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評價郭沫若呢?魯迅沒有罵過郭沫若是狗,請別再瞎起鬨了

2020-12-22 覃仕勇講史

近年來,網絡上颳起了一股怪風,就是有些人特別喜歡批判和嘲弄郭沫若。

老覃猜測,最先批判和嘲弄郭老的那一撥人,純粹是為了博眼球,吸流量。

當然,這些人對郭老多少還有些了解的。

但是,他們認為,郭老是文壇泰鬥、文化巨人,如果一味在正面進行評價,不可能引起多大的關注度,而只要抓住其一痛處,拼力猛打,勢必會引起大的轟動。

事實也是如此,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於是,他們昧起良心,故意醜化和黑化郭老,還繪聲繪色地向網友描繪出一場魯迅痛斥郭老的畫面,說文人相輕,魯迅先生看不起郭沫若,罵他是「天才加流氓」;郭沫若反唇相譏,罵魯迅是「封建作孽」;魯迅大怒,罵郭沫若是狗,說:「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

他們說得有鼻子有眼,導致很多對魯迅和郭沫若一無所知的人信以為真,就跟在後面瞎起鬨。

久而久之,「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就成為了「名言」,流傳甚廣,以至於成了人們飯後的談資笑料。

於是乎,批判和嘲弄郭沫若就成了個時髦、熱門卻又扭曲了的現象。

老覃覺得,這對郭老非常不公。

老覃想說:只有登頂世界之巔,方知天外有天;只有知道學海無涯,才能虛懷若谷。

那些故意抹黑郭老的人,不過了為了追求滿足自己的私慾和私利,惡意滿滿。

那些並不真正了解郭老,純粹為趕時髦而拾人「牙慧」,對郭老極盡嘲弄挖苦之能事的,要麼只是為了簡單的一快朵頤;要麼,就是為了顯示出自己的高明和不屑。

但不管您如何挖苦和嘲弄,郭老的文化成就就如同高山一樣擺在那裡,就算您裝作沒看見,文學研究者、文化研究者、學術研究者和歷史研究者都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

郭老除了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足以睥睨當世之外,他在國學、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等等諸多方面也都顧盼自雄,具備極高造詣,簡直是中國數千年來難見的奇人、高人。

而且,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已經成為了業內權威。

老覃寫過很多考古方面的文章,集結有兩本厚厚的書籍,主要講述中國考古界歷年來的重大發現和研究進展,其中有許多篇文章不可避免地要提到郭沫若。尤其是涉及甲骨文和金文的,沒辦法,郭老就是這方面的絕世高手,他的斷言和結論,都是一言九鼎,影響巨大。

一句話,郭老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學上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人物,他的突出貢獻是無法抹煞的,他的崇高學術地位是難以撼動的。

而就單拿研究中國近代革命來說,郭老參加過了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這兩件,分量夠重了。

但居然還是有人誣衊說郭沫若這是在搞政治投機。

這簡直是大笑話。

像郭老這樣身兼多項巨大成就的文化大師,是各方面勢力都想爭取的對象,但他非常堅定地選擇信仰共產,在周恩來、李一氓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成為了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終生不易,何來投機之說?

又有人指責郭老貪生怕死,說早期他到日本避難,抗日期間又跑到後方,殊不知,在八一南昌起義期間,郭老擔任的是革命委員會委員和主席團委員,併兼任總政治部主任和宣傳委員會主席,是蔣介石眼中的「要犯」,被通告全國緝拿,因此,組織上安排了他到日本避難。而他在抗日期間身居重慶,那也是統戰和宣傳的需要。

有人故意寫打油詩嘲弄張學良、馮玉祥、孫中山以及郭老這些歷史名人,說什麼「忠心愛國張學良,鐵骨錚錚郭沫若」。

我們來看,在北伐戰爭期間,郭老任蔣介石總司令指揮下的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而在安慶「三二三慘案」發生之後,立刻跟蔣介石翻臉,寫下了聲討蔣介石的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說「蔣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紳、貪官汙吏、賣國軍閥、所有一切反動派——反革命勢力的中心力量」,是「一個比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張宗昌等還要兇頑、還要狠毒、還要狡獪的劊子手」。

老覃想說,看郭老這份豪氣和勇氣,恐怕那些只知嘲弄和挖苦郭老之流中不會有幾個吧?

看郭老這個時候的表現,您能說他不配用「鐵骨錚錚」這個詞來形容?

