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江蘇省江陰市「三進三退」護長江促生態

2020-12-26 澎湃新聞

近年來,各地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為此,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本期介紹「江蘇省江陰市『三進三退』護長江促生態」情況,敬請關注。

江蘇省江陰市「三進三退」護長江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

案例背景

江蘇省江陰市擁有35公裡的長江深水岸線、13條入江河道,是聯結長江水系和太湖流域的重要通道,對常州、無錫等蘇南地區的生態安全和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沿江大開發的背景下,江陰市長江岸線過度使用、土地超強度開發等問題日益顯現,高峰時期曾開發了超過三分之二的長江岸線,有3個沿江化工園區、12個危化品碼頭,沿江1公裡範圍內土地開發強度超過50%,有4條入江河道水質不能穩定達標。

面對高強度開發和生態破壞帶來的嚴峻挑戰,江陰市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提出了「生態進、生產退,治理進、汙染退,高端進、低端退」的「三進三退」護長江戰略,綜合運用土地儲備、生態修復、溼地保護、舊城改造、綜合開發等措施,建成了「八公裡沿江、十公裏運河」的城市「生態T臺」,形成了濱江公園、城郊溼地、環城森林帶、沿河綠道等豐富多樣的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區,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大幅改善和生態產品價值的增值外溢,走出了一條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相得益彰、生態改善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之路。

具體做法

一是還江於民,推進濱江臨水岸線生態建設。江陰城依江而建,因江而興,但江陰主城區的長江沿岸被大量生產佔用,中國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揚子江造船廠、江陰市龍頭企業振華重工、港口集團等分布其間,「千年古渡」黃田港早在北宋時期就是江陰與長江北岸之間的重要交通樞紐,江陰市民長期以來臨江卻不見江、濱江卻不親水。2018年底,江陰市按照長江大保護的要求,對主城區沿江區域實施了整體搬遷,近6公裡的生產性岸線全部退還為生態岸線,對臨江的原揚子江船廠、黃田港、韭菜港、煤棧堆場等開展生態修復,建設了750畝涵蓋科普示範、親水廣場、環城綠道、濱江溼地等功能的濱江公園體系,昔日塔吊林立的長江岸線變身為美麗的江陰「外灘」。

二是還溼於民,提升長江岸線水環境自淨能力。窯港口區域是江陰長江岸線中唯一保留的天然灘涂,涉及沿江岸線12公裡,是江陰、無錫、常州三地城市飲用水的取水口。隨著沿江區域的無序開發,窯港口及周邊區域散布有98處小型畜禽養殖場、化工作坊和小型修船廠,嚴重影響了區域生態安全和飲水安全。2017年開始,江陰市按照「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劃定並規劃建設窯港口生態溼地保護區,沿江恢復了近7公裡的天然蘆蕩和溼地灌叢岸線,提升了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等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關閉、整合家庭式畜禽養殖場並異地修建環保型規模化養殖基地,對周邊企業進行控源截汙,擴展溼地緩衝區,提高入江河道的水體水質。新建了長江魚類產卵場、魚類棲息水道、增殖放流點野化基地和水生態修復浮島,推動長江漁業資源恢復。新建了長江生態緩衝林、營巢林、礫石灘、草本沼澤等,作為東北亞候鳥遷徙的中轉站和鄉土留鳥的棲息地,恢復和保護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

三是還綠於民,不斷提高城區綠化覆蓋率。堅持「搶救性復綠」和「大規模增綠」兩手齊抓,編制並落實《長江(江陰段)沿岸造林綠化建設方案》,按照「斷帶補齊、窄帶加寬、次帶提升、殘帶改造」的原則,推進沿江地區生態林建設工程。建設總面積83平方公裡的環城森林公園,涵蓋觀山、秦望山等五座山體和周邊地區,與北部長江、中部運河共同構成江陰城區的綠色生態屏障。結合礦山環境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對廢棄宕口、已破壞山體等進行生態復綠,僅在綺山應急備用水源地就復綠山體170畝,完成成片造林3000畝,建成綺山森林公園;完成秦望山建材礦區、稷山滑坡地質災害等12個治理工程,累計復綠面積460餘畝;對於連片種植空間有限的區域,做到深挖潛力、見縫插綠、宜栽盡栽,構築更多自然景觀、濱水綠帶。

