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雲:文風書風大相逕庭的魯迅

2020-12-14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在民國乃至整個20世紀中,魯迅無疑是文化領域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不知多少人對魯迅頂禮膜拜,他去世時就被人們譽為「民族魂」;毛澤東曾多次高度讚譽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建立新中國後,毛澤東甚至在講話中常常稱「馬、恩、列、斯、魯」,把魯迅和以往的馬列主義大家並列在一起;吳冠中還曾經拿齊白石與魯迅做過比較,他說:一百個齊白石抵不過一個魯迅。而長安畫派創始人石魯因崇拜魯迅和清代大畫家石濤,甚至將自己馮亞衍的姓名改名「石魯」,從中可見魯迅影響之大。(圖1)

圖1.魯迅先生像(1881—1936年)

實際上魯迅的成就和影響遠不止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上,或者講他不僅僅是現代傑出的作家,他還在翻譯、美術理論引進、書法及研究、篆刻、設計書籍封面插圖、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書籍版畫歷代金石拓片的收藏鑑賞等領域都有不菲的成就。筆者在研究魯迅的過程中,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魯迅的文風書藝風格不一,甚至大相逕庭。

有關魯迅的文風恐怕眾所周知,他的文風向來以犀利、深刻、幽默、諷刺入木三分著稱,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它宛若一把鋒利的匕首,寒光四射,耀眼奪目,冷峻威嚴,直指弊端,尤其是魯迅的雜文作品語言風格尖銳乃至刻薄,充滿批判思維,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憂患意識,同時具有鋒利潑辣的氣勢,深邃透闢的哲理思想。魯迅的文風與他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人格很相符,他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附首甘為孺子牛」,這可說是魯迅一生的真實寫照。所以,有關魯迅的文風無需我多贅。有意思的是,魯迅的書藝卻沒有像他的文風那樣鋒芒畢露,但不可否認,魯迅的書藝很高,有人甚至將他列為現代十大書家之一。對此,筆者做如下分析:(圖2—4)

圖2.魯迅《贈瞿秋白先生聯》
圖3.魯迅信札
圖4.魯迅信札

從魯迅(1881—1936年)的一生看,喜好書法,畢生勤奮,心摹手追,功力深厚,可以說他寫了一輩子的字。魯迅出生在紹興的一個書香門第,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在北京任官員。父親周伯宜是一名秀才。魯迅自小喜好書法,七歲上私塾學描紅,十二歲就讀於家鄉紹興壽鏡吾開設的私塾三味書屋,壽先生對學生嚴格,為人相當嚴厲。他教魯迅習字以歐體(歐陽詢)為主, 日課大字一張,數年從不間斷。魯迅還在家裡用小楷抄寫古文奇字,從小本的《康熙字典》的一部查起,把上邊所列的古文,一個個抄下來,訂成一冊。從那時起,在壽先生的教導下,打好了書法的基礎。

1902年4月魯迅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期間參加了國學大師章太炎開設的國學講習會,成為章先生的一名弟子。回國後在1912年2月,魯迅應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出任教育部部員之職。期間,他經常讀碑、用毛筆抄碑碑、接觸歷代各種書體最多的一個時期,並從中體會、認識書法的真諦,形成了一種高超的賞鑑藝術的獨特眼光。

更難能可貴的是:魯迅一生的600多萬字著作,均用毛筆寫成,無論書稿、書信,還是日記,從無懈怠之筆。如他的日記,居然找不到一處塗改,即使在他患病時,仍一絲不苟,字字精神。這樣的書法訓練,大多專業書法家也難望其項背。從存世魯迅書作看,他的書法大都是手稿信札形式,很少有對聯、條幅形制,書法以楷書和行書成就最高,作品結構圓轉,筋骨豐滿,古雅厚重,文氣十足,郭沫若1960年為《魯迅詩稿》作序時對魯迅書法有過這樣的評價:「魯迅先生亦無心作書家,所遺手跡,自成風格。融冶篆隸於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樸質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逐唐宋,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人而貴也。」也有評論家認為魯迅書法屬於內在的神採之美,即書法意義上的格調高古,經看耐讀,含有「高書不入俗人眼,入俗人眼者非高書」的意味。

魯迅不僅喜愛中國書法,而且對傳統書法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見解。筆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有過一段關於中國書法的經典評論:「書法不是詩,確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確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確有舞的節奏,它不是歌確有歌的旋律。」這也成為了魯迅對書法的追求。同時,魯迅對自己的書藝非常自信,他曾對人說過:「不要因為我寫的字不怎麼好看就說字不好, 因為我看過許多碑帖,寫出來的字沒有什麼毛病。」