至於說他晚年懦弱,那可是當時的大環境使然,他本身就是個受害者,眼著自己最寵愛的小兒子慘死於非命而不能救,這是人世間的悲劇,有什麼可嘲弄和指責的呢?

他在那個時期說過一些言不由衷的話,但他始終恪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不曾作惡、不曾害人,又有什麼可嘲弄和指責的呢?

在農業學大寨的年代,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老到大寨考察,和大寨人民結下了深厚情誼,走的時候,大寨人民盛情邀請他下次再來,他答應了。

但因為這種或那種原因,郭老再也沒有時間和機會回到大寨了,他念念不忘,臨死前還特別交待後人務必將自己的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

有些人,連這個也要黑,以此揶諭說郭沫若奔走操勞一生,死後連骨灰都沒能葬八寶山。

他們好像故意忽視了一點:大寨人民為郭老立了碑,上書: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

又有人揪住了郭沫若的私生活使勁踹。

但試想想,郭沫若是從舊時代走向新社會的人,揪住私生活這一點來黑一個舊時代的人,有些過了吧?

要知道,從炎黃到清末,無論帝王中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是將相中的白翦頗牧、寇準、包拯、文天祥、史可法,哪個不是妻妾成群?

李白也曾有拋妻遠遊,他鄉另娶的經歷;蘇東坡還有以豔妾換良駒的「佳話」。

拋開遠的不說,就說與郭老同時代的人,鬱達夫、魯迅,乃至孫中山,不也都和鄉下原配離婚了嗎?

所以,指責郭老沒有與原配白頭,但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並沒有特別出格之處。

說他「拋棄」日本妻子,他那不是應國家的召喚,赴國難,回國抗日了嗎?

說他「另尋新歡」與妻子於立群結婚,那也是組織的撮合。而且,他已是單身,重新再娶,又有什麼好指責的?

還有,郭老晚年將自己積攢下來的所有錢財都捐出來,設立了「郭沫若文藝獎」,這一壯舉,難道就不值得我們後人敬仰嗎?

下面重點說說魯迅與郭沫若的交集。

魯迅出生於1881年,郭沫若出生於1892年,兩人相差十一歲,如果以十二年作一代人算,他們勉強算是同一代人。

不用多說,魯迅的成名肯定比郭沫若早得多。

郭沫若最初知道魯迅的大名,是無意中讀到魯迅小說《頭髮的故事》,一讀之下,就「很佩服他,覺得他的觀察很深刻,筆調很簡練」。

從此,把魯迅奉為自己的偶像。

1926年郭沫若到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曾向校長建議聘請魯迅為廣東大學教授。

郭沫若和鬱達夫、成仿吾等人發起創造社,他在1927年通過朋友向與魯迅邀請聯合作戰。

魯迅早已經把郭沫若引為同道中人了。

他在給李霽野的信中稱讚了創造社在文藝方面的成就。

那麼,網傳的魯迅罵郭沫若是狗的說法是從何而來的呢?

真是說來話長。

1927年9月魯迅離開廣州來到了上海,準備「與創造社聯合起來造一條戰線,更向舊社會進攻」。

郭沫若當時並不在上海,特地指派了創造社三位成員鄭伯奇、蔣廣慈、段可情與魯迅洽談。

雙方很快達成了合作意向和方式,決定恢復出版《創造周報》,由魯迅、郭沫若、馮乃超等三十餘人為特約撰述員。隨後,又鄭重其事地在《時事新報》上刊登了《創造周報》的復刊廣告。

但是,過了一個多月,預定復刊的《創造周報》沒有出版,卻出版了創造社新創辦的刊物《文化批判》。

而這《文化批判》竟先拿魯迅開刀,同時刊登了多篇對魯迅發起猛烈批判的文章,其中包括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成仿吾的《打發他們去!》、錢杏邨的《死去了的阿Q時代》等。

魯迅措手不及,大感意外之餘,去找創造社聯繫人求解釋。但那些人一個個都拒絕和他見面。

魯迅沒辦法,只好靜觀其變。

《文化批判》對魯迅的批判火力越來越猛,調子也越來越高。

不得已,魯迅寫了《醉眼中的「朦朧」》、《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等系列文章予以還擊。

其中《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一文尖銳地駁斥了創造社某些成員脫離了實際。

此文一出, 1928年8月,《創造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上發表了署名杜荃的《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文章,是針對魯迅的《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進行回應的。