四是還河於民,恢復江南水鄉古城韻味。江陰錫澄運河緊鄰老城區西側,從宋代起就是溝通京杭大運河和長江的主要水上運輸線。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運河原有的交通運輸、聯結水系等功能逐步弱化,但沿河的高強度開發等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卻日益凸顯。按照「國際化濱江花園城市」的總體目標,江陰市啟動了以「八公裡沿江、十公裏運河」為核心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於2016年在城區外新建了聯結長江和太湖兩大水系的運河,對老錫澄運河兩側的舊廠房、舊村莊等實施異地搬遷,建設了長約4700米的錫澄運河公園和應天河公園,在為市民提供優美生態環境的同時,將東部的老城區與西部的老郊區連為一體,恢復江南水鄉的古城韻味,還市民以碧波蕩漾、一步一景的古老運河。

五是多措並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綜合運用土地儲備、片區綜合開發等措施,在生態修復及周邊區域配置合理比例的商業、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促進生態產品的價值外溢,實現區域土地的經濟增值。江陰市收購了沿江的原揚子江船廠、黃田港碼頭等土地650.39畝,拆遷房屋14.7萬平方米,大部分規劃為沿江濱江公園、公共設施、城市綠化等,同時儲備了部分住宅用地和商業用地,憑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生態環境,土地增值所帶來的收益能夠覆蓋土地儲備、房屋拆遷和生態治理等成本,實現生態修復成本內部化。在生態產品供給區積極發展生態型產業,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依託綺山應急水源地項目,修復並建成綺山郊野公園,規劃建設集旅遊、養老、居住於一體的康養居住區;在周邊10公裡範圍內種植苗圃300萬平方米,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玫瑰種植園,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生態補償,促進公共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2019年,江陰市印發《關於調整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的意見》,將永久基本農田納入生態補償範圍,並對水稻田、公益林地、重要溼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提高補償標準,重點用於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農村環境長效管理、社會公益事業和村級經濟等,通過政府轉移支付等方式,促進優質生態產品的生產和價值實現。

主要成效

一是生態向好,持續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隨著長江大保護重點工作和區域生態保護修復的深入推進,江陰市城區的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3.19%,建成了1個省級溼地公園、3個溼地保護區和3個水源地保護區,全市溼地面積達到9886.7公頃,約佔轄區總面積的10%;窯港口溼地保護區自然恢復了1400多畝天然蘆葦蕩和溼地灌叢,區域內蘆葦、菖蒲等植物生長茂盛,白鷺、鸕鷀等野生動物活動頻繁,已成為長江魚類、遷棲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和產卵場,形成了獨特的「千畝蘆蕩、一江碧水」的長江自然溼地景觀。2019年,江陰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佔比提升為72.9%,全年重汙染天數首次「清零」,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了13.6%,比「十二五」末期降低了37.4個百分點,改善幅度居江蘇省前列;全市9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優於地表Ⅲ類的水質比例達到77.8%,同比上升11.1個百分點;建成了日供水能力40萬立方米的綺山應急備用水源地,為城市飲水安全和水生態產品的供給提供了雙重保險。

二是景觀向美,持續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江陰市已主動將沿江的生產性岸線,從江蘇省政府要求的23.4公裡壓縮為17.46公裡,退出的生產性岸線全部用於生態修復,已建成的濱江公園體系由船廠公園、鰣魚港公園、韭菜港公園、黃田港公園等串聯而成,連同原有的芙蓉湖公園、要塞森林公園、鵝鼻嘴公園、望江公園等,從東到西形成了沿長江岸線的八個開放式公園。已建成的30公裡江陰環城綠道一期工程,串連城區公園、長江岸線和運河,將山、水、林、江、河等連為一體,形成一條環繞江陰城區的「翡翠項鍊」,極大地提升了江陰城區的山水品質。

