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現在部編版的語文教材,你會驚奇地發現:魯迅的文章被刪減了不少。
為什麼要減少他的文章呢?原因無非是有兩個。
其一, 一些學者認為: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魯迅的批判精神,有悖於現代倡導的和諧社會,和時代主旋律有些格格不入。學習魯迅的鬥爭精神有可能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造成社會維穩的壓力過大。
其二,魯迅的文章文白夾雜,枯澀難懂。都說學習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的文章思想性高,文句比較難以理解,這也是事實。減少他的文章,就是給學生學習和考試降低難度。
魯迅是我國現代的大文豪,他在中國現代文壇可以說是泰鬥級人物,他的文章在民國時期被譽為「民族魂」。他的文筆犀利,直指民族的劣根性,特別富有戰鬥精神。
民國時期文人眾多,文壇爭奇鬥豔,而在思想性和文學性方面魯迅無疑是獨樹一幟的。他主要針對是清末封建的腐朽和民國時期的社會現象,一針見血指出那個時代的弊病。
如果說因為魯迅的文章的鬥爭精神和當今時代主旋律格格不入而少收拒收入課本的話,那絕對是因噎廢食的短視行為。按照上面所謂學者的那種說法,則很多的作品都不能錄入課本。朱自清的《背影》裡的「父親」亂穿過道,還爬月臺,和現代的道德規範不符,甚至違法交通法。李白天天喝酒才可以妙筆生花,而爛醉如泥卻是硬傷,因為他可能涉嫌酒駕,其詩歌再好亦不能用。寫了《論語》的孔子,沒有教師資格證,那是違法辦學,禍害學生。一代名醫李時珍,沒有行醫資格證,行醫寫書就是草菅人命。更不靠譜的是,寫「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柳永天天出入風月場所,那是淫亂無恥,那得下十八層地獄,他的作品怎麼可以收入課文呢?如此例子,不勝枚舉。很顯然,揮舞著現代的道德和法律的大棒去針對作家的作品,用顯微鏡去放大作家或者作品的瑕疵,肯定是以偏概全的。因此,以不符合時代主旋律為藉口拒收或者少收魯迅的文章進入課本,那只不過是一個欲蓋彌彰的彌天大謊。
至於魯迅的文章很具有年代感,枯澀難懂,現在的學生沒有結合歷史背景很難讀懂,這倒也是事實。不過他的散文還是很優美的。如果為了減少學生學習的負擔,減少錄入他的文章以彰顯人文關懷,這說法是可以接受的。
總之,筆者認為魯迅的文章是清末民初的一面標杆,時至今日,依然有著著強大的生命,散發著無與倫比的力量,鼓舞著人們砥礪前行。而那些所謂學者的說辭顯然是值得批駁的。
最後我想說,魯迅的文章思想性和文學性都很高,值得我們這些後輩們去學習去借鑑,一點都沒有過時哦。
親愛的讀者,你的看法是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評論。
專注教育領域,分析教育問題。如果喜歡夢溪泛舟寫的文章,希望你能關注我,我們一同交流教育方面的問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