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章《風箏》很經典,為何被踢出課本?專家:晦澀難懂,不如看...

2020-12-14 騰訊網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上面是大文豪魯迅先生的經典語錄,他提醒我們尤其是青少年要勇敢向前,要敢於追求自己的理想。魯迅的文章很經典,很多被選入語文教科書中。事實上,魯迅去世前就有不少文章被編入各種教科書中,比如1923年,由胡適等校訂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選入了魯迅的《故鄉》和《鴨的喜劇》。

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作品更是成為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必備內容。由於編入教材的篇目較多,魯迅也因此獲得了「教材一哥」的稱號。然而,我們發現魯迅文章自新中國成立後,其佔有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換句話來說,魯迅的文章被陸續從教科書中刪除。

2013年9月新學期開始,初一新生發現自己領到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中,魯迅的經典文章《風箏》被刪除了。經過媒體的大肆報導,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魯迅的文章無論從文學性,還是思想深度早已被歷史所證明。《風箏》是魯迅在1925年寫的一篇散文,文章中有兄弟之情,也有遊戲對兒童的意義,也有魯迅的自省精神。

很多人認為,「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句話道出了無數作為父母的心聲,僅憑這句話就不應該刪除這篇文章。那麼,如今經典的文章,為何從初一語文教材中刪除呢?

多位一線初中語文老師表示:「我們要從教材調整的整體效果來看,必須結合實際教學的效果進行。有一點是肯定的,魯迅的有些文章內涵過於深奧,就是我們也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弄清楚,這對初中生來說理解非常艱難。」

在所有爭議中,有一名專家的觀點受到了網友的抨擊。這名專家認為:「《風箏》這篇文章太深刻了,晦澀難懂,不是一名初中生可以感知的。與其這樣,不如讓孩子們接觸日本宮崎駿的漫畫,以及自然科學等。」

筆者翻閱初一語文教材後發現,這冊語文教材所選擇的文章非常強調家庭親情、學習生活,談自然、人生體驗、科學和幻想等。在這樣的標準下,刪除《風箏》是從整體來考慮。因此,有不少老師就認為,「對於初一學生而言,要理解魯迅在《風箏》當中想要表達的內涵和深度,確實有一定局限性,而且與這冊語文的主旋律是有偏差的。」

參考資料:《風箏》(魯迅)