三是機制向穩,持續提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能力。江陰市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生態補償體系,對永久基本農田、水稻田、蔬菜地、公益林地、經濟林地分別按照每年每畝100元、450元、100元、200元、10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對重要溼地,分縣級、市級、省級及以上三類,按每年每個80萬元、100萬元、150萬元三個檔次進行補助;對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範圍內的村(社區),綜合考慮土地面積及常住人口等因素,按照每年每村(社區)100萬元、150萬元、200萬元三個檔次進行補助,促進公共性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以「高端產業進、低端產業退」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大幅提升產業用地畝均效益,帶動生態修復區域的土地增值和生態產品價值外溢。主動融入上海、南京等周邊城市生活圈,積極發展以長三角腹地為服務對象,以生態旅遊、平臺經濟、樞紐經濟為龍頭的「生態+旅遊」和「生態+文化」等生態型產業和新興產業,充分實現「好山好水好風光」的內在價值。

來源:自然資源部

供圖:江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江蘇省江陰市「三進三退」護長江促生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江陰:「三進三退」護長江
    江陰:「三進三退」護長江 2020-05-26 19: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綠色發展示範案例(江蘇篇 ③)丨江蘇江陰:「三進三退」護長江
    編者按為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加強典型宣傳,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示範引導作用,近期,我們推出「綠色發展示範案例(江蘇篇)」系列文章,展示江蘇省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生動實踐。
  • 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⑦|無錫:「三進三退」,生態T臺恢弘呈現
    山北水南,謂之為「陰」;長江之南,謂之江陰。長江流經無錫,將她此段的天然饋贈都留給江陰。作為回報,江陰在新一曲的「長江大保護」之歌中,聚焦生產型岸線退出,通過「三進三退」,讓「江陰外灘」從願景走進現實。  「目前,江陰總長8公裡、面積60公頃的濱江生態公園已見雛形,『八公裡沿江、十公裏運河』生態T臺恢弘呈現。」
  • 「三進三退」,江陰繪就長江大保護最美畫卷
    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江陰並沒有把生態和發展生硬地對立起來,而是立足長遠算大帳,以「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的勇氣和精神,更加嚴格地「守」、更加精準地「治」、更加高效地「建」、更加堅決地「轉」,高端進、低端退,治理進、汙染退,生態進、生產退,以「退」和「進」的柔性平衡,守護好長江母親河寶貴的生態財富,以「三進三退護長江」的江陰智慧,讓長江沿岸更加風光秀美,讓江陰百姓看得見綠水、望得見青山、留得住鄉愁
  • 【6·5世界環境日】江陰市窯港口長江生態溼地司法修復基地掛牌啟動
    江陰法院要以此次司法修復基地的設立和共建為契機,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銳意進取、開拓創新,開創江陰環資審判工作新局面。一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提高環資審判工作政治站位。江陰法院要切實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到環資審判全過程和各方面,努力形成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江陰模式、江陰品牌。二是要貫徹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要求,紮實推動長江生態保護取得實效。
  • 守住長江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全方位打擊破壞行為
    與此同時,依法嚴厲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破壞長江生態環境資源等違法行為,建立健全「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檢察機關推進長江經濟帶全形態、全鏈條、全流域治理,實現懲治犯罪與修復生態、糾正違法與源頭治理、維護公益與促進發展相統一,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關鍵找尋市場化、可持續的價值實現之路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白雪報導 中節能生態產品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霍中和在2020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上發布了《企業視角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成果。他表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關鍵是尋找市場化、可持續的價值實現之路。
  • 守住長江生態環境安全底線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與此同時,依法嚴厲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破壞長江生態環境資源等違法行為,建立健全「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檢察機關推進長江經濟帶全形態、全鏈條、全流域治理,實現懲治犯罪與修復生態、糾正違法與源頭治理、維護公益與促進發展相統一,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 南平「生態銀行」上榜〉中國改革2020年度案例名單揭曉
    吉林省延邊州「三權分置」盤活利用農村閒置宅基地改革、浙江省紹興市「五抓五促」推進開發區整合提升、浙江省麗水市創建國家公園「麗水樣本」探索實踐、安徽省林長制改革、福建省南平市「生態銀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點擊文字了解詳情)、山東省濟南市「人才賦能」制度系統性改革探索、河南省「三十五證合一」改革、湖南省長沙市房地產調控改革、廣東省廣州市
  •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節兩種作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   構建長效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需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這是因為,生態產品交易是基於市場價值進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只有符合客觀經濟規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才能使得生態系統向人類社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得到市場的認可,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價值,並進入經濟系統流轉。
