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教材,逐漸刪除魯迅的文章,這是為什麼?

2020-12-15 微評教育

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學生時代的一個回憶,《少年閏土》、《故鄉》、《社戲》、《藤野先生》等,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課文。從這些文章裡面,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中國舊社會的生活現狀,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如今新編的教材裡面,魯迅的文章出現重大調整。雖然並沒有進行全面的刪除,但我們也發現,魯迅的文章是有所減少。比如在人教版的七年級語文教材裡面,魯迅的《風箏》,這篇經典的文章就被刪除,曾引起網絡的爭議。

很多人覺得魯迅的文章被刪除,主要由下面兩個方面的原因,大家可以先了解。

一、魯迅的文字晦澀難懂。比如上面所提到的《風箏》,部分中學生就反映內容比較深奧,枯燥乏味,很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想要表達的意思。如果學生花費很長的時間,依然無法課文的內容,很多人就覺得,這樣的文章適不適合放在中學的課本裡面,而是適合成年人閱讀。

二、魯迅的文章過於犀利,批判太強,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許多人覺得,魯迅寫的文章是反映舊社會的風貌,舊制度的情況,只是針對當時中國人的現狀,進行的批判。現在的社會非常的和諧,對於現在的中小學生來說,了解魯迅先生所講的時代情況,也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

這兩個原因是非常的現實,也是比較有爭議的地方。關於魯迅的文章是否應該從中學的課文裡面剔除,筆者是持質疑的態度。其實,魯迅的文章是一面「鏡子」,能夠直面人心,對現實的生活,有著重要的警醒作用。

魯迅的文章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敢於批判社會的各種弊端,這是在任何時代,都是人們需要的品德。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年代,我們都擁有幸福的生活,但是我們也需要經常提醒自己,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不要走從前的老路。

可能在中學時代,學生們對魯迅的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理解得並不到位。但是,等到學生們成年以後,經歷過社會的洗禮,才會明白魯迅先生筆下的部分現象,在如今的社會當中依然存在。因此,網上有一句非常行的話:「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少年!」

因此,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魯迅的文章。很多人會覺得現在的教材刪除部分魯迅的文章,以後再次改版,可能會刪除的更多,這也正是大家所擔心的問題。希望魯迅的文章能夠繼續留在中學的課本當中,發揚魯迅的批判精神和愛國精神。

