,直接刀刻斧鑿出各種圖形;有其他顏色,也許是宗教信仰或者被人觸摸要麼自然風化。
賀蘭山巖畫被譽為中國最神秘的巖畫,同時又是誕生最早、遺存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的巖畫。有人猜測如此集中的巖畫到底出自何人之手?不明字符代表什麼?西夏文明戛然而止,是否在此可尋找端倪?目前沒有任何人能夠給出答案。推測此處是共工撞斷的不周山,因為這裡石頭顏色多樣、形狀奇特,跟神話故事相吻合。謎一樣的巖畫,謎一樣的賀蘭山。
突然聽到叫聲,扭頭一看,身旁的人們朝向對面的山,光禿禿的山上有矮灌木叢,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眼光掃射之餘,發現了移動的石頭。對,移動的石頭,異常陡峭的崖壁阻擋不了「石頭」的閃挪騰移。
偶爾停下,再繼續移動。近了,近了,終於看清是一隻羊,正在貼著崖壁上下跳躍。如果羊不活動,人們不仔細看的話,根本看不出那是一隻羊。羊毛的顏色跟巖石融為一體,非常棒的保護色。從形體看,有山羊的形也有綿羊的狀。人們的呼聲叨擾了羊的安詳,又激起了羊的好奇,所以逃離原來的位置,又忍不住停下回頭看這些不速之客。
眼瞧無路,小小的四蹄緊扣一腳之稜,羊兒竟能貼壁前行;在落差有十米之地,竟能欣然躍下而後撒蹄跑開;上坡之路不在話下,輕輕一跳身姿輕盈美妙如同輕功附體。
午飯時,據說吃的就是巖羊肉。沒吃出跟其他羊肉的區別,因為寧夏的羊肉很鮮美,沒有任何羶味,也就是在寧夏,愛上了吃羊肉。
歷史書上,對西夏文化基本是一帶而過,導遊也講不出太多的知識,就連景區講解員基本照本宣科說了景點介紹。參觀西夏王陵博物館,了解相關的一些知識,意外的得知西夏文書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
直接前往西夏王陵。提起王陵,恢弘大氣、威嚴肅穆才是應有的氣度。遙觀西夏王陵,外觀簡樸,有人稱之為「東方金字塔」。
陵墓以夯土築成,呈塔狀,曾經也是布局嚴謹、規模宏偉。人為和自然的破壞,目前只能看到王陵的骨架和格局遺址。西夏存在了近200年的王朝,曾雄極一時,「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兩百年」,前期曾與遼、北宋鼎立,後期與南宋、金鼎立。
問導遊,既然是王陵,為何用黃土造就?是否跟帝王的身份不符?被告知寧夏的西夏王陵為什麼是土堆原因如下:
古代生產力不發達,除了黃土外並沒有其他高級的建築材料。古代對素土夯實的技術已經成熟,夯實後的黃土有足夠的強度。黃土的使用造價低廉,取材方便。當地缺乏石材,黃土是唯一的選擇。
隨意走動之時,被告知「軍事重地」,不得靠近。賀蘭山守護這方土地幾千年,現在仍持續守得一方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