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2020-12-14 青燈白髮品文史

魯迅,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一個筆名,也是他最廣為人知的筆名,1918年他發行了《狂人日記》,用的就是魯迅,此書一出,魯迅「一夜成名」,因此魯迅便一直沿用這個筆名。

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的文章影響後世深遠,除《狂人日記》之外,魯迅還著有《野草》、《朝花夕拾》、《吶喊》、《彷徨》等,每一本書,都深深地揭露了舊時代的黑暗和國人的劣根性。

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

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一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麼呢?

魯迅從文是一波三折,年少時期,父親患了重病,周家請了兩位名醫,還開了許多奇奇怪怪的藥方,但父親的病更重了,所以魯迅一直都反對中醫,認為:中醫只是有意無意的騙子。

1904年成,魯迅留學日本,進入了仙臺醫科專門學西醫,他的各科成績都不錯,同樣受進化論、尼採和託爾斯泰思想的影響,魯迅也是愛上了文學,1906年,在一次上課時,老師播放了一部「日俄戰爭教育片」。

當時國人給俄國人當偵探,被日本人抓獲之後要處決,然,圍觀的也是國人,魯迅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用文字喚醒國人的麻木的內心。

魯迅文學深受俄國諷刺大師尼古萊·瓦西裡耶維奇·果戈理的影響,魯迅在自己撰文之前,都是翻譯外國的文學,比如果戈裡的《死魂靈》,魯迅編寫的《狂人日記》就帶著果戈理的影子。

大部分人對魯迅最初的印象,應該是來自《故鄉》,因為是初中需要學習的課文,所以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影響。

有一天冬天,魯迅回到了故鄉,又想起了兒時的玩伴閏土,然而回憶是美好的,現實卻無比的殘酷,閏土已經不是記憶當中的那個少年了,圓紫色的臉變得灰黃,眼睛也跟他父親一樣,最讓魯迅失落的,便是閏土的那句「老爺」。

一句「老爺」,也讓閏土成為了是封建舊社會的「遺物」,但魯迅依舊沒有放棄衝破封建枷鎖的信念,文中最後寫道: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以前,魯迅的作品被頻頻選入教材,除了學生會讀魯迅的書之外,社會的人也會拜讀魯迅,哪怕幾十年過去了,魯迅的文章依舊還有其特殊的魅力。

然而10年前,教材改革,為了迎合時代,學生們閱讀的一些文章也都進行了增添和刪減,魯迅的文章,也被逐漸地移出教材。《風箏》也是接二連三從高中語文教材當中刪除。

伴隨著「去魯迅化」興起,針對魯迅的聲音也是此起彼伏,有專家認為魯迅的文章晦澀難懂,也有人專家認為過於負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眾所周知,魯迅的文章都帶著諷刺意味,揭露的是時代的黑暗,既然我們已經遠離了那個時代,我們還是需要魯迅嗎?

北大錢理群教授一直都非常關注教育問題,多次批判教育問題,並為此奔走,作為當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他就魯迅問題,作了很多的論述,還撰文談「去魯迅化」。

錢理群認為:讀魯迅的文章,能讓我們少些膚淺,少些小家子氣,少些庸俗,少些醜陋,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面明亮的鏡子,照出你我的真實的內心……

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錢理群這是在吹捧魯迅,但實則不然,魯迅指出的國人劣根性問題現在依舊還存在,依舊根深蒂固,社會缺少不了魯迅。

錢理群曾經提出了這麼一個詞——精緻利己主義者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精緻利己主義者一切都以自我為核心,他們善於偽裝、經驗老道,然而從小學開始,我們的教育就不斷的在培養「精緻利己主義者」,所以我們需要像魯迅這樣的人,一個敢於去揭露一切的人。

錢理群教授還舉了一個例子,這也是他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在他的課堂上,甚至大學課堂上,一般很少會有人坐前排,有一天一個同學就座了前排。錢理群教了這麼多年書,也自然懂得學生的阿諛奉承。

不過這個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僅將他課都聽進去了,還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下完課之後,這位同學會經常跟錢理群教授交流,錢理群教授很喜歡他,後來這位同學提了一個要求,想要錢理群教授了推薦信。

作為北大資深的教授,錢理群的推薦信有很重的分量,錢理群認為這位同學很努力,給他推薦信也沒問題,然同學拿到推薦信之後,他就徹底從錢理群的課堂上消失了。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個群體越來越龐大,社會上也需要魯迅這樣的人去喚醒一些人的內心,錢理群教授認為,魯迅的作品能觸動孩子心靈深處的一些東西,讓他們去思考根本性的問題。

他將魯迅作品教學的意義,歸結為給中學生和中學教育提供「基礎人文精神的支撐」,也許只有真正讀懂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才能真正地了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

現在提倡的「減負」,刪減一些文章,確實讓學生得到了一些放鬆,但是這跟「去魯迅化」又有什麼關係呢?