此文措辭顯得氣急敗壞,用詞惡毒,猶如潑婦罵街,通篇充滿人身攻擊的味道,謾罵魯迅是「封建餘孽」。

毫無疑問,此文對魯迅先生中傷極深,他在此後多次提及。

對於此文的作者「杜荃」, 魯迅懷疑是郭沫若。

實際上,郭沫若為了躲避蔣介石的通緝,早已於1928年2月24日流亡日本了。

但魯迅在《「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一文中,明確點到,攻擊自己是「封建餘孽」的文章,出自《創造月刊》上的《東京通信》——意指該篇文章來自東京,乃出自於郭沫若之手。

1934年5月15日,魯迅在給楊霽雲的信中也明確挑明了說「杜荃」是「郭沫若的化名」。

因為魯迅這個懷疑,馮雪峰、張資平等人從此就咬定了「杜荃」是郭沫若的筆名。以至於在新版《魯迅全集>的注釋條目裡,「杜荃」就被注為了郭沫若。而杜荃的文章也被收入了《郭沫若全集》。

但是,1977年,同為當年創造社幹將的馮乃超曾兩次向郭沫若徵詢過「杜荃」是否其使用過的筆名,郭沫若兩次均予以否認。

說到這,有人肯定以為郭沫若是壞人做了壞事,不敢承認,想推卸罪責。

這是不了解郭沫若的為人。

郭沫若個性光明磊落,從來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不迴避自己的責任,敢於擔當。實際上,他在文藝和學術上承認和檢討錯誤的事比比皆是,多一件不多,少一件不少,對他而言,並沒有逃避和推卸的必要。

且看他寫《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的措詞如此猛烈,卻沒用化名;而寫《文學革命之回顧》批評同道者鬱達夫「反動」,也同樣不用化名,何以會在寫攻擊魯迅的文章時用化名呢?

1932年,郭沫若在日本搜集到魯迅的《上海文藝之一瞥》的講演稿譯文,他欣喜萬分地虔誠拜讀,卻越讀越不是滋味,因為魯迅罵了許多人,罵創造社和左翼運動是「才子加流氓」。於是動筆寫起了《創造十年·發端》,用極其尖酸刻薄的語言回敬了魯迅,也沒有用化名。

話說回來,創造社為什麼要把攻擊的矛頭指向魯迅呢?

創造社的成員後來作出了解釋,說是有年輕的創造社成員從海外歸國,認為魯迅是「舊作家」,叫嚷著要進行「全面的批判」,於是就有了這一錯誤的做法。

對郭沫若而言,他在寫《發端》之前,並無任何對魯迅不敬。而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尚在日本的他第一時間寫了悼文痛悼魯迅。

緊接著,他還以自己是魯迅徒孫的資格用日文寫了另一篇悼文來追悼魯迅。

……

由此可見,說魯迅看不起郭沫若,罵他是「天才加流氓」,這是在偷換概念,是有意的以局部代替整體。因為,魯迅這話針對的並不是郭沫若個人,而是針對創造社和左翼運動成員。

而說郭沫若罵魯迅為「封建作孽」,只是源於魯迅本人的懷疑,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什麼有力的證據表明「杜荃」就是郭沫若。

