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灘或是公園,偶爾會看到孩子們放風箏,如果僅僅以為風箏只是兒童的玩具,那這是對風箏最大的誤解。
關於風箏的起源有諸多說法,有說法是古人看到風帆能藉助風力,於是受到啟發創造了風箏;有「飛鳥說」,風箏是模擬飛鳥而創造出來的;有「木鳶說」,相傳風箏源於春秋時期墨子製作的木鳶;有「紙鳶說」,據說漢代的韓信發明了風箏……
風箏產生的歷史久遠,距今有兩千多年,起源已無從追溯。但是有一點毫無疑問,風箏誕生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
從嫦娥奔月的飛天神話,到東煌莫高窟的飛天女神,天空對人類來說一直是一個神秘而夢幻的存在。而風箏的產生,是人們對神秘世界的一次偉大探索,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寄,對自然的嚮往與追求。
人們受到自然的啟發,創造了風箏,風箏又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風箏是集聚了娛樂性、文化性、科技性、體育特徵等的藝術創作。
01 一根線上的藝術,風箏不止是娛樂
風箏製作在民間藝術中有著十分鮮明的藝術特徵,題材豐富、造型逼真、圖案有豐富的寓意,色彩搭配也極具美感。
燕子、蝴蝶、蝙蝠,雙喜字、福字、壽字,花籃、扇子、宮燈,女媧補天、哪吒鬧海……不管是動物類、字樣類、器物類、神話類風箏,還是其它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都是人們喜愛的風箏圖案。
而且這些圖案被繪製成風箏時,十分講究逼真,不管近看,還是遠看都惟妙惟肖。
傳統風箏在配色上主要採用紅色、黃色、綠色、黑色等豔麗誇張的色彩,極具民俗特色。紅色寓意喜慶闢邪,黃色寓意吉祥如意,黑色寓意莊嚴沉穩,綠色搭配蝙蝠是「福祿」,紅色搭配蝙蝠是「洪福」。
風箏不僅好看逼真,而且大多寓意吉祥,製作十分精美,充分展現了傳統民間藝術審美。民間藝術審美又與人們的審美意識緊密聯繫。
因為期盼美好,春日秋日放風箏,不止是娛樂遊戲,還帶有濃厚的儀式感。
風箏與吉祥結緣,有些地區放風箏時,需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村民們擺案設香,祈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些地區忌諱風箏斷線,認為會把福氣放走。《紅樓夢》裡也寫到,放風箏有「放晦氣」的寓意。《漳州府·府志》裡也有明確的記載:「九月登高,童子作風鳶放於野,方言謂之放公災。」
風箏還常常與愛情聯繫在一起。向來有「千裡姻緣一線牽」之說,因此風箏長長的線,被喻為連接男女姻緣的紅線。
明清時期關於風箏的民歌唱到:「風箏兒要緊是千尺線,忒輕薄,忒飄蕩,不怕你走上天,一絲絲,一段段,拿住你在身邊纏。」清代詩人胡夢佳的《竹枝詞》這樣寫:「滿湖風月夜沉沉,朗比風箏儂月琴。」戲劇小說中,書生才子與閨中小姐,常因風箏結緣。浪漫愛情人物故事也是風箏繪面的一大主題,牛郎織女風箏、梁山伯與祝英颱風箏、許仙白娘子風箏等。
不管是風箏的製作藝術還是其展現的審美意識,人們都會突出、渲染美好幸福的一面。
因此風箏是真善美的統一,是極具藝術的民間工藝,也是人們的精神寄託,表達著對吉祥幸福生活的嚮往,對天空自然的追求。
02 春日放紙鳶,老少皆宜的養生之道
風箏不僅是藝術,還是一項運動,是各項體育運動中,接受度和普及度較高的一項運動。放風箏,不僅可以自娛自樂,還是競技比賽的一種,而且老少皆宜,人人都可以參與。
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就提出了「養生」「保身」的概念,古人對於修身養性是十分重視的。
自古就有清明、重陽放風箏的習俗,除了節日信俗外,也是因為春日秋日放風箏有保健的功效。
《續博物志》中說:「春日放鳶,引絲而上,令小兒張口仰視,可以洩內熱。」《燕京歲時記》中也說:「兒童放之空中,最能醒目。」
這些都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春日時出門放風箏,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可以排解冬日久居室內的鬱結之氣,有健腦益智的功效。同時,仰望視野開闊的天空,有利於調節視力,緩解頸椎疾病。
春秋季節交替時的氣候,時常會引起流行疾病,多進行戶外活動,可以起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效果。
有關於放風箏的民間歌謠唱到:「春天到,放紙鳶,老老少少好熱鬧,健康長壽樂淘淘。」風箏除了在生理上有健身的功效,也利於修心養性。
清人描寫放風箏的樂趣時寫到:「風鳶聽命乎百仞之上,遊絲揮運於方寸之間。壁上觀者,心為物役,乍驚乍喜,純童子之心;忘情憂樂,不復知老之將至矣!」
戶外微風徐徐、新野遼闊,放風箏時容易達到「忘憂」的境界,身心愉悅。
國外有一種「風箏療法」,經科學研究證明,風箏療法對神經衰弱、精神鬱結、兒童智力不足等都有益處。放風箏也是一項有利於精神放鬆的運動。
