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以上這段文章,情感真切,最重要的是,讀來會覺得作者是個很溫柔的人。但如果筆者說,這段文字來自魯迅的筆下,恐怕很多讀者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畢竟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魯迅的文字,永遠都是犀利鋒銳的。但事實上,這段話的確來自魯迅的雜文《熱風》。我們的文學大家,從來都有著獨特的思想和獨特的性格,關於魯迅,也是如此。魯迅喜歡「懟人」,他說徐志摩不該多愁善感,說郭沫若不該「濫情」,但魯迅同時也說過「能殺才能生,能憎才能愛」。人性是很複雜,魯迅除了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之外,其實還有我們不知道的另一面。其實不光是魯迅,每一位大方之家,都值得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下面這5件小事,會讓你認識一個不一樣的魯迅。
1.「鼻公」
魯迅會叫人「鼻公」,倒是很符合魯迅喜歡「懟人」的形象。但這位「鼻公」卻是魯迅在北大任教時給同事顧頡剛起的外號,顧頡剛是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對文化學術津津樂道,筆名餘毅,代表作《吳歌甲集》,連胡適都稱《吳歌甲集》是第一部獨立的吳語文學,但顧頡剛偏偏是魯迅的眾多「死對頭」之一。顧頡剛長了個「酒糟鼻子」(鼻頭很紅,像喝了酒一樣,一種皮膚病),魯迅在給朋友寫的信上就經常戲稱顧頡剛為「鼻公」,有時連這兩個字也懶得寫,就乾脆用一個紅點代表顧頡剛。當然,這也得是和魯迅相熟的人才能看得懂。這事若是讓顧頡剛知道了,恐怕都要大吃一驚,喊一句「原來你是這樣的魯迅!」
2.柿霜糖
柿霜糖在魯迅老家紹興也有得賣,據說魯迅從小就喜歡吃。有朋友從河南給魯迅帶過來兩包柿霜糖,魯迅妻子許廣平見後說,柿霜糖還可以治瘡,魯迅趕緊將已經吃了一大半的柿霜糖收起來,想留著將來當藥用。但當天晚上,魯迅又「偷吃」了。很難想像,「大先生」有一天也會和小孩子一樣偷吃零食。平時有客人來時,魯迅總是喜歡招待客人點心。但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女士來拜訪魯迅,魯迅的點心已經吃沒了,只好拿出柿霜糖,還特地和高女士說明了這些柿霜糖的來歷。誰知高女士也是河南人,於是將魯迅僅有的柿霜糖又吃了大半,魯迅由此知道,不能請河南人吃柿霜糖,然後將剩下的柿霜糖全部吃完。
3.魚丸
自從魯迅有了兒子周海嬰以後,就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他有孩子了,一旦有客人到家中來拜訪他,魯迅一定會把兒子抱出來給別人看看。有時周海嬰睡著了,人一多又被吵醒哇哇大哭,魯迅就得手忙腳亂地再把兒子哄睡著。有次家裡請客,魯迅從福建菜館叫來師傅做菜,宴席之上,海嬰抱怨說魚丸不新鮮,但沒有人相信周海嬰說的話,甚至沒有人注意到周海嬰說了什麼,就連許廣平也又給周海嬰挾了一個魚丸。周海嬰不高興,依然嚷嚷說是魚丸是壞的。現場氣氛有些尷尬,若是一般父母,估計會在事後將孩子訓斥一通。但魯迅當場就把周海嬰吃剩的魚丸拿過來嘗嘗,發現果然不新鮮。於是說:「他說不新鮮,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大家再一次被魯迅的教育之道所折服。
4.煙
煙是魯迅少不了的東西,就和他的鬍子一樣經典。在一部將魯迅的紀錄片中,魯迅的身邊總是煙霧繚繞的。一次從魯迅從東京趕往仙臺,買完火車票後,將剩下的錢都買了煙,半路上口渴時都沒錢買水喝,只好一路忍著。魯迅抽菸,上一支未滅又接上了下一支,連火柴都不需要。而且魯迅抽菸時從來不究竟高低貴賤,經常吸廉價的煙,一方面是沒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根本不在乎,以至鬱達夫都曾猜測,魯迅是不想讓別人看見,他抽的是什麼牌子。如今看來,菸癮大並不符合健康的潮流,但很可惜,魯迅從來就不是一個符合潮流的人。他在《墳》裡說過:「猛獸是單獨的,牛羊則結隊」。很明顯,魯迅要做前者。
5.扁鼻子
這又是一個關於「鼻子」的小故事,不過主人公換成了魯迅自己。有一次,魯迅的侄女到魯迅家玩,吃晚飯的時候,侄女神秘兮兮地說,魯迅和爸爸哪兒都像,只有一點不像。魯迅好奇是哪一點?侄女就說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而魯迅的鼻子又扁又平。魯迅笑了笑,告訴侄女,其實他們小時候長得都是一樣的,但是當長大後,自己住進了比較黑暗的環境,到處碰壁,所以把鼻子都碰矮了。侄女聽後哈哈大笑,只有在場的大人知道魯迅在說什麼。他的確身處在比較黑暗的環境中,而且四處碰壁,但他並不懼怕沒有火炬,因為他自己就是一道光,他說過:「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