至於那些「魯迅說『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之類的話,完全是徹頭徹尾的謠言。

相關焦點

  • 郭沫若4字罵魯迅,魯迅5字回罵,概括郭沫若一生
    郭沫若魯迅不和已成為民間的話題,兩人曾經互相辱罵,文學家罵人的水平如何?也是粗魯不堪嗎?還是咬文嚼字般的暗罵?郭沫若用4個字辱罵魯迅,而魯迅則用5個字罵回並且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1892年郭沫若誕生,從此一位文學才子問世,他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相信《女神》、《星空》、《潮汐集》、《百花齊放》等書籍大家有幸翻閱過,喜歡郭沫若詩集的人也數不勝數,他是一位熱愛文學,更是一位天生的詩人!出生於書香世家,兒時的他就在書香氣息中長大,在長輩們的薰陶下,對文字有著獨到的見解和天賦,家中長輩也都希望郭沫若長大後成為一代文學作家!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就是老郭的一生
    此後,魯迅就把自己放到了事業中去,終於在後來遇到了許廣平,並且相愛結婚。 但在郭沫若看來,朱安卻實在可憐了一些,一生為魯迅操持著家裡的事,但卻始終沒有得到魯迅的愛,甚至連個子嗣都沒有,孤孤單單地等了魯迅幾十年。因此郭沫若就說了魯迅一句「衣冠禽獸」。 魯迅得知了之後,卻絲毫不怒,別人他不知道,郭沫若他還不清楚麼?
  • 郭沫若用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便是郭沫若
    於是郭沫若也沒有辜負自己的文學天賦,公開發表了四個字「衣冠禽獸」送給了魯迅。  魯迅聽說之後並沒有如郭沫若一般怒火中天,反而呵呵一笑,轉手回了郭沫若五個字,「才子加流氓」。世人看了之後紛紛哈哈一笑,都笑稱這五個字準確無誤地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
  • 郭沫若痛罵魯迅是法西斯蒂,大才子多彩的愛情史,讓人目不暇接
    不僅罵他是反革命,還罵他是二重的反革命,比資本主義還要壞若干倍。可以說,這是郭沫若罵魯迅罵得最厲害的一次。而且是採取公開發表文章的方式,隔空開罵。至於他有沒有罵魯迅為「衣冠禽獸」?許多網文都這麼講,另外又有人說,魯迅因此回罵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恕我孤陋寡聞,查了不少資料,並沒有找到權威的出處。因為這兩個人生前並沒有見面。
  • 魯迅去十年世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他曾邀請魯迅一起抨擊舊社會,等到魯迅同意後,他又在自己出版的兩個刊物上發文抨擊魯迅,給魯迅判了三個罪名,一是「魯迅是封建餘孽」,二是「魯迅是二重反革命」,三是「魯迅是法西斯」。這三個子虛烏有的罪名強加到魯迅身上,他很冤枉啊。而魯迅可是個拿筆當槍使的人,怎麼能忍得下這口氣,當即發文反擊,指責郭沫若「才子加流氓」,從此便與郭沫若交惡,罵戰自從開始就不曾停下。
  • 不僅有郭沫若,魯迅還曾經一句話罵了3位文學家,讓我再笑會兒
    魯迅先生是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被選入課本。對一代代中國人影響深遠,在現代文學的領域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每每提到魯迅,除了其犀利的文筆、高尚的品性之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魯迅本身的性格。很多網友戲稱魯迅為「第一憤青」,因為魯迅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的時候,言語太過直接,毫不留情面。
  • 魯迅出殯時,文化界傾巢而出,郭沫若為何就不去?隱情10年後說清
    互罵起來,更是非常不堪的。文人吵架,一失態起來,風度未必就比漢口弄堂內的武漢大媽好多少。用現在的話形容,他們二人,就是同一個朋友圈的,同在一個好友群,私下卻沒互加V信,或者乾脆加過但拉黑了。儘管,時下那句到處流傳的魯迅名言,什麼「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云云,確實是謠言,是自媒體瞎寫,是有人對魯迅栽贓,以他之名詆毀郭沫若。魯迅是罵人作狗過,但罵的是梁實秋。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寫5字回懟,人們笑道:說得沒錯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寫5字回懟,人們笑道:說得沒錯郭沫若在現在的民間是一個很具有爭議性質的人物,但是拋開其他東西不說,郭沫若在文學、甲骨學等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出色的成就,而在中國的近代文壇當中,魯迅和郭沫若都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 魯迅:遠看一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仔細一看,郭沫若!
    一個是魯迅。都是九年義務教育出來的人,對於魯迅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如今網絡上盛行的魯迅表情包也是來源於他。各種魯迅說,讓人忍俊不禁。《狂人日記》等書籍也是影響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人。出書中魯迅先生的口吻我們也能感覺的到,魯迅是名「狂人」。
  • 郭沫若與魯迅對罵半生,皆因為私生活而起,百年後結局出人意料