風箏作為運動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傳統民俗中,風箏的軋制、風箏表面的塗繪、風箏的放飛,都是人人皆可全程參與的。
在整個風箏的製作和放飛過程中,就促進了家庭成員之間、親戚朋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良好的互動和情感交流,有利於家庭和睦,身心愉悅,是更高級的養生。
風箏運動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從唐朝起,在民間時興了一千多年,其保健身體、暢神養性、有益身心的養生功效是不可低估的。
03風箏扶搖直上,人類最早的飛行器
國外科教影片《翼的探索》中說:「最早的中國風箏是人類觀察動物飛行所發明的第一個成功的飛行器。」後來,人們受到風箏的啟發,深入試驗和研究,才有了滑翔機和飛機。
風箏的發明是人類飛天夢的第一步。
我們司空見慣的在天空中盤旋的風箏,在製作時需要講究一定的力學和平衡學原理。
風箏升空需要風箏的迎風面與風向構成一定的角度,才能產生升力,因此製作風箏時不同風箏的腳線位置與長短都會有所不同。風箏不同的結構部位也會影響風箏的飛升,面積大的部位飛升力強,面積小的部位飛升力弱。
我們看到的風箏大多是對稱的,且尾部有飄帶或飄穗的裝飾,除了美觀更多的是出於平衡原理的考慮。
古人在講究這些飛升原理的同時還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繽紛多樣的風箏樣式,不得不感慨人類在藝術與科技上的智慧。
風箏在創造之初並不是用於娛樂遊藝,而是多用於軍事上的宣傳、聯絡、通訊、等活動。在中國隨著風箏藝術的發展,風箏逐漸成為民間娛樂的一大主題。
而12世紀,風箏傳入西方各國,又有了另一番發展。
17世紀的諸多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風箏的身影。1752年班傑明·富蘭克林的「費城實驗」中,利用風箏引雷。1826年,英國約翰·波卡特發明了一種以風箏為牽引力的車並獲得了專利。1844年人們受到風箏的啟發,利用風箏傳遞繩索、鋼纜,修建橋梁……
風箏在科技領域給了人們很多啟發,後來滑翔機和飛機的出現,也得益於不斷地風箏運載實驗。
人們起初用風箏運載人偶、重物飛行來進行實驗。1854年法國博士希爾·拉威爾將一個11歲的兒童利用風箏放飛到10米高的空中,並安全降落。18世紀70年代,俄國海軍也進行了多次風箏載人實驗。直到1893年,澳大利亞人勞倫斯·哈格立佛設計了一種盒形風箏,它是「盒形機翼」的前身。
1899年,美國萊特兄弟,進行多次風箏製造實驗之後,製作了一隻滑翔機。又經過近千次的試飛,他們在1903製造了第一架以內燃機作動力的「飛行者一號」。
雖然如今科技高速發展,風箏作為飛行器物發揮的種種功用,已被先進的儀器和技術取代,但是風箏在人類科技文明史上有著不可否認的重要地位。
正如華盛頓美國國家航空博物館裡寫著的:「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04 「消失」的風箏
風箏的放飛對風力和風向有諸多要求,城市裡高樓林立,一是阻礙風箏的放飛,二是容易改變自然風向。再加上,網際網路發達,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放風箏只偶爾在江邊或是公園可見。
風箏似乎在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多少有點令人唏噓,但風箏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
以風箏為主題的民間工藝、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繪畫依舊活躍,風箏更多地成為了美化人們生活的藝術品、收藏品、紀念品。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風箏文化城市——山東省濰坊市。2006年風箏製作技藝被納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風箏在歷史文化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是人類第一次把對天空的夢幻變為現實,它是人人都可以參與創作的民間藝術,它含有文化、藝術、體育、科技、民族性等多重概念,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
風箏看似常年處於「底層」,是乳齒小兒的戲耍之物,其實不然,風箏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
風箏是人類偉大的創造,它是人們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統一,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