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2020-12-14 京報網

人們看了這個題目,或許會有些疑惑。不對吧?郭沫若、魯迅都是同一種語言寫作的高手,何用翻譯?也許,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吧?這兩位又都是通數國語言的翻譯家。不,不僅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的確確是同一種語言——漢語的翻譯。而且,這次翻譯還與另一位詩人、政治家的毛澤東的指示相關。

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鄔惠我 攝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毛澤東先後會見了阿爾及利亞、肯亞及羅馬尼亞、日本等國的代表團。在與這些代表團會見時,毛澤東依舊錶現出他浪漫的詩人氣質。例如,他在會見一個日本代表團時,就親筆書寫了魯迅的一首詩,作為贈禮。這就引出了郭沫若翻譯魯迅詩作的一段後話。

1961年10月7日,毛澤東會見了以黑田壽男為首的日中友協代表團。他在這次會見中對日本友人說:儘管鬥爭是曲折的,但是日本人民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國革命經過無數次的曲折,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最後的勝利屬於人民。日本人民是有希望的。循著這條思路毛澤東起身,親筆書寫了魯迅當年贈日本友人的一首詩作《無題》: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詩作錄畢,毛澤東還說:「這一首詩,是魯迅在中國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裡寫的。」這首詩,辭彙驅遣、意象選擇以及內涵的表達,都較為繁複,理解起來有相當難度,何況又是贈送給有語言隔膜的外國人。

毛澤東估計到了這一點,便對日本友人說:這首詩不大好懂,不妨找郭沫若翻譯一下。郭沫若與日本,有極深的淵源。年輕時到日本求學,他後來自稱這是其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時期」;1928年,又再赴日本,開始了流亡十年的日本生涯。這些年間,郭沫若用中文或日語,完成了自己極為重要的著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是他成為中國現代學術界有名學者的奠基著述。

由此閱歷及語言學養看,郭沫若幾乎是向日本友人介紹魯迅的不二人選。此外,郭沫若與魯迅同一時代,文字之間,頗多交集。雖然一些觀念有所不同,可彼此了解相通,不成問題。

當天晚上,郭沫若也出席歡宴日中友好代表團一行。毛澤東讓他翻譯這首魯迅詩的話,他當然知道。很快,他就將這首詩以日文翻譯了一遍。在翻譯魯迅詩之前,郭沫若當然進行了一番研究。因此,他對魯迅寫贈這首詩的情形和蘊意,有了這樣的理解:魯迅這首詩,是在他去世前不久,寫贈給一位日本的社會評論家新居格的。新居訪問中國,在上海拜訪了魯迅,魯迅寫了這首詩贈他。贈詩的用意是這樣:當時中國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之下,民不聊生,在苦難中正醞釀著解放運動;希望來訪的客人不要以為「無聲的中國」真正沒有聲音。

那麼,時代變了,毛澤東今天將此詩寫給日本人,又是什麼意義呢?郭沫若也做了分析:主席寫贈這首詩的用意,和魯迅當年的用意大有不同。雖然同是一首詩,同是送給日本朋友的,而不同的用意卻顯示了二十幾年來的天變地異。

主席的用意是:日本人民在美帝國主義和日本壟斷資本主義勾結的情形下受著苦難,舉行了轟轟烈烈地反對「日美安全條約」全國性的統一行動。即使運動有時在低潮期,但要求獨立自由、和平、民主的日本人民是在醞釀著更驚人的霹靂。結合毛澤東先前對日本人說的話看,郭沫若的這番分析是符合當時情形的。

毛澤東將魯迅詩作寫贈日本人的消息發布後,學者們也忙碌起來。魯迅《新青年》時期的戰友,著名學者、書法家沈尹默,寫出一篇領會文章《也談毛主席書贈日本朋友的魯迅詩》。文中對其中的詩句,作了探究:「魯迅是精熟古典文學的,他所用的『動地哀』三字,是出自李商隱《瑤池》詩『黃竹歌聲動地哀』,所以他這裡也襲用了『歌吟』二字,是說人民的哀吟,而不是詩人的歌詠。」