相關焦點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逐漸從課本中消失了?答案其實很簡單!
    回想自己的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上最厭煩的就是魯迅的文章。但是,大概是從2010年起,魯迅的文章就以兩年減三篇的速度,逐漸從教科書裡刪除了。這是為什麼呢?第一,魯迅的文字晦澀難懂,他寫的文章比較深奧,小學生在課本裡面讀到的那些文章都沒有真正的了解到它的意思。第二,魯迅的文章反映的是他那個時代的風貌和精神,與現今社會格格不入。
  • 現在的教材,逐漸刪除魯迅的文章,這是為什麼?
    在如今新編的教材裡面,魯迅的文章出現重大調整。雖然並沒有進行全面的刪除,但我們也發現,魯迅的文章是有所減少。比如在人教版的七年級語文教材裡面,魯迅的《風箏》,這篇經典的文章就被刪除,曾引起網絡的爭議。很多人覺得魯迅的文章被刪除,主要由下面兩個方面的原因,大家可以先了解。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在年少時期裡,或許學生們最討厭的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了,畢竟總是需要去背誦,然後拗口的語句更是讓人看不懂。其實,在長大後我們能理解當中含義後,自然也就能被記住。網上有關於魯迅先生的爭議性話題更是不少,有人表明要將文章全部移除課本中,甚至還有人批評他不是一位文學家。「去魯」的興起已經有很多年,這更是大眾們對魯迅的一種否定,是一種抹殺。
  • 學生課本裡霍去病沒了、魯迅沒了,可明星們卻出現越來越多,好麼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偶像,他們的偶像更多的是當下炙手可熱的明星,而不是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那些人物本還可以在教學課本上被這些孩子熟識,在古詩詞中、文學經典中親近的他們的靈魂。可是,為了迎合現今的年輕一代,能讓課本更貼近他們,做出了很多編撰改變。前兩年有一則新聞,引起社會上很多爭論,上海一年級的教材把8首經典的唐詩全都刪除。
  • 高考滿分作文,《活在樹上的人》:晦澀難懂初評時只有39分,為何
    第一那就是大家讀不大懂這篇文章。其次是該作文已經被第一個閱卷老師判為39分,可是後來改為滿分,這也成了爭議的「元兇」之一。首先,第一個爭議,現在是一個講究能快速閱讀就別太慢了,與生活節奏相反。人類文明和太多的經典著作等待我們涉獵,相信好作品也都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儼然成為作文的重中之重,可是這篇文章大量使用生僻字,幾乎是回到了陳寅恪,魯迅的年代。
  • 沒有閱歷的人讀不懂魯迅,那他的文章還有必要收進課本嗎?
    想必對魯迅著作及思想比較了解的人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沒有一定的閱歷是讀不懂魯迅的。不僅僅要對魯迅文章的創作背景、歷史環境要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能懂得創作環境中的人性,即魯迅對中國人人性的描寫。學生沒有一點社會閱歷,看不懂人情世態,怎麼讀得懂這篇文章。怎麼說呢,魯迅的文章,讀不懂的時候,別去強求看懂,到了一定的年齡,或者遇到了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就懂了。於是有人問,既然如此他的文章還有必要收進課本嗎?
  • 高考滿分作文熱議不斷:晦澀難懂與樸實無華,哪一個才是好文章?
    在文章的開頭,引用著名作家趙麗宏先生的一句話:文學是人學。有人對文學這個概念很模糊,認為一篇文章高深莫測無論橫看豎看都看不懂,就是文學,就是好文章。若真的是這樣的話,乾脆不要寫白話文了,寫文言文的話,不僅可以讓人翻譯一遍,還可以體現自己知識的淵博,何樂而不為呢?
  • 魯迅說「漢字不滅,我國將亡」,是胡說八道嗎?專家:有一定道理
    它的歷史雖然不如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悠久, 但卻是唯一流傳至今依舊生機勃發的古文字。 但是在中國上個百年裡,卻有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提出廢除漢字的口號, 其中魯迅那句「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最為出名。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句話是魯迅胡說八道嗎?
  • 《背影》因交規被移除,魯迅文章也大幅減少,現代教育都教些啥?
    但是仔細去關注學生課本,大家會發現有很多著名經典文章,已經慢慢被教育部刪除了,其中就包括《背影》等。1925年《背影》由朱自清創造,是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對於80後、90後來講,記憶更加深刻。這篇散文記述的是父親送兒子去車站,然後父親表達愛的方式顯得很笨拙,但又讓人感動,胖胖的父親要邁過幾個攀爬點,來來回回也僅僅只是為了買一袋橘子。
  • 為何魯迅的文章在教科書中慢慢隱退?原因有四,但魯迅仍舊是經典
    所以說,魯迅的一些文章正在教課書中隱退。第二個原因是魯迅的文章有些過時。倒不是說魯迅表達的意義過時沒用。這是跟魯迅的文章背景掛鈎的。我們知道魯迅棄醫從文的目的。所以魯迅的文章實際上是和社會發展脫軌了的。如果沒有辦法讓同學理解魯迅的大意。那麼學習這樣一篇文章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這成為了魯迅文章退出教科書的第二個原因。那麼第三個原因是什麼呢?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爭議:不說人話的晦澀難懂,值不值得滿分?
