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為紀念其學生愛國青年劉和珍,與反動勢力作鬥爭,英勇犧牲時所作。表達了魯迅先生沉痛憤慨的心情,和對當局反動派的無情的痛批和回擊,呼籲有志青年投身愛國事業,與邪惡勢力戰鬥到底的決心。
當時的中國,有多少像劉和珍一樣的愛國青年,他們清楚當時的社會的情況,但是他們仍然奮然前行。就像加繆筆下的西西弗一樣,明白世界的荒謬,清楚世間的慘澹,但是,依然堅定的英勇前行。
魯迅先生筆下的愛國青年,他們不是莽夫,他們更加通透,他們看到了那微弱的光,他們不願意苟活於世,於是帶著滿身的傷痕,堅強倔強的朝著光亮的方向走去,並且享受這個奔赴理想的幸福的過程。
阿爾貝·加繆,是法國存在主義文學作家,哲學家。這本《西西弗神話》應該說是加繆的哲學筆記。加繆筆下的西西弗遭受著懲罰和苦役,但是他認識到了世界的荒誕,卻依然熱愛生活;他認識到了黑暗勢力的強大,卻蔑視他們,並且奮起反抗。這不正是敢於直面慘澹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獻血的真勇士麼?
對劉和珍而言,為理想的事業獻身,為追求夢想犧牲,就是一種幸福。而對西西弗而言,擁有石頭,永遠推石前進,這本是就是一種幸福。
然而,活在當今的我們,卻都陷入了幸福的陷阱裡,幸福不僅僅只是快樂,感覺美好。魯迅先生和加繆哲學都告訴我們:接納生活帶給我們的痛苦,接納現實,帶著傷痕,反抗荒謬,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然而魯迅先生的偉大之處還在於,他鼓勵愛國青年,不斷自我覺察和檢視世界,並在夢想價值的引導下,通過付諸行動去實現夢想創造幸福。這是《西西弗神話》不具備的革命思想。
01.我們都掉進了幸福的陷阱裡,真正的幸福是接受生活的荒誕,並帶著傷痕堅韌的走下去。
有一組數據:
每年有30%的人患上精神疾病;每周多會有1/10的成年人在經歷著抑鬱症的折磨;更嚴重的是有1/4的成年人會在生命中的某個時期,被毒癮或者酒癮傷害;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仔仔細細的考慮過自殺。
這些數據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它並沒有隨著生活的富足而降低。即便很多人沒有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但是,吵架、沮喪、傷心、難過、焦慮、惶恐......這種種感覺卻是經常侵襲我們的心理。我們總在感嘆,為什麼幸福這麼難。真相是,痛苦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躲不開,逃不掉,它伴隨著人生的各個階段存在。
所以,我們都掉進了幸福的陷阱裡。我們認為幸福是人生的方向和常態,不幸福就是有缺陷。生活就像登山,少有平坦卻多崎嶇和坑窪。其魅力就在於你不斷的經歷坎坷,並保持正念,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強大,且有智慧。
人的一生,會經歷無數的風雨坎坷,現實與理想往往存在巨大的落差。這種落差,就是加繆指出的世界的荒誕性。他讓人們直面現實的殘酷,對人生的荒誕保持清醒的認識。
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闡述了荒誕的觀點。加繆說的:「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這是人們可以明確說出的表述。但是,荒誕是這一不合理性與人的心靈深處所呼喚的對理性的強烈要求的對立。」
他理解的人生荒誕,是人對世界的主觀感受。但是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接受了生活帶給他的一切,接受了生活的荒誕,並且享受荒誕中的快樂和幸福。
劉和珍,作為青年學生,她生在了那樣的年代,看著同胞生靈塗炭,看著泱泱文明被踐踏被損毀,她的人生理想就是救國救民,並喚醒世人的良知,儘自己的一切力量,挽救那個荒誕的時代,她犧牲在奔赴理想的道路上,她享受了生命給予的最好禮遇,這就是她要的幸福。
正如魯迅先生所寫:她,劉和珍君,那時候是欣然前往的......看那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沒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沒有阻力的,沒有人不經歷痛苦和折磨,這些是伴隨著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存在的感知。我們要擁有生活的智慧,能接納生活本來的樣子,不管快樂還是痛苦,不迴避和糾結,帶著滿身的傷痕,依舊快樂堅韌的走下去。朝著自己選擇的價值方向努力進取,並付諸行動。
02.「西西弗推石」表達了加繆人道主義的積極,在荒誕中反抗,本身就是幸福。
西西弗得罪了諸神,被判罰把一塊巖石不斷推上山頂。因為石頭自身的重量,一次又一次滾落,西西佛每天都做著同一件事情,卻永遠也做不完。但是他依舊激情滿滿的重複勞動。這是他對生命的理解和熱愛。
這個神話故事之所以悲壯,是因為西西弗是一個有意識的人,在別人眼裡,西西弗是可憐可悲的,是痛苦的,是不幸福的,被罰做著這些永無止境的事情。
然而西西弗卻是快樂幸福的,巖石是他的東西,巖石每一次滾輪下去都是西西弗可知的,是他了解的,那是他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並且因為他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他和巖石組成了獨立的組合,是一人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是主宰者,加繆認為西西弗是幸福的。
