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的《贈日本歌人》有感,莫向遙天望歌舞,西遊演了是封神

2021-01-11 寫首小詩迷死你

魯迅《贈日本歌人》

春江好景依然在,遠國徵人此際行。莫向遙天望歌舞,西遊演了是封神。

《魯迅日記》1931年3月5日記載:「午後為升屋、松藻、松元各書自作一幅,文錄於後……」題贈升屋的就是這首《贈日本歌人》,詩後原署「辛未三月送升屋治三郎兄東歸」,本題目是收入《集外集》時加的。升屋治三郎是日本的劇評家,也是中國戲劇的研究家,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曾在上海居住。這首詩是魯迅從花園莊避難歸家五天後作的。當時,柔石等遇害不久,魯迅餘恨未消,放眼中國文藝界,除進步書店被封,左翼作家被捕被殺外,文壇藝苑秋風瑟瑟,枯葉飄飄,一派肅殺之氣,戲劇舞臺上群魔亂舞,色情泛濫。魯迅借題贈友人之際,巧妙地諷刺了梨園界的空虛與可憐,雖沒有直接斥責國民黨統治的卑劣與腐朽,但內含褒貶。

「春江」即黃浦江,相傳是戰國時代楚國的春申君黃歇所開,所以又叫春申江,簡稱春江或申江。這裡指代上海,同時點明春天。提起春江,馬上使人想到了唐朝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薇。」春花、春月、春夜,是何等地令人意亂情迷啊。然而,魯迅沒有心情摹畫春江美景,春江美景對上海來說已成了一具外殼,此時在上海流氓、暗探、走狗、特務橫行霸道,一片白色恐怖。「春江好景依然在」,意味著空有好景,而人事已非。這是春秋筆法,曲折地流露出對黑暗現狀的強烈不滿。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馬光《續詩話》評道:「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兩者是何其相似啊。

民國時期的黃浦江

假如上一句的寓意尚未被領悟的話,那麼,「遠國徵人此際行」的意思就十分明顯了。既然春江美景是那麼迷人,升屋治三郎為什麼要在煙花三月離開上海呢?可見自然界的旖施風光掩飾不住現實生活中的一陣陣寒氣,黑雲壓城,荊棘遍地,迫使遠國的徵人匆匆歸去。朋友離別本就令人傷感,而此情此景又給魯迅平添一分悽槍。詩由「莫向遙天望歌舞」切入主題。魯迅叮嚀東歸的友人不要再顧盼中國的歌舞劇壇,意即你根本不要再對中國的文藝界抱有任何幻想了,言外之意則是你以後不要再來中國了。好友傷別,長亭相送,淚眼相望,最起碼也會道聲珍重。這反常之語蘊蓄著詩人莫大的激憤。

魯迅先生和他的朋友

升屋治三郎是戲劇評論家,來上海本為評介中國戲劇,可在當時的上海一直上演的是《西遊記》、《封神榜》等荒誕離奇的連臺本戲,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宣揚色情的《盤絲洞》,偶有新戲,也多是色情之類的戲路。魯迅在寫給韋素園的信裡氣憤地說:「上海的市民是在看《開天闢地》(現在已到「堯皇出世」了)和《封神榜》這些舊戲,新戲有《黃慧如產後血崩》(你看怪不怪?)西遊演了是封神」既點明了不希望友人再來的原因——那樣只能令這位劇評家再度失望,更是對國民黨反動派一面槍殺革命作家,扼殺進步文化,一面用封建色情文藝麻醉人民的行為的鞭撻。

詩裡的觀點與魯迅對《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這兩部古典名著的評價全無關係,只是一種借代,代指戲劇舞臺上的神怪戲與色情戲,也代指整個黑暗的文藝現狀。30年代前後魯迅寫了很多揭露文化專制的文章,如《上海文藝之一瞥》、《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等,痛切地感到:「對於左翼文藝,是壓迫無所不至,然而別的文藝,卻全然空洞無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不少人肯定地認為詩另有深意。蔣介石派和汪精衛派爭鬥不止,魯迅借《西遊記》中的「大鬧天宮」來譏刺他們;由於利益不均,蔣介石被迫下野,權力重新分封,魯迅又借《封神》來描摹其醜態。此說過於牽強:汪精衛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與蔣介石唱對臺戲,蔣、汪雙方分別在南京和廣州召開國民黨四代會並選出同等數額的委員,蔣介石下野以及孫科等紛紛上臺等,都發生在魯迅寫詩以後;這首詩是題贈給日本歌人的,「歌舞」、「西遊」等全是文藝之事;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專制政策的針砭已隱含其中。所以,把它賦予更多的政治內涵動機雖好,但只憑主觀臆斷就評說某些詩句的寓意,一首小詩恐怕是承載不起的。

