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會痛,就停。」
聽起來這句話好熟悉?瑜伽老師們都常在課堂上如此提醒,他們也可能透過其他類似口令,提醒學員避免練習會造成疼痛的姿勢或動作。避免不必要的受傷痛有其價值,這也是我們終身的課題,但將疼痛與否作為判斷的標準,雖然有其優點,卻也有使用上的限制。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覺得寫的很棒,裡面的精髓分享給大家,由於文章內容過長,感興趣的伽人們可以收藏,慢慢消化哦!
不論你是瑜伽老師或練習者,認識疼痛的複雜性都有其好處。如果瑜伽老師清楚疼痛在瑜伽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相關語言可能帶來的效果,對於上課時所使用的口令以及教導練習的方式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如果學員更清楚疼痛有著不同的意涵,或許會改變他們與練習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於身體信號的解讀。
事先向學員說明瑜伽可能會造成疼痛是件重要的事。個人不認為瑜伽人都有意識到動作療法背後所隱藏的風險,但實情是,我們的確有可能因練瑜伽而受傷。當瑜伽老師提醒學員記得留意疼痛之類的感受時,也就清楚說明了瑜伽就跟其他身體活動一樣,存在著受傷的潛在風險。當學員覺察到這件事,就不會進入自動導航系統,誤以為所有的動作都是安全的。
疼痛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信息。疼痛是一種為了「保護」自己而出現的經驗。其實健康的疼痛系統是件好事,如果你有充分的正念覺察能力,懂得傾聽身體的聲音,那麼在你即將受傷之前,「疼痛系統」或「危險偵測系統」會對你發出警示信號的。
更進一步來說,預先讓學員了解瑜伽課中疼痛背後的可能的意涵,也賦予了學員許可,讓他們依循自己身體的需求做出專業判斷。這麼做能提升學生在瑜伽課上的內感受能力(interoception,內在對身體的覺察),也能將這份能力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懂得傾聽,身體就會與我們對話。
然而,疼痛與否並非總是萬無一失的參考標準。雖然提醒學員避免疼痛,對於那些清楚自己極限,且「疼痛響應系統」正常運作的學員來說是可行的,但疼痛遠比想像中來的複雜,「如果會痛,就停。」這樣的說法其實過於簡化了。
接下來我們將討論一些疼痛的特性,不論是對於瑜伽老師該如何下口令,或者學員該如何練習來說,都提供了一些想法。
1.疼痛僅是眾多值得傾聽的信號之一。
將疼痛視為損傷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時唯一會出現的信號是不夠的:其實「刺刺的、麻麻的、顫抖,以及噁心也是常見的警示信號。」
除了疼痛之外,還有其他感覺也必須留意。
2.快節奏的練習會讓「緩衝區」縮小
有些時候,當我們感受到疼痛-或其他危險信號時已經為時以晚。「理論上,如果我們帶著覺察、並以緩慢、有控制的質量進行動作,那麼自初次覺察到疼痛,到組織真正出現損傷,這之間會有一個緩衝的區域。但快節奏的練習會讓緩衝區變小,甚至造成「兩者之間幾乎沒有時間差,一旦感受到疼痛,損傷也已經造成。」
這並不是說我們每次練瑜伽時都得以很慢的速度進行,「只要速度慢,就不會受傷」同樣也是一種錯誤理解。爆發力跟速度也是人體動作的重要能力。不過,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提升步調,允許自己或學員於保持內在覺察的前提下移動身體,別讓身體移動的速度超過覺察的速度。
3.初學者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
學員必須傾聽身體的信息,別超過身體的極限,直到有一天他們做好準備,並在身體結構許可的前提下才繼續加深動作。但這樣的概念並非我們根深蒂固熟悉的文化,它必須被一直教導。
對初學者來說,「如果會痛,就停。」這句話可能幫助不大。當他們在姿勢中經驗到未曾有過的感受時,常常誤解為「自己正在受傷」,乃至於在尚未充分探索之前便退出了姿勢,甚至退出瑜伽練習。如果事先告知「這動作可能會拉到一些地方」,或者「如果練習新動作後的幾天內身體出現酸痛,是正常的」,對某些學員來說會是好事。但如果出現了尖銳感、燒灼感,或者被電到的感覺,就要警惕了。
另一方面,有些學員會有其他活動-例如跳舞或有肢體接觸的運動,這些活動鼓勵他們為了達到理想表現或外在目標,應該要忽略疼痛信號。因此當這些學員踏上瑜伽墊時,即便是相當尖銳的感受都可能被視而不見,他們只想不斷加深動作,以至於超出身體的極限。對這些學員來說,「如果會痛,就停。」聽起來就像外語或當成耳旁風。教這些學員的挑戰在於得重新調整已有的認知,讓他們了解比起外在的成就,留意疼痛以及內在的感受更有價值!
