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老舍、魯迅和郭沫若的收入水平如何?

2021-01-14 史書傳音

知識分子在中國,一直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從古至今,他們都在各個時代發揮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力。然而,與他們的影響力截然不同的是,他們現實的生活現狀。

就拿老舍、魯迅和郭沫若先生三人來說,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使得很多人都忽略了他們的生活,好像文學這麼高雅的事,如果談到金錢未免顯得有些俗氣。然而不管你是什麼職位,總要吃飯,吃飯就得考慮柴米油鹽。但是從古至今,文人給人的印象好像總是很寒酸的樣子,在歷史上,這一現象好像很普遍。

知識分子

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地位轉變

如果從源頭說起,知識分子最活躍的時期要數春秋戰國了。當時天下動蕩,各種思想不斷湧現,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為後世的思想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佔據上風,成為歷朝歷代統治者們所尊崇的治國思想。

但是對於當時的這些思想家們的生活現狀,後代很少提及。唯一可以參考的就是孔子的生平,雖然說孔子的盛名流傳千古,然而對於當時的他來說,生活十分困窘。但是為了能夠傳播自己的思想,造福百姓,孔子甘之如飴。

再往後就是魏晉時期的文人了,這一批文人可以稱得上是文人風骨的代表了,清俊灑脫,不拘泥於禮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為後代的文人所賞識。在這個時期,他們開創了令後人敬仰的文人書法,開創一代書法先河,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書法臨摹範本。此時的文人們,生活倒還充裕,他們自得其樂,隱居於山野之中,活得最為灑脫自在。

古代文人

到了唐詩宋詞時,文人的生活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是以做官為主。這個時期的文人騷客,似乎有一個兩極的走向,有的文人做了高官,生活寬裕,但是有的卻是饑寒交迫。例如最鮮明的對比,杜甫與李白,尤其是老年的杜甫,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將那種生活的艱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路看下來,好像古代的文人墨客生活大都一般,富裕的大都走上了當官的道路。那些單單靠文字為生的人幾乎沒有,或者說很少。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出現一些文人靠賣字畫為生,估計也是少之又少,唯一有名的就是柳永,靠為妓女寫歌詞為生,這也是無可奈何。

想那些古代的文人,自持讀了些四書五經,難免會有些孤傲,對於一些維持生計的做法自然不放在眼裡。

隨著時代的變化,文學創作越來越市場化

然而到了近現代,這一現象有了很明顯的改變,這可能也和人們的思想的解放有關,隨著國外新思想的湧入,中國文人的地位開始有了顯著的變化。人們開始以文學創作作為自己的生計,維持生活開支,有的人寫作賺的錢並不比一般的外出工作的人少。

民國時期的那些文學大家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社會動亂,各種思想混合在一起,文人們大都感慨頗多,為後人留下了一批寶貴的精神財富。

民國文人

老舍,一代人民藝術家

說起老舍,最著名的作品的莫過於經典的《四世同堂》《駱駝祥子》,這位最接地氣的「京味兒」作家,以他幽默詼諧的文字贏得了一大批的鐵桿粉絲,即使到現在,老舍作品集依然很受歡迎。

這位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有著自己的生活意趣。他的一生,幾乎一直在教師和作家這兩個職業中間轉換,有時兩者兼具。

老舍先生出身滿族,有著滿人的率性灑脫的性格。曾經也擔任高官,但由於和一些勢力相處不來毅然離職。這樣的一位作家也不得不為生活的柴米油鹽而低頭。

老舍先生從師範畢業後,就進入教育界工作,一個月工資大概一百多元。據說在山東任教期間,老生先生也曾想過,掛官歸去,開始自己的寫作之路,但是能不能養活一大家子,還未可知。

老舍

於是老舍先生獨身一人去體驗了一下沒有工作,只憑寫作為生的日子,可能結果沒有老舍先生想像中那麼順暢,回來後還是乖乖地去當老師。雖然這次的經歷讓老舍先生意識到,自己寫作的微薄收入還不足以養家餬口,但是老舍先生並沒有放棄。

在就業環境活躍的當下,教師職位依然是很多人的選擇,更不用說在當時那種社會動蕩的時期了,然而面對當時那種環境,老舍先生能想到以寫作為生,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做個兼職作家不也挺好嗎?這種現象在當下還是蠻多的,大家在工作之餘,寫寫文章,投個稿,權當賺個生活費。

兼職作家固然好,但是從專業性來說,投入的精力就沒有那麼多了。而且對於老舍先生來說,他心之所向,還是能夠專心寫作,既可以從事自己的愛好,又可以賺錢養家,這是當下許多人的夢想。然而說著容易,做起來可就困難多了。既要有毅力,還要有果斷的決心。

