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這部劇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梁家在坊間違規開店,被惡霸欺凌也不敢報官。那麼為何出現禁止坊間開店的法令與百姓生活極大衝突的這樣一個狀況呢?後來宋朝又是如何改進的?這一期我們就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和《清平樂》中的宋東京,來看看古代城市建設從「裡坊制」向「街巷制」的轉變過程。
劇中所說的「市坊分開」的禁令中:
坊:指「裡坊」,是古代住宅區
市:指「集市」,是古代商業區
在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中國的城市布局以封閉的街區形態為主,住宅區和商業區完全分離。裡坊是我國古代的基本居住單位,「坊者方也, 言人所在裡為方, 方者正也」。起源於西周,那時統治者根據宗法血緣的政治需要大力推行宗法分封,以穩固統治者政權。隨即從中央天子到各個分封諸侯相機進行大規模建設城的活動。為了指導營建活動,當時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營建制度,「裡坊制」的雛形就是這套營建制度確定下來的。出於封建統治的安全及軍事需要, 中國傳統的城市街區發展的政治性遠遠大於城市街區的經濟性。
裡坊制極盛時期是在唐朝,以唐長安為例,東西11條大家,南北14條大街,將全城分為108坊。中心大街名為朱雀大街,寬155m,東西各5條大街,寬從25m到108m左右。一個小的坊裡約500*500m。 長安城中軸線貫穿全城, 北部中是皇家居住的宮城和帝國首腦的皇城, 棋盤式統一整齊的坊裡圍繞宮城和皇城的南面及東、西三面, 突出了封建帝王統治下的等級秩序至高無上的尊嚴, 使都城空間形態表現為較強的封閉性。還記得《長安十二時辰》中,靖安司裡陳列的那些模型嗎?
這些模型都是以坊為單位拼接的,像劇中提到的懷遠坊,修正坊,平康坊等。坊都是正方形或矩形, 有封閉的坊牆和定時開閉的坊門。裡坊是在四面築坊牆,所以當我們在唐長安城大街上走的時候,街道兩旁是只有高立的坊牆。唐朝的宵禁制度非常嚴格,只有在特定節日,比如劇中的上元節,才會暫時取消宵禁。城內臨街的坊有圍牆,臨街的坊不準開門,更不準作為商鋪。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張小敬走在西市和東市時,一片熱鬧繁華的盛景;而到了坊間,則多安靜蕭條。這極大地還原了盛唐時期的市坊分開所呈現的城市景象。
唐代的裡坊制雖然規劃有序,制度健全,在形式上滿足了政治統治功能的需要。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唐長安和宋東京都屬於當年相當fashion的國際大都市,用於商業貿易的「市」的重要性漸漸凸顯出來,坊牆坊門造成的百姓出行障礙已經無法適應城市的商業活動需求。
到了宋代,商品經濟越來越繁榮,以侵佔街道作為突破口,城市中大量出現像梁家那樣破牆開店、坊內設店的現象。唐代時期為了加強管理和防止犯罪而設置的整齊嚴密的裡坊,就成了當時宋代社會發展的極大阻力。劇中宋仁宗問晏殊「前朝皇帝是否對於坊間開店的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呢?」
據史料記載太宗和真宗為了維護原有裡坊制的城市格局,也是做過了一番努力。太宗時期模仿唐長安和洛陽的坊市制度,劃定街區表明各坊區域。並且在街上設置街鼓,用來告知市民坊門的啟閉。宋真宗年間甚至下令拆除權貴的侵街邸舍,豎立表木,作為道路「紅線」,要求「皆復長安舊制」。但由於商業經濟浪潮衝擊太大,這些法令都收效甚微。所以也不能說是前任皇帝不想,而是管不住了。經過百姓階層與朝廷之間的反覆對抗博弈,裡坊制逐步走向土崩瓦解。到了宋徽宗時期,以徵收「侵街房廊錢」的形式變相承認了侵街的合法性。隨著坊牆倒塌,大街小巷交織成網,用巷名代替了坊名。坊牆拆除後僅留坊門,坊門又演化為牌坊,成為劃分空間節點的標誌。這就使得宋東京的城市布局從裡坊制演化成了街巷制。
其實在晚唐時期已經出現了裡坊制度和商業活動的衝突,但裡坊制的瓦解和街巷制的形成,為什麼直到幾百年後的宋代才發生?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北宋城市人口激增,宋東京最盛時期人口約為盛唐的十倍之多。並且宋代人口高度集中,城市人口結構也逐漸產生了變化,市民階層和工商業者的地位開始提升。
第二,北宋政治相對安定並且出臺了各種促進經濟發展的國家政策,宋代手工業空前發達,商人地位大大提升,各個階層都有大量人員經商,資本主義在這個階段開始萌芽。
第三,由隋唐確立的科舉制度,在宋代得到改進,出現了科舉名額增加、門第限制取消、考試內容多元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士大夫階層壯大起來,就像劇中的王拱辰,寒門之子高中狀元,是宋朝很大的進步。底層階級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改變了統治階層的構成,進一步推動了裡坊的瓦解。
除了在空間上突破裡坊的束縛,宋代後期在時間上也突破了限制。在時間界限上,唐代依據街鼓,按時開閉坊門,嚴格實行宵禁。而北宋後來打破了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觀念,取消了宵禁制度,商販的經營時間不受限制,於是夜市應運而生。各個商鋪小販,不論雨雪陰天,三更方休,五更又起,甚至通宵達旦。同時由於舊城改建和人口稠密,導致眾多的中央機關安排在皇城前的街巷中,形成官民混居局面。這種現象打破了官民精神上的隔閡。於是,開放、自由的城市景象在北宋達到了空前繁榮的高度。
清明上河圖便是在劇中的宋仁宗後不到百年的時間,由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宋東京城市風貌和生活狀況。可以從畫中看出城市沿著街道、河流帶狀布局,商鋪臨街設市,完全不再有那種坊市的區隔,城內以街道為載體,遍布著街市、樓閣,官民混合而居,熱鬧非凡,呈現出嶄新的城市面貌。
總結一下,由「裡坊制」向「街巷制」的轉變,是唐朝和宋朝在城市規劃上的極大區別,也是體現了商業活動在宋朝的繁盛。
這裡是小呱尋建築,歡迎關注,看有趣的建築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