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寫5字回懟,人們笑道:說得沒錯

2020-12-27 歷史的韻尾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寫5字回懟,人們笑道:說得沒錯

郭沫若在現在的民間是一個很具有爭議性質的人物,但是拋開其他東西不說,郭沫若在文學、甲骨學等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出色的成就,而在中國的近代文壇當中,魯迅和郭沫若都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兩人其實都是"左翼"的文學作家,但是在那個時候兩人卻從來沒有見過面,也沒有任何的交際。

直到1928年,當時的國民政府開始了新生活、新文化的運動,而在文學領域,中國文壇也展開了一場新文學的運動,而郭沫若就是這才場運動當中的主力,也正是在這場運動當中,郭沫若為了能夠擴大新文學的影響力,便沒事找事般地看上了魯迅,直接寫文大罵魯迅是"封建餘孽"。

一開始魯迅一看,倒也不太在乎,但是郭沫若卻是越來越有感覺,搞得魯迅也有點生活不得安寧,於是魯迅也寫文回懟,在寫的文章當中暗暗的表示你郭沫若就是一個"才子加流氓",而很多的人一看,便知道魯迅這是在回懟郭沫若。

對此,郭沫若自然也是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他抓住了魯迅的一篇文章《我的氣量與年紀》當中的"錯別字",說是"器量不是氣量",還暗自嘲諷魯迅語文學習不過關,而對於郭沫若的各種"攻擊",魯迅自然也是忍無可忍,針鋒相對。

至於兩人為何有這樣的矛盾,主要還是他們的文藝派別不一樣,雖然都是"左翼"作家,但是郭沫若是屬於浪漫主義的,而魯迅自然是主義的作家,郭沫若使用的往往都是誇張的手法,而魯迅更加偏向現實的手法,這也是兩人的根本矛盾,但是在心中也存在著暗暗較勁的想法,比較兩人都接受過傳統教育,對於文無第一這樣的想法還是有的。

但是嚴格來說,兩人的罵戰,還是魯迅更勝一籌,郭沫若說魯迅是"封建餘孽",其實還是非常的牽強的,畢竟魯迅可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鋒,而魯迅罵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這一句話,放在郭沫若的身上,是真的再合適不過了。

首先,郭沫若確確實實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所以倒也是能夠稱之為才子,但是在感情生活上面,郭沫若多次拋棄妻子,另結新歡,魯迅對於他的描述倒也是非常的準確!

