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因交規被移除,魯迅文章也大幅減少,現代教育都教些啥?

2020-12-23 詩詞大集匯

古詩中提到:「盛譽遙驚四海駭, 慕名學子五洲來」。能夠上一個好學校是很多家長期待的事情,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自主意識慢慢變強,對於學校的挑選也會有自己的想法。

在1949年我國新政權建立之後,就一直對於教育十分重視。1977年又恢復了高考,我國教育也在不斷的優化。但是仔細去關注學生課本,大家會發現有很多著名經典文章,已經慢慢被教育部刪除了,其中就包括《背影》等。

1925年《背影》由朱自清創造,是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對於80後、90後來講,記憶更加深刻。這篇散文記述的是父親送兒子去車站,然後父親表達愛的方式顯得很笨拙,但又讓人感動,胖胖的父親要邁過幾個攀爬點,來來回回也僅僅只是為了買一袋橘子。這件事情非常的平凡,平凡到讓人感覺很真實,真實到讓人感動。

原本這是一篇經典優質散文,但是在2014年之後,一直以來就受到了很多外界的質疑。甚至有人批評朱自清的文章氛圍實在是過於消極化了,動不動人就是感傷、哭這種氛圍對於孩子來講很有可能不利於心理成長,要鼓勵孩子們堅強生活,而不是整天被朱自清的負面情緒感染。

除了這樣的外界質疑之外,還有一種說法稱朱自清《背影》這篇文章裡面父親明顯是違反了交通規則,在擁擠的火車站裡翻了幾個攀爬點,才買了一袋橘子。這來來回回朱自清都沒有被阻止,應該讓教育部果斷刪除《背影》這篇課文。

除了《背影》之外,嶽飛的《滿江紅》原本在學生課本中也可以找得到.但是在2003年時,教育部又果斷的陸續在全國各地刪除了《滿江紅》這篇課文,給出來的理由是嶽飛的「民族英雄稱號」已經被剝奪了,所以嶽飛的《滿江紅》自然教育意義不再龐大。

學生時代大多數80後、90後在語文課本中找的最多的課文,應該是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但是現在時代改變了,教育部對於魯迅先生課文的推崇度似乎已經呈現了下坡趨勢。2005年之後,魯迅先生的很多文章在全國各地語文教材課本中已經慢慢被刪除,教出教育部給出來的理由是:現在孩子對於英雄人物的了解,應該由學習課文的方式改變為學習歷史,這樣可以增強人們對於歷史事件的了解。除此之外魯迅先生寫的文章大多數都是拗口難懂,意味深長,等到孩子們有了自主理解能力時,可以在課餘時間學習魯迅先生的散文和其他文學作品。在語文課本中,學校不應該浪費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們去理解那些難懂的文學作品。

如果從教育部用心良苦的角度出發,其實陸續選一些優質課文的初心本身就沒有錯,時代在不斷進步,人們不能用行為上的眼光去看待課文中的選材問題。孩子們如果感興趣,可以在課餘生活中慢慢閱讀一些優秀的文學讀物。這樣自己的眼界和對於歷史的了解自然會大大提高,課本其實只是一個上課時師生所用到的工具,學習知識並不應該僅限於課堂。