沈尹默的文章,發表在1961年11月1日《人民日報》。郭沫若見後,也有了一些感想。他也立即為文,應和沈尹默的文章:「最近在11月1日的《人民日報》第六版上讀到沈尹默的《也談毛主席書贈日本朋友的魯迅詩》。我很高興,尹默的見解和我完全是一致的。如果再要加一點注釋上的補充,那就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句。據我看來,這一句是從莊子的『淵默而雷聲』(《在宥篇》)和『聽乎無聲』(《天地篇》)等語蛻變出來的。誠如尹默所說『魯迅是精熟古典文學的』,而且他對於莊子很熟。但在這裡卻起了質的變化,即是由莊子的形上學的觀點變成了魯迅的辯證唯物論的觀點。這真可以說是化腐朽而為神奇了。」

有了這進一步的理解,郭沫若用日語譯完魯迅詩歌之後,大約覺得毛澤東所說,或者還有幫助文字疏通、讓日本人便於理解的意思。於是,他便又將魯迅這首詩,以白話漢語翻譯了一遍:

到處的田園都荒蕪了,普天下的人都面黃肌瘦。應該呼天撞地、號啕痛哭,但是,誰個敢咳一聲?失望的情緒到了極點,怨氣充滿了整個宇宙。誰說這真是萬籟無聲呢?聽!有雷霆的聲音怒吼!

郭沫若是一位詩興極濃的詩人。光讓他闡釋、翻譯魯迅詩,當然不能盡興;再加上此次率團訪問的黑田壽男,是日本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畢業,郭沫若也正是這所學校畢業。同學相見,機緣難得,豈能無詩?郭沫若即以魯迅此詩的韻,相和一首:「迢迢一水望蓬萊,聾者無聞劇可哀。修竹滿園春筍動,掃除迷霧喚風雷。」此詩後來以《題贈日中友好代表團》名,收入郭沫若《東風集》。詩前添有小序。在錄出魯迅原詩後,記述和詩原委:「毛主席親筆書此以贈日中友好代表團,並命為譯出。譯成,和韻一首。」

如前所記,郭沫若不僅將詩翻譯成日文,且譯成漢語白話。兩度翻譯加一首和韻詩,在魯迅和郭沫若兩位文豪之間,算得上是又一段可嘆可賞的文墨佳話吧!

