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魯迅的文章在教科書中慢慢隱退?原因有四,但魯迅仍舊是經典

2020-12-14 南山浪人free

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

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

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

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魯迅的話用在他自己身上最為合適。

因為他自己就是那個逆流而上的人。

魯迅在危機的時候棄醫從文。

在大部分人選擇緘默的時候。

他用文字發聲。

敢於正視,敢於可望可想。

魯迅正是這樣的獨特這樣的果敢勇敢。

讓他的名字被書本更被人民銘記。

不管是魯迅那個時代還是如今。

魯迅這兩個字仍舊是清晰的。

因為他寫的曠世文章一直在書本中陪伴我們。

包括在,《三味書屋》、《少年閏土》等等。

魯迅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美好的童年。

也帶給我們無限的深思。

他的文章貼近生活之際,也不乏有褒貶時局的涵義。

總之深不可測,讓人讚嘆。

但是如今看看我們手中的教材。

魯迅的文章居然慢慢減少了。

到底是何原因讓魯迅的文墨都無法出現在語文學科中呢?

究其原因有四個。

時代在發展,枯木逢新

其一,魯迅的文章涵義高深。

能夠在戰亂年代的脫穎而出。

魯迅的成功也不是並無道理。

正如剛才所說。

魯迅愛用自己身邊的人或事來進行描述。

看起來溫暖的環境以及精彩的故事走向。

確實能夠給正在上學的學生好奇心。

以及學習的樂趣感。

但是就是因為魯迅這樣獨特的文風。

才會讓學生忽視了魯迅寫那樣一片文的意義何在。

實際上,魯迅想要表達的東西都在字裡行間。

只不過是在內涵太深。

學生不能理解,老師在講解時也倍感壓力。

所以說,魯迅的一些文章正在教課書中隱退。

第二個原因是魯迅的文章有些過時。

倒不是說魯迅表達的意義過時沒用。

這是跟魯迅的文章背景掛鈎的。

我們知道魯迅棄醫從文的目的。

就是想要在戰爭的年代激起人民心中的情懷。

所以魯迅描寫的背景多是時局不安定。

以及中國經濟和文化都不發達的情況。

這樣的描寫方式貼合了魯迅所處環境。

也能夠在當時帶來反向,達到魯迅自己目的。

可是放在如今的社會中,就有一些不貼和生活了。

中國的超速發展早就讓人民的生活煥然一新。

魯迅所描寫的情景已經不復存在。

我們雖然不會忘卻中國有過那樣艱辛的一段歲月。

但是終究學生們無法想像。

沒有辦法把自己代入那樣的年代。

就會影響學生的理解能力。

所以魯迅的文章實際上是和社會發展脫軌了的。

如果沒有辦法讓同學理解魯迅的大意。

那麼學習這樣一篇文章也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這成為了魯迅文章退出教科書的第二個原因。

那麼第三個原因是什麼呢?