相關焦點

  • 致敬魯迅,因你是我人生的標杆
    其一, 一些學者認為: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魯迅的批判精神,有悖於現代倡導的和諧社會,和時代主旋律有些格格不入。學習魯迅的鬥爭精神有可能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造成社會維穩的壓力過大。其二,魯迅的文章文白夾雜,枯澀難懂。都說學習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 魯迅和嶽飛被移除了課本,是因為什麼?專家是怎麼解釋的
    所以青少年的教育,關係祖國的百年生計,一點馬虎不得。教科書是少年獲取知識的重要載體,它包含的內容會對少年的知識、價值觀等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少年教育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環。二、魯迅魯迅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在中小學時期,我們沒少讀他的作品,如他的《故鄉》《祥林嫂》等,這些都是很優秀的作品,寓意也很深刻,對我們的成長,以及對人生和生活環境的認識,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移出教科書?還被批「不是文學家」?
    但因魯迅文章所展現和批判的內容跟現實相差太大的緣故,以至於在近些年魯迅文章被陸陸續續從教科書中移除之後,有不少人是持支持態度的。 人們認為若是深入研讀魯迅的文章,便會陷入他筆下那個殘缺不完整的「民國世界」,其中所謂的世人俱是缺胳膊少腿的,人性俱是極其複雜扭曲的。倘若以魯迅的角度來批判整個世界,挑戰所謂的「國民性」,無疑是非常艱難,也非常痛苦的。
  • 他寫的文章發人深省,可惜好多文章從教材中已經移除,何等悲哀!
    可惜的是,就這麼一個偉大的人,他的好多文章慢慢的都從教材中移除,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1950-1955年的教材裡共收錄魯迅16篇作品,其中有《一件小事》、《故鄉》、《社戲》、《藥》、《吶喊》、《祝福》《藤野先生》等,1956年秋季的新教材中又收錄了魯迅14篇作品,其中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社戲》、《論雷峰塔的倒掉》、《聰明人、傻子和奴才》等文章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在年少時期裡,或許學生們最討厭的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了,畢竟總是需要去背誦,然後拗口的語句更是讓人看不懂。其實,在長大後我們能理解當中含義後,自然也就能被記住。網上有關於魯迅先生的爭議性話題更是不少,有人表明要將文章全部移除課本中,甚至還有人批評他不是一位文學家。「去魯」的興起已經有很多年,這更是大眾們對魯迅的一種否定,是一種抹殺。
  • 莫言:我是讀魯迅的書長大的
    魯迅其實說來已經「霸佔」中小學教科書多年了,按照一部分聲音來說,是該騰騰位置了。 所以支持「去魯迅化」者則認為,魯迅之所以從教科書中下架,是因為當代之人都希望那些更為優秀,更具時代價值的作家作品進能入到教科書,和現代的孩子們見面。更有甚者認為,魯迅的文字本來就深奧難懂,故而當「去除」,這才是主要原因。
  • 為何魯迅的文章在教科書中慢慢隱退?原因有四,但魯迅仍舊是經典
    魯迅的文章居然慢慢減少了。到底是何原因讓魯迅的文墨都無法出現在語文學科中呢?究其原因有四個。時代在發展,枯木逢新其一,魯迅的文章涵義高深。我們知道,要問大部分學生初高中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文章。十有八九回答的都是魯迅的代表作。魯迅霸佔了教科書中的大半面幅。學習他的文章也佔用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讓許多同樣優秀的文章沒有機會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
  • 移除《背影》兩三事
    《背影》兩三事*松嵐(原創)一直有所謂的「學者」「磚家」說要把朱自清的《背影》移出課本,其中包括幾個學英語出身的,幾個去過幾趟國外,在國外混不下去回來混的,還有一個把耄耋讀成maozhi的。沒有文學底蘊的人難以懂得這篇文章的精妙筆法。我們通讀《背影》,似乎沒有哪個字是多餘的,也沒有哪個字可以被更恰當的字替換,比如這幾句:「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
  • 「父親」違反交規,不該成朱自清的《背影》落選語文教材的理由
    「父親」違反交規,不該成為朱自清的《背影》落選語文教材的理由圖片來源於百度中國青年報曾披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並未入選地方中學生教材的原因,說是有七成中學生認為朱自清的父親買橘子時,沒有遵守交通規則,形象也不夠瀟灑,沒有美感。於是,為了尊重學生的意見,這篇散文名篇就此落選了。
