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魯迅和加繆,尋找人生幸福的哲學

2020-12-14 向陽萌生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為紀念其學生愛國青年劉和珍,與反動勢力作鬥爭,英勇犧牲時所作。表達了魯迅先生沉痛憤慨的心情,和對當局反動派的無情的痛批和回擊,呼籲有志青年投身愛國事業,與邪惡勢力戰鬥到底的決心。

當時的中國,有多少像劉和珍一樣的愛國青年,他們清楚當時的社會的情況,但是他們仍然奮然前行。就像加繆筆下的西西弗一樣,明白世界的荒謬,清楚世間的慘澹,但是,依然堅定的英勇前行。

魯迅先生筆下的愛國青年,他們不是莽夫,他們更加通透,他們看到了那微弱的光,他們不願意苟活於世,於是帶著滿身的傷痕,堅強倔強的朝著光亮的方向走去,並且享受這個奔赴理想的幸福的過程。

阿爾貝·加繆,是法國存在主義文學作家,哲學家。這本《西西弗神話》應該說是加繆的哲學筆記。加繆筆下的西西弗遭受著懲罰和苦役,但是他認識到了世界的荒誕,卻依然熱愛生活;他認識到了黑暗勢力的強大,卻蔑視他們,並且奮起反抗。這不正是敢於直面慘澹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獻血的真勇士麼?

對劉和珍而言,為理想的事業獻身,為追求夢想犧牲,就是一種幸福。而對西西弗而言,擁有石頭,永遠推石前進,這本是就是一種幸福。

然而,活在當今的我們,卻都陷入了幸福的陷阱裡,幸福不僅僅只是快樂,感覺美好。魯迅先生和加繆哲學都告訴我們:接納生活帶給我們的痛苦,接納現實,帶著傷痕,反抗荒謬,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然而魯迅先生的偉大之處還在於,他鼓勵愛國青年,不斷自我覺察和檢視世界,並在夢想價值的引導下,通過付諸行動去實現夢想創造幸福。這是《西西弗神話》不具備的革命思想。

01.我們都掉進了幸福的陷阱裡,真正的幸福是接受生活的荒誕,並帶著傷痕堅韌的走下去。

有一組數據:

每年有30%的人患上精神疾病;每周多會有1/10的成年人在經歷著抑鬱症的折磨;更嚴重的是有1/4的成年人會在生命中的某個時期,被毒癮或者酒癮傷害;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仔仔細細的考慮過自殺。

這些數據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它並沒有隨著生活的富足而降低。即便很多人沒有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但是,吵架、沮喪、傷心、難過、焦慮、惶恐......這種種感覺卻是經常侵襲我們的心理。我們總在感嘆,為什麼幸福這麼難。真相是,痛苦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躲不開,逃不掉,它伴隨著人生的各個階段存在。

所以,我們都掉進了幸福的陷阱裡。我們認為幸福是人生的方向和常態,不幸福就是有缺陷。生活就像登山,少有平坦卻多崎嶇和坑窪。其魅力就在於你不斷的經歷坎坷,並保持正念,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強大,且有智慧。

人的一生,會經歷無數的風雨坎坷,現實與理想往往存在巨大的落差。這種落差,就是加繆指出的世界的荒誕性。他讓人們直面現實的殘酷,對人生的荒誕保持清醒的認識。

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闡述了荒誕的觀點。加繆說的:「這個世界是不合理的,這是人們可以明確說出的表述。但是,荒誕是這一不合理性與人的心靈深處所呼喚的對理性的強烈要求的對立。」

他理解的人生荒誕,是人對世界的主觀感受。但是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接受了生活帶給他的一切,接受了生活的荒誕,並且享受荒誕中的快樂和幸福。

劉和珍,作為青年學生,她生在了那樣的年代,看著同胞生靈塗炭,看著泱泱文明被踐踏被損毀,她的人生理想就是救國救民,並喚醒世人的良知,儘自己的一切力量,挽救那個荒誕的時代,她犧牲在奔赴理想的道路上,她享受了生命給予的最好禮遇,這就是她要的幸福。

