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只是兒童的玩具?你怕是對風箏一無所知

2020-12-23 禾風碎語

在江灘或是公園,偶爾會看到孩子們放風箏,如果僅僅以為風箏只是兒童的玩具,那這是對風箏最大的誤解。

關於風箏的起源有諸多說法,有說法是古人看到風帆能藉助風力,於是受到啟發創造了風箏;有「飛鳥說」,風箏是模擬飛鳥而創造出來的;有「木鳶說」,相傳風箏源於春秋時期墨子製作的木鳶;有「紙鳶說」,據說漢代的韓信發明了風箏……

風箏產生的歷史久遠,距今有兩千多年,起源已無從追溯。但是有一點毫無疑問,風箏誕生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

從嫦娥奔月的飛天神話,到東煌莫高窟的飛天女神,天空對人類來說一直是一個神秘而夢幻的存在。而風箏的產生,是人們對神秘世界的一次偉大探索,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寄,對自然的嚮往與追求。

人們受到自然的啟發,創造了風箏,風箏又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風箏是集聚了娛樂性、文化性、科技性、體育特徵等的藝術創作。

01 一根線上的藝術,風箏不止是娛樂

風箏製作在民間藝術中有著十分鮮明的藝術特徵,題材豐富、造型逼真、圖案有豐富的寓意,色彩搭配也極具美感。

燕子、蝴蝶、蝙蝠,雙喜字、福字、壽字,花籃、扇子、宮燈,女媧補天、哪吒鬧海……不管是動物類、字樣類、器物類、神話類風箏,還是其它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都是人們喜愛的風箏圖案。

而且這些圖案被繪製成風箏時,十分講究逼真,不管近看,還是遠看都惟妙惟肖。

傳統風箏在配色上主要採用紅色、黃色、綠色、黑色等豔麗誇張的色彩,極具民俗特色。紅色寓意喜慶闢邪,黃色寓意吉祥如意,黑色寓意莊嚴沉穩,綠色搭配蝙蝠是「福祿」,紅色搭配蝙蝠是「洪福」。

風箏不僅好看逼真,而且大多寓意吉祥,製作十分精美,充分展現了傳統民間藝術審美。民間藝術審美又與人們的審美意識緊密聯繫。

因為期盼美好,春日秋日放風箏,不止是娛樂遊戲,還帶有濃厚的儀式感。

風箏與吉祥結緣,有些地區放風箏時,需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村民們擺案設香,祈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些地區忌諱風箏斷線,認為會把福氣放走。《紅樓夢》裡也寫到,放風箏有「放晦氣」的寓意。《漳州府·府志》裡也有明確的記載:「九月登高,童子作風鳶放於野,方言謂之放公災。」

風箏還常常與愛情聯繫在一起。向來有「千裡姻緣一線牽」之說,因此風箏長長的線,被喻為連接男女姻緣的紅線。

明清時期關於風箏的民歌唱到:「風箏兒要緊是千尺線,忒輕薄,忒飄蕩,不怕你走上天,一絲絲,一段段,拿住你在身邊纏。」清代詩人胡夢佳的《竹枝詞》這樣寫:「滿湖風月夜沉沉,朗比風箏儂月琴。」戲劇小說中,書生才子與閨中小姐,常因風箏結緣。浪漫愛情人物故事也是風箏繪面的一大主題,牛郎織女風箏、梁山伯與祝英颱風箏、許仙白娘子風箏等。

不管是風箏的製作藝術還是其展現的審美意識,人們都會突出、渲染美好幸福的一面。

因此風箏是真善美的統一,是極具藝術的民間工藝,也是人們的精神寄託,表達著對吉祥幸福生活的嚮往,對天空自然的追求。

02 春日放紙鳶,老少皆宜的養生之道

風箏不僅是藝術,還是一項運動,是各項體育運動中,接受度和普及度較高的一項運動。放風箏,不僅可以自娛自樂,還是競技比賽的一種,而且老少皆宜,人人都可以參與。

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就提出了「養生」「保身」的概念,古人對於修身養性是十分重視的。

自古就有清明、重陽放風箏的習俗,除了節日信俗外,也是因為春日秋日放風箏有保健的功效。

《續博物志》中說:「春日放鳶,引絲而上,令小兒張口仰視,可以洩內熱。」《燕京歲時記》中也說:「兒童放之空中,最能醒目。」

這些都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春日時出門放風箏,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可以排解冬日久居室內的鬱結之氣,有健腦益智的功效。同時,仰望視野開闊的天空,有利於調節視力,緩解頸椎疾病。

