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件小事》有感——魯迅

2021-01-11 壹蘇州

魯迅的文章大都深刻犀利,讓人望而生畏。寥寥幾句便能揭露中國官僚的通病:中國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昇平,還粉飾黑暗;亦或是慷慨激昂地抒發內心的雄心壯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像《一件小事》這樣精短而樸素的文風實屬少見,但卻最能反映世間百態,於無聲處見波瀾。

車夫,一個看似平凡的勞動者,或許連小學文化水平都沒達到,但卻做了許多人不願做甚至是鄙夷的一件小事。他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幫助這個摔倒的老婦,無關名利,只求心安。

現實中像老婦這樣碰瓷的人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也很平常,開車的司機們似乎都形成了一個共識,看到歲數較大的老年人過馬路便會主動讓行,不是出於禮貌,更多的是因為擔心老年人會藉機摔倒訛錢。

老年人集體被汙名化,某種程度來說,加深了老一代人和現代人的隔閡,不利於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屈原曾說過:「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放在當下這個語境中再合適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太過計較個人得失,名利大於天,卻忘記了人人生來平等,生而為人,理應互幫互助的品質。

魯迅先生在文章最後寫到:「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連魯迅都尚且拿此事來鞭策自己,教他如何做人,我們難道不應該也以此為謹記嗎?

