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為此,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本期介紹「江蘇省江陰市『三進三退』護長江促生態」情況,敬請關注。
江蘇省江陰市「三進三退」護長江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
一
案例背景
江蘇省江陰市擁有35公裡的長江深水岸線、13條入江河道,是聯結長江水系和太湖流域的重要通道,對常州、無錫等蘇南地區的生態安全和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沿江大開發的背景下,江陰市長江岸線過度使用、土地超強度開發等問題日益顯現,高峰時期曾開發了超過三分之二的長江岸線,有3個沿江化工園區、12個危化品碼頭,沿江1公裡範圍內土地開發強度超過50%,有4條入江河道水質不能穩定達標。
面對高強度開發和生態破壞帶來的嚴峻挑戰,江陰市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提出了「生態進、生產退,治理進、汙染退,高端進、低端退」的「三進三退」護長江戰略,綜合運用土地儲備、生態修復、溼地保護、舊城改造、綜合開發等措施,建成了「八公裡沿江、十公裏運河」的城市「生態T臺」,形成了濱江公園、城郊溼地、環城森林帶、沿河綠道等豐富多樣的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區,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大幅改善和生態產品價值的增值外溢,走出了一條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相得益彰、生態改善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之路。
二
具體做法
一是還江於民,推進濱江臨水岸線生態建設。江陰城依江而建,因江而興,但江陰主城區的長江沿岸被大量生產佔用,中國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揚子江造船廠、江陰市龍頭企業振華重工、港口集團等分布其間,「千年古渡」黃田港早在北宋時期就是江陰與長江北岸之間的重要交通樞紐,江陰市民長期以來臨江卻不見江、濱江卻不親水。2018年底,江陰市按照長江大保護的要求,對主城區沿江區域實施了整體搬遷,近6公裡的生產性岸線全部退還為生態岸線,對臨江的原揚子江船廠、黃田港、韭菜港、煤棧堆場等開展生態修復,建設了750畝涵蓋科普示範、親水廣場、環城綠道、濱江溼地等功能的濱江公園體系,昔日塔吊林立的長江岸線變身為美麗的江陰「外灘」。
二是還溼於民,提升長江岸線水環境自淨能力。窯港口區域是江陰長江岸線中唯一保留的天然灘涂,涉及沿江岸線12公裡,是江陰、無錫、常州三地城市飲用水的取水口。隨著沿江區域的無序開發,窯港口及周邊區域散布有98處小型畜禽養殖場、化工作坊和小型修船廠,嚴重影響了區域生態安全和飲水安全。2017年開始,江陰市按照「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劃定並規劃建設窯港口生態溼地保護區,沿江恢復了近7公裡的天然蘆蕩和溼地灌叢岸線,提升了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等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關閉、整合家庭式畜禽養殖場並異地修建環保型規模化養殖基地,對周邊企業進行控源截汙,擴展溼地緩衝區,提高入江河道的水體水質。新建了長江魚類產卵場、魚類棲息水道、增殖放流點野化基地和水生態修復浮島,推動長江漁業資源恢復。新建了長江生態緩衝林、營巢林、礫石灘、草本沼澤等,作為東北亞候鳥遷徙的中轉站和鄉土留鳥的棲息地,恢復和保護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
三是還綠於民,不斷提高城區綠化覆蓋率。堅持「搶救性復綠」和「大規模增綠」兩手齊抓,編制並落實《長江(江陰段)沿岸造林綠化建設方案》,按照「斷帶補齊、窄帶加寬、次帶提升、殘帶改造」的原則,推進沿江地區生態林建設工程。建設總面積83平方公裡的環城森林公園,涵蓋觀山、秦望山等五座山體和周邊地區,與北部長江、中部運河共同構成江陰城區的綠色生態屏障。結合礦山環境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對廢棄宕口、已破壞山體等進行生態復綠,僅在綺山應急備用水源地就復綠山體170畝,完成成片造林3000畝,建成綺山森林公園;完成秦望山建材礦區、稷山滑坡地質災害等12個治理工程,累計復綠面積460餘畝;對於連片種植空間有限的區域,做到深挖潛力、見縫插綠、宜栽盡栽,構築更多自然景觀、濱水綠帶。
四是還河於民,恢復江南水鄉古城韻味。江陰錫澄運河緊鄰老城區西側,從宋代起就是溝通京杭大運河和長江的主要水上運輸線。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運河原有的交通運輸、聯結水系等功能逐步弱化,但沿河的高強度開發等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卻日益凸顯。按照「國際化濱江花園城市」的總體目標,江陰市啟動了以「八公裡沿江、十公裏運河」為核心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於2016年在城區外新建了聯結長江和太湖兩大水系的運河,對老錫澄運河兩側的舊廠房、舊村莊等實施異地搬遷,建設了長約4700米的錫澄運河公園和應天河公園,在為市民提供優美生態環境的同時,將東部的老城區與西部的老郊區連為一體,恢復江南水鄉的古城韻味,還市民以碧波蕩漾、一步一景的古老運河。
