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綿陽10月27日訊(秦虎)三臺縣西平鎮位於三臺縣城以西的凱江之濱,古名觀音場,與德陽市中江縣毗鄰,東距三臺32公裡,西距成都80餘公裡。全鎮幅員面積77.01平方公裡,轄7個黨總支,36個村、6個社區。全鎮總人口6.06萬人,集鎮建成區面積3餘平方公裡,常住人口2萬餘人,城鎮化率達38.5%。
近年來,在省、市各級的關心支持下,西平鎮認真貫徹落實推進新型城鎮化、統籌城鄉和改革創新等部署要求,按照「活力新城、韻味古鎮、秀美鄉村、幸福家園」的目標定位,深入實施「高點定位、改革創新、項目支撐、投入拉動」發展戰略,立足區域、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條件實際,高標準規劃、嚴要求推進,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承擔了全國建制鎮示範試點、省百鎮建設行動、市小城鎮建設、縣重點鎮建設、縣擴權強鎮等改革試點,榮獲「四川最美古鎮」「省歷史文化名鎮」「省環境優美示範鎮」「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五年以來,爭取省「百鎮建設行動」重點鎮、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示範鎮財政補助資金6540萬元,爭取全國建制鎮示範試點財政補助資金6000萬元,整合各級項目資金近3億餘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資1.5億餘元。通過一系列項目的實施,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建制鎮投融資體制、公共服務供給體制初步形成,建立健全了有利於建制鎮良性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努力將建制鎮發展成為以城帶鄉、鄉村聯動、一體發展的重要載體,進一步增強了建制鎮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基本打通了基本公共服務「最後一公裡」問題,為全國建制鎮發展提供了可借鑑推廣的經驗和模式。
一、推進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小城鎮建設質量和水平
小城鎮是城鄉融合的交匯點,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有利於城鄉統籌發展,改變城鄉二元分割格局,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圍繞建設縣域副中心目標,通過科學編制城鎮發展規劃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地提升小城鎮建設質量和水平。
(一)強化規劃引領,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圍繞建設「宜居、宜業、宜商、宜遊」 小城鎮,堅持「跳出西平規劃西平」,將西平融入到全縣、全市乃至全省大格局規劃,先後編制完成《鎮總體規劃》《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性規劃》《西平—凱河同城發展規劃》等多項總體規劃和啟動《西平古鎮旅遊規劃及核心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等專題規劃,確立了以客家文化為特色風格的城鎮建設思路和「三臺縣域副中心、商貿旅遊基地」發展目標。規劃城鎮形成「四軸、一帶、八組團」的空間布局形態和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的城鎮保護分區規劃。規劃到2030年,鎮區建成面積達5.38平方公裡,常住人口達4.5萬人。
(二)堅持多元投入,提高承載能力。推進小城鎮基礎配套建設,資金是關鍵。被列為國家省市縣重點鎮以後,市、縣相繼將西平列為重中之重來抓,在全力用好上級專項資金的同時,積極創新多元投資模式,切實發揮了上級財政引導資金的撬動作用。一是統籌資金,合力共建。通過向上爭取並發動群眾籌資投勞,近年來投入1.7餘億元新建村社道路130餘公裡,建成縣道「蘆躍路」、鎮鄉道路「西八路」」「樂建路」「西進路」,城鄉交通路網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整合國家省市縣重點鎮資金1.5餘億元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市政道路16段、8公裡、人行道改造45000㎡、新建改建雨汙管網16.8公裡、栽植行道樹1500餘株、安裝路燈400餘盞,即將完成近2公裡的濱江路提升工程和佔地50餘畝的休閒廣場,日處理汙水3000噸的西平汙水處理廠已竣工投入使用。二是市場融資,借力擴建。採取市場化手段引進興達利房產、許氏陽光房產、鑫華房產、博洋房產等企業參與場鎮發展建設,近三年投資2餘億元新建商貿型居住小區6個,建設商品房近12萬㎡(其中住宅10萬㎡、商鋪2萬㎡)。
二、突出資源優勢,推動產城融合
圍繞「宜居、宜業、宜商、宜遊小城鎮」發展目標,充分發揮西平文化底蘊深厚、商貿流通繁榮、農業基礎較好等優勢,大力培育壯大關聯產業,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基本形成以文化商貿旅遊為特色的支柱產業。一是培育發展觀光旅遊。西平歷史悠久,客家、宗祠、古鎮、觀音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鑄就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質。在加大客家會館、吳氏宗祠、古街道、觀音廟等歷史建築保護的同時,編制了《西平古鎮旅遊策劃方案》《西平古鎮旅遊規劃及核心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西平鎮「一鎮五村」旅遊規劃方案》,待古鎮旅遊核心區設計完成將啟動古鎮旅遊保護性開發帶方案招商工作,預計2018年將全面形成接待能力,年接待遊客50萬人以上。二是大力發展商貿物流。充分發揮四通八達、交通便捷的優勢,通過招商引資、本地扶持、優質服務等方式,大力發展商貿、物流、餐飲等現代服務業。目前,全鎮有商鋪門店824個、金融服務機構3家、大型超市5家、大型餐廳8家、商務賓館2家,服務業每年實現新增就業崗位近300個。同時按照以獎代補的思路積極推進城鎮市場新建工程。三是提升發展現代農業。在鞏固傳統種養殖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專合組織和農業大戶,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和規模化種養殖,按照縣委確定的「3+2」產業發展方向,鎮黨委提出了「三個一萬畝」的產業發展目標,即實現藤椒種植1萬元,觀賞性中藥材種植1萬畝,優質高效糧油1萬畝。年內計劃種植藤椒1萬畝,引導發展觀賞性中藥材500畝,待「千億斤糧食」項目落地後將集中連片發展優質糧油1萬畝。