相關焦點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逐漸從課本中消失了?答案其實很簡單!
    回想自己的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上最厭煩的就是魯迅的文章。但是,大概是從2010年起,魯迅的文章就以兩年減三篇的速度,逐漸從教科書裡刪除了。這是為什麼呢?第一,魯迅的文字晦澀難懂,他寫的文章比較深奧,小學生在課本裡面讀到的那些文章都沒有真正的了解到它的意思。第二,魯迅的文章反映的是他那個時代的風貌和精神,與現今社會格格不入。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一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麼呢?
  • 他寫的文章發人深省,可惜好多文章從教材中已經移除,何等悲哀!
    可惜的是,就這麼一個偉大的人,他的好多文章慢慢的都從教材中移除,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1950-1955年的教材裡共收錄魯迅16篇作品,其中有《一件小事》、《故鄉》、《社戲》、《藥》、《吶喊》、《祝福》《藤野先生》等,1956年秋季的新教材中又收錄了魯迅14篇作品,其中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社戲》、《論雷峰塔的倒掉》、《聰明人、傻子和奴才》等文章
  • 「去魯迅化」成常態,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魯迅先生之所以能在億萬中國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源於他的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曾被大量編入中小學教材,被廣大學生學習並背誦。可最近幾年,隨著中小學教材改版一事的興起,很多人驚奇地發現,魯迅先生的作品,正在被逐步移出教材。
  • 教科書中逐漸消失的魯迅,是教育界的一大損失,莫言餘華觀點一致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初中、高中的教材中,魯迅的存在是越來越少了。他的文章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刪除,導致現在形成了一個「去魯迅化」的教材。早在十餘年錢,東南沿海的某些地區,就把魯迅先生的文章從九年義務教育的教材中刪除。
  • 「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正因為如此,魯迅的作品才會被廣泛選入教材,讓後世的學子品讀,向先生學習他身上的那種敢於發聲敢於批判的精神。但是我們也慢慢地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漸漸地退出了讀者的視線,這是為何呢?魯迅的文章生動有趣,讀起來很上頭,比如《少年閏土》等。那個帶著銀項圈兒,在西瓜地裡刺猹的少年,那個在四角天空張望的少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到現在很多人還是歷歷在目。當然除了這些愛不釋手的作品,魯迅的《狂人日記》等作品也是大家非常感興趣的,因為讀這些作品,總能從文字間看到這個作家愛憎分明,敢於批判的精神品質。
  • 魯迅文章《風箏》很經典,為何被踢出課本?專家:晦澀難懂,不如看...
    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作品更是成為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必備內容。由於編入教材的篇目較多,魯迅也因此獲得了「教材一哥」的稱號。然而,我們發現魯迅文章自新中國成立後,其佔有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換句話來說,魯迅的文章被陸續從教科書中刪除。 2013年9月新學期開始,初一新生發現自己領到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中,魯迅的經典文章《風箏》被刪除了。經過媒體的大肆報導,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魯迅的文章無論從文學性,還是思想深度早已被歷史所證明。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移出教科書?還被批「不是文學家」?
    其實,對於現在很多支持教科書刪除魯迅文章的人來說,確實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文章內容跟現實差別太大 魯迅的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篇目數量很多,跟其他作家的篇目相比,他的選文在數量上要多上很多。
  • 親弟弟形同陌路,文章被刪,愛罵人的魯迅真的錯了嗎
    昨天輔導家裡小孩寫作業的時候,無意間翻了翻課本,竟然沒有看見這篇文章,問了,也說沒有學過這篇文章。這就奇怪了,按照正常來說,三年級的課本是一定會有魯迅的這些文章的,為此,我特意上網查了查資料,原來是被國家那邊把教材裡的文章給刪除了,這我就納悶了,好端端的為啥要把文章給移除。
  • 《背影》因交規被移除,魯迅文章也大幅減少,現代教育都教些啥?
