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第一時間獲取「科學的母嬰育兒知識和有趣的故事」,請您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文丨小敬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信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對魯迅先生都不陌生。他不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還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且一生在文學方面擁有頗多的代表作,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藤野先生》等,都是我們學生時代課本上所熟悉的作品。
魯迅先生之所以能在億萬中國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源於他的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曾被大量編入中小學教材,被廣大學生學習並背誦。
可最近幾年,隨著中小學教材改版一事的興起,很多人驚奇地發現,魯迅先生的作品,正在被逐步移出教材。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01出現「去魯迅化」現象的原因
經調查發現,中小學課本之所以會出現「去魯迅化」的現象,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有人認為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是文言文向白話文過度的時代,他的很多文學作品讓人晦澀難懂。而且魯迅先生的作品太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特點,許多的語氣、用詞都與現代文有出入,甚至還有許多的通假字。「去魯迅化」就是為了讓當代語言更加流暢、直白。
第二,有人認為魯迅先生的文章過於有時代特色,因為在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黑暗的年代,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現實意義。而現在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魯迅先生所批判的東西大部分已經消失,所以魯迅先生的作品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02「去魯迅化」到底去掉了什麼?
咋一看,似乎上述兩個原因都說得過去,但仔細分析的話,很多人都覺得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首先,第一個觀點如果成立的話,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拋棄所有的文言文作品呢?我們是否要將中國古典文學全部扔進歷史的塵埃中呢?
其次,魯迅先生確實不是一位浪漫的文人,他是一位嫉惡如仇、充滿鬥志的戰士,他以筆為劍,與現實鬥爭、與黑暗鬥爭、與人性鬥爭。
他的作品寫盡了人間冷暖、悲歡離合,在現實與理想的衝撞下,深諳世事的中國人更加看懂了魯迅先生的作品,更加發現魯迅先生作品中所要表達觀點的正確性,這些思想歷久彌新,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如果說現在的孩子就應該只關注現代社會較為光明燦爛的一面,不應該過早地去了解曾經舊社會的黑暗面,那麼中小學教材中為什麼還要保留曾經那些文學大家們的作品呢?一味地過度保護孩子,怎能讓他們擁有像魯迅先生一樣敢於面對狂風暴雨的精神呢?
因此,很多人公然喊出了一個事實:將魯迅先生的作品逐步從教材中踢出,就是為了防止人們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魯迅先生作品中所描述的情景,在現實社會中比比皆是。
雖說此話有些不妥,但也表現了廣大中國人對魯迅先生作品的喜愛之情,他們在用行動捍衛著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心中的影響力,以及自己理想中的世界。
03莫言先生對「去魯迅化」現象的看法,可謂是一針見血
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先生曾說:自己所有的作品加在一起,都比不上魯迅先生曾經寫的那本《阿Q正傳》。
這樣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由此可見,魯迅先生是莫言先生頗為敬重和崇拜的一個大文豪,畢竟一代文人的成就,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隨便抹殺掉的。所以說,「去魯迅化」的出現,或許並不是文學界進步的一種表現,反而很可能是一種退步的表現。
儘管經過多方論戰之後,魯迅先生的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也要相信,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刪除魯迅先生的作品,都是為了更好地完善中國的教育工作。
不過,我們也應該堅持一個觀點,那就是背棄歷史就等於背棄現實。無論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今後的中小學教材中命運如何,但我們必須要明白,讀懂了魯迅,就等於讀懂了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堅持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是每一位不願意沉淪的中國人的「朝拜之路」。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朋友,你們對「去魯迅化」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分享!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