相關焦點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郭沫若說「氣量」是錯的,而且直言魯迅出生於晚清,那是「封建餘孽」,文章迂腐……魯迅一看,心想,這個人怎麼會這樣胡鬧,也是出生於晚清,難道還會自責嗎?何況每個人都拿著筆桿,誰怕誰?從此兩人雖不相見,但在報紙上常「相見」。
  • 郭沫若4字罵魯迅,魯迅5字回罵,概括郭沫若一生
    郭沫若魯迅不和已成為民間的話題,兩人曾經互相辱罵,文學家罵人的水平如何?也是粗魯不堪嗎?還是咬文嚼字般的暗罵?郭沫若用4個字辱罵魯迅,而魯迅則用5個字罵回並且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1892年郭沫若誕生,從此一位文學才子問世,他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相信《女神》、《星空》、《潮汐集》、《百花齊放》等書籍大家有幸翻閱過,喜歡郭沫若詩集的人也數不勝數,他是一位熱愛文學,更是一位天生的詩人!出生於書香世家,兒時的他就在書香氣息中長大,在長輩們的薰陶下,對文字有著獨到的見解和天賦,家中長輩也都希望郭沫若長大後成為一代文學作家!
  • 郭沫若用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便是郭沫若
    ,中國人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不僅僅是郭沫若的文學功底,更是因為郭沫若本身為人及其風流,喜好美人,又常常有了新人忘了舊人,可謂「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郭沫若一生有三個妻子,他甚至聲稱這些女人全部都是他的摯愛。魯迅對郭沫若這等花心的行為實在看不過眼,曾經公開發表文章,來嘲諷郭沫若的種種行為,魯迅的這種行為無疑讓郭沫若火冒三丈。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就是老郭的一生
    此後,魯迅就把自己放到了事業中去,終於在後來遇到了許廣平,並且相愛結婚。 但在郭沫若看來,朱安卻實在可憐了一些,一生為魯迅操持著家裡的事,但卻始終沒有得到魯迅的愛,甚至連個子嗣都沒有,孤孤單單地等了魯迅幾十年。因此郭沫若就說了魯迅一句「衣冠禽獸」。 魯迅得知了之後,卻絲毫不怒,別人他不知道,郭沫若他還不清楚麼?
  • 郭沫若與魯迅對罵半生,皆因為私生活而起,百年後結局出人意料
    當時這種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做法在文壇比比皆是,但魯迅先生眼睛裡容不下沙子,肯定要回懟一番。作為哥哥的郭沫若自然是要支持自己弟弟的,所以用化名發表了一篇名為《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的文章發表,說魯迅是封建餘孽,把魯迅氣的七竅生煙。來而不往非禮也,魯迅先生回敬《上海文藝之一撇》,贈予了郭先生一個「才子加流氓」的稱號。
  • 郭沫若痛罵魯迅是法西斯蒂,大才子多彩的愛情史,讓人目不暇接
    1928年,在日本妻子佐藤富子溫柔鄉中的郭沫若,不甘寂寞,寫了一篇痛罵魯迅的奇文。下面我們來奇文共賞:他(指魯迅)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餘孽。資本主義對於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餘孽對於社會主義是二重的反革命。魯迅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以前說魯迅是新舊過渡期的遊移分子,說他是人道主義者,這是完全錯了。他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諦)!
  • 魯迅集字的廈門大學牌匾,「學」字沒有禿寶蓋,是不是錯了?
    時至今日,書法已經跟人們的日常生活連為一體,在生活生產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寫對聯、題牌匾、輯錄字庫,乃至籤名、寫字,都需要用到書法藝術,一個人的字跡寫得好不好,文化修養高不高,完全能從他的筆跡裡看出來。
  • 小說被禁,53歲的魯迅氣得不行寫了這首七絕,最後7個字太酷了
    對於古代的杜甫和近代的魯迅來說,手中的筆是正義的化身,你它存在的意義在於抒寫民間百姓的悲情歲月,所以這二位的文字總是那麼掃人興致。我們很難說哪種理解是對,哪種理解是錯的,但像杜甫和魯迅這樣的人顯然活得更加不易。杜甫活著時,皇帝不喜歡他,文壇大家們也不推崇他,但死後大家卻將他推上了詩聖的寶座,孔慶翔說他是「中國唯一影響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詩人」。
  • 該怎麼評價郭沫若呢?魯迅沒有罵過郭沫若是狗,請別再瞎起鬨了
    於是,他們昧起良心,故意醜化和黑化郭老,還繪聲繪色地向網友描繪出一場魯迅痛斥郭老的畫面,說文人相輕,魯迅先生看不起郭沫若,罵他是「天才加流氓」;郭沫若反唇相譏,罵魯迅是「封建作孽」;魯迅大怒,罵郭沫若是狗,說:「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他們說得有鼻子有眼,導致很多對魯迅和郭沫若一無所知的人信以為真,就跟在後面瞎起鬨。
  • 魯迅一生筆桿子救國,魯迅去世後,蔣介石在花圈上寫了6個字