坊間也流傳著「少不讀魯迅」的論調,其實現在中學生接受能力強,他們也能拜讀魯迅的文章,無論魯迅的文章今後在教材的命運怎樣,教育部門的刪減和增添都是為了祖國的下一代考慮。

在眾多的文人當中,魯迅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批評家,時至今日,回過頭看魯迅的這些經典名言,依舊說得非常準確,社會雖然在進步,但有一些東西卻難以改變。

相關焦點

  • 「去魯迅化」成常態,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魯迅先生之所以能在億萬中國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源於他的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曾被大量編入中小學教材,被廣大學生學習並背誦。可最近幾年,隨著中小學教材改版一事的興起,很多人驚奇地發現,魯迅先生的作品,正在被逐步移出教材。
  • 「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正因為如此,魯迅的作品才會被廣泛選入教材,讓後世的學子品讀,向先生學習他身上的那種敢於發聲敢於批判的精神。但是我們也慢慢地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漸漸地退出了讀者的視線,這是為何呢?除了課內的作品,很多學生還會去找一些魯迅的其他作品來看,因為他的文章讀來總是引人入勝,一針見血,還能從中感受到一種非常強烈的家國主義精神。隨著教材的改版,魯迅先生的文章逐漸退出了學生的視野,曾經那些深受學生追捧的作品,被強制要求學生學習的魯迅思想,如今卻很難再在學生的書本中見到了。這個現象也引起了諸多討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
  • 「去魯迅化」10年有餘,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這樣的魯迅卻逐漸的從教科書中去除,"去魯迅化"的風潮已10年有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竟是為什麼呢?是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落伍了嗎?對文學作品價值的評定,肯定文藝工作者最有發言權。曾有出版社向當今最具實力的小說家餘華、莫言、王朔等徵集"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三位作家列出的書單雖然是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魯迅。餘華選擇了魯迅的《孔乙己》、莫言列出了魯迅的《鑄劍》、王朔則推崇魯迅的《採薇》。莫言表示,少年時讀魯迅的《鑄劍》,深感驚悚,渾身發抖。
  • 「去魯迅化」究竟是在去什麼?莫言:我是讀魯迅的書長大的
    當然,除此之外,距離我們最近的大師,那個耿直的撞扁了鼻梁的魯迅也「走」上了這樣的道路。大約2009年開始,九年義務教育開始實施「去魯迅化」。口號一響便迎來了大家的迎合,而且孩子們也深表認同,「讀魯迅、背魯迅實在痛苦。」 01,去魯迅化的初衷 這就是去魯迅化的初衷,有了這樣的論調和廣大支持者,魯迅即便想「留」在教科書中,也難了。他們列出不勝枚舉的例子,將這個愛挑時代毛病的人「趕出」了教科書。
  • 「去魯迅化」興起,魯迅給予我們的影響就這麼痛苦?莫言一針見血
    一、 到底什麼是"去魯迅化"以及其背後的原因——百年筆桿的"鋒利見血",如今入目的"滿紙荒唐" (一) "去魯迅化"是什麼? "去魯迅"化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了,早在十年前就有一些東南沿海地區把魯迅的文章從九年義務教育中刪去了,而社會各界對此爭執不一,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各有各的理由。 可即便如此,這件事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了。
  •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去魯迅化"這件事由來已早,到如今快有近10年的時間了。魯迅先生的文筆在文壇中是屈指可數的,那麼為什麼"去魯迅化"會興起呢?"去魯迅化"到底要去什麼呢?
  • 魯迅作品越來越少,「去魯迅化」已持續10年,到底去了什麼?
    雖然足夠熟悉,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究竟出自誰。其實這個人我們也不陌生,他就是魯迅。魯迅出生於1881年9 月25日,逝於1936年10月19日。他的一生其實有過三個名字。最開始的名字叫做周樟壽,後來改名為周樹人,而「魯迅」這個名字,只是他1918年時發表《狂人日記》時所取用的筆名而已,也是他平時用得最廣泛的筆名。但恰巧正是這個名字,被後世的人們所熟知。
  • 「去魯迅化」10餘年,試卷植入明星,缺失人文理想孩子還能學什麼?
    老舍、朱自清、魯迅,這些大文豪們的文筆各異,但是文章的內容卻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發人深省。課本"去魯迅化"10餘年,試卷植入流量明星,缺失人文理想青少年還能學什麼?然而這些年,人們驚訝的發現,隨著新型教育理念的展開,魯迅先生的作品已經很少在學生課本上看到。然而這些年,人們驚訝的發現,隨著新型教育理念的展開,魯迅先生的作品已經很少在學生課本上看到。