  • 教授:從課本中刪去朱自清《背影》,文章不美還違反交通規則
    孩子們引發的討論其實,2003年武漢對《背影》評價調查並沒什麼,也沒引起過多的討論。但是2010年的時候,一位名叫孫紹振的教授,在偶然的情況下,看到了2003年武漢中學生評價《背影》那個報導。孫紹振教授就寫一篇文章反駁那些孩子的觀點,他認為《背影》是經典的作品,不宜從初中課本中刪去。
  • 親弟弟形同陌路,文章被刪,愛罵人的魯迅真的錯了嗎
    小時候上小學的時候,每逢學到魯迅先生的文章,老師總是要求我們全篇通背,小編記憶猶新的是三年級時的課文,《朝花夕拾》《百草到三味書屋》,這些文章都是那個時候我們的噩夢,每天就是自習都要背,如果不會背,放學就要留下來。
  • 同為回憶百草園的文章,魯迅只寫2000字,周作人竟寫了7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僅有2000多字,而周作人1951年在《亦報》上開設的「百草園」專欄,曾圍繞著「回憶百草園」的主題,寫作了95篇,長達7萬多字的系列文章。本文將結合周作人先生文章,和我個人的閱讀理解,帶您領略藏在魯迅文章背後的「秘密」。魯迅家族緣何敗落?
  • 啥時候出臺的交規?轉個彎直接扣8分+500罰款,車主欲哭無淚!
    導語:啥時候出臺的交規?轉個彎直接扣8分+500罰款,車主欲哭無淚!都知道我國是人口大國,那麼交通問題自然也就比較多。近幾年來汽車的普及,讓交通部門也是很頭疼,因為有著各種各樣的違規發生,基本上隔一段時間就會發布一些新的交規,一直在不斷的完善,畢竟道路是不同的,要對症下藥才能改善道路違規。路上不僅有交警在指揮,還有一些電子監控在拍攝,為的就是能夠減少違規現象,保證人民的安全出行。
  • 繼魯迅被移出課本之後,明朝資本主義萌芽也被移除,這回我支持
    魯迅文章被移除課本已經過去了很長一段時間,與此接踵而至的是明朝資本主義萌芽也被移除中學歷史課本。魯迅文章是否該移出中學課本不做過多探討,但明朝資本主義萌芽被移出中學課本乃情理之中。早在許多年前,明朝資本主義萌芽就被史學界認為是五大偽命題之一。
  • 深圳:孩子違規大人受罰 凸顯交規修法靈活性
    原標題:孩子違規大人受罰 凸顯交規修法靈活性修訂後的《條例》著重強調監護人對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的交通安全教育和監管責任,要求監護人接受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或者參加社會服務,有利於倒逼監護人履責,主動管好「熊孩子」。
  • 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諭那些四夷之邦。」二、望青年拓眼界的鬥士魯迅提出少看中國書這個觀點後,就猶如捅了當時文壇上的馬蜂窩。柯柏森就立即寫下了一篇名為《偏見的經驗》的文章,諷刺像魯迅這樣留學歸來,看了幾本外國書後,就數典忘祖。但其實,緊緊抓住魯迅這個觀點批評他的人,都完全忽略了,魯迅並不是因此在貶低中國文化,更不是在「賣國」。相反,魯迅一生研究國學很透徹,也一直在去其糟粕,留其精華。
  • 這些當今教育存在的問題,看看魯迅先生怎樣破解
    我接下了這個任務,寫這本書,正是想為破解當下社會和每個人共同面對的教育難題提供思想資源。教育是為避免「中國人從『世界人』中被擠出」魯迅先生的教育觀是一個什麼樣的教育觀?我認為,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觀,它具有現代性、準確性、深刻性、前瞻性。
  • 現在的教材,逐漸刪除魯迅的文章,這是為什麼?
    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學生時代的一個回憶,《少年閏土》、《故鄉》、《社戲》、《藤野先生》等,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課文。從這些文章裡面,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中國舊社會的生活現狀,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 「去魯迅化」興起,魯迅給予我們的影響就這麼痛苦?莫言一針見血
    (二) "去魯迅化":魯迅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教育局從以前到現在,都在提"學生減負"這個詞。他們不但提,也的確做了些什麼。 而魯迅所寫的"晦澀難懂","政治意味太多","過於激進"的文章,就成為了眾矢之的。 大家肯定在自己的中學時期多少都讀過一些魯迅的文章,覺得自己看不懂,或者也聽別人抱怨過關於魯迅文章不好讀,不好理解的話,而你們其中的一些人又是不是對"不學魯迅的文章了"這種觀點持擁護甚至有些偏激的態度呢?
  •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有感
    初中課文裡有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讀過好多遍,全文語言平實無華,卻處處流露著真情,令我百讀不厭。魯迅先生的保姆長媽媽,是一個不識字的、矮胖的、又迷信繁文縟節,又愛切切察察、在背後議論別人的普通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