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提到:「盛譽遙驚四海駭, 慕名學子五洲來」。能夠上一個好學校是很多家長期待的事情,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自主意識慢慢變強,對於學校的挑選也會有自己的想法。
在1949年我國新政權建立之後,就一直對於教育十分重視。1977年又恢復了高考,我國教育也在不斷的優化。但是仔細去關注學生課本,大家會發現有很多著名經典文章,已經慢慢被教育部刪除了,其中就包括《背影》等。
1925年《背影》由朱自清創造,是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對於80後、90後來講,記憶更加深刻。這篇散文記述的是父親送兒子去車站,然後父親表達愛的方式顯得很笨拙,但又讓人感動,胖胖的父親要邁過幾個攀爬點,來來回回也僅僅只是為了買一袋橘子。這件事情非常的平凡,平凡到讓人感覺很真實,真實到讓人感動。
原本這是一篇經典優質散文,但是在2014年之後,一直以來就受到了很多外界的質疑。甚至有人批評朱自清的文章氛圍實在是過於消極化了,動不動人就是感傷、哭這種氛圍對於孩子來講很有可能不利於心理成長,要鼓勵孩子們堅強生活,而不是整天被朱自清的負面情緒感染。
除了這樣的外界質疑之外,還有一種說法稱朱自清《背影》這篇文章裡面父親明顯是違反了交通規則,在擁擠的火車站裡翻了幾個攀爬點,才買了一袋橘子。這來來回回朱自清都沒有被阻止,應該讓教育部果斷刪除《背影》這篇課文。
除了《背影》之外,嶽飛的《滿江紅》原本在學生課本中也可以找得到.但是在2003年時,教育部又果斷的陸續在全國各地刪除了《滿江紅》這篇課文,給出來的理由是嶽飛的「民族英雄稱號」已經被剝奪了,所以嶽飛的《滿江紅》自然教育意義不再龐大。
學生時代大多數80後、90後在語文課本中找的最多的課文,應該是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但是現在時代改變了,教育部對於魯迅先生課文的推崇度似乎已經呈現了下坡趨勢。2005年之後,魯迅先生的很多文章在全國各地語文教材課本中已經慢慢被刪除,教出教育部給出來的理由是:現在孩子對於英雄人物的了解,應該由學習課文的方式改變為學習歷史,這樣可以增強人們對於歷史事件的了解。除此之外魯迅先生寫的文章大多數都是拗口難懂,意味深長,等到孩子們有了自主理解能力時,可以在課餘時間學習魯迅先生的散文和其他文學作品。在語文課本中,學校不應該浪費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們去理解那些難懂的文學作品。
如果從教育部用心良苦的角度出發,其實陸續選一些優質課文的初心本身就沒有錯,時代在不斷進步,人們不能用行為上的眼光去看待課文中的選材問題。孩子們如果感興趣,可以在課餘生活中慢慢閱讀一些優秀的文學讀物。這樣自己的眼界和對於歷史的了解自然會大大提高,課本其實只是一個上課時師生所用到的工具,學習知識並不應該僅限於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