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章大都深刻犀利,讓人望而生畏。寥寥幾句便能揭露中國官僚的通病:中國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昇平,還粉飾黑暗;亦或是慷慨激昂地抒發內心的雄心壯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像《一件小事》這樣精短而樸素的文風實屬少見,但卻最能反映世間百態,於無聲處見波瀾。
車夫,一個看似平凡的勞動者,或許連小學文化水平都沒達到,但卻做了許多人不願做甚至是鄙夷的一件小事。他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幫助這個摔倒的老婦,無關名利,只求心安。
現實中像老婦這樣碰瓷的人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也很平常,開車的司機們似乎都形成了一個共識,看到歲數較大的老年人過馬路便會主動讓行,不是出於禮貌,更多的是因為擔心老年人會藉機摔倒訛錢。
老年人集體被汙名化,某種程度來說,加深了老一代人和現代人的隔閡,不利於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屈原曾說過:「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放在當下這個語境中再合適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太過計較個人得失,名利大於天,卻忘記了人人生來平等,生而為人,理應互幫互助的品質。
魯迅先生在文章最後寫到:「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連魯迅都尚且拿此事來鞭策自己,教他如何做人,我們難道不應該也以此為謹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