正如魯迅先生所寫:她,劉和珍君,那時候是欣然前往的......看那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沒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沒有阻力的,沒有人不經歷痛苦和折磨,這些是伴隨著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存在的感知。我們要擁有生活的智慧,能接納生活本來的樣子,不管快樂還是痛苦,不迴避和糾結,帶著滿身的傷痕,依舊快樂堅韌的走下去。朝著自己選擇的價值方向努力進取,並付諸行動。

02.「西西弗推石」表達了加繆人道主義的積極,在荒誕中反抗,本身就是幸福。

西西弗得罪了諸神,被判罰把一塊巖石不斷推上山頂。因為石頭自身的重量,一次又一次滾落,西西佛每天都做著同一件事情,卻永遠也做不完。但是他依舊激情滿滿的重複勞動。這是他對生命的理解和熱愛。

這個神話故事之所以悲壯,是因為西西弗是一個有意識的人,在別人眼裡,西西弗是可憐可悲的,是痛苦的,是不幸福的,被罰做著這些永無止境的事情。

然而西西弗卻是快樂幸福的,巖石是他的東西,巖石每一次滾輪下去都是西西弗可知的,是他了解的,那是他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並且因為他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他和巖石組成了獨立的組合,是一人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是主宰者,加繆認為西西弗是幸福的。

加繆說:「我把西西弗留在山腳下!我們總是看到它身上的重負,而西西弗告訴我們,最高的虔誠,是否認諸神,並且搬掉石頭。他也認為自己是幸福的,這個從此沒有主宰的世界,對他來講,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這塊巖石上的每一顆粒,這黑黝黝的礦上的每一顆礦砂,唯有對西西弗才形成一個世界。他爬上山頂所要進行的鬥爭,本身就足以使一個人心裡感到充實,應該認為,西西弗是幸福的。」

加繆假設西西弗是幸福的,是因為他看到了生命的常態和真實,被處罰,被折磨,卻幸福,這是一種反抗,也是對幸福的接納和擁抱。

認識到世界的荒誕,仍然熱愛它,這才是真實的人生。不管生活給予我們什麼,最大限度利用它,就是幸福。無論生活中充滿何種痛苦的經歷,荒誕始終延續,需要我們自己去感知,去看透,並且尋找到光明的出路,為之反抗荒誕,為之努力終身,謀求幸福。

與西西弗一樣,在1930年代的中國,很多人也將「劉和珍」一樣的人看成迂腐和可憐。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義士們的通透和犧牲,就不會有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他們正是看透了世間的真相,並且快樂堅定的走在革命的道路上,才會有今天億萬同胞的幸福。

這是人道主義的積極,反抗本身就是幸福。加繆把「反抗」視為從荒誕取得的結果。只有反抗了荒誕的世界,才能換來自由。而魯迅先生正是那個時代下國人的「加繆」,他看透了世界的本質,喚醒更多的人投入反抗,贏得屬於我們自己的自由。這就是革命的本意,也是革命者的幸福。

03.《西西弗神話》不具備的是,魯迅先生的革命思想:幸福還可以創造。

古希臘時期,人們依賴神話解釋世界,從中獲取活下去的勇氣和道理。從西西弗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西西弗的幸福是加繆虛構和想像出來的,他看透世界的荒誕,他蔑視神明的對待,他反抗命運的懲罰,加繆的哲學理論是進步和導航。

哲學家需要以身作則,這也是加繆擁有更多粉絲的原因之一吧。由於時代和經歷的不同,加繆不具備的是革命思想。在看清世界,享受傷痕,奮起反抗的前提下,中國革命者們更具備了先驅的革命思想:創造幸福,改變世界。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想,歷經了千年文化洗禮的更加深邃和博愛的文化。

正如我們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反應的思想,與西方世界不同是,好萊塢式的拯救世界,有的依靠「超級英雄」,有的依靠科技進步,但最終結果都是拯救人類。而中國人的思想是:拯救地球。那是人類的家,而且是帶著全世界,大家一起拯救地球。更進一步的遞進了創造幸福的思想高度。

與加繆哲學思想不同的是,魯迅先生對於革命的親歷和孜孜不倦。更是先生的創造未來和犧牲自我的革命精神。與西西弗的幸福不同的是,劉和珍的行動和犧牲,不僅僅是個人追夢的幸福和圓滿,更大意義上喚醒了人類的意識,號召大眾一起投身革命反抗,打破現有世界,建立新的家園。