(原標題:郭沫若翻譯魯迅詩)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毛澤東詩詞創作、傳播、研究的若干之「最」
    1933年12月底,馮雪峰到了江西瑞金,先後擔任中共中央黨校教務主任、副校長。馮雪峰告訴毛澤東,魯迅讀了毛澤東創作於井岡山時期的幾首詩詞以後,認為有一種「山大王」氣概。毛澤東聽了不禁「開懷大笑」,頗有一種知遇之感。這是魯迅對毛澤東詩詞的唯一評論,也是迄今為止所見有關毛澤東詩詞作品最早的評論。
  • 郭沫若有首詩,宛如兒童囈語,讀來十分拗口,卻被多次選入教科書
    引言清代趙翼在《論詩五首》中說道:「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古體詩發展陷入瓶頸,陳詞濫調和無病而呻越來越多時,中國新詩應運而生,借著新文化運動的東風走上了臺前。在這其中有著突出地位的詩人,便是胡適與郭沫若。
  • 毛澤東詩詞的字斟句酌
    毛澤東幫他修改之後,說:「詩要改,不但要請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放了一個時期,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一些。這就是所謂『推敲』的好處。」1963年11月24日,他在會見外賓時說:「有些詩不能用,要經過修改,寫文章和寫詩,不經過修改是很少的。」
  • 郭沫若用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便是郭沫若
    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不僅僅是郭沫若的文學功底,更是因為郭沫若本身為人及其風流,喜好美人,又常常有了新人忘了舊人,可謂「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郭沫若一生有三個妻子,他甚至聲稱這些女人全部都是他的摯愛。魯迅對郭沫若這等花心的行為實在看不過眼,曾經公開發表文章,來嘲諷郭沫若的種種行為,魯迅的這種行為無疑讓郭沫若火冒三丈。
  • 郭沫若4字罵魯迅,魯迅5字回罵,概括郭沫若一生
    郭沫若魯迅不和已成為民間的話題,兩人曾經互相辱罵,文學家罵人的水平如何?也是粗魯不堪嗎?還是咬文嚼字般的暗罵?郭沫若用4個字辱罵魯迅,而魯迅則用5個字罵回並且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被寄予厚望的郭沫若《四書》、《五經》等古書都耳熟能詳,在這種書香氣息的薰陶下,6歲的他便開始吟詩作對,隨口拈來的詩句都被世人珍藏並且讚賞有加。未來能否憑藉文學作為國家的棟梁之才,這是他父親的期許,在郭沫若內心中也是成長道路上的目標之一!
  • 郭沫若痛罵魯迅是法西斯蒂,大才子多彩的愛情史,讓人目不暇接
    1928年,在日本妻子佐藤富子溫柔鄉中的郭沫若,不甘寂寞,寫了一篇痛罵魯迅的奇文。下面我們來奇文共賞:他(指魯迅)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餘孽。資本主義對於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餘孽對於社會主義是二重的反革命。魯迅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以前說魯迅是新舊過渡期的遊移分子,說他是人道主義者,這是完全錯了。他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諦)!
  • 才女贈詩表達仰慕,郭沫若詩興大發送她首妙詩,開篇就狂出新高度
    很多人愛把郭沫若和魯迅放在一起比較,畢竟兩人曾鬥了數年。在筆者看來,兩位都是值得我們欽佩的大師,但從二者的文字上來看,卻有本質的不同。為了表達仰慕之情,她給郭沫若寫了兩首詩,其中一首是這樣的:詩名非浪得,夙願遂瞻韓;北伐功勳在,東歸氣度難。文章尊秉筆,朝野慶彈冠。我愧吟哦久,無由侍杏壇。從這段文字來看,這位粉絲確實是有幾分才華的。
  • 知識分子:老舍、魯迅和郭沫若的收入水平如何?
    就拿老舍、魯迅和郭沫若先生三人來說,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使得很多人都忽略了他們的生活,好像文學這麼高雅的事,如果談到金錢未免顯得有些俗氣。然而不管你是什麼職位,總要吃飯,吃飯就得考慮柴米油鹽。但是從古至今,文人給人的印象好像總是很寒酸的樣子,在歷史上,這一現象好像很普遍。
  •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這首詩背後有這麼多故事
    這兩句詩出自魯迅先生的七言律詩《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魯迅是在什麼環境下寫的這首詩,其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 走進郭沫若故居|我要以松柏的態度來刻畫出自己的年齡
    他發現國內這些新詩他也會寫,於是他寄了一首詩給《時事新報·學燈》的編輯宗白華。宗白華認為這首詩寫得很好,就發表出來,還給郭沫若寫信,他說你的詩寫得很好,希望你能夠多寫。郭沫若開始不斷的把自己的詩歌寄給《學燈》,這些詩後來集結成《女神》出版。《女神》是中國新詩第一部成熟的作品。明年就是《女神》出版一百周年。