第三個原因其實是想讓同學更加的開闊眼見。

我們知道,要問大部分學生初高中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文章。

十有八九回答的都是魯迅的代表作。

魯迅霸佔了教科書中的大半面幅。

學習他的文章也佔用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

讓許多同樣優秀的文章沒有機會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

所以為了讓更多作者的作品出現。

魯迅的代表作開始減少了。

當然代替魯迅的文章的也是優異非凡的。

可圈可點之處不少。

它們中不僅僅有對時局的分析和評價。

也會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比起魯迅刻畫的人物來說。

更加的接近現在的生活周遭。

當然,這樣的選擇也帶動了新一代的作家。

讓近現代的文人能夠一展風採。

也能夠激勵他們繼續進行創作。

還涉及三觀問題

最後一個原因就要更加的深遠一些了。

是為了糾正學生的三觀。

也不是說魯迅先生文章中的三觀不正。

還是跟時代的原因有關。

我們知道,魯迅先生的筆鋒犀利。

面對任何他覺得有些不妥的地方都是直言指出。

所以得罪了不少文人和官人。

他的一些諷刺的話和言論。

折射出的社會就是陰暗不美好的。

但是我們的教育要求卻是讓學生們相信生活。

秉承著一顆積極向上陽關的心奮鬥。

所以魯迅的文章明顯的背道而馳了。

而且也會有學生在閱讀了魯迅的文章後。

會覺得魯迅先生的表達不正確。

從而懷疑魯迅的文化水平。

這兩個原因也是魯迅文章減少的原因。

魯迅的初衷實現

魯迅的文章不可置否的優秀。

但是在他的時代烘託下更加顯得珍貴。

一切的書籍都要是符合要求的才最出眾。

正如當初的文言文也是歷史上的一顆翡翠。

如今卻幾乎完全被白話文取代。

文化都不是固化的。

而是傳承的。

奇糟粕留精華是一定要的。

而在正確的背景之下選擇也是必不可缺的。

所以魯迅的文章被淘汰不是魯迅自身的原因。

可以說是國家的發展越發順利的原因。

我們沒有了陰暗的的環境。

有的是陽光大道。

我們的人才輩出。

數不清的文人和高材生等著被認可。

魯迅就是他們的老師和奠基人。

在他期望的社會出現時。

魯迅的文章也光榮的隱退了。

當然我想魯迅在看見如今的狀態時。

自己也是滿意這樣的結果的。

或者他會希望這樣的結果早一點到來。

因為那是他寫文章的初衷。

魯迅本人對讀書也非常有見解。

他說,讀書沒有嗜好,就不能盡其多。

不先廣覽群書。

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

廣然後深,博然後專。

這就和我們的第三個原因相契合了。

閱讀更多的文學才能形成自己的閱讀體系。

找到自己喜愛的那一個方向。

而不是認為誰的文章是經典就牢牢抓住啃讀。

青年人要看課本以外的書,也要看常識。

這就更看人一樣。

我想,當現如今的同學在學習了更多種類的文章之後。

轉過頭來再讀魯迅。

是別有一番風味在的!

