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瑜伽練習中,瑜伽老師總強調你「關注當下」!可是你在關注當下嗎?究竟什麼是「當下」?為什麼要關注當下,而不只是會做和能做好哪個體式就可以了?
瑜伽練習是通過體式關注當下的自我覺知訓練,沒有關注當下,你便沒有真正開始瑜伽,進入體式的訓練中!
一、「當下」你在做什麼?
電影《大唐玄奘》中,玄奘到印度後,一晚和師父在河邊煮粥,天上的流星一閃而過。
玄奘問法師:我有個疑問,天上的那顆星眨眼不見,那是一剎那嗎?
法師說:凡是眼睛能看見的,都比一剎那慢。
玄奘問:那該如何度量呢?
法師拿起一把勺子,在手裡擺動幾下,說:這一擺動分成七十五份,其中一份便是一剎那,這麼短的時間你如何度量呢?
玄奘講:剎那源自梵語,意譯「念頃」,也就是一個信念啟動的時間長度。在現實中常說「念念不忘」,這個念念同樣來自佛教,其中的含義妙不可言。
如此看,我們在頃刻之間,會生出某種念頭,而這一念之間,我們很容易做出某種舉動。
就讓孫悟空一樣,一念之間上天,一念之間入地。而當我們對自己當下之中,內心生出念頭、嘴巴說出的語言、身體出現的行為有所覺知時,我們才開始了解自己,以及採取管理自己的行為,這時真正的訓練才剛剛開始。
二、如果沒有在當下中覺知,其實還是在過去的習慣裡行動。
我們太容易按照過去習慣性的念頭引發習慣的行為,而這一切的進行和發展,我們是毫無知覺的。比如你正在練習一個柔韌拉伸體式,我們習慣的念頭就是「把老師演示的體式做出來,就是正確的」。
於是在這種念頭中,我們就會出現強行打開身體,迫切達到想要的結果的衝動。於是滿眼對比自己和別人的差距,並且因為自己做得不滿意而越發抗拒身體出現的疼痛,這時身體出現的疼痛感便成了自己練習體式中很大的障礙。
或許又會心生一念「身體很疼,我做不好」。在這一念中,我們開始指責疼痛和排斥疼痛,覺得疼痛不應該出現,瞬間陷在對疼痛的恐慌中。因為這種恐慌,我們開始不自信,開始逃避這個讓自己很沮喪的體式(其實是讓人沮喪的不安情緒。)
在這種沮喪的狀態下,感覺一切都太糟糕了。以後每次遇到讓自己感覺不爽的體式,都會出現如此反覆的念頭、情緒、身體的感覺,一環帶動一環。
如果沒有走出過去不安的記憶,實際一直沒有重新開始,一直沒有真正去覺知,沒有回到當下。沒有真正在開始一次新的體式練習時,去了解身體的承受極限,甚至還沒開始就已經因為恐慌,讓身體更加緊張。這時我們還是留在過去有過的體驗記憶裡兜兜轉轉,而沒有真正開始在當下中練習體式。
三、當下是從零開始,在覺察身體的感覺和內心的感受過程中,放下成見。
一切從零開始,每次進入一個體式時,哪怕你練習過的很熟悉的體式,每次體會都是新的開始。
心裡告訴自己:我剛認識它,我剛開始嘗試。
1、放下對身體和體式的成見,身體中出現的感覺是嶄新的。
比如進入柔韌拉伸體式的第一步時,心裡就放下對這個體式的成見,放下它對你有過的影響。把身體伸展到自己現在這一刻感覺到的極限位置,在這個位置中保持,並進行呼吸。
身體隨著呼吸一步步移動,每次呼吸都試著移動一點,每次都到一個新的位置保持一下,每次都在那個新的位置中保持清醒。如果身體出現了牽拉性的疼痛,清醒地看到那種疼痛是不是自己能承受的位置?
如果不能承受,收回一點,調試到一個自己能接受的位置點。如果能承受,再看看自己還有多少餘地可以再進步一點。這樣做,你才開始真正了解自己的身體,以一種誠實和用心的態度通過體式去拓展身體的極限,讓體式本身在身體中發揮真正的作用。
2、放下對之前體式練習的恐慌,重新看到自己內心出現的感受。
感覺是來自身體的,比如疼痛、麻木、酸脹·····等肢體的反應;而感受是來自內心的,比如痛苦、喜悅、悲傷、恐懼······等內心的情緒波動。
感受多會伴隨身體不適的感覺出現,比如因為身體的疼痛出現了內心的痛苦和恐慌,又因為內心的情緒波動,造成身體的緊張不適。如此感覺和感受互相影響,又都作用在身體當中。
但是當我們不僅對身體中出現的每一刻體驗,對隨之出現的內心情緒都保持一種全新的看見時,你能有更多發現。
比如:我看見我對疼痛感覺的排斥,是因為我想做得很好,想要有很明顯的進步。但是身體的疼痛在限制我,我對這種限制是恐懼和批判的。在恐懼感來的時候,我的身體更疼,更不敢堅持下去了。
3、回到當下,開始訓練。
看到自己想要快速達到的急切,看到對疼痛本身的排斥,看到因為排斥而不安的情緒表現,看到因為對抗情緒進一步引發的身體不適感覺。這一切都在通過身體顯現,其實也需要我們回到身體的中心,回到身體的臨在反應,放下以前有過的不安對待,如此不評判、不強迫、不期待,對身體當中每一剎那出現的感覺,內心中每一剎那出現的感受,都保持輕鬆輕盈地看見。
放鬆地告訴自己:我看見你了,謝謝你的出現,你好,我在體會中!
所以回到當下,是你以開放、敞開、持續覺察的心來擁抱現在的自己。
身體中出現的感覺如水一樣經過你的身體,你對這些出現是允許的,但也在適當調整中的。如此放下習慣性的對抗和批判,像剛剛接觸它一樣,去通過身體體驗,帶著柔和的呼吸,帶著這顆清醒的心。
反覆對自己說:我在感覺著,我看到了我的感覺,我在這種體會裡,我和身體在一起,我不批判我的身體,但也不放棄每次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