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入海地,主題影像「回家」觀
黃河口攝影大展輝映中華母親河
· 李倩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10月17日,在以黃河入海「黃藍交匯」奇觀聞名的山東省東營市,由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共東營市委宣傳部主辦,本報與山東省攝影家協會、東營市文化和旅遊局、東營市文聯、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承辦,富海集團獨家冠名支持的「黃河入海 我們回家」——2020黃河口(東營)攝影大展在黃河口生態旅遊區亮相。訴說黃河故事、展現東營風貌的攝影作品不僅鋪陳於藝術空間,而且散布於生態保護區的河岸邊、蘆荻間、建築牆上,如同一條影像交織而成的長河,與金濤澎湃的黃河交相輝映。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本次攝影大展以空間為緯線,串聯黃河自源頭到入海口5464公裡沿岸及其廣闊流域中產生的影像佳作,充分展現了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的重要地位。大展以時間為經線,匯集了不同時期以黃河為主題的優秀攝影家的代表作品,梳理了黃河題材在中國攝影發展史上的獨特影響,從地理、文化、歷史的多重角度構建了影像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
中國攝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鄭更生,副主席柳軍,東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永元,副市長韓利學,市政協副主席生欽勇,中國林業生態攝協主席、國家林草局保護司原副司長陳建偉,山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山東畫報》社總編輯谷永威,山東省攝協常務副主席、秘書長賈虹荀,本報社長趙迎新,與攝影界、旅遊界、新聞界的嘉賓和參展攝影師出席開幕式。面向滔滔入海的黃河,隨著五彩禮炮騰空綻放,嘉賓代表為2020黃河口(東營)攝影大展揭幕。
鄭更生在致辭中表示,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東營市攜手中國攝影家協會啟動了「黃河入海 我們回家」——2020黃河口(東營)攝影大展這一全新的攝影藝術品牌。活動通過聚焦黃河流域的文化、旅遊、生態等各項資源,用攝影講好「黃河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喚起人們保護黃河、愛護黃河的責任意識。他希望,通過該品牌活動的持續主辦,藉助影像手段,將東營打造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樣本,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攝影力量。
韓利學指出,攝影是科技與藝術的有機融合,是將瞬間轉化為永恆的技藝,本次大展必將成為展示黃河流域生態美、人文美的重要窗口,成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促進黃河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平臺。
賈虹荀表示,山東省委省政府將黃河劃為「全面開創走在前列」的陣地,東營作為黃河萬裡奔騰的最後一站,承載著黃河一路的記憶與故事。
為了讓活動主題得到恰如其分地顯現,主辦方和策展人因地制宜、推陳出新,充分調動黃河口生態旅遊區內的人文空間和自然空間,針對影像特質設計展陳方案。據總策展人崔波介紹,攝影大展布局於黃河口,真正意義上呼應了「黃河入海、我們回家」的主題,而且這可能是「距離黃河最近的大展」,戶外展場距離黃河的直線距離只有5米。
九曲十八彎——「黃河頌」主題攝影展和黃河入海 我們回家——「黃河入海口」主題攝影展落地於黃河口大溼地藝術中心,聚合黃河流經的9省、自治區影像文化資源的約600幅作品以專題展覽的形式觀覽萬裡黃河、講述中國故事,也彰顯了東營秀麗雋永的風景名勝與獨特韻味。黃河無數次被攝影師視作視覺表現的線索,圍繞這一中心發掘的題材也如流水般源源不斷。主題攝影展集納的攝影作品中深蘊的,不僅是自然的演化、時光的流轉,更是億萬人民命運的改變、生活的變遷。從來自黃河源頭青海的蔡徵的《天上黃河 亙古的夢》,到展示中遊黃土大地自然與人民生息的於德水的《黃河流年》、惠懷傑的《大河上下》,再到反映入海口灘區百姓生活的黃利平的《灘區·故鄉》,經年積累的地貌、生態、人文厚重影像一以貫之、首尾呼應。值得一提的是,高質量輸出的精美作品,根據畫面內容和視覺效果設置畫幅尺寸、製作方式,搭配木製、複合金屬等展框,影像質感突出、呈現效果別致。