    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也在點評中承認,"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高考作文,他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陳建新同時表示,"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按照規則,作文將由第三位閱卷老師再次評判,第三位閱卷老師同樣給出55分。在最終的覆審中,作文審查組給《生活在樹上》打出60分的滿分成績。39分到滿分:評判標準是什麼?從39分到55分,再到滿分,一篇作文為何判分差異如此之大。
  • 課本為何刪除《狼牙山五壯士》?專家給出了解釋,卻讓人憤怒
    而因為這段英雄故事十分的壯烈,激動人心,因此也被人們編寫成為了一篇文章,並且後來進入了學生們的課本之中! 對於很多人來說,像這樣的一篇優秀文章是自己小時候的愛國思想啟蒙讀物之一,對於自己是有著莫大的影響的,而如今竟然遭到刪除,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而在人們普遍反對刪除之時,相關的專家也出面給出了解釋。 在專家看來,如今的社會更加的以多元化為主,因此學生們是需要學習更多新穎且豐富的內容的。
  • 魯迅和嶽飛被移除了課本,是因為什麼?專家是怎麼解釋的
    但是專家說,宋朝時期的金國和南宋,現在都是我們國家的一部分,他們之間的戰爭屬於內戰,所以嶽飛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魯迅一生創作了很多的文學作品,如《彷徨》《吶喊》《狂人日記》等,這些作品都是我們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精華。同時,魯迅還是一個思想家,他敢說真話,能針砭時弊,如他的「阿Q精神」,「吃人血饅頭」等,在當今社會都很有現實意義。魯迅見不慣生活中的醜陋和罪惡,常用筆去抨擊它們,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
  • 小學生課本:魯迅、霍去病沒了,「取而代之」的明星卻越來越多
    常年「棲息」在小學生課本裡的魯迅和霍去病被遷移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們更熟悉的明星。 遺忘 之前上海市小學一年級教材將原本課文中的八首古詩全部刪去,這就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其實不僅是小學這樣,中學教材內容的改變也讓人們失望。
  • 柏拉圖生前說出一金句,當時晦澀難懂,現在看:已達超凡入聖境界
    柏拉圖式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但是如同諸多古老的文獻一樣,柏拉圖留下的文集也是殘缺的,並且有爭議的,很多人說他的哲學是晦澀難懂的。柏拉圖本不是他的原名,曾今他叫做亞裡斯多克勒斯,這個名字的含義為「取名恰當的」,這樣的意思讓我們覺得很有趣,但是想想又覺得漏洞百出,似乎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卻又是取名恰當的。
  • 《誰是最可愛的人》等英雄事跡的文章在課本中淡出,專家做出解釋
    孩子家長竟然說英雄事跡文章太過血腥、暴力孩子家長認為:「不應該在孩子們的心裡埋下血腥、殘暴和仇恨的種子。如果在小學和初中這個年齡段就告訴他們戰爭的殘酷,必然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那些英雄不能像我們一樣,在溫室裡體驗生活帶來的樂趣,他們無法規避現實帶來的血雨腥風,只能用他們的勇氣來抵禦那現實的殘酷。
  • 親弟弟形同陌路,文章被刪,愛罵人的魯迅真的錯了嗎
    小時候上小學的時候,每逢學到魯迅先生的文章,老師總是要求我們全篇通背,小編記憶猶新的是三年級時的課文,《朝花夕拾》《百草到三味書屋》,這些文章都是那個時候我們的噩夢,每天就是自習都要背,如果不會背,放學就要留下來。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魯迅,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一個筆名,也是他最廣為人知的筆名,1918年他發行了《狂人日記》,用的就是魯迅,此書一出,魯迅「一夜成名」,因此魯迅便一直沿用這個筆名。以前,魯迅的作品被頻頻選入教材,除了學生會讀魯迅的書之外,社會的人也會拜讀魯迅,哪怕幾十年過去了,魯迅的文章依舊還有其特殊的魅力。然而10年前,教材改革,為了迎合時代,學生們閱讀的一些文章也都進行了增添和刪減,魯迅的文章,也被逐漸地移出教材。《風箏》也是接二連三從高中語文教材當中刪除。
  • 難懂造句和解釋_難懂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4、你從來不揣摩我的心思,還責怪我善變難懂。5、心事難懂,畢竟你是你,我是我。6、世界上最難懂的事兒是所得稅。7、複雜難懂的企業可以說是不相上下。8、這本書深奧難懂,對我而言簡直是無字天書。9、這篇文章經由老師詳細導讀後,不再艱澀難懂。10、《尚書》詰屈聱牙,深奧難懂。難懂有關的成語:1、深文奧義(shēn wén ào yì):奧:含義深,不好理解。
  • 莫言:我是讀魯迅的書長大的
    魯迅其實說來已經「霸佔」中小學教科書多年了,按照一部分聲音來說,是該騰騰位置了。 所以支持「去魯迅化」者則認為,魯迅之所以從教科書中下架,是因為當代之人都希望那些更為優秀,更具時代價值的作家作品進能入到教科書,和現代的孩子們見面。更有甚者認為,魯迅的文字本來就深奧難懂,故而當「去除」,這才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