加繆說:「我把西西弗留在山腳下!我們總是看到它身上的重負,而西西弗告訴我們,最高的虔誠,是否認諸神,並且搬掉石頭。他也認為自己是幸福的,這個從此沒有主宰的世界,對他來講,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這塊巖石上的每一顆粒,這黑黝黝的礦上的每一顆礦砂,唯有對西西弗才形成一個世界。他爬上山頂所要進行的鬥爭,本身就足以使一個人心裡感到充實,應該認為,西西弗是幸福的。」
加繆假設西西弗是幸福的,是因為他看到了生命的常態和真實,被處罰,被折磨,卻幸福,這是一種反抗,也是對幸福的接納和擁抱。
認識到世界的荒誕,仍然熱愛它,這才是真實的人生。不管生活給予我們什麼,最大限度利用它,就是幸福。無論生活中充滿何種痛苦的經歷,荒誕始終延續,需要我們自己去感知,去看透,並且尋找到光明的出路,為之反抗荒誕,為之努力終身,謀求幸福。
與西西弗一樣,在1930年代的中國,很多人也將「劉和珍」一樣的人看成迂腐和可憐。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義士們的通透和犧牲,就不會有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他們正是看透了世間的真相,並且快樂堅定的走在革命的道路上,才會有今天億萬同胞的幸福。
這是人道主義的積極,反抗本身就是幸福。加繆把「反抗」視為從荒誕取得的結果。只有反抗了荒誕的世界,才能換來自由。而魯迅先生正是那個時代下國人的「加繆」,他看透了世界的本質,喚醒更多的人投入反抗,贏得屬於我們自己的自由。這就是革命的本意,也是革命者的幸福。
03.《西西弗神話》不具備的是,魯迅先生的革命思想:幸福還可以創造。
古希臘時期,人們依賴神話解釋世界,從中獲取活下去的勇氣和道理。從西西弗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西西弗的幸福是加繆虛構和想像出來的,他看透世界的荒誕,他蔑視神明的對待,他反抗命運的懲罰,加繆的哲學理論是進步和導航。
哲學家需要以身作則,這也是加繆擁有更多粉絲的原因之一吧。由於時代和經歷的不同,加繆不具備的是革命思想。在看清世界,享受傷痕,奮起反抗的前提下,中國革命者們更具備了先驅的革命思想:創造幸福,改變世界。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想,歷經了千年文化洗禮的更加深邃和博愛的文化。
正如我們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反應的思想,與西方世界不同是,好萊塢式的拯救世界,有的依靠「超級英雄」,有的依靠科技進步,但最終結果都是拯救人類。而中國人的思想是:拯救地球。那是人類的家,而且是帶著全世界,大家一起拯救地球。更進一步的遞進了創造幸福的思想高度。
與加繆哲學思想不同的是,魯迅先生對於革命的親歷和孜孜不倦。更是先生的創造未來和犧牲自我的革命精神。與西西弗的幸福不同的是,劉和珍的行動和犧牲,不僅僅是個人追夢的幸福和圓滿,更大意義上喚醒了人類的意識,號召大眾一起投身革命反抗,打破現有世界,建立新的家園。
中國講究:不破不立。意思是指不破除舊的,就不能建立新的。出自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們之間的鬥爭是生死鬥爭。
破的是舊的繭,創造的是新的幸福。魯迅先生的幸福目標就是,當時愛國志士共同的幸福目標:建立新的社會和屬於人民的幸福。幸福是可以創造的,這是中國人民歷經了千年的文化洗禮得到的總結和經驗。心存理想,反抗壓迫,嚮往光明,不怕犧牲,因為我們心中有夢想。
幸福要靠自己去創造,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大家齊心協力實現目標。這次疫情的傷害,席捲全球,在大災難來臨之時,中國人民顯示出了經歷過千年文化洗禮的大國情懷,全國14億人口齊心協力,共同抗疫,共同建立新的措施和舉措,充分發揮了團結、無畏和智慧的力量,渡過難關。
同樣,我們經歷的一切本就是構成幸福的細胞。身處不同環境中,去適應它,利用它,是我們從哲人和先賢思想中汲取的營養和智慧。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享受每一次經歷,並且改變它,利用它創造幸福。幸福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總結一下:
加繆的哲學細想給予我們更多的生活智慧,魯迅先生的革命精神卻能指引我們的行動。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會有痛苦和磨難,我們能做的就是享受它,反抗它,並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量改變它創造新的幸福。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生活在這個充滿幸福快樂的社會大家庭中,比起革命先輩,我們是他們創造幸福的享受者,但是,我們仍舊需要閱讀經典,審視自我,感受先輩們的無畏精神和創新意識。
人生需要哲學智慧,幸福需要躬行實踐。對於魯迅先生的文章,是需要經常反覆閱讀,去理解去感知的。推薦大家閱讀的時候結合哲學思想體系,能夠得到更多的人生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