面對剛開始接觸瑜伽、正在探索身體對瑜伽如何反應的學員,老師需要澄清「可接受的伸展感覺」跟「尖銳疼痛」之間的差別。將授課的節奏放慢,讓學員有充分的時間留意何時「可接受的伸展感覺」開始轉變成「尖銳疼痛」。並鼓勵學員專注於內在的感受,而非追求外在的成果。在初學者清楚自己身體的極限之前,建議先做比較溫和的替代體式,避免挑戰極限的練習,並經過幾周或幾個月的時間,循序漸進地增加練習的強度與停留時間。
4.有時,學員並不會立即感到疼痛
「如果會痛,就停。」其實暗示著「如果不會痛,就代表可以做。」但事實上,疼痛未必都會立即出現,因此當身體已經受傷時,學員未必能立即察覺。遇到過很多人他們在受傷當下並未感到疼痛。舉例來說,有些人在前彎中拉傷了腿後側肌群,或者在盤腿或青蛙式中扭到了膝蓋,但直到練習結束後才察覺。疼痛的感覺可能會在受傷後一到兩天才出現。至於疼痛為何比較晚才出現,則有許多可能原因。這會與受傷的嚴重程度以及受傷的形式有關,也牽扯到傷到的結構為何,甚至還有主觀的成分在裡頭-每個人的疼痛閾值大不相同。
除此之外,在動作中停留越久,我們對於身體的敏感度也會跟著下降。我們得記得,於動作中長時間停留──超過90秒以上─會關閉高爾基腱器(一種感受肌肉張力變化的神經受器)的剎車機制。你可以利用這個機制進一步加深動作,但如果你不清楚、或沒留意到自己身體的極限,也很可能因此拉過頭。
同一動作反覆許多次(例如串聯)時也可能會導致受傷──即便前幾次練起來感到很輕鬆。我們可能以為反覆地動作之所以會受傷的元兇,是因為順位不好。每個人適合的順位方式其實並不一樣。以圓肩的方式作四柱支撐,長期下來,有些人肩膀會受傷,但有些人並不會。但如果你不斷地練四柱支撐,即便是以所謂好的順位方式,受傷的機率也會增加。做一次時不會痛,並不代表這樣的練習就是「好的練習」,經得起我們在不經心的狀態下反覆練習。
瑜伽老師教學的重點,在於幫助學員培養覺知以及明辨的能力。當我們對練習有敏銳的覺知,並能時時處在當下,就會有比較高的機會在經歷100次四柱支撐式後,仍然聽見身體低聲訴說的信息-身體會在受傷之前警示我們,而非毫無知覺地直到做2000回四柱支撐式後,才發現傷害已經造成。
了解疼痛並非總是立即出現,其實驗證了瑜伽行業很多年的練習與教學方式,包含用數周或數個月的時間,循序漸進地加深動作;給予自己充分的時間,觀察伸展幅度加深時帶來的影響。我們可能會避免在做到極限時長時間的停留,也會限制練習時反覆的次數。舉例來說,我們可以運用許多種方式轉換動作,而非仰賴同一種串聯;或者在進行反覆性練習時,可以有較柔和、傾聽性的覺察,來平衡反覆性練習所具有的陽剛能量。
5.疼痛出現與否與優先級有關
「如果會痛,就停。」這句話暗示著在關鍵時刻,學員總能接收到重要的疼痛信號。
有些時候,我們在受傷當下之所以感受不到疼痛,是因為我們的疼痛系統有將信號分級的特性。我們的疼痛系統是有優先級的,有時我們感覺不到痛,是因為神經系統覺得有其他事情更重要。舉例來說,當我們自火災現場逃生扭到腳踝時,可能不會感受到疼痛。又或者對你來說比賽結果更重要-例如比賽的運動員不計一切代價,全副專注在贏得勝利-當他們在比賽過程中受傷時,可能也不會感受到疼痛。
如果學員並非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內在感受,而是放在別的地方-例如想要達到某個特定姿勢,或維持「理想」的順位,又或者因疲憊而分神-這些狀況都可能凌駕身體試圖傳輸的危險信號,進而幹擾我們對於疼痛的覺察。如果是這種情形,可能得等到這些優先權更高的狀況解除,才會開始感受到疼痛。