以先見世面後沉澱的心態做事。

往往事半功倍。

相關焦點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移出教科書?還被批「不是文學家」?
    其實,對於現在很多支持教科書刪除魯迅文章的人來說,確實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文章內容跟現實差別太大 魯迅的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篇目數量很多,跟其他作家的篇目相比,他的選文在數量上要多上很多。
  • 魯迅文章《風箏》很經典,為何被踢出課本?專家:晦澀難懂,不如看...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上面是大文豪魯迅先生的經典語錄,他提醒我們尤其是青少年要勇敢向前,要敢於追求自己的理想。魯迅的文章很經典,很多被選入語文教科書中。
  • 魯迅作品從教科書上「撤離」?李敖:作為文學家,魯迅還不夠格
    李敖在《李敖有話說》中首先認為魯迅不是思想家,而文學家也"不夠資格",原因是什麼呢?李敖先是舉了一個例子:胡適曾在演講中提到,魯迅在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說集》,賣得很慘,賣了21本,其中還有一本是自己買的,因為魯迅當時的文字是古文,無法被人接受。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前言:提及到魯迅的話,我們都會感到很是羨慕,他更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文學家,他所書寫的文章更是深受人們所喜歡,代表作品更是有不少,甚至有的作品還被列入到了語文課本之中,可見魯迅先生的影響能力是多大。
  • 教科書中逐漸消失的魯迅,是教育界的一大損失,莫言餘華觀點一致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初中、高中的教材中,魯迅的存在是越來越少了。他的文章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刪除,導致現在形成了一個「去魯迅化」的教材。早在十餘年錢,東南沿海的某些地區,就把魯迅先生的文章從九年義務教育的教材中刪除。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逐漸從課本中消失了?答案其實很簡單!
    回想自己的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上最厭煩的就是魯迅的文章。但是,大概是從2010年起,魯迅的文章就以兩年減三篇的速度,逐漸從教科書裡刪除了。這是為什麼呢?魯迅所寫很多都是社會型,當時的社會和現在已經是截然不同了,所以在讓小學生去了解以前的社會, 是不太有用了第三,魯迅的文章太過於壓抑,讀者讀完之後心情就會變得鬱悶,從而產生不舒服的心理。其實,無論哪個時代,都需要魯迅這種有良知、敢說話的文人。
  • 同為回憶百草園的文章,魯迅只寫2000字,周作人竟寫了7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收錄在魯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大多數人並不陌生,是因為它曾作為課文,長期出現在我們的語文教科書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魯迅的胞弟周作人先生,寫了更多關於百草園的文字。
  • 現在的教材,逐漸刪除魯迅的文章,這是為什麼?
    在如今新編的教材裡面,魯迅的文章出現重大調整。雖然並沒有進行全面的刪除,但我們也發現,魯迅的文章是有所減少。比如在人教版的七年級語文教材裡面,魯迅的《風箏》,這篇經典的文章就被刪除,曾引起網絡的爭議。很多人覺得魯迅的文章被刪除,主要由下面兩個方面的原因,大家可以先了解。
  • 莫言:我是讀魯迅的書長大的
    口號一響便迎來了大家的迎合,而且孩子們也深表認同,「讀魯迅、背魯迅實在痛苦。」 01,去魯迅化的初衷 這就是去魯迅化的初衷,有了這樣的論調和廣大支持者,魯迅即便想「留」在教科書中,也難了。他們列出不勝枚舉的例子,將這個愛挑時代毛病的人「趕出」了教科書。
  • 魯迅筆下最「幼稚」的文章,全文只用了3個字,卻讓後人感動不已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魯迅,但由於大部分人首次了解魯迅是從教科書上的魯迅文章開始的,因此一提到魯迅,腦海中總浮現出教科書配圖上他那副嚴肅的模樣。其實魯迅也有「幼稚」和爽朗大笑的時候,那時候他的身份不是文學家和思想家,而是一個父親。
  • 魯迅的「兩株棗樹」很囉嗦像病句,專家說是經典句,韓寒發文質疑
    近年來,網上有傳言說教育部已從中小學教科書中的有關書籍中刪除了與革命傳統教育有關的課文。特別是魯迅的文章,刪除的消息時有傳播。實際上,魯迅的文章並沒有被刪除,對教科書進行相應的修訂以適應時代潮流也是正常的。那麼,魯迅為什麼屢屢"中槍"呢?
  • 我們能理解魯迅的文章有錯別字,為何偏容不下教師陳果念一次錯字
    陳果這兩年有多紅大家都知道,被人稱為「小於丹」。這次她讀錯的是「耄耋(mao die)之年」中的「耄耋」二字,她的讀法是「毛至」的音。對於陳果的被群嘲,她的鐵桿粉絲拋出了一個頗為有趣的反問:魯迅錯別字不少的文章都能入課本,為何陳果念一次錯字就要被炮轟?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所以本期就和大家討論一、二。
  • 為什麼同樣是罵中國人,魯迅就能夠被社會大眾接受
    魯迅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的形象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喜歡罵人,他寫文章不僅罵當時社會上一些有地位的人,還諷刺當時一些社會陋習,甚至直接點名當時中國人一些劣根性,雖然話不好聽,但也能讓大眾所接受。因為魯迅是站在老百姓這邊的,他的吶喊就是為了喊醒當時的百姓,為他們的現狀感到悲哀。就如同他的作品的許多時刻,是在那種特定的歷史場景中解讀出來才能深刻揭露當時國民的劣根性。
  •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去魯迅化"這件事由來已早,到如今快有近10年的時間了。魯迅先生的文筆在文壇中是屈指可數的,那麼為什麼"去魯迅化"會興起呢?魯迅這幾年來魯迅的文章一直從課本裡被刪除,那自然是為學生著想,要知道現在學生,其實不用說學生,可能現在的一些大人,那也是無法理解魯迅的文章,有相當一大批的人在網上討論魯迅,認為他如何如何,寫的東西怎麼樣,認為他的那些文章沒有了任何的價值,魯迅也只是一個只會罵人的作家。
  • 魯迅親自題字的「廈門大學」牌匾,為何四字錯了倆?誰知別有深意
    棄醫從文對魯迅來說是一場個人的覺醒,但對中國民主而言,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覺醒。就像葉聖陶所評價的那樣:「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既然魯迅作為一代文豪,為何在題寫廈門大學的牌匾時,「學」字竟然沒有寶蓋頭呢?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鮮為人知的是,陳寅恪與魯迅在日本曾有兩年「同窗」之誼,還曾一度住在同一個公寓,其兄陳衡恪與魯迅又是留日和教育部同事時期的密友,因此,陳寅恪是魯迅相識多年的熟人,但陳寅恪平生從沒有公開提及魯迅,倒是魯迅在日記和文章裡多次記下與陳寅恪的交往。
  • 「去魯迅化」興起,魯迅給予我們的影響就這麼痛苦?莫言一針見血
    "去魯迅"化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了,早在十年前就有一些東南沿海地區把魯迅的文章從九年義務教育中刪去了,而社會各界對此爭執不一,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各有各的理由。 可即便如此,這件事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了。
  • 魯迅居必有樹,無樹不歡
    與此同時,我對魯迅的興趣,也漸漸發生了質的變化,開始系統地寫文章,收藏魯迅著作版本,探訪魯迅故居。  目前我差不多收藏有兩架魯迅各時期的著作版本,其中有5個版本的《魯迅全集》。我曾經在紹興魯迅故居前的那條街上,一口氣買了3個魯迅泥塑,甚至還在北京八道灣的瓦礫中,撿到過一片瓦當。
  • 魯迅四篇文章中四個句子總結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透徹一針見血!
    今天這篇文章跟大家來講講魯迅先生。魯迅是一個用筆桿子來讓我們進行反思和反省的人,他的話句句珠璣,也振聾發聵。很多人愛他,愛他的敢作敢當,更有很多人憎他,憎他的憤世嫉俗。今天我們不談魯迅的小說,不談魯迅的感情,只談魯迅的四個句子。
  • 「相逢一笑泯恩仇」非金庸所寫,是魯迅,但為何很少有人願意提?
    魯迅是一位廣為人知的作家,他一生所創作的文字數不勝數,而且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是經典。不僅有多篇文章常年被選入教科書中,他的一些文字還被後人當作座右銘,因為他的文字具有一股俠客之氣。這或許跟他所處的年代有關,即使有很多文學家受到迫害,魯迅依然堅持自我,用手中的筆在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