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乃至整個20世紀中,魯迅無疑是文化領域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不知多少人對魯迅頂禮膜拜,他去世時就被人們譽為「民族魂」;毛澤東曾多次高度讚譽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建立新中國後,毛澤東甚至在講話中常常稱「馬、恩、列、斯、魯」,把魯迅和以往的馬列主義大家並列在一起;吳冠中還曾經拿齊白石與魯迅做過比較,他說:一百個齊白石抵不過一個魯迅。而長安畫派創始人石魯因崇拜魯迅和清代大畫家石濤,甚至將自己馮亞衍的姓名改名「石魯」,從中可見魯迅影響之大。(圖1)
實際上魯迅的成就和影響遠不止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上,或者講他不僅僅是現代傑出的作家,他還在翻譯、美術理論引進、書法及研究、篆刻、設計書籍封面插圖、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書籍版畫歷代金石拓片的收藏鑑賞等領域都有不菲的成就。筆者在研究魯迅的過程中,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魯迅的文風書藝風格不一,甚至大相逕庭。
有關魯迅的文風恐怕眾所周知,他的文風向來以犀利、深刻、幽默、諷刺入木三分著稱,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它宛若一把鋒利的匕首,寒光四射,耀眼奪目,冷峻威嚴,直指弊端,尤其是魯迅的雜文作品語言風格尖銳乃至刻薄,充滿批判思維,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憂患意識,同時具有鋒利潑辣的氣勢,深邃透闢的哲理思想。魯迅的文風與他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人格很相符,他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附首甘為孺子牛」,這可說是魯迅一生的真實寫照。所以,有關魯迅的文風無需我多贅。有意思的是,魯迅的書藝卻沒有像他的文風那樣鋒芒畢露,但不可否認,魯迅的書藝很高,有人甚至將他列為現代十大書家之一。對此,筆者做如下分析:(圖2—4)
從魯迅(1881—1936年)的一生看,喜好書法,畢生勤奮,心摹手追,功力深厚,可以說他寫了一輩子的字。魯迅出生在紹興的一個書香門第,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在北京任官員。父親周伯宜是一名秀才。魯迅自小喜好書法,七歲上私塾學描紅,十二歲就讀於家鄉紹興壽鏡吾開設的私塾三味書屋,壽先生對學生嚴格,為人相當嚴厲。他教魯迅習字以歐體(歐陽詢)為主, 日課大字一張,數年從不間斷。魯迅還在家裡用小楷抄寫古文奇字,從小本的《康熙字典》的一部查起,把上邊所列的古文,一個個抄下來,訂成一冊。從那時起,在壽先生的教導下,打好了書法的基礎。
1902年4月魯迅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期間參加了國學大師章太炎開設的國學講習會,成為章先生的一名弟子。回國後在1912年2月,魯迅應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出任教育部部員之職。期間,他經常讀碑、用毛筆抄碑碑、接觸歷代各種書體最多的一個時期,並從中體會、認識書法的真諦,形成了一種高超的賞鑑藝術的獨特眼光。
更難能可貴的是:魯迅一生的600多萬字著作,均用毛筆寫成,無論書稿、書信,還是日記,從無懈怠之筆。如他的日記,居然找不到一處塗改,即使在他患病時,仍一絲不苟,字字精神。這樣的書法訓練,大多專業書法家也難望其項背。從存世魯迅書作看,他的書法大都是手稿信札形式,很少有對聯、條幅形制,書法以楷書和行書成就最高,作品結構圓轉,筋骨豐滿,古雅厚重,文氣十足,郭沫若1960年為《魯迅詩稿》作序時對魯迅書法有過這樣的評價:「魯迅先生亦無心作書家,所遺手跡,自成風格。融冶篆隸於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樸質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逐唐宋,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人而貴也。」也有評論家認為魯迅書法屬於內在的神採之美,即書法意義上的格調高古,經看耐讀,含有「高書不入俗人眼,入俗人眼者非高書」的意味。