  • 毛澤東評曹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據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回憶,有些日子,毛澤東無論是在海邊散步還是工作疲憊出門觀海,常常低聲吟誦這首《觀滄海》。他還找過地圖進行查證,說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徵烏桓,九月班師經過碣石山寫出《觀滄海》」「曹操是來過這裡的」。7月23日,毛澤東在給女兒李訥、李敏的信中又談到曹操,並希望女兒們能讀一下曹操的「碣石詩」。他寫道:「北戴河、秦皇島、山海關一帶是曹孟德(曹操,字孟德。
  • 郭沫若與世界語者樂嘉煊的友情
    與郭沫若初次的接觸,樂嘉煊深感到意外地驚喜,特別是郭沫若博學多識的談吐與平易近人的謙和,給樂嘉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順便以文學翻譯方面向郭沫若討教,郭沫若以自己的譯作為例,與他虛心真誠地交流。郭沫若真誠的教誨和勉勵,讓樂嘉煊獲益匪淺感動不己。
  • 朱浩雲:文風書風大相逕庭的魯迅
    在民國乃至整個20世紀中,魯迅無疑是文化領域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不知多少人對魯迅頂禮膜拜,他去世時就被人們譽為「民族魂」;毛澤東曾多次高度讚譽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圖1.魯迅先生像(1881—1936年)實際上魯迅的成就和影響遠不止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上,或者講他不僅僅是現代傑出的作家,他還在翻譯、美術理論引進、書法及研究、篆刻、設計書籍封面插圖
  • 第三屆「魯迅、郭沫若、茅盾研究」高端論壇在樂山召開
    本網記者曾江/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趙徐州 曾江)魯迅、郭沫若、茅盾是左聯三巨頭,為了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2020年11月13—16日,中國魯迅研究會、中國郭沫若研究會、中國茅盾研究會、樂山師範學院在四川樂山聯合召開第三屆「魯迅、郭沫若、茅盾研究」高端論壇,會議由四川省郭沫若研究會、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承辦
  • 郭沫若與魯迅對罵半生,皆因為私生活而起,百年後結局出人意料
    民國文壇才子眾多,但大家看到作品最多的人,大概要屬魯迅和郭沫若兩位先生。無論是名人名言還是課文,這兩位的曝光率總是最高的。魯迅被稱為「中華民族的脊梁」,平生最恨不平事。因此去日本留學學習西醫,但後來發現治療靈魂比治療身體更重要,於是棄醫從文,成了我們所熟悉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文風犀利,從不懼怕任何勢力和任何人,直言不諱。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文學,翻譯方面都具有很多成就。但因為私生活混亂,一生毀譽參半。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回顧郭沫若和魯迅的人生經歷,其實有一些相似之處,他們都曾留學日本,值得注意的是,1918年夏,郭沫若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此時的魯迅,已出版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以現代體式寫成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就是老郭的一生
    但一生「罵天罵地」的魯迅卻遇到了一個對手,他就是中國文壇的另一位巨匠——郭沫若。 兩人都是中國歷史上地位極高的文學家,郭沫若的才情、學識和成就絲毫不比魯迅低,這也就成為了郭沫若敢跟魯迅嗆聲的底氣。郭沫若曾經就以「衣冠禽獸」一詞來嘲諷魯迅,原因無他,只因為魯迅的婚姻。
  • 文豪對峙半輩子,郭沫若在魯迅逝後總結2句話,道出其思想的觀念!
    導語:文豪對峙半輩子,郭沫若在魯迅逝後總結2句話,今天來看千真萬確!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節選魯迅—《無聲的中國》「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
  • 撇開郭沫若身上爭議,他取得的成就有多高?魯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前面這幾個頭銜,很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實現,這足以說明郭沫若確實是一位大家。下面筆者選擇郭沫若在文學上的成就,向大家介紹郭沫若確實是有真才實學的。《女神》是郭沫若第一部詩歌集,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全面展示出現代意識和時代精神的白話自由體新詩集。當時無數文人看了《女神》後,感慨萬千,「原來詩歌可以這樣來寫!」
  • 該怎麼評價郭沫若呢?魯迅沒有罵過郭沫若是狗,請別再瞎起鬨了
    還有,郭老晚年將自己積攢下來的所有錢財都捐出來,設立了「郭沫若文藝獎」,這一壯舉,難道就不值得我們後人敬仰嗎?下面重點說說魯迅與郭沫若的交集。魯迅出生於1881年,郭沫若出生於1892年,兩人相差十一歲,如果以十二年作一代人算,他們勉強算是同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