為了要讓疼痛信號能夠順利被察覺到,我們可以鼓勵學員不僅須留意內在的警示信號,也得注意自己已經分心的徵兆。當我們注意到自己分心了,就能將專注力自外在成就、外在信息、內心正在盤算的計劃…等等抽離,回到練習當下。有時,我們可能得調整一下練習環境,例如,挑選一堂班上沒有會「表演特技」的同學的瑜伽課,不然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過去。有時關掉音樂,拉上窗簾,或者遠離鏡子等等,也都會有幫助。
上述這些信息,可能會讓我們在面對「瑜伽與疼痛」之間的關係時,採取更細膩的教學方式,並留意所使用的語言。舉例來說,除了粗略的「如果會痛,就停。」之外,我們可能也可以:
但即便我們,或者我們的學員已經留意到內在的警示信號,但接下來該怎麼做呢?僅告訴學員「如果會痛,就停。」可能讓學員出現疑惑,停下之後,該做些什麼?在練習中,瑜伽老師必須提供能讓練習更舒服的替代方式。僅籠統地告訴學生可以自行調整姿勢可能並不足夠,瑜伽老師們所給予的建議可能得更加明確,特別對於新生來說,他們「尚未有充分的身心覺察能力,足以知道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練習。」
理想上,老師在提供相關的替代練習時,應透過不帶批判的語調,真誠地允許學員換個方式進行。
為了讓教學語言較不帶評判性,我們可以避免讓學員感到「某個變化式比另一個更完整或更進階」,並拿掉一些常用的語彙,例如「如果你做不到」,以及「如果你不夠柔軟/強壯/有經驗」。舉例來說,相較於將某種雙角式的做法稱為「完成式」,並對學員說「如果你沒那麼柔軟,無法彎下去,可以將瑜伽磚墊在手或手肘下方,停留在比較高的位置」,你可以單純地說:「在雙角式中,你可以選擇停留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或者這個位置。停留在你發現身體感受有所改變的位置,並嘗試看看你能否在這個位置為自己創造更多空間,舒適地呼吸,找到自在。
同樣地,「停留在半神猴式,如果這適合你的今天狀態」這樣的引導方式,會比「如果你做不到完整的劈腿,就改做沒那麼進階的版本。」更不能帶評判性。瑜伽老師也可以透過跟學員一起練替代動作:「我今天也比較適合練半神猴式」,來支持學員的決定。
瑜伽老師除了得留意練習的安全性,並尊重身體發出的警示信號之外,也需要避免會造成學員恐懼、或感到自己很脆弱的用語(特別是有些學員已經對動作充滿焦慮時)。「身為瑜伽老師,若我們讓學員相信如果他們以特定的方式練習,就會更加危險的話,這樣的用語可能會讓學員感到自己受到危險的狀態一直延續下去。」在整堂瑜伽課中不斷提及危險、受傷與疼痛,可能會讓學員更聚焦在身上的疼痛,甚至讓他們遠離瑜伽。
相較於在課堂上不斷地提醒疼痛或危險,瑜伽老師可以「強調身體具有驚人的適應性,能變得強壯,迅速恢復精力。這麼做能增進對自己身體的信任與信心,進而提升自我性能。」為了幫助學員進一步相信自己,也相信瑜伽,應該使用正面的語言。舉例來說,試試不要說「避免受傷」,而是說「創造安全的練習」。
為了讓教學語言更正面,「如果會痛,就停。」可以改為「如果想讓動作感覺更好,你可以試著這麼做。」或者將「有些人圓背站起身時背部會痛」改為「有些人喜歡以脊椎拉長的方式自站姿前彎起身。」「膝蓋得彎到這個程度,你才不會受傷」讓人聽起來感到情況險峻,「如果讓膝蓋彎到這個程度,你有感到更好嗎?」則是種正面的詢問,鼓勵學員留意自己的狀態。
通往自我實現的方式之一,是透過探尋、探索、覺察、慈悲、耐心,並在努力與不執著之間取得平衡。身為瑜伽老師,或許引領學員走向自我實現最好的方式之一,是創造安全、慈悲的環境,允許學員在其中培養他們的覺知以及明辨能力,他們才能獲得深刻的洞見,了解如何讓自己處在安全的狀態,避免未來的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