春秋季節交替時的氣候,時常會引起流行疾病,多進行戶外活動,可以起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效果。

有關於放風箏的民間歌謠唱到:「春天到,放紙鳶,老老少少好熱鬧,健康長壽樂淘淘。」風箏除了在生理上有健身的功效,也利於修心養性。

清人描寫放風箏的樂趣時寫到:「風鳶聽命乎百仞之上,遊絲揮運於方寸之間。壁上觀者,心為物役,乍驚乍喜,純童子之心;忘情憂樂,不復知老之將至矣!」

戶外微風徐徐、新野遼闊,放風箏時容易達到「忘憂」的境界,身心愉悅。

國外有一種「風箏療法」,經科學研究證明,風箏療法對神經衰弱、精神鬱結、兒童智力不足等都有益處。放風箏也是一項有利於精神放鬆的運動。

風箏作為運動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傳統民俗中,風箏的軋制、風箏表面的塗繪、風箏的放飛,都是人人皆可全程參與的。

在整個風箏的製作和放飛過程中,就促進了家庭成員之間、親戚朋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良好的互動和情感交流,有利於家庭和睦,身心愉悅,是更高級的養生。

風箏運動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從唐朝起,在民間時興了一千多年,其保健身體、暢神養性、有益身心的養生功效是不可低估的。

03風箏扶搖直上,人類最早的飛行器

國外科教影片《翼的探索》中說:「最早的中國風箏是人類觀察動物飛行所發明的第一個成功的飛行器。」後來,人們受到風箏的啟發,深入試驗和研究,才有了滑翔機和飛機。

風箏的發明是人類飛天夢的第一步。

我們司空見慣的在天空中盤旋的風箏,在製作時需要講究一定的力學和平衡學原理。

風箏升空需要風箏的迎風面與風向構成一定的角度,才能產生升力,因此製作風箏時不同風箏的腳線位置與長短都會有所不同。風箏不同的結構部位也會影響風箏的飛升,面積大的部位飛升力強,面積小的部位飛升力弱。

我們看到的風箏大多是對稱的,且尾部有飄帶或飄穗的裝飾,除了美觀更多的是出於平衡原理的考慮。

古人在講究這些飛升原理的同時還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繽紛多樣的風箏樣式,不得不感慨人類在藝術與科技上的智慧。

風箏在創造之初並不是用於娛樂遊藝,而是多用於軍事上的宣傳、聯絡、通訊、等活動。在中國隨著風箏藝術的發展,風箏逐漸成為民間娛樂的一大主題。

而12世紀,風箏傳入西方各國,又有了另一番發展。

17世紀的諸多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風箏的身影。1752年班傑明·富蘭克林的「費城實驗」中,利用風箏引雷。1826年,英國約翰·波卡特發明了一種以風箏為牽引力的車並獲得了專利。1844年人們受到風箏的啟發,利用風箏傳遞繩索、鋼纜,修建橋梁……

風箏在科技領域給了人們很多啟發,後來滑翔機和飛機的出現,也得益於不斷地風箏運載實驗。

人們起初用風箏運載人偶、重物飛行來進行實驗。1854年法國博士希爾·拉威爾將一個11歲的兒童利用風箏放飛到10米高的空中,並安全降落。18世紀70年代,俄國海軍也進行了多次風箏載人實驗。直到1893年,澳大利亞人勞倫斯·哈格立佛設計了一種盒形風箏,它是「盒形機翼」的前身。

1899年,美國萊特兄弟,進行多次風箏製造實驗之後,製作了一隻滑翔機。又經過近千次的試飛,他們在1903製造了第一架以內燃機作動力的「飛行者一號」。

雖然如今科技高速發展,風箏作為飛行器物發揮的種種功用,已被先進的儀器和技術取代,但是風箏在人類科技文明史上有著不可否認的重要地位。

正如華盛頓美國國家航空博物館裡寫著的:「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04 「消失」的風箏

風箏的放飛對風力和風向有諸多要求,城市裡高樓林立,一是阻礙風箏的放飛,二是容易改變自然風向。再加上,網際網路發達,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放風箏只偶爾在江邊或是公園可見。

風箏似乎在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多少有點令人唏噓,但風箏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

以風箏為主題的民間工藝、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繪畫依舊活躍,風箏更多地成為了美化人們生活的藝術品、收藏品、紀念品。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風箏文化城市——山東省濰坊市。2006年風箏製作技藝被納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風箏在歷史文化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是人類第一次把對天空的夢幻變為現實,它是人人都可以參與創作的民間藝術,它含有文化、藝術、體育、科技、民族性等多重概念,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

