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魯迅化」成常態,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2020-12-14 小敬媽媽育兒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科學的母嬰育兒知識和有趣的故事」,請您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文丨小敬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信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對魯迅先生都不陌生。他不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還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且一生在文學方面擁有頗多的代表作,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藤野先生》等,都是我們學生時代課本上所熟悉的作品。

魯迅先生之所以能在億萬中國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源於他的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曾被大量編入中小學教材,被廣大學生學習並背誦。

可最近幾年,隨著中小學教材改版一事的興起,很多人驚奇地發現,魯迅先生的作品,正在被逐步移出教材。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01出現「去魯迅化」現象的原因

經調查發現,中小學課本之所以會出現「去魯迅化」的現象,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有人認為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是文言文向白話文過度的時代,他的很多文學作品讓人晦澀難懂。而且魯迅先生的作品太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特點,許多的語氣、用詞都與現代文有出入,甚至還有許多的通假字。「去魯迅化」就是為了讓當代語言更加流暢、直白。

第二,有人認為魯迅先生的文章過於有時代特色,因為在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黑暗的年代,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現實意義。而現在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魯迅先生所批判的東西大部分已經消失,所以魯迅先生的作品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02「去魯迅化」到底去掉了什麼?

咋一看,似乎上述兩個原因都說得過去,但仔細分析的話,很多人都覺得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首先,第一個觀點如果成立的話,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拋棄所有的文言文作品呢?我們是否要將中國古典文學全部扔進歷史的塵埃中呢?

其次,魯迅先生確實不是一位浪漫的文人,他是一位嫉惡如仇、充滿鬥志的戰士,他以筆為劍,與現實鬥爭、與黑暗鬥爭、與人性鬥爭。

他的作品寫盡了人間冷暖、悲歡離合,在現實與理想的衝撞下,深諳世事的中國人更加看懂了魯迅先生的作品,更加發現魯迅先生作品中所要表達觀點的正確性,這些思想歷久彌新,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如果說現在的孩子就應該只關注現代社會較為光明燦爛的一面,不應該過早地去了解曾經舊社會的黑暗面,那麼中小學教材中為什麼還要保留曾經那些文學大家們的作品呢?一味地過度保護孩子,怎能讓他們擁有像魯迅先生一樣敢於面對狂風暴雨的精神呢?

因此,很多人公然喊出了一個事實:將魯迅先生的作品逐步從教材中踢出,就是為了防止人們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魯迅先生作品中所描述的情景,在現實社會中比比皆是。

雖說此話有些不妥,但也表現了廣大中國人對魯迅先生作品的喜愛之情,他們在用行動捍衛著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心中的影響力,以及自己理想中的世界。

03莫言先生對「去魯迅化」現象的看法,可謂是一針見血

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先生曾說:自己所有的作品加在一起,都比不上魯迅先生曾經寫的那本《阿Q正傳》。

這樣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由此可見,魯迅先生是莫言先生頗為敬重和崇拜的一個大文豪,畢竟一代文人的成就,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隨便抹殺掉的。所以說,「去魯迅化」的出現,或許並不是文學界進步的一種表現,反而很可能是一種退步的表現。

儘管經過多方論戰之後,魯迅先生的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也要相信,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刪除魯迅先生的作品,都是為了更好地完善中國的教育工作。