魯迅敢這樣說,他是有底氣的,這與他幼學、大量抄古籍、抄拓片不無關係,特別是專注抄過上千幅古碑帖至少五年,從先秦抄到隋唐,一路抄來,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小楷潛移默化地在影響著魯迅。正如康有為所說:「臨碑旬月,遍臨百碑,自能釀成一體,不期然而自然者。」建國後,全國不少的地方的牌榜和報刊雜誌的刊名都選擇了從魯迅墨跡中找字體,雖然是從不同的信箋與日記找來的字,組合起來,卻是非常地諧和自然,大氣凝重,別具一格。如《浙江日報》《貴陽晚報》《蘭州晚報》《安徽日報》《瀋陽晚報》、《錢江晚報》等。對同時代的書家,能入魯迅法眼的也只有弘一法師及陳師曾的書法。魯迅曾託日本好友內山「乞得弘一上人書一紙」,他出版的《域外小說集》,請陳師曾題籤封面。實際上,魯迅的書藝風格與弘一大師書藝相近,恬靜平淡,沒有火氣和霸氣,我想魯迅或多或少地受到弘一大師的影響。(圖5—7)

圖5.魯迅《古小說鉤沈》手稿 ,尺幅22.5×29.8釐米(2013年嘉德690萬元成交)

圖6.魯迅 致陶亢德信札,尺幅16.5×22.8釐米(2013年嘉德655萬元成交)

圖7.魯迅 行書偈語 立軸 尺幅24×20釐米(2015年匡時304萬元成交)

儘管魯迅的文風書藝風格各異,但他的書法極受海內外藏家的青睞和追逐,這恐怕連魯迅都始料未及吧,要知道魯迅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致增田涉信曾說:「寫字事,倘不嫌拙劣,並不費事。」他同意為增田代人所求寫字。同年四月三十日致同人信中說:「我的字居然值價五元,真太滑稽。」從魯迅收潤筆的記錄可看出,當時他的書法價格不高,也引發魯迅的不滿。

今天魯迅的書作已經是拍賣場上的搶手貨,記得2013年5月中國嘉德覓到了一頁魯迅《古小說鉤沈》手稿,尺幅不到一平方尺(22.5×29.8釐米),此《古小說鉤沈》是魯迅關於中國古代小說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共輯錄先秦至隋代古小說三十六種,且加以校勘,為研究唐代以前小說的重要參考書。有趣的是,此《古小說鉤沈》手稿為周作人收藏,1961年以此頁贈鮑耀明,並題記「時在民國初元,距今已五十年矣」。由於此手稿為周氏兄弟合璧之作,故嘉德給出60~65萬元的估價,應該講,小小一頁紙給出60多萬元的估價已不低,不過上拍後,眾多買家競爭激烈,經過幾十回合較量,最後出人意料地以690萬元高價成交,高出估價高端10倍,轟動拍壇。同年11月,嘉德又推出了一頁《魯迅致陶亢德信札》,尺幅不到半平方尺(16.5×22.8釐米),該信為魯迅先生於1934年6月8日致陶亢德的一封信,魯迅在信中討論了關於學習日語的一些建議和看法。魯迅先生曾留學日本,精通日語、德語,粗通俄語、英語,這篇關於學習日語的短文對後學者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甚而可看作是一篇關於語言學習的經典文獻。

由於之前《古小說鉤沈》手稿拍出690萬元的天價,嘉德公司大幅上調了估價,並給出了180~220萬元的估價,比上次估價高出許多,最後該信札以一買家以655.5萬元收入囊中,高出估價近3倍。2015年北京匡時國際又覓到一件魯迅《行書偈語》立軸, 尺幅24×20釐米,也是半平尺不到,儘管藝術市場這兩年來調整態勢明顯,但該作上拍後,成交價仍高達304萬元,由此可見的魯迅墨跡價值不菲,已非一般藏家能問津。

目前只要市場上有可靠的魯迅墨跡露面,肯定會被眾多藏家甚至機構、博物館爭搶,價格也會出人意料的高,畢竟魯迅先生是一個時代的文藝旗手和代表人物,他影響了中國一代乃至幾代人,藏家若是能擁有魯迅的墨跡無疑是一種榮耀。實際上魯迅先生書作的價值市場已經作了最好的公正。

朱浩雲2020年5月18日寫於海上五棲齋

更多內容盡在[雅昌朱浩雲專欄]

朱浩雲簡介:

朱浩雲是藝術和收藏市場分析人士。1961年5月出生於杭州,浙江紹興人,居住上海。筆名:好運、水天、一俊、曉波、正年等。現任民革中央畫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古玩業商會理事,上海綜合開發研究院收藏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上海名家藝術研究協會理事,上海名家書畫院副院長,上海張大千研究會理事,四川張大千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雅昌藝術網等多家媒體專欄作者。2013年在《收藏》雜誌舉辦收藏20周年慶典上榮獲「耕耘力大獎」。