風箏看似常年處於「底層」,是乳齒小兒的戲耍之物,其實不然,風箏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

風箏是人類偉大的創造,它是人們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統一,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相關焦點

  • 巧手製作風箏
    我市就有一位製作風箏的達人,他製作的風箏非常精緻,就像一件件藝術品,這位老人叫張洪軍。 72歲的張洪軍老人是個風箏愛好者,他製作的風箏不僅多,而且樣式也奇特。近日,記者來到張洪軍家中採訪,只見他的書房牆壁上掛滿了他製作的精緻風箏,造型各異的蝴蝶、栩栩如生的金魚、獨特的扇面……他將這些擺好裝在鏡框裡。
  • 【人文素養】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魯迅《風箏》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春秋之際,都是放風箏的好時節。風箏,最初是木鳥的形態,因而有了「木鳶」的名稱,到後來,木鳶的製作工藝、使用功能都逐漸發生了變化,最終定型成了今日以竹條、紙、塑料等為材料的遊戲工具。唐宋之際,清明時節放風箏已成為民間極為普遍的一種活動。製作工藝之精良,活動類型之豐富遠勝今日。在享受遊戲帶來的快樂之餘,人們還給對放風箏這種活動寄託了許多的寓意。
  • 迷你世界:教你做風箏,一起來放風箏吧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的《村居》正如古詩中所說,草長鶯飛的春天,正是放風箏的時候,迷你小鎮每年都有放風箏的活動。這不,迷你小鎮今年的放風箏活動開始了,大家紛紛拿出各種各樣的空白風箏,這是大家製作的具有自我特色的風箏形狀。活動第一節目便是畫風箏。大家拿出彩彈槍,在自己面前的空白風箏上填充顏色。
  • 銀線連兩岸 風箏傳真情---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
    濰坊風箏     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於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  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像墨翟製作第一隻「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
  • 周末來濰坊富華,看看什麼叫「風箏」!
    本次博覽會展覽面積15000平米,涵蓋風箏產品及相關配件、風箏文創產品、非遺精品、風箏文化、戶外運動產品等五大展區,為中外風箏從業者、愛好者提供互相交流、啟發智慧、展示形象的重要平臺。濰坊作為世界風箏的發源地,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央視曝光:這些兒童玩具有危險!
    央視曝光:這些兒童玩具有危險! NEWS #兒童平衡車被曝有毒物質超標300多倍# 近年來「網紅玩具」兒童平衡車銷量猛增。
  • 御風而行~幾多風箏情
    沒放過風箏,他的人生註定缺少一份童年美麗的記憶,沒做過風箏,他的生活可能欠缺了一個飛翔藍天的夢想。小時候我放過風箏,也做過風箏,一隻逆風飛揚的風箏,工藝並不複雜,將秫秸一破兩半,紮成規矩牢固的正方形,作為風箏支架。
  • 《紅樓夢》:關於風箏,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紅樓夢》:關於風箏,你可能不知道的事!《紅樓夢》不僅寫盡了世態炎涼,人情悲歡,也是一部素有百科全書之稱的著作,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其中不乏關於風箏的描寫,而且風箏在《紅樓夢》中有重要的寓意。《紅樓夢》中有三次關於風箏的描寫,其一出現在第五回,太虛幻境裡賈探春的判詞上面畫著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也有四句寫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裡東風一夢遙。其二出現在第二十二回,制燈迷賈政悲讖語,賈探春的燈謎如下: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
  • 為啥斷了線的風箏不會「飛」?兩個線軸的風箏你見過嗎?
    在我國古代,清明時節除了祭奠祖先,一些地區還有放風箏的習俗。人們牽著風箏時而奔跑,時而眺望,希望病痛和煩惱都能隨著風箏飛走,幸福和好運留在身旁。直到今天,放風箏依然是廣受歡迎的娛樂活動。那麼風箏是如何「飛」起來的?為什麼斷了線的風箏就不能繼續「飛」了呢?「特技風箏」又是什麼?我們一同來了解一下。