老舍先生最終還是選擇了寫作之路,這正是老舍先生的不斷創作,才有了後來的《駱駝祥子》等經典文學作品。老舍先生的堅持,成就了他自己的文學之路,同時也有了一定的經濟收入,在當時來說養家餬口是絕對沒問題的。

老舍

一代文學巨匠魯迅

魯迅在中國人心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他的犀利文風讓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為之讚嘆,面對當時的處境,魯迅稱得上是一位有魏晉風度的大作家。他關心民生疾苦,將那個時代下人民的悲劇用凝練的文字表達出來,魯迅先生的筆就仿佛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寶刀。

這樣一位人物,在當時的收入可以說是相對比較高的,原因是魯迅在政府擔任要職,據相關資料介紹,魯迅在政府任職的工資高達每月三百元,這在當時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而且除此之外魯迅還擔任大學教師,再加上自己寫作的稿費,工資不是一般人比得上的。

據說當時魯迅不斷給出版社寫稿子,但是出版社一直沒有把稿費給全過,甚至還為這事打過官司,據統計,當時拖欠魯迅先生的稿費多達兩萬元之多。魯迅先生當時分家後,買了一套房子,價錢也才四百多元,兩萬元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由此看來,當時的魯迅先生的生活條件相對來說還是很富裕的。

魯迅

回過頭來再看看魯迅先生的文字,在那個時代,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人的文字能像魯迅先生這樣鞭辟入裡,對當時那個時代刻畫的入木三分。這種文人的膽識與魄力,讓人不得不欽佩。但是歸根究底,魯迅先生敢於這樣直言不諱,多少與自己的經濟實力有些關聯。

畢竟,人無論在什麼處境下,首先要考慮的便是生存,趨利避害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人也包含在內。

魯迅先生充裕的生活條件使他免去了後顧之憂,在沒有牽絆的條件下,可以暢所欲言。在自己尚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再高傲的個性,面對柴米油鹽也不得不低頭。

不過,經濟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還是魯迅先生那種不畏強權的氣節,正是魯迅先生這種堅毅的個性和對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使得魯迅先生創作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

魯迅家人

名望與經濟收益成反比的特例——郭沫若

郭沫若,也是一位名氣很高的詩歌作家,他是中國新詩的開創者之一。他還寫歷史劇,研究甲骨文,名氣在當時也是很大的,但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才子,生活上卻是困苦不堪,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特例之一。

郭沫若是當時新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名氣也不低於前老舍和魯迅,但是郭沫若的生活卻十分拮据,生活顛沛流離,可以說一生充滿坎坷。

郭老先生也曾參加南昌起義,博學多才,後來為了躲避敵人的迫害而逃亡日本。在日本結識了第一任妻子安娜,郭老先生在那裡安頓下來,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在日本的郭沫若窮困潦倒,每個月靠著僅有的七十二元官費勉強生活。

後來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郭沫若回了國內。回國後的郭沫若開始給出版社整理稿子,自己編寫、翻譯,為稿件來回奔波,結果辛辛苦苦幹了三個月,才掙了一百四十多元,剛剛勉強趕上老舍一個月的工資。

郭沫若

在這期間,郭老先生的生活一直都是很貧困,其中人們也搞不清楚是為什麼?郭沫若在考古、甲骨文研究等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可以說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文學家。

在文人世界中,懷才不遇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古代有才能的文人們,大多喜歡隱居山野,等待時機一展抱負。他們是真的嚮往隱居生活嗎?不見得,只是迫於無奈,只有等待新機會的到來。

古人有田地,尚可自給自足。然而到近現代社會,文人的處境就相對更加嚴峻。在種種生活壓迫下,以寫作為生未嘗不是一種新的謀生手段。

郭沫若

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寫作成為一門熱門職業

與魯迅等人所從事寫作的目的不同,今天的人寫作的目的更加純粹,那就是為了賺錢。在民國時期,寫作多多少少還帶有一些救國安邦的思想,立足於當下的環境,充滿了救世濟民之心。

然而當下的寫作環境,卻完全顛倒過來。寫作的最大目的,就是滿足當下讀者的喜好,緊跟當下的熱點話題。寫作的目的更加功利化。

魯迅先生的那個文學創作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與當時的他們相比,當下的文學作家更多是從現實角度出發。他們那個敢於暢所欲言,文鋒犀利的文化環境也早已改變。隨著時代的發展,那些時代中的文學創作者們也在跟隨著時代的腳步一點點改變。