    兩位大才子生活在同一時代,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喜歡互相罵幾句,他們的罵戰持續了一輩子。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起因和過程。起因魯迅先生樹大招風,這場罵戰其實是郭沫若先起的頭。一般公認魯迅的太太為許廣平,其實魯迅曾經娶過一房妻子叫朱安,那是母親幫他挑選的。結婚四天,魯迅就去了日本,如此新潮的魯迅和封建禮教下的新婚妻子實在沒有什麼共同語言,所以並沒有什麼感情可言。但朱安女士一直未曾離開周家,一直在照顧魯迅的母親。之後魯迅先生和自己的學生許廣平同居,她後來成為魯迅的第二任妻子。就是和女學生同居的這個事情,讓郭先生十分不滿,罵魯迅是「衣冠禽獸」。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此外,郭沫若與魯迅的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的,魯迅不情不願地與朱安結了婚,但在婚後的第三天,魯迅就去了日本;至於郭沫若,婚後的第五天就離開了家鄉,從此與他的妻子張瓊華在1927年沒有見面。郭沫若雖不與張瓊華同住,但兩人亦未離婚,因此張瓊華在郭沫若的老家獨守空房68年,也沒有子女。
  • 文豪對峙半輩子,郭沫若在魯迅逝後總結2句話,道出其思想的觀念!
    魯迅先生在逝世後,郭沫若聽聞消息那是為之一振,當時在日本妻子家長生活的他,毅然決然返國參加魯迅的悼念會!他心情複雜沉重,淚眼婆娑!魯迅一走,他一人時常思慮,一種莫名的孤獨感和頹廢感也油然而生!滿生遺憾之際,他說了兩句話對魯迅做出評價!孔子之前,無數孔子,孔子之後,一無孔子。魯迅之前,一無魯迅,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 撇開郭沫若身上爭議,他取得的成就有多高?魯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提起郭沫若,總會產生很多爭議,尤其在近代考古問題,更是引起人們的一片指責。如果我們撇開郭沫若的爭議,他的成就究竟有多高呢?郭沫若一生有很多頭銜,中國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開創者之一、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等。
  • 難怪郭沫若被魯迅罵為流氓才子,看看他幾任妻子的結局就明白了
    被郭沫若承認的婚姻有三任,第一人妻子是父母之名媒妁之言下開始的,叫做張瓊華,也正是因為對方不是自己的理想型,於是儘管他們兩人已經結了婚,但是才結婚六天,郭沫若就拋棄了妻子遠走日本,自然這接下來的幾十年郭沫若早就開始了自己的風花雪月,哪裡還會理會張瓊華的存在。
  • 「風流才子」郭沫若:學而無德,內心偏激,一路走來罵名不斷
    郭沫若被稱為「一位真正的革命文化巨人」我們評價一個偉人,總要站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去分析他的成就。縱覽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郭沫若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確實有目共睹。中國作家的排行榜中,郭沫若在魯迅之後,矛盾之前,名列第二,一直延續至今。可是,大凡天賦異稟的作家,都有一個個性鮮明,狂放不羈的內心。郭沫若的內心卻遠比這些偏激的多。
  • 知識分子:老舍、魯迅和郭沫若的收入水平如何?
    據說在山東任教期間,老生先生也曾想過,掛官歸去,開始自己的寫作之路,但是能不能養活一大家子,還未可知。老舍於是老舍先生獨身一人去體驗了一下沒有工作,只憑寫作為生的日子,可能結果沒有老舍先生想像中那麼順暢,回來後還是乖乖地去當老師。雖然這次的經歷讓老舍先生意識到,自己寫作的微薄收入還不足以養家餬口,但是老舍先生並沒有放棄。
  • 第三屆「魯迅、郭沫若、茅盾研究」高端論壇在樂山召開
    本網記者曾江/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趙徐州 曾江)魯迅、郭沫若、茅盾是左聯三巨頭,為了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2020年11月13—16日,中國魯迅研究會、中國郭沫若研究會、中國茅盾研究會、樂山師範學院在四川樂山聯合召開第三屆「魯迅、郭沫若、茅盾研究」高端論壇,會議由四川省郭沫若研究會、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承辦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例如,他在會見一個日本代表團時,就親筆書寫了魯迅的一首詩,作為贈禮。這就引出了郭沫若翻譯魯迅詩作的一段後話。1961年10月7日,毛澤東會見了以黑田壽男為首的日中友協代表團。他在這次會見中對日本友人說:儘管鬥爭是曲折的,但是日本人民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國革命經過無數次的曲折,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最後的勝利屬於人民。日本人民是有希望的。
  • 有關郭沫若的是非爭議,有多少是誤解、故意歪曲,甚至是潑汙水?
    平實而論,再怎麼解讀,郭沫若都無愧於一位愛國者、一個學術大家的稱號。雖然我本人也不喜歡他,可論人首當實事求是。郭沫若論為人,是有種悲劇色彩的,性格也乏剛健,致使他的一些言行,不是很讓人敬重。這一點,無需曲為之諱,也不必去洗白白。
  • 褒貶不一,卻未必了解其書生本色,撥開迷礙之霧:走近郭沫若
    正因為每個人都是複雜的,都又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不能根據他的某一側面,來對他做出總體評價,而應從他的性格特點,成長軌跡,家族基因對他成長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來入手,來加以分析,再結合他的行為特點,來作出最終的結論。郭沫若的性格特點:一、郭沫若聰明大膽,處世圓滑,有俠義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