中國講究:不破不立。意思是指不破除舊的,就不能建立新的。出自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們之間的鬥爭是生死鬥爭。

破的是舊的繭,創造的是新的幸福。魯迅先生的幸福目標就是,當時愛國志士共同的幸福目標:建立新的社會和屬於人民的幸福。幸福是可以創造的,這是中國人民歷經了千年的文化洗禮得到的總結和經驗。心存理想,反抗壓迫,嚮往光明,不怕犧牲,因為我們心中有夢想。

幸福要靠自己去創造,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大家齊心協力實現目標。這次疫情的傷害,席捲全球,在大災難來臨之時,中國人民顯示出了經歷過千年文化洗禮的大國情懷,全國14億人口齊心協力,共同抗疫,共同建立新的措施和舉措,充分發揮了團結、無畏和智慧的力量,渡過難關。

同樣,我們經歷的一切本就是構成幸福的細胞。身處不同環境中,去適應它,利用它,是我們從哲人和先賢思想中汲取的營養和智慧。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享受每一次經歷,並且改變它,利用它創造幸福。幸福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總結一下:

加繆的哲學細想給予我們更多的生活智慧,魯迅先生的革命精神卻能指引我們的行動。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會有痛苦和磨難,我們能做的就是享受它,反抗它,並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量改變它創造新的幸福。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生活在這個充滿幸福快樂的社會大家庭中,比起革命先輩,我們是他們創造幸福的享受者,但是,我們仍舊需要閱讀經典,審視自我,感受先輩們的無畏精神和創新意識。