    它們是否無知或者是否有自己的思想意識,人們無從得知,它們的級別確實是低人類太多了,它們尚且知道反抗,人類?或者就在中國?答案可想而知了。中國的歷史漫長,長得像天方夜譚。中國被那個依然自以為是天朝上國的晚清弄得民不聊生,封建勢力卻一直戴著一副高貴迂腐的皮囊去掩蓋那將近是空殼的肉體,而他國土內的人事物便成了為他填補黑洞的一把塵土,隨手而得,拍掌即散。
  • 魯迅提的廈門大學,為啥門字少一點,學字沒有寶蓋頭?寓意是什麼
    如果去廈門遊玩,一定要去參觀廈門大學,毫不誇張的說,在這裡,你能體驗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心情,讓人流連忘返,而廈門大學還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首個在海外建設獨立校園的大學。
  • 魯迅題字的廈門大學,學字沒了寶蓋頭,為何這樣寫,寓意是什麼?
    當年我去過福建工作兩年,經常回去廈門開會,閒下來會去廈門大學等地方走走,發現廈門大學的學字,確實如人所說,少了一個寶蓋頭,當時也很奇怪,為何一個錯別字還能矗立在這所知名的高校門口,不過也沒太追究,後來才在和一個廈門大學的老師聊天中才知道一二。
  • 不僅有郭沫若,魯迅還曾經一句話罵了3位文學家,讓我再笑會兒
    魯迅先生是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被選入課本。對一代代中國人影響深遠,在現代文學的領域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每每提到魯迅,除了其犀利的文筆、高尚的品性之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魯迅本身的性格。很多網友戲稱魯迅為「第一憤青」,因為魯迅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的時候,言語太過直接,毫不留情面。
  • 魯迅先生也會寫錯字?受邀寫廈門大學牌匾,「學」字竟缺了寶蓋頭
    ——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 人的名,樹的影,名人效應自古有之,不僅如今一些商家愛請代言人代言產品,連學校的校名也喜歡請一些名人來題字,比如說著名的廈門大學請的就是民國時期文壇巨匠魯迅先生題的字。
  • 魯迅書法寫得怎麼樣?魯迅書法作品欣賞,看完就知道了
    魯迅書法寫得怎麼樣?魯迅書法作品欣賞,看完就知道了 2015秋,魯迅一件極為罕見的魯迅書法作品,以75萬元起拍,16個字拍出了304.75萬元,相當於一個字19萬元哦。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人們看了這個題目,或許會有些疑惑。不對吧?郭沫若、魯迅都是同一種語言寫作的高手,何用翻譯?也許,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吧?這兩位又都是通數國語言的翻譯家。不,不僅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的確確是同一種語言——漢語的翻譯。而且,這次翻譯還與另一位詩人、政治家的毛澤東的指示相關。
  • 魯迅去十年世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如果要給民國時期的文人拍一部《論罵人的藝術》的電影,魯迅先生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男主角,先生的罵人水平可謂登峰造極,他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那麼有主角就得有配角,這男二號自然也得是個能跟魯迅平分秋色的人來擔任,毫無疑問,郭沫若先生最合適不過了。
  • 同為回憶百草園的文章,魯迅只寫2000字,周作人竟寫了7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收錄在魯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大多數人並不陌生,是因為它曾作為課文,長期出現在我們的語文教科書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魯迅的胞弟周作人先生,寫了更多關於百草園的文字。
  • 魯迅出殯時,文化界傾巢而出,郭沫若為何就不去?隱情10年後說清
    互罵起來,更是非常不堪的。文人吵架,一失態起來,風度未必就比漢口弄堂內的武漢大媽好多少。用現在的話形容,他們二人,就是同一個朋友圈的,同在一個好友群,私下卻沒互加V信,或者乾脆加過但拉黑了。儘管,時下那句到處流傳的魯迅名言,什麼「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云云,確實是謠言,是自媒體瞎寫,是有人對魯迅栽贓,以他之名詆毀郭沫若。魯迅是罵人作狗過,但罵的是梁實秋。
  • 知識分子:老舍、魯迅和郭沫若的收入水平如何?
    就拿老舍、魯迅和郭沫若先生三人來說,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使得很多人都忽略了他們的生活,好像文學這麼高雅的事,如果談到金錢未免顯得有些俗氣。然而不管你是什麼職位,總要吃飯,吃飯就得考慮柴米油鹽。但是從古至今,文人給人的印象好像總是很寒酸的樣子,在歷史上,這一現象好像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