相關焦點

  • 友人被迫離開上海,魯迅寫詩贈別,最後7個字堪稱罵人的最高境界
    唇槍舌劍,筆墨風雲,波詭雲譎的江湖從來不只有刀光劍影……今天,我們便來讀一首詩,「文俠」魯迅的《贈日本歌人》,看看魯迅是如何用筆墨刀槍進行鬥爭的。且讀:《贈日本歌人》近現代·魯迅春江好景依然在,遠國徵人此際行。莫向遙天望歌舞,西遊演了是封神。題目中的「日本歌人」指的是日本戲劇評論家升屋治三郎。
  • 讀魯迅《故鄉》有感
    沒有人寫的故鄉像魯迅那樣,如此悲涼。魯迅的筆法在我看來一直都是站在時代的「尖」端,於無聲間觸動人的靈魂。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一提到「故鄉」,我們都會想到一個詞—「回歸」,正如葉落歸根,一切都於成長過程中最後的儀式之舉。
  •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有感
    初中課文裡有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讀過好多遍,全文語言平實無華,卻處處流露著真情,令我百讀不厭。魯迅先生的保姆長媽媽,是一個不識字的、矮胖的、又迷信繁文縟節,又愛切切察察、在背後議論別人的普通婦女。
  • 日本歌人齋藤茂吉:我是浮世的弱者,須堅忍不舍 | 一詩一會
    齋藤茂吉(Mokichi Saitō,1882-1953),日本著名歌人,精神科醫生日本和歌起源於奈良時代(710-
  • 曝李連杰加盟電影《封神榜》 演姜子牙片酬四千萬
    曝李連杰加盟電影《封神榜》 演姜子牙片酬四千萬   繼「葉問」和「西遊」之後,《封神榜》又成為片商爭搶的熱門題材。
  • 魯迅假裝失戀寫下一首詩,讀來捧腹大笑,實則是在諷刺徐志摩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奠基人,雖然在新文化運動中大力身體力行的提倡白話文,但是魯迅的古文水平也是很高的。這從魯迅的著作《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就可以看出來,魯迅真是博覽群書,他讀過的古籍真是汗牛充棟。
  • 讀《一件小事》有感——魯迅
    魯迅的文章大都深刻犀利,讓人望而生畏。寥寥幾句便能揭露中國官僚的通病:中國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昇平,還粉飾黑暗;亦或是慷慨激昂地抒發內心的雄心壯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 日本歌舞伎明星打破沉默,控訴歌舞伎界「不眠不休」的過勞現狀
    日本傳統藝術表演歌舞伎,長久以來因為不間斷的連續演出,讓歌舞伎界的華麗舞臺成為過勞的黑暗修羅場。歌舞伎每月公演期間,會有連續25天不停的日夜演出,若再加上平時的訓練和排演,對演員和劇組都是極大的身心負荷。
  • 日本歌人齋藤茂吉:我是浮世的弱者,須堅忍不舍|一詩一會
    日本和歌起源於奈良時代(710-794),原有長歌、短歌、旋頭歌、片歌、連歌等多種形式,隨著時間的發展,短歌漸成優勢,明治維新後,短歌更是成為日本最盛行的詩歌形式。相比另一種日本傳統詩歌「俳句」,「短歌」從形式上看卻並不短,它由5-7-5-7-7共三十一個音節的固定格式構成,比俳句的音節數多出近一倍。到了近代,許多歌人都嘗試對傳統和歌進行革新。活躍於明治時期的正岡子規就認為,素來被奉為經典的《古今和歌集》和《新古今和歌集》語言矯揉造作,毫無生氣,遠不如充滿率直實感的《萬葉集》動人。
  • 日本戲骨香川照之與中國網友交流,曾演過多部中國電影
    作為一個以演技而著稱(不是「流量向」)的演員,能在別國的社交平臺拿到超過10萬的轉評贊,可見他的路人好感度之高,然後他的評論區底下是這樣的畫風留言中感受到了大家對香川叔滿滿的愛,今天部屋君就來介紹一下這位演技爆表、深受觀眾喜愛的日本戲骨。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年輕時到日本求學,他後來自稱這是其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時期」;1928年,又再赴日本,開始了流亡十年的日本生涯。這些年間,郭沫若用中文或日語,完成了自己極為重要的著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是他成為中國現代學術界有名學者的奠基著述。由此閱歷及語言學養看,郭沫若幾乎是向日本友人介紹魯迅的不二人選。
