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歷代的評論家們,對蘇軾的詞,雖褒貶不一,議論殊異,但稱蘇詞「豪放」、「橫放傑出」,似是多數人所認可的。這首熙寧八年(1075)冬在知密州任上寫的《江城子》,也是他豪放詞風的一首代表作。「老夫聊發少年狂」,這一起來得很突兀,卻也十分利落,單刀直入,一個「狂」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旋入主題。好似一陣風起,驟然揭開了帖幕,這時閃進觀眾眼帘來的,是一幅喧騰熱鬧而聲勢煊赫的景象。「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左手牽黃犬,右臂託著蒼鷹,頭戴華美的錦蒙帽,身著貂皮袍,威風抖抖,人擁馬簇,一聲呼嘯,恍如疾風閃電,大批人馬在平闊的山岡上,卷掠而去。氣勢之雄,聲威之壯,特別是這位牽黃擎蒼,虎虎有生氣的太守形象,那股落拓不羈,精神抖擻的「少年」狂氣,真是撲面而來!
在這裡,詞人既十分出色地寫出了出獵場面的浩蕩聲勢,又形象地塑造了一個作為「老夫」和太守的「少年」形象。作者這時年已四旬,所以他說這不過是偶然(「聊」)表現出來的一股青年狂勁。「千騎卷平岡」,不僅以「形」勝,而且很傳神。千騎,言從騎之眾。古者諸侯千乘。太守略等於諸侯,故出遊千騎。且古時官家狩獵,帶有練兵、講武之意。「卷」字充分顯示出人馬行進的神速,你看所有的較平坦的山岡,都被它們席捲而過了。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這三句緊接著上面,是對出獵的聲勢和人物形象的深一步描繪。「傾城」,指全城的人。句意本於《詩經·叔于田》:「叔于田,巷無居人」。不過作者自寫心情,把古語化得不見痕跡了。有的箋注本仍拒執「傾城」這成語的習慣用法,引《漢書·外戚傳》把它解作「佳人」。而就詞論詞,「佳人」之說,對全詞的基調,很不和諧。這句是說為了酬答全城的人都隨太守出城看打獵,於是:「親射虎,看孫郎。」這兩句隱含著以射殺猛虎的孫權,表明自己年方鼎盛,正是為國建功立業之時。「看」,估量之辭。看孫郎,即像孫權那樣。
上闋寫太守出獵時威武雄壯,風馳電掣般的盛況。下闋寫獵罷時慶祝酒宴,藉以抒發自己為國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 「酒酣胸膽尚開張」,見其性情之豪,膽氣之壯。「鬢微霜」,氣氛似乎稍一沉,但接以「又何妨」?反使內心豪情畢見。這三句,是「老夫聊發少年狂」的精神的升華,也是「牽黃擎蒼」的境界的深一層表現。因此,才有「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渴念,才產生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偉大抱負。這裡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獲得朝廷的信任,委以重用。並且要把弓拉成滿月形,眼望西北,射向天狼!這裡一則說,自己仍有所作為,還沒有到衰老無用的地步;再則表示自己以身許國,矢志平息邊患。全篇氣勢粗獷豪邁,真是「胸膽開張」,虎虎有生氣。而且它打破了「上片提出詞意,過片另起」的規定,上下兩片渾然相接,頗有神完氣足,貫穿始終之妙。因此更使人讀後,精神為之一振,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大約在寫這首詞後不幾天,蘇軾在《與鮮于子駿》的一封信裡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詞,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在寫了《密州出獵》之後,他欣然提出「亦自是一家」,就在於這首詞更鮮明地表現出豪放詞的特點。他自己也覺得可作為代表,與「柳七郎風味」的充滿綺羅香澤的詞相頡頏,而可以給東州壯士「抵掌頓足」「吹笛擊鼓」地大聲唱出來。
這次密州出獵,蘇軾還寫了一首七律《祭常山回小獵》與詞的精神完全相同,充滿為國立功的豪情:
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
回望白雲生翠,歸來紅葉滿徵衣。聖明若用西涼薄,白羽猶能效一揮。
青蓋、皂旗,襯託出獵的聲勢;驕馬騰空,蒼鷹掠地,形象生動,色彩鮮明,襯託出獵者的英姿。
最後說:「聖明」(宋朝)如果能重用自己,那麼我便揮動羽扇,為國效勞了。詩詞合讀,既可以加深對蘇軾愛國感情的體會;也可看出,儘管題材相同,詞更粗獷豪放,的確一新天下耳目,使「弄筆者始知自振」。蘇軾自己表示滿意這首詞,這正是其原因之所在。你是否讀過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呢?是否有自己的所想所感?如果有的話,可以在屏幕下方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