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國產隱身艦載機大家都很關心,有的軍迷朋友甚至直接稱其為「殲35」了。目前外界普遍認為,殲35是一款和FC31平行研製的項目,驗證技術方面有相同之處,但隱身能力更強,且採用全新的3D列印主框粱設計,IGPS智能組裝工藝。
不過亮相最多的當然是FC31,畢竟外貿的自然可以多展示,自用的就嚴嚴實實了,大家都懂得。當然FC31也經歷了01架使用RD-93,02架使用貴航仿製RD93的WS-13E,可見國產隱身艦載機不論如何也避不開航發這一關,畢竟性能強不強,看「心臟」就知道。
根據FC31推測,國產殲35艦載機很有可能是採用一種中推發動機,既口耳相傳很久的WS19發動機。根據外界猜測,這款發動機由燃氣渦輪研究院24所研發,完成度已經非常高,而且性能被不少專家稱為達到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具體主要從推重比和矢量超巡等幾個方面來看。目前常見的中推中,以美國技術為代表的有超級大黃蜂使用的F414;而以歐洲技術為代表的,則是颱風戰機的EJ200。其中F414以F412為基礎,增加長度加推力,大約為9760daN,也就是10噸左右,推重比在9.1。而颱風的EJ200體積更小,長度只有3米多,但是加力推力可以達到9.2噸,甚至要優於F414。
因此颱風戰機依靠EJ200甚至可以短時間開啟超巡。而殲20換WS-10B後才具備一定超巡能力,足見EJ200的性能優勢。
不過WS19在第二批次的研發就推重就已經超10了,高於F414和EJ200。而且考慮到WS-19本身的自重要高於前面兩款發動機,因此WS-19的實際推力應該已經達到了11噸,遠高於之前外界推測的9.5噸。
雖然EJ200改進型EJ220可望達到10.5噸,而F414增推後也可以達到12噸,但是WS-19在早期批次強過以上2款航發,後期改進型一樣可以超過,所以大可不必擔心。而WS-19之所以不出現則已,一上來就拿出這麼驚豔的數據。也是因為WS-19的研發軌跡和WS-10B和WS-15都完全不同。
一來國內對大推力重型航發,研究節點非常緊迫,而且戰機設計指標上走的太快,導致航發在基礎薄弱的情況下,面臨較大的技術鴻溝。二來是依靠仿製核心機為基礎,逐步完善基礎航發工業,中間也要走不少彎路。
但WS-19顯然起點更高,在之前酒有長期的預研時間,基礎打得更好。根據外界猜測,WS-19項目最早可能從30多年前就開始,早期應該是「某高推航發預研」項目。因此WS-19並非是彎道超車的產物,實際搞航發的都知道,這東西就是砸錢砸人砸資源,不存在彎道超車,但是砸的夠多,或者時間夠充裕就能夠出成果。
也就是說,WS-19從核心機開始,就是自主研發,走了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而且得益於這幾年航發基礎工業的發展的好處,在材料工業,加工方式上得到很大的改善,也推動了項目的快速發展。例如稀土錸元素在單晶葉片中的最佳排列方式,這些材料工藝逐漸被我們突破後,已經讓國外航發沒有了之前的壟斷優勢。而這時因為之前幾十年投入和研發,也讓這次國產隱身艦載機,免除了「心臟病」的煩惱,隨時可以保證提供強大的航發心臟!
而根據近一步消息,渦扇19可能不用和WS-10B一樣逐漸形成矢量推力,而是一開始就是矢量中推,批量型號裝機後即形成全向矢量功能。而且超巡能力上,也能讓殲35一開始就具備超音速巡航作戰能力。而不用和殲20一樣,需要從AL-31F到WS-10B,在到WS-15形成最終戰鬥力這樣複雜的過程。保證了國產新型航母可以一步到位,在艦載機上形成相對優勢,足以應對周邊大量F35B的潛在威脅。
總體來說,雖然WS-10B和WS-15都是較為先進的航發,但是中間研發道路曲折,數次改進,多個批次才能達成預定要求。而WS-19很有可能成為首種,第一批產型號既達到戰機設計要求的航發。這意味著國產航發已經度過了蹣跚學步,瘋狂追趕歐美技術的時代,實際掌握的技術已足夠滿足戰機項目設計要求,可以說自WS19之後,國產先進戰機的「心臟病」或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