  • 「專家視角」王金南,王夏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兩山...
    本文在闡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關於「兩山」轉化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基礎上,回顧了十八大以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探索實踐,針對當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面臨的問題挑戰,提出構建面向現代化美麗中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對策建議。
  • 最高檢發布檢察機關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典型案例(第三批)給...
    共計捕獲長江刀魚、鮰魚等漁獲物2185公斤,價值人民幣20萬餘元,非法捕撈所導致的長江水域生態資源損失、恢復該水域生態所需費用為人民幣41萬餘元。【檢察履職情況】2018年7月,江蘇省張家港市人民檢察院提前介入偵查引導取證。
  • 麗水市委書記胡海峰:「探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這一概念的提出時日尚短,是隨著人類生態文明建設探索的不斷深入而被明確提出,並在後續的持續深化實踐中得以不斷豐富發展。」(中新社資料圖片 滿會喬攝)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打開綠色寶藏的「鑰匙」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的麗水,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帶來的紅利,有最直觀的感受。此前,麗水一度存在生態農產品眾多,卻很零散,主體又普遍偏小,各個獨立品牌均不足以帶動全域農業發展的困境。
  • 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四個路徑
    按照部署,「十四五」時期應集中力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無疑需要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同時也必須重視和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所謂價值實現,就是企業生產的產品能夠賣出去,通過市場交換收回成本,而且能獲得一定的利潤,使生產能夠持續下去。如果產品賣不出去,產品的價值不能得以實現,再生產過程就中斷了。
  • 年會報導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20年會分會場:長江生態保護與風景園林
    會議邀請了11位專家以長江生態大保護為背景,就長江沿線自然與文化資源保護、風景園林建設的作用、價值、優勢、特點和技術方法等進行研討。開幕式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楊銳教授,重慶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和教師工作部部長胡學斌教授分别致辭。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院長杜春蘭教授主持開幕式。
  • 生態保護+產業提升 蘇州壘起長江經濟帶新高地
    蘇州把項目招引、產業導向刻進了長江經濟帶的生命線,守著一江清水,又不斷增加沿江產業的「含新量」,高質量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作為長江流域的重要節點城市,蘇州把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為重大使命,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和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組織開展《蘇州市長江岸線資源保護利用規劃》編制等,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有機融合的高效經濟體,上演了創新驅動與綠色發展的協奏曲,下好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先手棋」。
  • 聚焦生態環境保護!第三屆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論壇在浙江...
    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軍指示,上海、浙江、江蘇三地檢察機關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紮實辦好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發揮公益訴訟在生態環境全流域、跨區劃治理中的制度效能,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到實處,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供更加有力、更高質量的服務保障。
  • 生態理性應有所為有所不為|長江評論
    將一些物種大規模增殖放流,對恢復長江漁業資源和保護水域生態環境、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具有明顯的作用。據農業部統計,我國持續組織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每年在長江流域放流各種魚類超過50億尾,有效促進了長江水域生態功能修復。這是自長江十年禁漁實施後,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特別是拯救珍稀瀕危物種資源的又一舉措。
  • 最高檢發布第三批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典型案例
    2020年4月28日,江蘇省張家港市人民檢察院根據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環境資源案件集中管轄規定以夏某某等5人涉嫌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向江蘇省江陰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並以5人非法捕撈水產品行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 推動實現西藏高原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是世界上極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單元,有世界上所沒有的許多特殊優勢環境和生態資源,其獨特的自然地域格局和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對高原邊緣乃至亞洲的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因此,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高原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