黃河岸邊是我家——全國攝影人報名展覽則在戶外亮相,將約1000幅影像送到自然之中、行人面前。遠望樓上豎立形象牆,黃河沿岸搭建影像廊,營造出可親可感的觀展氛圍。分布於黃河口生態旅遊區、新世紀廣場、清風湖公園的展區,展出了全國各地攝影人與黃河相關的攝影作品,多角度、多方位展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黃河入海口畔的遠望樓下的兩個「相框」裝置,將黃河景觀環境框取其中,成為眾多攝影人、遊人拍照留念的熱門「打卡處」。
展覽在空間軸和時間軸的構築上別出心裁,不僅在地理層面集納了於德水、王偉、王偉濤、王攀、朱憲民、任建軍、劉恩科、李林、李建增、楊曉勇、吳平關、吳建新、陳虹屹、鄭偉傑、秦軍校、高建設、黃利平、黃秋傑、惠懷傑、蔡徵等專注黃河流域影像採集與創作的攝影家的19組攝影作品和1件視頻作品,而且在時代層面關注參展攝影家在年齡上跨越的20世紀50、60、70、80、90年代等階段。這些影像創作者以黃河為母體,對蜿蜒流淌的黃河、兩岸的山川田園給以光影的詮釋和演繹,將萬裡黃河從源頭至入海口的黃河河道、水利工程、人文景觀展現無餘。幾代黃河攝影人的作品匯集、並置,靜態影像與動態視頻相得益彰,經典圖像與當代映像對照呈現,歷史文明與時代理念碰撞激蕩,照片成為形象地展現個體認識和觀看方式的工具,讓更多的觀察、想像、感知得以圍繞「黃河魂」延展。崔波在展覽策劃階段有意將圖像的線索脈絡和時間跨度拉長,「這種重內心體驗、提升內在精神、張揚思想價值的藝術特徵,是黃河流域藝術家群體的魅力所在」。在他看來,這是「東營人又一次以史學的眼光、在戰略的高度、用學術的態度,對20年來當代攝影歷史的重新梳理總結,也是對正在發生的新藝術成果的學術再觀看」。
除了攝影作品,崔波還為觀眾準備了一個特殊的「彩蛋」。今年是2000年東營一品國際攝影節舉辦20周年。這個在當年引發巨大反響的攝影節就落地在東營,曾吸引天南地北的攝影人參與了一次影像文化的前瞻性集會。崔波收集了一品國際攝影節的媒體報導等實物資料,布置於展櫃中。這種對地域文化基因的回溯,也讓這次攝影大展的「再出發」有了更深切的意義。東營市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是全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地域標識性城市,也是山東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示範區和生態旅遊發展的先行區、核心區。本次黃河品牌攝影大展在東營舉辦,是對黃河沿線影像的回溯,也是影像藝術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的再出發。
本次攝影大展博得眾多觀眾和業界專家的好評。長期關注黃河流域生態攝影的陳建偉曾數次到黃河三角洲,「但沒有哪次像這樣隆重、像這樣震撼人心」。攝影大展的優品優質讓他感到格外驚喜、十分振奮,直言這是「最感動的黃河三角洲之行」。
以攝影耕耘東營灘區土地的攝影家黃利平,也肩負東營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的責任。因為20多年聚焦黃河的情結,他一直盼望在東營看到這樣一個攝影平臺。「這是攝影師的夢想,也策劃者的夙願。」他希望黃河影像能在這個平臺上得到專業的傳承、文化的傳承,也期待東營攝影群體也能以此為契機得到進一步擴充、提升。
清華大學「90後」在讀博士黃秋傑,是「黃河魂」主題攝影展參展攝影家中唯一的女性。不同於很多攝影家出於故土情深的創作動機,她將鏡頭對準黃河是源於在印度的旅居經歷。恆河承載著印度人民的生死、敬畏、信仰,這讓她開始思考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有怎樣的故事。於是,她從2017年至2019年帶著大畫幅相機沿著黃河兩岸駕車拍攝,行程總計1.5萬公裡。現場展出的其中一張作品就拍自於黃河入海口的東營。黃秋傑覺得,在展場仿佛又重新認識了這組作品。她認真觀察觀眾的熱烈反應,也審視作品存在的不足。這次參展和觀展的經歷讓她受到鼓舞,計劃繼續將這個題材拍攝下去、擴展開來。
視頻《母親河》的創作者王偉,以多角度、多景別的編輯手法將地理與人文的因果關係通過動態畫面娓娓道來。他介紹,這個視頻作品是在籌備一部「文學黃河」主題的圖文書過程中產生的。他希望這件視頻成為一個引子,吸引更多人展示天地之手、人工之手共同施展於黃河的成果。
流連於展覽現場的觀眾中,有生於斯、長於斯的東營人,也有千裡迢迢從延安開兩天車趕來的攝影人。跟隨親友前來觀展的劉勝軍是東營本地人,在瀏覽這些傳遞東營魅力的照片時,他感到非常驕傲,雖然對一些本地的景點、動植物熟悉,但沒想到攝影人能把它們拍得那麼美好,好像又重新認識了家鄉。首次來到黃河入海口遊覽的江蘇遊客王潔,意外邂逅此次展覽。她說,漫步於影像長廊時,更能全身心地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和詩意,此間留念,意義十足。
活動得到多家媒體的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網、新華網、人民網、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等在活動期間相繼發文報導。展覽將持續至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