原文來源於藝術頭條APP,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朱浩雲:為何國人青睞和追捧奢侈品?
    朱浩雲2020年8月1日寫於海上五棲齋更多內容盡在[雅昌朱浩雲專欄]朱浩雲簡介:朱浩雲是藝術和收藏市場分析人士。1961年5月出生於杭州,浙江紹興人,居住上海。筆名:好運、水天、一俊、曉波、正年等。- END -找組織,你懂得~雅昌藝術網官方社群3已經進入1、2群的小夥伴無需重複進3群哦~原標題:《藝術號·專欄 | 朱浩云:為何國人青睞和追捧奢侈品?》閱讀原文
  • 專欄| 朱浩雲:漫談現當代名家字畫的市場行情之一
    齊白石1932年作《詩書畫印四絕六面印》(2009年保利470.4萬元成交)文章待續……朱浩雲2020年12月6日寫於上海五棲齋更多內容盡在[朱浩雲的藝術號]朱浩雲簡介:朱浩雲是藝術和收藏市場分析人士。
  • 朱浩雲:永遠不缺買家的丁輔之
    朱浩雲   提起今日「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人們往往會想到第一任社長吳昌碩,而對創始人之一的丁輔之卻很陌生。實際上,他是民國時期印壇、書壇、畫壇叱吒風雲的人物,也是印、書、畫、詩四絕的大家。
  • 深度分析丨威少和莫蘭特,如出一轍的球風,大相逕庭的道路
    莫蘭特擁有著和威少相同的身高,又同為PG,再加上和威少相似的球風,被球迷們看作是威少的接班人也在所難免。不過,莫蘭特雖然曾表示自己是威少的粉絲,但兩人如出一轍的球風背後,走的其實是大相逕庭的道路。兩人的組織方式大相逕庭,出手選擇暴露本質區別組織能力的高低是評判一個控衛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球隊大腦的重要指標。每個控衛對於組織能力的詮釋各不相同。有人以控場見長,例如保羅;有人執行戰術能力出眾,例如隆多;有人的傳球視野優異,例如基德。
  • 朱浩雲:走近張大千(美食篇)
    導語:眾所周知,在20世紀文化藝術名人裡,「吃貨」可謂大有人在,吳昌碩、魯迅、溥心畬、于右任、胡適、鬱達夫、梅蘭芳、吳湖帆、齊白石
  • 魯迅的別號
    據說,起號之風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別號,往往能體現出自號人的志向、意趣、才調、寄託、業績、癖好等。作為中國現代史上最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魯迅先生一生也有許多別號。周作人先生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的《名字與別號》一節中寫道:「在南京學堂的時期,魯迅才開始使用別號。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魯迅先生有一個著名論斷:「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今天被人們廣為引用;不過,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卻存在很大分歧,甚至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崇尚道教的人士常常引用這句話,認為魯迅先生肯定了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說到了這裡,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魯迅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按照標準的話,魯迅獲獎綽綽有餘的,其實並不然,並不是魯迅沒有獲獎,而是魯迅不願意獲獎。曾經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致信,請求推薦一名中國的文學家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所以當時的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劉半農代為舉薦。經過一番言論之後,最終確定提名魯迅,之後就寫信給魯迅徵求魯迅的意見。
  • 魯迅、青年與rap
    孫鬱說:「魯迅是個調動青年走向精神幽深之地的人。 他把苦悶、無方向感的青年從無望裡激活了。許多青年閱讀魯迅的時候,仿佛地窖裡透進了風,有清爽的感覺,也猶如晨曦的噴薄,有了光明的衝動。」
  • 魯迅美術學院巔峰老院隊——人物誌(宋巖風續篇、綜合版)
    體力透支、場地原因、高強度對抗,總之在又一次中場和對手的激烈對抗中~風哥倒下了!於頭衝下了看臺,傷心~損失太慘重了!(5)20多天後院裡派車給我接回魯美家中,當天晚上魯美有聯誼活動,父母都去參觀了。此時~巖風、巖風,窗外有人喊我,肖茁、曲扶梨倆個人臉貼在窗戶上向裡張望。我拄著拐,在這哥倆的左右攙扶下,帶著尿壺(傷員喝酒必備),來到了院外魯美的聚點魯園。
  • 魯迅作品越來越少,「去魯迅化」已持續10年,到底去了什麼?
    其實這個人我們也不陌生,他就是魯迅。魯迅出生於1881年9 月25日,逝於1936年10月19日。他的一生其實有過三個名字。最開始的名字叫做周樟壽,後來改名為周樹人,而「魯迅」這個名字,只是他1918年時發表《狂人日記》時所取用的筆名而已,也是他平時用得最廣泛的筆名。但恰巧正是這個名字,被後世的人們所熟知。
