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19日早5點,魯迅因肺病醫治無效病逝上海。
一個多月前,魯迅在《中流》雜誌上發表雜文《死》,文末留下遺囑,其中第五條,寫給了七歲的兒子周海嬰: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當這個人的名字,看是三個字,實則還有一個眾所周知"魯迅之子"的前綴時,他的人生就不得不挑起一條左邊裝著"周海嬰"三個字、右邊裝著那個前綴的扁擔踽踽而行,一路走來,很多時刻的周海嬰也確實舉步維艱。
周海嬰就是周海嬰
一向在世人心中常以橫眉冷對形象出現的魯迅,在年近半百時迎來了意外的生命。
與友人的書信中常會充滿慈愛與欣喜地分享著周海嬰的成長:海嬰長黑了、海嬰睡前要聽故事、海嬰知道愛美要穿新衣服……
魯迅的親友們也時常提到這個孩子,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中寫下的那個叫著"爸爸,明朝會!"的孩子,人們不免因此而投以慈愛的目光關注他的長成。
但是,當那聲"明朝會!"再得不到咳著嗽的爸爸回應時,大眾望向周海嬰的眼神就多了好幾分嚴厲的審視,畢竟,他是魯迅先生的兒子。
魯迅逝世後,周海嬰跟隨母親許廣平撫養在上海長大,一段時間裡,因許廣平不得回家,周海嬰由叔叔周建人接走,並化名周淵在學校讀書。
那時周家的境況已不如前,周海嬰歷來身體不好又因家境的原因,少年時光孤單且寥落。直到十七歲那年,隔壁搬來一戶人家,那裡面住的就是周海嬰將來的妻子馬新雲。
三年後,已經和許廣平搬家北京的周海嬰因做出國留學的準備回到上海,重逢的兩人在雙方家長的贊成下訂婚。
而後周海嬰收到建議,放棄出國留學而在國內讀書,於是便帶著未婚妻馬新雲回到北京完成學業與母親居住,之後兩人都進入北京大學。周海嬰念物理系無線電專業,馬新雲在北大讀文學。
周海嬰自小被教育不要以名人的兒子自居,但難以迴避人們在提起周海嬰三個字的時候已經將"魯迅之子"作為代名詞來要求約束他。
大學時周海嬰因路過觀看同學打橋牌,被傳成魯迅兒子不好好學習整日打牌的流言,之後被找去談話,說他作為魯迅的兒子,要注意影響……
對於一個剛成年的、自我意識旺盛的年輕人來說,人們各樣的聲音與關注,魯迅兒子這個稱呼使得他難於應付,他更享受沉浸在無線電研究和攝影的世界裡。
這之後的時間,周海嬰更多主動地迴避著人們的目光,去完成周海嬰這個人自己的人生與事業。
周海嬰是魯迅的兒子
特殊十年,周家從安穩平靜的日子裡被卷到暴風驟雨中,惶惶不安的日子裡許廣平心絞痛時常發作。
據周家人講述,許廣平因魯迅書信手稿被盜而大受刺激,1968年3月3日,七十歲的許廣平心臟病突發去世。
這場風暴又給周海嬰本不好的身體雪上加霜,母親去世後,靠周海嬰夫婦不足100元的工資還要養活四個孩子,生活境況實在是窘迫。人在窘境之下的所作所為,確實難以去苛責,所以之後在周海嬰身上發生的幾件事,只得以令人唏噓為評。
據周海嬰自言,當時因申請為三個待業的孩子安排工作未成,為給孩子創造學習機會自費上學,他不得已公事公辦向人民文學出版社索要魯迅稿酬。
幾次交涉而結果不盡如人意之後,周海嬰提告了人民文學出版社,但法院審判結果依然未能令周海嬰遂願,同時還要支付較高的訴訟費。
而後周海嬰委託記者報導這個事件,事情影響擴大後,法院主持周海嬰與人民文學出版社進行調解。
歷時三年半,周海嬰終於得到了許廣平、周海嬰向國家捐贈魯迅稿酬的證明以及周海嬰依法享有的稿酬和印數稿酬1240.2元。
周海嬰在提及事件的開端時,講為孩子謀求工作安排未得回應後說了一句"別人不顧及魯迅的後代,我豈能袖手旁觀?"
或許是因正處在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官司敗訴的憤憤不平裡,這話說得太不耐聽;而這件事的始末,似乎也和人們曾經對魯迅之子的希冀有些偏差。
周海嬰在結束與人民文學出版社三年半糾紛後,似乎有了別樣感受,他說訴諸法律的目的,就是要這種侵權行為。
似乎他重新思考了自己本身與魯迅之子這個光環的關係,有一部分是自己需要為這個身份付出的,這包括不得不和他甘願的付出,另一部分,則難以簡單的評判是非對錯。
"周海嬰"與"魯迅之子"
而後周海嬰撰寫《魯迅與我七十年》,講述魯迅生前身後諸多事、許廣平生平和周家各人物事件細節。
這本大眾翹首以待的作品,出版之後書中許多內容、感受和對周家兄弟們的評價,激起許多學者和讀者的質疑。
尤其是關於周作人、周建人的部分,引起了很大爭議,並對這本書和周海嬰本人都受到了影響。
他也常常以家屬身份為魯迅相關的事業工作,魯博工作人員回憶起他時,說他很低調,也很可敬;他常常上網,關注網絡氛圍對青少年的影響,也熱心於博物館、教育、方言等社會事業的發展進步。
一個人從年輕到老邁幾十年歲月,總有改變、總有堅守、總有釋懷、總有固執,或許這才是活生生的人,而對其中的是非曲直,人們會給出客觀的評判。
最後周海嬰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時間也是與父親去世時間相差不多的凌晨五點多。
有人說,周海嬰就是周海嬰,這是個不成問題卻很難做到的事;那麼,周海嬰是魯迅的兒子,也是一個周海嬰無法迴避、需要在人生路途中不斷思考的事。
但至少,肩挑這沉沉兩擔的周海嬰沒有真正把任何一邊丟棄不管,他活在魯迅巨大的光圈下,也沒有妨礙他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