  • 日本池袋文化之旅:傳統與藝能的雙重結合,淺談歌舞伎的前世今生
    日本古典藝術表演有人形劇、能劇與歌舞伎等。編劇橋本忍在其《複眼的映像》一書裡曾寫道與好友幾人觀賞能劇的經歷,電影《失樂園》裡頭也有場男女主角觀賞能劇的戲,氛圍鬼魅、悽迷而幽玄,不少人因此興起去日本旅遊欣賞歌舞伎的念頭。
  • 造地動儀的張衡寫下千古名詩,魯迅仿作一首,卻是為了諷刺徐志摩
    除了著名的《二京賦》,張衡還有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你可能沒有讀過全詩,但應該看過其中的句子:「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 魯迅:明之神魔小說(下)
    日本藏明刻本,乃題許仲琳〔3〕編(《內閣文庫圖書第二部漢書目錄》),今未見其序,無以確定為何時作,但張無咎作《平妖傳》序,已及《封神》,〔4〕是殆成於隆慶萬曆間(十六世紀後半)矣。書之開篇詩有雲,「商周演義古今傳」,似志在於演史,而侈談神怪,什九虛造,實不過假商周之爭,自寫幻想,較《水滸》固失之架空,方《西遊》又遜其雄肆,故迄今未有以鼎足視之者也。
  • 李雪健濮存昕2人,演魯迅「似」魯迅,香港演員高雄沒演卻呼聲高
    演過魯迅先生的不少,但值得回味的莫過於李雪健,濮存昕兩個老戲骨了。一人形似一人神似,也可聊慰大家想念故人之心了。提到李雪健,很多人都不陌生。作為一代老戲骨,演技可謂是榜上有名的。他演的秦始皇,張作霖等等都是深入人心的。而且他的形象也是非常接近魯迅先生中晚年時期的。在電影《紅星照耀中國》中,他演的魯迅就非常讓人回味不已。
  • 成年人的脆弱,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
    要全面了解中國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成年人的艱難,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時至今日,【魯迅】已經不僅是一個作家的名字,而是一種文化符號。作家餘華就曾說過:「我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十分天真地認為:全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名叫魯迅。」
  • 歌舞伎為什麼能如此 胡作非為?
    6月夜場4個多小時演的是根據源太郎歷史漫畫改編的新作歌舞伎《月光露針路日本》,講幕府時期日本人的航船遭遇海難,漂流到阿留申群島,還見到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最後歷盡艱難歸國的傳奇故事,演出大海報簡直是奇裝異服的文明戲。7月晝場有三出明治時代新編的戲,夜場4個多小時是傳統全本戲《義經千本櫻》的新編版本,改名為《星合世十三團》,副標題是《成田千本櫻》。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1、12歲與魯迅同船前往日本留學,在弘文學院同學兩載: 1902年,21歲的魯迅考上官費留學生,在陸師學堂總辦俞明震的帶領下登上日輪大貞丸號,由南京出發去日本,從南京同行的還有陳衡恪、陳寅恪兄弟。
  • 日本文化之歌舞伎
    歌舞伎可以說是日本傳統藝術的代表。那麼大家了解關於歌舞伎的起源及發展歷史嗎?今天我們就向沒有看過歌舞伎的各位來簡單地介紹一下吧!要說歌舞伎到底是什麼東西,就像「歌」、「舞」、「伎」這三個詞分別表示的那樣,歌舞伎是指通過歌曲、音樂、舞蹈和演員的戲劇這三個要素來讓觀眾欣賞的藝術。
  • 從歌舞伎町女王到奧運會音樂總監,41歲的她憑什麼能在日本封神?
    2018年,日本奧組委正式公布開幕式導演組名單。其中,以音樂總監身份加盟的椎名林檎得到了許多關注。在日本這樣一個男權國家,「男主外 、女主內」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可椎名林檎作為一個如此年輕的女性,憑什麼就能在一個世界級盛宴上擔當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