人生需要哲學智慧,幸福需要躬行實踐。對於魯迅先生的文章,是需要經常反覆閱讀,去理解去感知的。推薦大家閱讀的時候結合哲學思想體系,能夠得到更多的人生啟示。

相關焦點

  • 坤鵬論:加繆從荒謬出發到反抗,在「地中海」尋找幸福
    當時,在法國以至歐洲,經歷了空前殘酷的二戰的人們,心靈和肉體都受到巨大震撼和傷痛,正陷於迷惘彷徨,企圖尋找解脫和出路。此時,人們最需要的就是正向、積極的棒喝。而加繆恰恰告訴人們:當人面臨荒謬與死亡,只有樂觀、勇敢地抗爭,人生才能擁有希望和未來。
  • 人生的本質是荒誕,但我們仍能獲得幸福——加繆《西緒福斯神話》
    西緒福斯神話的隱喻在《西緒福斯神話》一書中,加繆開篇就說:「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那就是自殺。」不少人往往都會覺得費解,哲學應該討論的主題,不應該總是人生和宇宙嗎?討論自殺,是不是「偏題」了?也許,如果你處在加繆所在的時代,如果你經歷過二戰,親眼目睹殘酷的戰爭和無數生命的犧牲,面對加繆所討論的東西,你可能更會表現得饑渴興奮,而不是疑惑。
  • 從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看「荒誕哲學」的現實意義
    無獨有偶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在其1942年出版的小說《局外人》中就為我們講述了一位因為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泣,而人們就是在這樣的理論下,被推定為人民公敵,最終被判死刑。阿爾貝·加繆作為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局外人》中也表現了其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
  • 加繆的荒誕哲學戲劇,《誤會》《卡利古拉》《正義者》
    加繆戲劇中譯本在西方各國中,也許法國是最重視戲劇文學的,這個國家的很多小說家也是戲劇家。薩特和加繆這兩位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存在主義作家(當然,加繆否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同樣都在戲劇上有所創作。這部加繆的戲劇選集(灕江出版社,1986)共收錄了三部,包括《誤會》、《卡利古拉》和《正義者》,雖然題材看上去差異較大,但都是加繆一以貫之(同時也在改進)的荒誕哲學的反映,前兩部接近於《局外人》,後一部則類似《鼠疫》。《誤會》講述的是一對母女,也是旅店的店主,企圖通過謀殺旅客奪取他們的財物離開這個閉塞的地方,卻無意中殺害了分別多年的兒子/兄長的悲劇。
  • 再讀《局外人》:淺談其蘊含的存在主義哲學、作品內涵及現實啟發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堪稱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最著名小說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為整個西方文學-哲學中最經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加繆的存在主義哲學讀加繆的作品,離不開也繞不過的,是加繆的存在主義哲學觀,這種哲學思想貫穿了他所有的作品。存在主義作為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被公認為是一種關於具體個體的哲學。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強調人存在的價值,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
  • 荒誕哲學的代表:阿爾貝·加繆
    做了幾期文學作家的文章,今天我們來再次談一談哲學。前幾期的魏寧格,叔本華,想必讀者應該印象很深,不深刻也沒關係,今天要說的這位哲學家,該印象很深刻了。那就是荒誕哲學的代表,阿爾貝·加繆。關於加繆,在上一期叔本華的文章裡提到過。今天我們來重點講解一下加繆,這位被無數年輕人視為精神導師的著名哲學家。老規矩,先介紹人物信息。
  • 加繆《鼠疫》存在主義哲學質問荒誕現實:面對荒謬,人該如何抉擇
    故事開始之前,請讓我們一起先來了解一下阿爾貝·加繆和他的存在主義哲學。阿爾貝·加繆「我是窮人」,「我過去是,現在仍是無產者」,這是加繆社會生活狀況最主要的一個基點。阿爾貝·加繆(1913—1960)是法國聲名卓著的「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的父親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應徵入伍,於1914年身負重傷去世。
  • 精選了加繆的48個名句,一起來了解荒誕和異化!
    加繆不僅是位鼎鼎大名的作家,更是法國偉大的哲學家,他的作品透著很深的哲思意味,對人的存在與荒誕進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在文學領域和哲學層面都達到了一種新的高度和深度。加繆雖然是生活於20世紀中期的人,但是他的思想,他對世界的存在意義以及人類所表現出的異化和荒誕的洞見和挖掘,依然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後來的存在主義文學和哲學體系的建立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他那既悲愴又崇高的人生格調,對自由個性和自我解放的執著追求精神,依然值得今天的人們去學習和發揚。
  • 加繆的思想軌跡:從「荒誕」到「反抗」