  • 教科書中逐漸消失的魯迅,是教育界的一大損失,莫言餘華觀點一致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初中、高中的教材中,魯迅的存在是越來越少了。他的文章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刪除,導致現在形成了一個「去魯迅化」的教材。早在十餘年錢,東南沿海的某些地區,就把魯迅先生的文章從九年義務教育的教材中刪除。
  • 從小受魯迅薰陶的餘華,長大後為何表示:魯迅是我最討厭的作家?
    但是,現在魯迅的文學卻遭到了「反對」,「去魯迅化」的浪潮開始興起,就連同為文學家的餘華也說過:「魯迅是我一生中唯一令人討厭的作家。」有人說:「魯迅筆下的魯迅筆下的魯迅筆下的魯迅就像一雙無形的手,揭開了人性殘酷和社會黑暗的面紗,絲無情的一面。」
  • 「去魯迅化」:文學界的大洗牌?代價未免太高了
    爭論觀點現階段,社會上出現了「去魯迅化」這一熱題,該不該去,為什麼去?為什麼不去?討論得那是相當激烈,而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持不同的看法。作為一名90後,不敢說通讀過魯迅的所有大作,但大多數還是如數家珍,您看:《藥》:講述要吃人血饅頭的肺癆患者,這是愚昧無知的可怕;《孔乙己》:講述迂腐無能的老秀才,這是封建思想的問題;《阿Q正傳》:描述了舊社會勞動人民身處水生火熱的生活當中的場景…………若說以上幾篇文章皆要從語文課本中摘下
  • 衛青、霍去病被移出教材,究竟是何原因?專家的解釋令家長憤慨
    然而,在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中,《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一文卻被移出了教科書,衛青、霍去病的痕跡也被抹除得一乾二淨。家長不禁發出疑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二人與孩子「絕緣」?又是什麼原因,促使專家做此決定呢?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在年少時期裡,或許學生們最討厭的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了,畢竟總是需要去背誦,然後拗口的語句更是讓人看不懂。其實,在長大後我們能理解當中含義後,自然也就能被記住。網上有關於魯迅先生的爭議性話題更是不少,有人表明要將文章全部移除課本中,甚至還有人批評他不是一位文學家。「去魯」的興起已經有很多年,這更是大眾們對魯迅的一種否定,是一種抹殺。
  • 三國混亂了60年,異族為何不趁勢入侵?要等西晉建立才五胡亂華?
    02三國持續了60年,開端從董卓掌權開始,後來出現了諸侯吞併的局面,再後來出現了三國鼎立。但是這樣的局面又發生了變動,西晉的都城選擇還是在洛陽,外族又有了發展空間,尤其是羌族和氐族,他們逐漸成為了強大的派別。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逐漸從課本中消失了?答案其實很簡單!
    回想自己的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上最厭煩的就是魯迅的文章。但是,大概是從2010年起,魯迅的文章就以兩年減三篇的速度,逐漸從教科書裡刪除了。這是為什麼呢?我個人不同意將魯迅的作品從課本裡刪除,有人給的理由是魯迅就是一個噴子,而且文章晦澀難懂。其實,我們都在讀書年代學過魯迅的文章,從社戲到三味書屋,從紀念劉和珍君到閏土祥林嫂,還有吶喊,彷徨到朝花夕拾。
  • 現在的教材,逐漸刪除魯迅的文章,這是為什麼?
    在如今新編的教材裡面,魯迅的文章出現重大調整。雖然並沒有進行全面的刪除,但我們也發現,魯迅的文章是有所減少。比如在人教版的七年級語文教材裡面,魯迅的《風箏》,這篇經典的文章就被刪除,曾引起網絡的爭議。很多人覺得魯迅的文章被刪除,主要由下面兩個方面的原因,大家可以先了解。
  • 鹽在古代是非常金貴的,窮困老百姓要吃鹽,他們有什麼辦法?
    引言現如今說起飲食,人們都知道要吃得清淡一點,如果吃得太油膩,高血壓、就離你更近了一步,如果吃得太鹹,心臟病也會離你越來越近。總的來說,就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現在老百姓是不缺鹽,古代可就不一樣了,鹽非常珍貴,窮苦百姓要吃鹽很困難。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如果吃鹽有什麼辦法呢?
  • 古有嶽飛屈原,今有救火英雄賴寧,都被移出教材?理由挺「服眾」
    可是張衡和他的地震儀卻在2016年的部編教材和2017年的統編教材中被移除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屈原之所以被移出教科書,原因有很多,第一種說法,屈原的姓氏存在質疑,有人說屈原不姓屈,而姓羋,屈是他的氏。也有人對屈原的作品《離騷》存在質疑,因為離騷中出現了太多秦漢時期的事物和詞彙,因此很多學者認為這並不是屈原所作,而是後人託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