    但是仔細去關注學生課本,大家會發現有很多著名經典文章,已經慢慢被教育部刪除了,其中就包括《背影》等。1925年《背影》由朱自清創造,是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對於80後、90後來講,記憶更加深刻。這篇散文記述的是父親送兒子去車站,然後父親表達愛的方式顯得很笨拙,但又讓人感動,胖胖的父親要邁過幾個攀爬點,來來回回也僅僅只是為了買一袋橘子。
  • 為何魯迅的文章在教科書中慢慢隱退?原因有四,但魯迅仍舊是經典
    魯迅正是這樣的獨特這樣的果敢勇敢。讓他的名字被書本更被人民銘記。不管是魯迅那個時代還是如今。魯迅這兩個字仍舊是清晰的。因為他寫的曠世文章一直在書本中陪伴我們。魯迅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美好的童年。也帶給我們無限的深思。他的文章貼近生活之際,也不乏有褒貶時局的涵義。總之深不可測,讓人讚嘆。但是如今看看我們手中的教材。
  • 從小受魯迅薰陶的餘華,長大後為何表示:魯迅是我最討厭的作家?
    但是,現在魯迅的文學卻遭到了「反對」,「去魯迅化」的浪潮開始興起,就連同為文學家的餘華也說過:「魯迅是我一生中唯一令人討厭的作家。」有人說:「魯迅筆下的魯迅筆下的魯迅筆下的魯迅就像一雙無形的手,揭開了人性殘酷和社會黑暗的面紗,絲無情的一面。」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在年少時期裡,或許學生們最討厭的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了,畢竟總是需要去背誦,然後拗口的語句更是讓人看不懂。其實,在長大後我們能理解當中含義後,自然也就能被記住。網上有關於魯迅先生的爭議性話題更是不少,有人表明要將文章全部移除課本中,甚至還有人批評他不是一位文學家。「去魯」的興起已經有很多年,這更是大眾們對魯迅的一種否定,是一種抹殺。
  • 老師不會教,學生讀不懂,六年級《好的故事》這篇文章太難了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走進魯迅」,整個單元的文章都是圍繞魯迅來安排的,其中有兩篇是魯迅的文章,一篇是選自《故鄉》的《少年閏土》;另外一篇則是選自散文詩集《野草》的《好的故事》。魯迅的文章簡直是噩夢!雖然很喜歡魯迅,但是也是真不喜歡她的課文兒。老師(肉肉美美君):除了《少年閏土》,其餘魯迅寫的文章真不應該再選編進小學語文教材了,單是一篇《好的故事》就讓秀髮飄逸的語文老師一夜之間禿了頭,語文老師太難了。
  • 致敬魯迅,因你是我人生的標杆
    翻開現在部編版的語文教材,你會驚奇地發現:魯迅的文章被刪減了不少。為什麼要減少他的文章呢?原因無非是有兩個。其一, 一些學者認為: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魯迅的批判精神,有悖於現代倡導的和諧社會,和時代主旋律有些格格不入。學習魯迅的鬥爭精神有可能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造成社會維穩的壓力過大。其二,魯迅的文章文白夾雜,枯澀難懂。都說學習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 魯迅作品從教科書上「撤離」?李敖:作為文學家,魯迅還不夠格
    而李敖認為自己吐槽魯迅先生的"動機",是為了今天的進步,他曾說:到今天,如果有人還說魯迅的文章寫得多好,我必須說,這種人沒有進步。魯迅作品為什麼從教科書"撤離"?近些年,魯迅作品為什麼退出教科書,成了一個話題,在《鏘鏘三人行》裡,曾有一場討論。徐子東曾說,現在的學生想讀什麼,成為了教科書在編寫時必須要考慮的事情,市場化成為了一個考慮因素,在調研中郭敬明、金庸等人的書成為了現在年輕人比較關注的,而魯迅很少有人考慮。
  • 魯迅:為什麼在國內我的評價這麼高呢?
    2020-09-27 18:47:18 來源: 菜菜葉 舉報   在今天,魯迅先生的許多文章讓人讀起來仍然有種
  • 從魯迅《補天》之中的兩處「點睛之筆」,看人性的愚昧和卑劣
    在1922年11月,魯迅寫了一篇小說,原名為《不周山》,最初發表在《晨報四周年紀念增刊》上面,曾經收錄在《吶喊》的初版之中,後來又被刪除,再後來改名為《補山》,收入在《故事新編》之中。之所以被刪除,背後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刪除文章並不是魯迅主觀的主意,而是因為一個人,叫成仿吾,而刪除這篇小說的原因,魯迅也寫到了《故事新編》的序言之中。
  • 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漢字一直是我們的優秀文化遺產,到現在為止,有些地方依舊在推行繁體字,有些地方推行簡體字,一直都沒有廢除漢字的想法,那為何魯迅會說出這樣激烈的言論呢?這還得從當時知識界的背景說起。魯迅先生的原話究竟是什麼?為了冷靜客觀,避免斷章取義,我們不妨來看看魯迅先生的原話。
  • 魯迅為何不出手相助,方志敏獄中寫泣血文章,如今這盛世如你所願
    1935年1月,方志敏在獄中也曾悄悄向魯迅先生寫過信,希望得到營救,繼續投身於戰鬥之中。但最終沒有收到魯迅先生的回信,在一番深思熟路之後,他將魯迅先生的良苦用心瞭然於心。在獄中,方志敏珍惜自己還在呼吸的每分每秒,他專心創作,只為在死亡到來的時候自己不留遺憾。方志敏在獄中爭分奪秒,寫下了近十萬字的創作,其中《清貧》中的文字被選用為小學課文教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