  • 魯迅的穿衣與飲食
    從日記看,魯迅這一天的興致是很高的。前一天好友鬱達夫與王映霞在聚豐園請魯迅吃飯,同席還有柳亞子夫婦、鬱達夫兄嫂、林徽因。老友相聚,必是談得投機,席間柳亞子向魯迅求字。第二天魯迅詩興大發,做成一律,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成為魯迅的代表作。魯迅曾在《華蓋集·題記》中說:「我平生沒有學過算命,不過聽老年人說,人是有時要交『華蓋運』的。
  • 魯迅論《世說新語》
    魯迅論《世說新語》《中國小說史略》乃魯迅1920~1924年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課程的講義,後經修訂增補,先後於1923年、1924年由北京大學新潮社以《中國小說史略》為題分上下冊印行。蓋其時釋教廣被,頗揚脫俗之風,而老莊之說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為反動,而厭離於世間則一致,相拒而實相扇,終乃汗漫而為清談。渡江以後,此風彌甚,有違言者,惟一二梟雄而已。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叢殘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遂脫志怪之牢籠也。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這句話是1936年10月,魯迅快要逝世前「答救亡情報訪員」時說的話。魯迅說這話之前,曾發表過一篇叫《關於新文字》的文章,他這樣寫道「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 魯迅·黃裳·趙令儀
    趙令儀這個筆名,在現代文壇有相當的知名度,只緣它首先曾為魯迅所用。1934年1月12日,魯迅在黎烈文主編的上海《申報·自由談》發表雜文《女人未必多說謊》,即署用此名。翌年5月20日在陳望道主編的上海《太白》半月刊二卷五期,他再一次用趙令儀的筆名發表了《論「人言可畏」》一文。
  • 原來魯迅是一位「愛吃」的作家
    02魯迅,這是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讀魯迅的作品,我們總能感覺到他霸氣凌厲的樣子,但現實生活中的魯迅卻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吃貨。魯迅先生極愛甜食,而且是那種重油重糖的甜食,每當他拿到稿酬薪水的時候,他都會去一家法國麵包坊買兩款剛出爐的奶油蛋糕,一來是孝敬他的母親,二來是滿足自己對甜食的喜愛,但這並不是魯迅先生最愛的甜品。
  • 雪潮:說詩隨便說到魯迅先生
    說到魯迅的散文詩,也生發了自己對魯迅先生的新認知。鄙人竊為魯迅先生就中國文化而言,最大的才華和貢獻,在於對幾千年中華民族的一整套封建東西認識的深邃和批判的犀利。時至今日,還幾乎無人可及。魯迅的小說,大都收集在三部集中。但憑心也就自己的水平而論,除了助威其批判性外,也開了圖解主題的小說不良之風。《狂人日記》之「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孔乙己》"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 了科舉制度的罪惡";《祥林嫂》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與摧殘。
  • 魯迅小腳夫人朱安:獨守空房41年,在魯迅身亡時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一廂情願的婚姻不過作為一個大家閨秀的朱安還是深得魯迅母親的喜愛的,在魯迅還並未見過朱安的時候,他的母親便默默地為他安排了這門親事,朱安對於這個決定也並沒有什麼意見,此時的魯迅還在日本留學,於是兩家人之間的婚事就等魯迅回家直接進行了。
  • 民國出版家楊晉豪與魯迅的「硬譯」之爭
    而楊晉豪向魯迅徵求「少年讀物」的來稿以及推薦合適人選,魯迅沒有輕易回答,他們還不熟悉。其實,就翻譯問題,此前魯迅已與包括楊晉豪在內的梁實秋、趙景深等有過一場爭論,當時魯迅還寫了《教授雜詠》四首「打油詩」。《教授雜詠》寫於1932年12月29日,魯迅分別諷刺了錢玄同、趙景深、章衣萍、謝六逸。
  • 陳雲一生敬佩魯迅 曾匆匆見過一面
    編者按:近日,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會同陳雲紀念館編撰的《陳雲書風》由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陳雲之子陳元為該書撰寫題為《字裡行間的教誨——憶父親送我的兩幅書法作品》的文中提到,陳雲一生極為敬佩魯迅先生,是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中唯一見過魯迅先生的人。陳雲聽到魯迅逝世的消息後,在莫斯科以「史平」為筆名,寫了一篇題為《一個夜晚》的悼念文章,記述了與魯迅先生的那次會面。現對文章摘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