三、堅持改革創新,紮實推進全國建制鎮示範試點
成功爭取全國建制鎮示範試點鎮後,西平鎮立足區域、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條件實際,高標準規劃、嚴要求推進,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截至2017年7月31日,計劃總投入8664.959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6000萬元、整合資金1330.6644萬元、其它投入1334.2954萬元,已完成投資6000餘萬元。通過一系列項目的實施,建制鎮示範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為探索建制鎮發展經驗模式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統籌城鄉發展一體化
鎮村環衛一體化建設項目。聘請西南科技大學專家進行調研,通過在建林總支7個村開展試點,探索「源頭分類、村社收集、回收利用」模式。完成垃圾中轉池(房)建設和試點機制配套的設備採購,同時對村社幹部進行了垃圾分類專題培訓,目前在試點村已基本形成 「四級運轉模式」,真正達到垃圾減量化、資源利用化、處理生態化的目的(第一級以農戶為主體「源頭分類」。以農戶為主體,開展「源頭分類」。第二級以社為主體「由社致戶」,每社安排垃圾收集員一名。第三級以村為主體「以村納社」,每村安排垃圾轉運員一名。第四級以總支為主體「集中承載」,扶持設立數個「西平再生資源回收分中心」並擇地建設「有毒有害垃圾轉運站」)。至此,從農戶源頭分類開始,有機垃圾及其他垃圾已由農戶自行「消化」處理,再生資源進入了再生資源市場進行市場化流通,有毒有害垃圾由鎮上統一組織轉運車輛運至專業處理公司進行處理。
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紅梁村日間照料中心和文化活動公園建設已竣工,新廟村聚居點配套建設工程已全面完成,南埡村綜合市場建設已完成投入使用。
城鄉通暢工程。已完成絲廠路道路建設工程,目前正在完善資料,即將進行項目審計結算工作。
排洪溝治理項目。對場鎮內1.2公裡排洪溝進行景觀排汙改造。主要包括渠溝硬化,截汙管網鋪裝,安全護欄及部分景觀小樣建設。已完成該項目的95%工程量,預計年內將全面竣工。
月牙灣文化休閒娛樂活動中心建設項目。對佔地50餘畝月牙灣廣場進行規劃設計,採取政府投資建設,社區集體土地入股,外包運營的多元投資模式進行旅遊綜合性開發。截止目前已完成該項目的40%工程量,預計年內將全面完工。
雨汙管網建設配套工程。已完成第一批雨汙管網工程和車行道鋪裝工程,目前已竣工驗收,正在準備完善資料,待審計結算。
(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建立城鎮綜合執法體制機制。完成西平消防站建設並投入使用;完成西平城管執法中隊業務用房裝修;西平數字城管信息系統和公安「小天網」工程已正式投入使用。
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以擴權強鎮試點為契機,承接縣級部門下放88項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完成制度建設,電腦、印表機、桌椅等23項辦公室設施採購工作。建林小學5人制足球場、明德小學8人制足球場已竣工並投入使用。智慧西平項目已進入採購程序,預計年內將投入運行,屆時將實現西平政務線上線下同步辦理。
(三)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現代農業產業項目。完成《三臺縣西平鎮統籌城鄉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編制》,編制完成《文商旅農業產業整合發展總體規劃》;新建和改建5個村、11公裡的農村道路;完成3.17公裡建林中溝整治水利項目建設。
古鎮旅遊產業項目。採取「政府引導、財政補助、群眾主體」的方式,項目建設上將過去的「政府配餐」轉變為現在的「群眾點菜」,問需於民、問效於民,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引導群眾、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建設。觀音寺街風貌改造採取「三統三自」模式(統一設計、統一材料、統一施工,自行確定施工隊伍、自行採購建築材料、自行監督施工質量)進行,預計12月底將全面完成。按照財政獎補的方式已完成凱麗濱江仿古風貌改造和廣東館保護性修繕工程。
綜合市場改造項目。按照《西平鎮總體規劃》,採取「政府引導、財政補助、群眾主體」的方式,新建西勝街綜合市場一處,目前已進場施工,預計12月底將全面完工。
四、下一步工作
(一)做實規劃,力求在規劃引領上取得新突破。始終堅持商貿旅遊文化強鎮戰略,用活資源和區位優勢,立足「三臺縣域副中心、商貿旅遊基地」的目標定位,結合實際做實旅遊發展規劃,打造商貿旅遊型現代小城鎮。
(二)做優產業,力求在城鄉統籌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實施「優先發展第三產業、穩步推進第一產業、不放棄第二產業」的發展戰略,以西平古鎮、客家文化吳氏宗祠、觀音文化觀音廟為開發重點,以引進旅遊開發公司為切入點,採取PPP模式用活用好項目專項資金、城市棚戶區改造補助資金、社會資金,連片打造鄉村觀光旅遊。同時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物流,就地吸納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
(三)做大城鎮,力求在城鎮承載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以重點鎮建設為契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產業發展,不斷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儘快建成成巴高速西平出口及城市連接線工程;積極推進凱江攔水壩及凱江河堤二期工程;規劃啟動城鎮北區開發項目,高規格建設一處佔地100餘畝的城市商業綜合體;規劃啟動佔地100餘畝的工業園區。
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創新實幹,為加快建設三臺縣域副中心和幸福美麗西平而努力奮鬥!(本網綿陽熱線:0816--226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