但不論如何改變,你總能從那些文學作品中找到一些關於他們所處時代的影子,那些作家創作的初心,以及投射在文人筆下的時代風貌。

相關焦點

  • 郭沫若4字罵魯迅,魯迅5字回罵,概括郭沫若一生
    郭沫若魯迅不和已成為民間的話題,兩人曾經互相辱罵,文學家罵人的水平如何?也是粗魯不堪嗎?還是咬文嚼字般的暗罵?郭沫若用4個字辱罵魯迅,而魯迅則用5個字罵回並且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1892年郭沫若誕生,從此一位文學才子問世,他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相信《女神》、《星空》、《潮汐集》、《百花齊放》等書籍大家有幸翻閱過,喜歡郭沫若詩集的人也數不勝數,他是一位熱愛文學,更是一位天生的詩人!出生於書香世家,兒時的他就在書香氣息中長大,在長輩們的薰陶下,對文字有著獨到的見解和天賦,家中長輩也都希望郭沫若長大後成為一代文學作家!
  • 不僅有郭沫若,魯迅還曾經一句話罵了3位文學家,讓我再笑會兒
    在文壇上,魯迅和郭沫若的紛爭最出名。魯迅對郭沫若為人十分厭惡,尤其是郭沫若的情感生活,拋妻棄子的行為令魯迅反感。而郭沫若認為魯迅的思想是封建腐朽的遺存,處處抨擊,甚至多次寫文章對魯迅進行批評。魯迅的性格大家都了解,他是絕不可能忍氣吞聲,只用了一句話來反擊:遠看是條狗,近看是郭沫若。不得不說,實在是太絕了,面對這樣的魯迅,想來郭沫若也無可奈何。
  • 78年前的《新華日報》上,郭沫若、老舍等名家留下了這樣的話……
    和他們一起 銘記歷史 不忘初心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郭沫若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1942年前後也是郭沫若歷史劇創作的高峰時期,他懷著強烈的憤怒奮筆疾書,寫出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悲壯激昂的歷史劇,在抗戰文化宣傳和統一戰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該怎麼評價郭沫若呢?魯迅沒有罵過郭沫若是狗,請別再瞎起鬨了
    於是,他們昧起良心,故意醜化和黑化郭老,還繪聲繪色地向網友描繪出一場魯迅痛斥郭老的畫面,說文人相輕,魯迅先生看不起郭沫若,罵他是「天才加流氓」;郭沫若反唇相譏,罵魯迅是「封建作孽」;魯迅大怒,罵郭沫若是狗,說:「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他們說得有鼻子有眼,導致很多對魯迅和郭沫若一無所知的人信以為真,就跟在後面瞎起鬨。
  • 郭沫若痛罵魯迅是法西斯蒂,大才子多彩的愛情史,讓人目不暇接
    1928年8月10日的《創造月刊》第二卷第一期,發表了一篇著名的罵魯迅的文章。作者杜荃,其實,這是郭沫若的另一個筆名。文章名為《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批評魯迅的<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是1928年6月1日。一,郭沫若和魯迅的罵戰。郭沫若在這篇文章中,對魯迅進行了徹底的否定。
  • 郭沫若用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便是郭沫若
    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不僅僅是郭沫若的文學功底,更是因為郭沫若本身為人及其風流,喜好美人,又常常有了新人忘了舊人,可謂「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郭沫若一生有三個妻子,他甚至聲稱這些女人全部都是他的摯愛。魯迅對郭沫若這等花心的行為實在看不過眼,曾經公開發表文章,來嘲諷郭沫若的種種行為,魯迅的這種行為無疑讓郭沫若火冒三丈。
  • 魯迅去十年世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如果要給民國時期的文人拍一部《論罵人的藝術》的電影,魯迅先生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男主角,先生的罵人水平可謂登峰造極,他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那麼有主角就得有配角,這男二號自然也得是個能跟魯迅平分秋色的人來擔任,毫無疑問,郭沫若先生最合適不過了。
  • 魯迅出殯時,文化界傾巢而出,郭沫若為何就不去?隱情10年後說清
    魯迅和郭沫若,是上個世紀左翼勢力力推的兩大知識分子,長期都是同一政治營壘中人,有人還說他們是現代的「李白與杜甫」。大體上,他們是同志,是戰友。可是,他們二人的關係,也是既迷離撲朔,又不免微妙好玩:互相似乎瞧不上,本有很多機會可一塊把酒縱歌卻有意「未曾一面」,王不見王。「筆墨相譏」的論戰屢屢騰起,連官司都差點搞起來了。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當天晚上,郭沫若也出席歡宴日中友好代表團一行。毛澤東讓他翻譯這首魯迅詩的話,他當然知道。很快,他就將這首詩以日文翻譯了一遍。在翻譯魯迅詩之前,郭沫若當然進行了一番研究。因此,他對魯迅寫贈這首詩的情形和蘊意,有了這樣的理解:魯迅這首詩,是在他去世前不久,寫贈給一位日本的社會評論家新居格的。新居訪問中國,在上海拜訪了魯迅,魯迅寫了這首詩贈他。
  • 第三屆「魯迅、郭沫若、茅盾研究」高端論壇在樂山召開
    本網記者曾江/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趙徐州 曾江)魯迅、郭沫若、茅盾是左聯三巨頭,為了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2020年11月13—16日,中國魯迅研究會、中國郭沫若研究會、中國茅盾研究會、樂山師範學院在四川樂山聯合召開第三屆「魯迅、郭沫若、茅盾研究」高端論壇,會議由四川省郭沫若研究會、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承辦
  • 魯迅:遠看一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仔細一看,郭沫若!