    當年在大學讀書,加繆的《西西弗的神話》,幾乎是文科生人手一本的「聖經」,至今仍記得那本紅邊小書的高貴品相。從加繆的作品中,我們第一次朦朧意識到人生的荒誕與悲壯。當然,有人看到西西弗永遠也無法將巨石推到山頂;有人看到即使推不到山頂,他也一直在推。西西弗昭示了人生的兩種境界,相關又相異,體悟到這兩種境界,人生才有可能深刻。
  • 加繆的《局外人》所講的並不是犯罪與否,而是人生的荒誕與虛無
    「年輕」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個字眼,特別是在人生中所要攀登的高難領域裡,更是如此。加繆是法國作家、哲學家,也是存在主義文學和「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一年他四十四歲。看似這不並不能說明什麼,畢竟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不止他一個。
  • 加繆《西西弗裡神話》反覆的人生,還值得你過嗎?
    宿命來源於遠古,人們囿於自身經驗的缺乏,那些所認識的事物或超出人們經驗常識,或超越人類解釋的範圍,那缺少的超越自身經驗的理論思維,以及在科學和哲學層面的解釋分析,無法到達所要的答案,這困惑產生於感知到的神秘,最終企圖向先驗的宿命論尋求解答。可這並不能解決其根本疑惑,最多獲得部分心靈的相對慰藉。
  • 雲也退:讀加繆,從在每個人身上尋找正確的東西開始
    它的奧義就在薩特和加繆兩句最有名的話裡:他人即地獄,所以獨自推石頭的西緒福斯是幸福的。中國人的哲學教你怎麼圓融處世,西人的存在主義卻說,一個人待著,最好。薩特薩特是一個過於強大的作家,強大且偉大。原來石頭不僅有被西緒福斯推著上山一種用途,加繆的思想,也絕不是「存在主義」「荒謬」幾個標籤可以涵蓋的。他有一本散文集,叫《阿爾及爾之夏》,富含哲學的優美和堅實,在其中,加繆多次提到地中海邊的石頭,它們白天吸收夏日的餘熱,在夜裡釋放出來,給恐怕受涼的草木披一層晚裝。踩在石頭上,加繆一躍入海,他說,這裡的人們不說「去遊泳」,而說「去溺泳」,那意思海水要沒頂,把人從頭到腳、徹徹底底地汆一汆。
  • 經典一讀再讀 哲學並不遙遠
    馮友蘭哲學三史(手繪插圖版)中國畫報出版社在中國現代哲學史和教育史上,馮友蘭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他的哲學外舊內新,是對華夏先賢思想的再闡釋,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以及「貞元六書」、《三松堂自序》等。《中國哲學史》是馮友蘭先生於1928年到清華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期間所寫。
  • 魯迅、青年與rap
    新思潮喚醒了廣大的青年,但很多人覺醒後又一時找不到出路,他們迷茫、彷徨、孤獨;現代意識促使他們追求人生價值和美好理想,而現實的黑暗壓迫又使得他們感到苦悶與失望。 此時的中國知識者正艱難地追求新生。
  • 加繆和西西弗斯| 做一個推石頭的人
    [意] 提香 《西西弗斯的懲罰》1549年何謂幸福?加繆說,西西弗斯認清了自己所處的悲慘境地,他每次下山時都知道自己將進行無效的勞役,但是他清醒而痛苦的意識,造就了他的勝利。當人有了這種對生命的知覺時,儘管肉體墮於無間地獄,但是思想上已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命運是他自己創造的,巨石永遠在滾動,但西西弗斯永不妥協。
  • 魯迅曾對尼採特別狂熱,還將他作品長置枕邊,卻為何說他發了瘋?
    那麼,沒有上帝的話,我們又該去哪裡尋找人生的意義呢?於是,尼採又向我們呼喊道:縱使人生本來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也要賦予它一種意義,用生命力的蓬勃興旺戰勝人生的悲劇性質!尼採預言了這個時代青年的普遍的精神危機——迷茫且焦慮!
  • 加繆《西西弗的神話》|反擊世之虛妄者,真英雄也!
    但其實他是個哲學家,因為他對其時代的哲學探討做出了一定影響力的貢獻,所以更準確來說他是個哲學家。另外他還有各種隨筆以及劇本,值得一看。為什麼本期以《西西弗的神話》來聊他的思想?因為很難讀懂,至少我初中讀的時候是一頭霧水。那是一本哲學隨筆集,研究哲學和人生的荒謬與荒誕。讀懂這本也就差不多知道加繆在想什麼了。
  • 加繆的作品怎麼讀 重讀他有哪些現實意義
    「人終有一死,而他們活得並不幸福」。1944年,25歲的法國作家加繆在《卡利古拉》中寫道。  加繆,一個作家、一個思想者。「阿爾貝·加繆」,20世紀人類文化史上最閃耀的名字之一。他曾在一張標明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的紙上,列出他心愛的詞:世界、痛苦、大地、母親、人類、沙漠、榮譽、苦難、夏日、大海。這概括了他一生為之奉獻的全部事物。
  • 荒謬不會導致虛無主義的人生|阿爾貝·加繆逝世60周年
    誠如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所言,「卡夫卡喚起的是憐憫和恐懼,喬伊斯喚起的是欽佩,普魯斯特和紀德喚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繆以外,我想不起還有其他現代作家能喚起愛。他死於一九六〇年,他的死讓整個文學界感到是一種個人損失。」加繆已離開我們整整六十周年,關於他的討論卻始終不曾停止。加繆的可貴在於:他始終拒絕虛無主義,始終堅持對人的信念、對生活的熱愛。
  • 堅韌如《野草》,帶你看一看魯迅先生的人生哲學
    想到魯迅,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個畫面:一個男人,表情嚴肅,眼神深邃,雙唇緊閉,頭髮茂密而堅硬,坐在椅子上,帶著一點深沉的漠然,左手中指和食指夾著一根煙,前面的菸灰已經很長了,卻遲遲不肯落下,白煙打著煙圈兒徐徐上升,而他並不抽,右手邊放著一支鋼筆,筆身是深藍色的,握筆的地方已經把光亮的白磨得有點發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