不過,我們也應該堅持一個觀點,那就是背棄歷史就等於背棄現實。無論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今後的中小學教材中命運如何,但我們必須要明白,讀懂了魯迅,就等於讀懂了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堅持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是每一位不願意沉淪的中國人的「朝拜之路」。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朋友,你們對「去魯迅化」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分享!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正因為如此,魯迅的作品才會被廣泛選入教材,讓後世的學子品讀,向先生學習他身上的那種敢於發聲敢於批判的精神。但是我們也慢慢地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漸漸地退出了讀者的視線,這是為何呢?教材改版,有些文章被替換是正常的事情,但是改著改著,魯迅先生的作品幾乎是被書本剔除了,難道魯迅先生的文章真的不再適合這個時代的學生拜讀了嗎?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一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麼呢?
  • 「去魯迅化」10年有餘,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這樣的魯迅卻逐漸的從教科書中去除,"去魯迅化"的風潮已10年有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竟是為什麼呢?是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落伍了嗎?對文學作品價值的評定,肯定文藝工作者最有發言權。他對魯迅在文學作品裡呈現出來的清晰和敏捷的思維高山仰止。不僅如此,"去魯迅化"的風潮興起後,很多作家也都站出來聲援魯迅,向大眾分享和傳遞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可見,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是與時俱進的,影響並將繼續影響著越來越多的文學工作者。是魯迅作品的藝術價值落伍了嗎?
  • 「去魯迅化」興起,魯迅給予我們的影響就這麼痛苦?莫言一針見血
    一、 到底什麼是"去魯迅化"以及其背後的原因——百年筆桿的"鋒利見血",如今入目的"滿紙荒唐" (一) "去魯迅化"是什麼? 餘華,獲得多位文學獎的作者,其作品遠銷海外,被翻譯成許多不同的語言——這樣一個人,在他談及魯迅時,卻說:"雖然不想承認,但是魯迅他的確對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想他斐然的文筆是沒有人願意質疑的吧。" 而他的作品也不乏有些魯迅的影子,他著名的"活著"曾被說是現代版的"孔乙己"。
  • 「去魯迅化」究竟是在去什麼?莫言:我是讀魯迅的書長大的
    口號一響便迎來了大家的迎合,而且孩子們也深表認同,「讀魯迅、背魯迅實在痛苦。」 01,去魯迅化的初衷 這就是去魯迅化的初衷,有了這樣的論調和廣大支持者,魯迅即便想「留」在教科書中,也難了。他們列出不勝枚舉的例子,將這個愛挑時代毛病的人「趕出」了教科書。
  •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去魯迅化"這件事由來已早,到如今快有近10年的時間了。魯迅先生的文筆在文壇中是屈指可數的,那麼為什麼"去魯迅化"會興起呢?"去魯迅化"到底要去什麼呢?
  • 從小受魯迅薰陶的餘華,長大後為何表示:魯迅是我最討厭的作家?
    但是,現在魯迅的文學卻遭到了「反對」,「去魯迅化」的浪潮開始興起,就連同為文學家的餘華也說過:「魯迅是我一生中唯一令人討厭的作家。」有人說:「魯迅筆下的魯迅筆下的魯迅筆下的魯迅就像一雙無形的手,揭開了人性殘酷和社會黑暗的面紗,絲無情的一面。」
  • 「去魯迅化」:文學界的大洗牌?代價未免太高了
    爭論觀點現階段,社會上出現了「去魯迅化」這一熱題,該不該去,為什麼去?為什麼不去?討論得那是相當激烈,而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持不同的看法。就算老師安利學生,魯大家的文章如何如何,估計真正會去拜讀的人屈指可數吧!那些經歷時間長河流淌下來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可能也會隨著歷史長河慢慢沉寂,因為新時代的到來,總會帶來一些先進的因素,掩蓋過去的痕跡。
  • 「去魯迅化」10餘年,試卷植入明星,缺失人文理想孩子還能學什麼?
    老舍、朱自清、魯迅,這些大文豪們的文筆各異,但是文章的內容卻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發人深省。課本"去魯迅化"10餘年,試卷植入流量明星,缺失人文理想青少年還能學什麼?然而這些年,人們驚訝的發現,隨著新型教育理念的展開,魯迅先生的作品已經很少在學生課本上看到。然而這些年,人們驚訝的發現,隨著新型教育理念的展開,魯迅先生的作品已經很少在學生課本上看到。
  • 鹽在古代是非常金貴的,窮困老百姓要吃鹽,他們有什麼辦法?
    引言現如今說起飲食,人們都知道要吃得清淡一點,如果吃得太油膩,高血壓、就離你更近了一步,如果吃得太鹹,心臟病也會離你越來越近。總的來說,就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現在老百姓是不缺鹽,古代可就不一樣了,鹽非常珍貴,窮苦百姓要吃鹽很困難。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如果吃鹽有什麼辦法呢?
  • 魯迅作品越來越少,「去魯迅化」已持續10年,到底去了什麼?
    其實這個人我們也不陌生,他就是魯迅。魯迅出生於1881年9 月25日,逝於1936年10月19日。他的一生其實有過三個名字。最開始的名字叫做周樟壽,後來改名為周樹人,而「魯迅」這個名字,只是他1918年時發表《狂人日記》時所取用的筆名而已,也是他平時用得最廣泛的筆名。但恰巧正是這個名字,被後世的人們所熟知。
  • 教科書中逐漸消失的魯迅,是教育界的一大損失,莫言餘華觀點一致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初中、高中的教材中,魯迅的存在是越來越少了。他的文章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刪除,導致現在形成了一個「去魯迅化」的教材。早在十餘年錢,東南沿海的某些地區,就把魯迅先生的文章從九年義務教育的教材中刪除。
  • 要等西晉建立才五胡亂華?
    03要說最讓外族聞風喪膽的邊疆保衛者,其實還要說西涼馬家,他們管著的防線長達千公裡之長。「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處在什麼階段?要等西晉建立才五胡亂華?文章作者:離央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前言:提及到魯迅的話,我們都會感到很是羨慕,他更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文學家,他所書寫的文章更是深受人們所喜歡,代表作品更是有不少,甚至有的作品還被列入到了語文課本之中,可見魯迅先生的影響能力是多大。
  • 古有嶽飛屈原,今有救火英雄賴寧,都被移出教材?理由挺「服眾」
    原來,因為年代太過於久遠,張衡發明的地震儀早已經失傳,而且他並沒有留下地震儀的詳細描述,我們在教科書中看到的地震儀是1951年,有一個叫王振鐸的人根據自己的想像復原而成的,隨後地震儀的照片和介紹文字被選入了教科書中,但其實這臺地震儀在學界的爭議很大,因為經過測試無法使用,復原原理也存在謬誤,所以從教科書中移除了。 嶽飛別移出教科書?
  • 詩詞大會考「我以我血薦軒轅」,56人答錯,魯迅真的要被遺忘嗎?
    近些年,有一個很熱的文化熱詞,一遍一遍地被提及,它就是:去魯迅化。這個名詞是從哪裡來的,其實大家都不太能說清楚。之所以會有這個詞,很大原因是有些朋友發現語文課本上有一部分魯迅的經典小說節選被刪除了。頗有意思的是,在「去魯迅化」被不斷提及時,莫言、餘華、賈平凹、陳丹青、馬未都等文化名人,又多次在不同場合承認:魯迅是對我影響很大的作家。莫言先生甚至表示,如果能用平生所有小說,換一部《阿Q正傳》他是很願意的。其對魯迅的敬仰之情,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