魯迅不僅喜愛中國書法,而且對傳統書法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見解。筆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有過一段關於中國書法的經典評論:「書法不是詩,確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確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確有舞的節奏,它不是歌確有歌的旋律。」這也成為了魯迅對書法的追求。同時,魯迅對自己的書藝非常自信,他曾對人說過:「不要因為我寫的字不怎麼好看就說字不好, 因為我看過許多碑帖,寫出來的字沒有什麼毛病。」
魯迅敢這樣說,他是有底氣的,這與他幼學、大量抄古籍、抄拓片不無關係,特別是專注抄過上千幅古碑帖至少五年,從先秦抄到隋唐,一路抄來,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小楷潛移默化地在影響著魯迅。正如康有為所說:「臨碑旬月,遍臨百碑,自能釀成一體,不期然而自然者。」建國後,全國不少的地方的牌榜和報刊雜誌的刊名都選擇了從魯迅墨跡中找字體,雖然是從不同的信箋與日記找來的字,組合起來,卻是非常地諧和自然,大氣凝重,別具一格。如《浙江日報》《貴陽晚報》《蘭州晚報》《安徽日報》《瀋陽晚報》、《錢江晚報》等。對同時代的書家,能入魯迅法眼的也只有弘一法師及陳師曾的書法。魯迅曾託日本好友內山「乞得弘一上人書一紙」,他出版的《域外小說集》,請陳師曾題籤封面。實際上,魯迅的書藝風格與弘一大師書藝相近,恬靜平淡,沒有火氣和霸氣,我想魯迅或多或少地受到弘一大師的影響。(圖5—7)
圖5.魯迅《古小說鉤沈》手稿 ,尺幅22.5×29.8釐米(2013年嘉德690萬元成交)
圖6.魯迅 致陶亢德信札,尺幅16.5×22.8釐米(2013年嘉德655萬元成交)
圖7.魯迅 行書偈語 立軸 尺幅24×20釐米(2015年匡時304萬元成交)
儘管魯迅的文風書藝風格各異,但他的書法極受海內外藏家的青睞和追逐,這恐怕連魯迅都始料未及吧,要知道魯迅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五日致增田涉信曾說:「寫字事,倘不嫌拙劣,並不費事。」他同意為增田代人所求寫字。同年四月三十日致同人信中說:「我的字居然值價五元,真太滑稽。」從魯迅收潤筆的記錄可看出,當時他的書法價格不高,也引發魯迅的不滿。
今天魯迅的書作已經是拍賣場上的搶手貨,記得2013年5月中國嘉德覓到了一頁魯迅《古小說鉤沈》手稿,尺幅不到一平方尺(22.5×29.8釐米),此《古小說鉤沈》是魯迅關於中國古代小說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共輯錄先秦至隋代古小說三十六種,且加以校勘,為研究唐代以前小說的重要參考書。有趣的是,此《古小說鉤沈》手稿為周作人收藏,1961年以此頁贈鮑耀明,並題記「時在民國初元,距今已五十年矣」。由於此手稿為周氏兄弟合璧之作,故嘉德給出60~65萬元的估價,應該講,小小一頁紙給出60多萬元的估價已不低,不過上拍後,眾多買家競爭激烈,經過幾十回合較量,最後出人意料地以690萬元高價成交,高出估價高端10倍,轟動拍壇。同年11月,嘉德又推出了一頁《魯迅致陶亢德信札》,尺幅不到半平方尺(16.5×22.8釐米),該信為魯迅先生於1934年6月8日致陶亢德的一封信,魯迅在信中討論了關於學習日語的一些建議和看法。魯迅先生曾留學日本,精通日語、德語,粗通俄語、英語,這篇關於學習日語的短文對後學者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甚而可看作是一篇關於語言學習的經典文獻。
由於之前《古小說鉤沈》手稿拍出690萬元的天價,嘉德公司大幅上調了估價,並給出了180~220萬元的估價,比上次估價高出許多,最後該信札以一買家以655.5萬元收入囊中,高出估價近3倍。2015年北京匡時國際又覓到一件魯迅《行書偈語》立軸, 尺幅24×20釐米,也是半平尺不到,儘管藝術市場這兩年來調整態勢明顯,但該作上拍後,成交價仍高達304萬元,由此可見的魯迅墨跡價值不菲,已非一般藏家能問津。
目前只要市場上有可靠的魯迅墨跡露面,肯定會被眾多藏家甚至機構、博物館爭搶,價格也會出人意料的高,畢竟魯迅先生是一個時代的文藝旗手和代表人物,他影響了中國一代乃至幾代人,藏家若是能擁有魯迅的墨跡無疑是一種榮耀。實際上魯迅先生書作的價值市場已經作了最好的公正。
朱浩雲2020年5月18日寫於海上五棲齋
更多內容盡在[雅昌朱浩雲專欄]
朱浩雲簡介:
朱浩雲是藝術和收藏市場分析人士。1961年5月出生於杭州,浙江紹興人,居住上海。筆名:好運、水天、一俊、曉波、正年等。現任民革中央畫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古玩業商會理事,上海綜合開發研究院收藏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上海名家藝術研究協會理事,上海名家書畫院副院長,上海張大千研究會理事,四川張大千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雅昌藝術網等多家媒體專欄作者。2013年在《收藏》雜誌舉辦收藏20周年慶典上榮獲「耕耘力大獎」。
原文來源於藝術頭條APP,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