五是多措並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綜合運用土地儲備、片區綜合開發等措施,在生態修復及周邊區域配置合理比例的商業、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促進生態產品的價值外溢,實現區域土地的經濟增值。江陰市收購了沿江的原揚子江船廠、黃田港碼頭等土地650.39畝,拆遷房屋14.7萬平方米,大部分規劃為沿江濱江公園、公共設施、城市綠化等,同時儲備了部分住宅用地和商業用地,憑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生態環境,土地增值所帶來的收益能夠覆蓋土地儲備、房屋拆遷和生態治理等成本,實現生態修復成本內部化。在生態產品供給區積極發展生態型產業,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依託綺山應急水源地項目,修復並建成綺山郊野公園,規劃建設集旅遊、養老、居住於一體的康養居住區;在周邊10公裡範圍內種植苗圃300萬平方米,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玫瑰種植園,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生態補償,促進公共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2019年,江陰市印發《關於調整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的意見》,將永久基本農田納入生態補償範圍,並對水稻田、公益林地、重要溼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提高補償標準,重點用於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農村環境長效管理、社會公益事業和村級經濟等,通過政府轉移支付等方式,促進優質生態產品的生產和價值實現。
三
主要成效
一是生態向好,持續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隨著長江大保護重點工作和區域生態保護修復的深入推進,江陰市城區的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3.19%,建成了1個省級溼地公園、3個溼地保護區和3個水源地保護區,全市溼地面積達到9886.7公頃,約佔轄區總面積的10%;窯港口溼地保護區自然恢復了1400多畝天然蘆葦蕩和溼地灌叢,區域內蘆葦、菖蒲等植物生長茂盛,白鷺、鸕鷀等野生動物活動頻繁,已成為長江魚類、遷棲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和產卵場,形成了獨特的「千畝蘆蕩、一江碧水」的長江自然溼地景觀。2019年,江陰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佔比提升為72.9%,全年重汙染天數首次「清零」,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了13.6%,比「十二五」末期降低了37.4個百分點,改善幅度居江蘇省前列;全市9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優於地表Ⅲ類的水質比例達到77.8%,同比上升11.1個百分點;建成了日供水能力40萬立方米的綺山應急備用水源地,為城市飲水安全和水生態產品的供給提供了雙重保險。
二是景觀向美,持續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江陰市已主動將沿江的生產性岸線,從江蘇省政府要求的23.4公裡壓縮為17.46公裡,退出的生產性岸線全部用於生態修復,已建成的濱江公園體系由船廠公園、鰣魚港公園、韭菜港公園、黃田港公園等串聯而成,連同原有的芙蓉湖公園、要塞森林公園、鵝鼻嘴公園、望江公園等,從東到西形成了沿長江岸線的八個開放式公園。已建成的30公裡江陰環城綠道一期工程,串連城區公園、長江岸線和運河,將山、水、林、江、河等連為一體,形成一條環繞江陰城區的「翡翠項鍊」,極大地提升了江陰城區的山水品質。
三是機制向穩,持續提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能力。江陰市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生態補償體系,對永久基本農田、水稻田、蔬菜地、公益林地、經濟林地分別按照每年每畝100元、450元、100元、200元、10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對重要溼地,分縣級、市級、省級及以上三類,按每年每個80萬元、100萬元、150萬元三個檔次進行補助;對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範圍內的村(社區),綜合考慮土地面積及常住人口等因素,按照每年每村(社區)100萬元、150萬元、200萬元三個檔次進行補助,促進公共性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以「高端產業進、低端產業退」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大幅提升產業用地畝均效益,帶動生態修復區域的土地增值和生態產品價值外溢。主動融入上海、南京等周邊城市生活圈,積極發展以長三角腹地為服務對象,以生態旅遊、平臺經濟、樞紐經濟為龍頭的「生態+旅遊」和「生態+文化」等生態型產業和新興產業,充分實現「好山好水好風光」的內在價值。
來源:自然資源部
供圖:江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江蘇省江陰市「三進三退」護長江促生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