    不但文學水平高,而且這脾氣也都是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是魯迅。都是九年義務教育出來的人,對於魯迅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如今網絡上盛行的魯迅表情包也是來源於他。各種魯迅說,讓人忍俊不禁。《狂人日記》等書籍也是影響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人。出書中魯迅先生的口吻我們也能感覺的到,魯迅是名「狂人」。
  • 老舍回國邀請函實考
    會議地點是法國巴黎,但當時新中國尚未成立,法國不允許新中國代表團入境,所以會議被一分為二,分別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時舉行,中國代表團輾轉去往的會議地點正是布拉格——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郭沫若是赴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成員有曹禺、艾青、丁玲、田漢、洪深、馬寅初、鄭振鐸、程硯秋、古元、曹靖華、翦伯贊、錢三強以及徐悲鴻等。
  • 撇開郭沫若身上爭議,他取得的成就有多高?魯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前面這幾個頭銜,很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實現,這足以說明郭沫若確實是一位大家。下面筆者選擇郭沫若在文學上的成就,向大家介紹郭沫若確實是有真才實學的。《女神》是郭沫若第一部詩歌集,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全面展示出現代意識和時代精神的白話自由體新詩集。當時無數文人看了《女神》後,感慨萬千,「原來詩歌可以這樣來寫!」
  • 郭沫若與魯迅對罵半生,皆因為私生活而起,百年後結局出人意料
    民國文壇才子眾多,但大家看到作品最多的人,大概要屬魯迅和郭沫若兩位先生。無論是名人名言還是課文,這兩位的曝光率總是最高的。魯迅被稱為「中華民族的脊梁」,平生最恨不平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起因和過程。起因魯迅先生樹大招風,這場罵戰其實是郭沫若先起的頭。關於這場罵戰的起因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當時郭沫若的弟弟寫了一本書《藝術與社會生活》,但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要蹭一波魯迅的熱度,這本書中對魯迅先生冷嘲熱諷。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回顧郭沫若和魯迅的人生經歷,其實有一些相似之處,他們都曾留學日本,值得注意的是,1918年夏,郭沫若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此時的魯迅,已出版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以現代體式寫成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罵,世人笑稱,這就是老郭的一生
    魯迅,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對白話文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他還嫉惡如仇針砭時弊,一篇《阿Q正傳》不知道「罵」了多少人。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寫5字回懟,人們笑道:說得沒錯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寫5字回懟,人們笑道:說得沒錯郭沫若在現在的民間是一個很具有爭議性質的人物,但是拋開其他東西不說,郭沫若在文學、甲骨學等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出色的成就,而在中國的近代文壇當中,魯迅和郭沫若都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 8·24紀念 老舍的一輩子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的話,用於老舍則意味著更多的複雜。他不僅見識了世人的真面目,也體會到了滿民族的衰落與歧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作為滿族的旗人也成了和統治者一起被驅逐的對象。老舍在新中國曾經說過:「辛亥革命呢,又有點籠統地仇視一切滿人。」話劇《茶館》中也有「旗人也是中國人」的話,代表了普通旗人內心的委屈和精神上的另類感。
  • 文豪對峙半輩子,郭沫若在魯迅逝後總結2句話,道出其思想的觀念!
    他的作品和名句,在如今仍舊刻骨銘心!郭沫若在詩歌創作,文物考古和話劇劇本歷史甲骨文,書法等方面建樹頗多!也是一代文化巨匠,開創了一條大眾形式與精英創作結合!這些年,特別是近幾年來對郭沫若的批評,有的符合事實,有的是歪曲事實的。出現批評和新的看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從總體上說,它會推動學術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魯迅在散文方面展現了自己異於常人的天賦。而郭沫若則更多的是對戲劇有天分。
  • 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透過古老的時光和無盡的時空它依然叫人精神清朗,像極了深秋,作者置身的暗夜,半夜無眠的寂靜,神經和血液透出的爽朗。魯迅很多小說都能帶給人猛然驚醒的強大知覺,而這本《狂人日記》更像是打頭陣的「精兵強將」,談魯迅就少不了說「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