相關焦點

  • 令魯迅先生難以忘懷的一件小事
    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發問:到底什麼樣的事才叫做小事?什麼樣的事又叫做大事呢?對於一件小事我們沒有任何的概念。但是,如果一件事被稱為大事,事情的性質往往是相當嚴重的。通常情況下,這這件事肯定會給人帶來極大的痛苦。正是因為人們只重視大事,往往忽略了事件本身隱藏的最微小的細節。
  • 讀魯迅《故鄉》有感
    沒有人寫的故鄉像魯迅那樣,如此悲涼。魯迅的筆法在我看來一直都是站在時代的「尖」端,於無聲間觸動人的靈魂。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一提到「故鄉」,我們都會想到一個詞—「回歸」,正如葉落歸根,一切都於成長過程中最後的儀式之舉。
  •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有感
    初中課文裡有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讀過好多遍,全文語言平實無華,卻處處流露著真情,令我百讀不厭。魯迅先生的保姆長媽媽,是一個不識字的、矮胖的、又迷信繁文縟節,又愛切切察察、在背後議論別人的普通婦女。
  • 原來你是這樣的魯迅,5件小事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魯迅
    以上這段文章,情感真切,最重要的是,讀來會覺得作者是個很溫柔的人。但如果筆者說,這段文字來自魯迅的筆下,恐怕很多讀者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畢竟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魯迅的文字,永遠都是犀利鋒銳的。但事實上,這段話的確來自魯迅的雜文《熱風》。我們的文學大家,從來都有著獨特的思想和獨特的性格,關於魯迅,也是如此。
  • 胡適與魯迅,那些有關愛與不愛的小事
    文藝作品裡,常常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來表達愛意,事實上,愛與不愛,更多地體現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愛一個人,會把關於她的點滴作為,都當成豐功偉績,討厭一個人,也會從細枝末節上,感受到如泰山那麼巨大的不能忍。比如魯迅之於朱安。魯迅不喜歡朱安,有太多理由,但有意思的是,他跟朋友說起朱安招人煩,選取的也是和食物有關的一件小事。
  • 因為一件小事,她足足罵了魯迅幾十年,連胡適都看不下去了
    蘇雪林讀書的時候受到了魯迅弟弟周作人的影響,酷愛閱讀魯迅的作品,從此變成了魯迅的粉絲。1928年3月,蘇雪林在出版自己第一部作品《綠天》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書寄給了魯迅,並在扉頁上面寫上了「魯迅先生校正學生蘇雪林謹贈」這樣的字樣以表達她對魯迅的尊重。
  • 溫暖的旅程⑥ | 讀《追夢的孩子》有感
    溫暖的旅程⑥ | 讀《追夢的孩子》有感 2020-07-01 0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源頭與活水」:讀朱熹的《觀書有感》,讓你明白的某些道理
    觀書有感作者/南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以前讀朱熹的《詩集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觀書有感》這首詩,因為每次讀時候總會把詩的最後兩句寫錯,常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成」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 母親那些「最重要的小事」
    詩人還原了母親一件件的小事,件件無關緊要,件件又直抵人心。想來母親的樣子,其實就是這般淹沒在這樣一件件的小事中。為人母之前,她的快樂、悲傷還有著浪漫和幻想。為人母之後,浪漫和幻想被生活打磨了,她被瑣碎的小事困鎖其中,卻又因為這些小事心安理得,如此矛盾。
  • 一件小事(孫國豪)
    曉晴老師冰心作文點評內容:第八篇作文是淮安外國語學校濱河校區初一(4)班的孫國豪同學寫的《一件小事》。這是一篇記錄成長中的小事,作者在一次比賽中失利、受傷、最終一瘸一拐走到終點,贏得雷鳴般的掌聲的經歷。學校運動會和比賽,是學生們常寫的命題,是記敘文常客。
  • 【三字經】讀三字經有感
    【三字經】讀三字經有感2012-07-02 10:47:5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三字經》這本書說它難又不難,說它簡單又不簡單,在幼兒園時我就開始讀它。它能用簡簡 單單的幾個字表示出許多道理。比如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讀《自在獨行》有感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有感。 人過了三十歲,就開始不自覺的減少無意義的飯局,在某些時候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一個人獨處的味道,其實絕不是我們厭倦了世界的紛擾,只是我們更加企盼內心的富足和安寧。 最近讀了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在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受頗深。
  • 【法苑文化】時光不語,靜待花開--讀《把幸福還給孩子》有感
    【法苑文化】時光不語,靜待花開--讀《把幸福還給孩子》有感 2020-07-01 0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讀魯迅先生的《故鄉》文 | 畢飛宇一、魯迅的基礎體溫《故鄉》來自短篇小說集《吶喊》。關於短篇小說集,我有話說。許多讀者喜歡讀單篇的短篇,卻不喜歡讀短篇小說集,這個習慣就不太好。其實,短篇小說是要放在短篇小說集裡頭去閱讀的。
  • 【全民閱讀推進月】讀《皮囊》有感||作者:蔡小春
    【全民閱讀推進月】讀《皮囊》有感||作者:蔡小春 2020-05-18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六年級第27課《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筆記,魯迅精神薪火相傳!
    1949年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並瞻仰了魯迅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於1949年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和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 讀書思廉|嚴於律己做人,清正廉潔做事 ——讀《永遠在路上》有感
    讀書思廉|嚴於律己做人,清正廉潔做事 ——讀《永遠在路上》有感 2020-10-28 2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初戀這件小事》:喜歡你從來不是一件小事
    或許初戀是件小事,但喜歡你和在一起從來不是一件小事。這部電影是我的泰劇啟蒙,高中時期忽然流行起來,自習課上我和同桌一起偷偷摸摸地看。《初戀這件小事》故事裡的小水暗戀學長阿亮,那會她還是矮個子不起眼的小黑妹。
  • 讀《自在獨行-笑口常開》有感
    他的這篇文章寫的就是關於他生活中的一件件日常小事,這些小事讓賈平凹先生可以更加鮮活地呈現在了我們的面前。首先,從他為了防止排長隊而使友人的屍體腐爛,在看到「本場優待知識分子」後,能夠回去取自己的編輯證,我們就可以看出賈平凹先生的靈活機智,打破了我心目中的那時的文人的形象,我一直以為那時的文人是迂腐,不善變通的,不禁為自己以前的想法感到汗顏。
  • 讀魯迅的《贈日本歌人》有感,莫向遙天望歌舞,西遊演了是封神
    《魯迅日記》1931年3月5日記載:「午後為升屋、松藻、松元各書自作一幅,文錄於後……」題贈升屋的就是這首《贈日本歌人》,詩後原署「辛未三月送升屋治三郎兄東歸」,本題目是收入《集外集》時加的。升屋治三郎是日本的劇評家,也是中國戲劇的研究家,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曾在上海居住。這首詩是魯迅從花園莊避難歸家五天後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