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有個最「深藏不露」的工程——全長約7.9公裡的地下綜合管廊。在沒有路、沒有電、沒有水、沒有信號的延慶賽區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信、燃氣、造雪水及生活用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於一體,難度可想而知。
2017年,北京京投管廊公司的48個年輕人接受了這個任務。說年輕,因為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34歲。
團隊「帶頭人」、京投公司副總經理韓寶江回憶,大山裡真的是要啥沒啥,大家有段時間在山腳下小飯館要碗面,嬉皮笑臉地蹭人家的桌子開會,圖紙都是趴在車裡繪製。「我當時給大家說,這兩年我們要準備脫兩層皮,身上要脫層皮,精神上也得脫層皮。」
姜德建是韓寶江團隊中的一員,今年只有31歲,負責地下綜合管廊的前期規劃。他說,當時管線建設有地下、地表、架空、沿路四套方案,大家用了5個月的時間詳細踏勘,反覆計算出了4個方案的生態帳、建設成本帳、後期運營維護帳,最後卻「自找苦吃」選擇了建設難度最大、工期最緊迫,但環保效益、經濟效益最好的方案,那就是在地下建綜合管廊。
管廊承擔著冬奧會造雪用水、生活用水、再生水排放、電力、通信和有線電視轉播等市政能源輸送任務,是支撐冬奧會場館建設及賽事舉辦的能源「生命線」。這個隧道要從海拔550米的山腳開始,沿著山體開鑿到海拔1050米,垂直落差達到500米,沒有先例可循。
負責安全質量的鄒浩發現,小海陀山的地質結構複雜多變,甚至一個幾十平方米的作業面一半是堅硬的巖石,一半是破碎的巖石,連所向披靡的TBM(硬巖掘進機)都無所適從,常常鬧「罷工」。冬日的小海陀寒風凜冽,氣溫最低可達零下30℃,在最大坡度15%的施工隧道裡,地下隧道倔強地一米一米向前延伸,闖過了地質複雜關、洞內湧水關、生態保護關、生活艱苦關。
2019年1月7日,經過432天的連續施工,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綜合管廊實現全線洞通。管廊一通,延慶賽區滿盤皆活。韓寶江說,那天媽媽看了電視新聞報導,打來電話邊說邊哭,他一個大小夥子也哭了。
按照北京冬奧會的計劃,當年9月,冬奧綜合管廊要實現送水上山、送電上山、送信號上山,各類管線交叉施工又成了一大問題。
18條管線,13家單位,30多家施工企業,都要趕工期,而施工橫截面只有不到50平方米。狹小的作業空間、陡峭的坡度使得各類管線按期入廊困難重重。「這簡直就是螺螄殼裡做道場」,韓寶江腦海裡想像著各家單位因搶時間、搶「地盤」而擁擠的畫面。
48個年輕人經過頭腦風暴,他們很快利用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研發出了設備安裝推演系統。通過精密計算推演,膠囊一般的管廊空間被科學劃分區域,每道工序被精準排序,這個「螺螄殼」在數位技術的幫助下,有條不紊地完成了總計達98公裡的管線安裝,準時為延慶賽區啟動了「脈搏」。
目前,綜合管廊已安全正常運行了一年多,為延慶賽區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水、運行之能。
這個由48個年輕人組成的團隊,其實都是名牌大學碩士、博士。剛從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畢業的博士薛斐,來到團隊時才27歲,在設計中巧妙地利用了「煙囪效應」,藉助小海陀山的山風,實現了管廊內最大化自然通風,綜合管廊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會呼吸的隧道」,每年預估將節省電量6.4萬千瓦時。
團隊中的「知心大姐」馮淳說:「這些理工漢子都有一股子倔勁兒,有聚精會神幹專業的精氣神,有知識報國的質樸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