  • 關於放風箏的危險,你知道多少?
    山東一對夫妻在沙河大橋騎摩託車經過時,丈夫遭遇風箏線割喉,身後的妻子伸手去擋風箏線三根手指被割傷,丈夫的頸部和手部也被嚴重割傷。 安徽侯某在放風箏時,風箏掉落在廣場旁馬路的另一邊,風箏線纏在廣場邊的樹上,這樣線就橫穿懸在馬路上。父親騎電動車帶著孩子路過時,孩子的脖子被風箏線割傷。
  • 你認為《風箏》這部電視劇怎麼樣?《風箏》結局魔幻而現實
    《風箏》這部電視劇據說柳雲龍在創作期間,是把飯端到廁所裡吃的,不論是不是真的,《風箏》確實是展現了不同尋常的藝術品格,說這是一部諜戰劇就太膚淺了。鄭耀先這個人物,似乎是古希臘悲劇英雄普羅米修斯的延續與落地。
  • 又是一年三月三,在詩意的天空下,看一場風箏與詩詞的大會
    小學語文課文,還有一首寫到風箏的古詩《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首詩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一直沒有忘記。那天翻開我小孩的課本,這首詩居然還在。「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儘管手中沒有風箏,只是讀著古詩,感覺也是那麼的美好。小時候,或許因為家裡買不起風箏,也沒有人教我們做風箏,我沒有放風箏的體驗。
  • 魯迅文章《風箏》很經典,為何被踢出課本?專家:晦澀難懂,不如看...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 風箏大師齊聚MH MALL 免費教你「箏奇鬥豔」
    10月24日來MH MALL吧,和六位殿堂級風箏大師一起做風箏,放飛載入金氏世界紀錄大風箏,在秋日的晴空裡留下一個五彩繽紛的回憶。此外,還有亞洲國際風箏聯合會會長、號稱風箏傳奇人物的閻清雲,來自紐西蘭的國際風箏探險者Craig Trevor. Hansen及來自瑞典的創意風箏大師Andreas Agren。
  • 第二屆中國國際(濰坊)風箏產業文化交易博覽會即將開幕
    為了進一步做強做大風箏產業,打造我市的特色產業,形成國際風箏文化中心,搭建風箏產業交流合作、招商融資、共謀發展的平臺,實現風箏生產製造商、採購商和文創作者產銷對接,賦予傳統手工藝新的商業價值,打造「雲展會 — 永不落幕的風箏交易平臺
  • 又到了放風箏的季節!風箏背後的保密故事你知道嗎?
    芳草清香,微風輕拂,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而且放風箏也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一項安全性較高的活動。發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風箏,在古代,又名「紙鳶」「木鳶」,製作之初並非為了「風雅」,而是用於軍事和情報活動。今天,「保密觀」帶您一起了解風箏背後的故事。
  • 灰小狼的風箏
    嗥嗥狼向窗外望去,咦,是灰小狼,他面前堆著竹子、白紙之類的東西,似乎在做風箏。  嗥嗥狼生氣地走了過去。不過看見灰小狼笨笨的樣子,嗥嗥狼卻笑了,"喂,小狼,風箏不是這樣做的,我幫你吧。"  說著,他拿起地上的小刀和線團,幫著做起風箏來。  嗥嗥狼的手藝真不錯!沒過多久,風箏的骨架便做好了。只要再粘上紙,系上線,就可以飛了。
  • 來找我呀,米小亞——001難放的風箏
    爸爸費了很大的力氣,終於把那隻巨大的風箏組裝好了。可是,真的一絲風都沒有啊。媽媽笑著說:我要看一看,你要怎麼才能把這隻巨大的風箏放上天。爸爸自信地回答說:那我就讓你看看我的厲害了!說著,爸爸牽著風箏在沙灘上狂奔起來,風箏真的飛起來了!
  • 「風箏」朋友、「鋼纜」朋友
    有的朋友和我們的關係很脆弱,就像放風箏,線很細,一颳大風就斷了。但是,它能飛得很高,而且必須有風。有的朋友也是風箏,它的線卻和鋼纜一樣粗,怎麼也弄不斷。但是它飛不起來。生活中常見兩肋插刀的鐵哥們。不但飛不起來,甚至會考慮如何把它的鋼纜鉗下來賣掉。
  • 放風箏的少年已經老去,但是回頭看一眼,也許一切還來得及
    這句話很有道理,時間匆匆如水逝去,很多事情我都怕自己來不及。我怕來不及實現幼時的夢想,我怕來不及完成應該做的事情,更怕來不及說聲「我愛你。」當幼年最喜歡的風箏被當成垃圾丟棄,當曾經最喜歡的樂園無人再去,當親手種過的花已經枯萎……時間沒有善待任何人,只是那些堅強又善良的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世界的變化。少年匆匆老去,頭上都上了白髮,逝去的東西仿佛再也無法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