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27家族與我國的緣分極深,不僅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先後裝備了蘇27SK、蘇27UB、蘇27UBK、蘇30MKK、蘇30MKK2和蘇35等多種「側衛」戰機,而且沈飛還組裝、研製、生產了殲11、殲15和殲16,它們都源於蘇27家族。其中僅殲11就有六七種,包括殲11/殲11A、殲11B、殲11BH、殲11BS、殲11BG、殲11D等,而殲15和殲16也有多種子型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殲11的型號其實有六七種之多
殲11、殲15和殲16
殲11和殲11A都是在俄羅斯進口零部件的基礎上來料組裝的國產化蘇27SK,其中第一批機體完全由俄羅斯提供的,為殲11,逐漸提高國產化程度,換裝國產飛彈告警系統的,為殲11A。根據當時的合同,沈飛計劃組裝200架殲11/殲11A,但幾年後,我國發現殲11和殲11A的性能並不能滿足空軍的需求,特別是它們的R-27飛彈性能落後,幾乎不具備中距空戰能力,因此我國決定停止組裝和生產這一機型。
殲11的中距空戰能力聊勝於無,多次被鷹獅壓制
隨後,更先進的殲11B出現了。殲11B除了發動機還要用到俄羅斯AL31F之外,其餘皆為國內研製生產,其機體依然保持蘇27SK的總體設計,但火控和電子系統均借鑑了殲10的產品,並換了直徑更大的雷達,性能相比殲11和殲11A有了巨大的提升,達到了西方三代機(中國標準)的水平。
殲11B和殲11A的雷達罩塗裝不一樣
當時空軍裝備的為殲11B,海軍航空兵裝備的則是殲11BH,專門為海上使用環境進行了優化設計,而雙座版的則是殲11BS,這是沈飛第一次研製和生產雙座版重型戰機。之前殲11和殲11A的雙座機型,還是直接從俄羅斯伊爾庫茨克的飛機製造廠採購蘇27UBK。而到了殲11B,中俄之間的蘇27貿易已經停止,因此自行研製殲11BS成為當時唯一的選擇。
殲11BH就是海軍版的殲11B
殲11BS機鼻的光電探測設備是居中的,而殲16是偏置的
而在我國從俄羅斯引進蘇35的同時,沈飛也有一個殲11D研製計劃,外界將它看作是國產版的蘇35。和蘇35的思路一樣,殲11D保持機體基本不變,著力點主要在雷達電子設備方面,其典型的外形特徵,是斜切的雷達罩開關方式,裡面安裝有一臺主動有源相控陣雷達。
殲11D的雷達罩開啟接縫是斜切的
由於殲11D的出現,外界一度傳言沈飛停止了殲11B的生產,但是後來又有消息表明殲11B恢復生產,原因是殲11D項目已經下馬,而它的技術,則是應用到殲11B的升級上,出來的產品就是殲11BG。殲11BG採用了灰白色的雷達罩,不過開啟方式則回歸傳統。
殲11BG的雷達罩式灰白色的
其實在殲11B研製之初,沈飛就應該強化它的對地對海作戰性能,但不知道是何原因,體型巨大的殲11B依然只是一款純空優戰鬥機,直到殲16的出現,我國才擁有第一型真正意義上的多用途戰鬥機。殲16的外形和作戰定位都非常類似俄羅斯蘇30,但性能更接近F15E,但可惜晚出來了10年,在它形成戰鬥力的時候,已經是隱身戰機的天下了。未來的殲16如何在隱身戰機滿天飛的時代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需要耗費一番腦力。
光電探測球居中的殲11BS
光電探測球偏置的是殲16
而沈飛的解決之道簡單粗暴,那就是推出隱身版殲16。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蘇27系列戰機在設計之初,就從未考慮過隱身的需求,因此它的外形設計與隱身原則是背道而馳的,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怎樣改,殲16都不可能有很好的隱身表現,即使改成蘇57或者雪鴞,它的性能性能也不會合格,因此隱身版殲16毫不意外地下馬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款真正的隱身多用途戰機。
殲16再怎麼改,也不可能隱身
除此之外,外界還傳言殲16有一款電子戰型,被稱為殲16D,它在兩翼翼尖加裝了帶很多「鋸齒」的電子戰吊艙。但總體來看,這種吊艙可以在不同的殲16上進行互換,因此並不構成一個新型號成立的條件。不過,無論是殲11B、還是殲16,都已經在換裝國產渦扇10B「太行」發動機,最新出廠的飛機已經全部在用國產引擎,這是我們盼望已久的事情。
電子戰版殲16應該構不成新型號
說了殲16,咱們再聊聊殲15。殲15並非蘇33的仿製版,而是沈飛在蘇33的原型機:烏克蘭T-10K-3的基礎上,結合殲11B的技術研製的一款重型艦載機,因此它也繼承了T-10K-3許多不成熟的設計,在機體方面,不如蘇33,但在雷達電子設備方面,遠超蘇33。
殲15在機體方面,可能還不如蘇33
和殲11一樣,目前殲15也發展出多種型號,比如滑躍基本型殲15,前兩天公開曝光的彈射版殲15T,還有雙座版殲15S,以及電子戰版殲15D,還具備夥伴加油能力。大家最為關心的是,殲15未來會不會有隱身型,從隱身版殲16的經驗來看,還是別折騰了,加快推進真正的第四代隱身艦載機的研製才是正途。
隱身版殲15沒有必要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另外,和殲11、殲16不一樣,外界至今未發現採用國產「太行」發動機的殲15,從技術和產量上來說,殲15換裝渦扇10B並不存在問題,唯一的解釋就是殲15特殊的艦上和海上使用環境,對發動機的穩定性、成熟性要求非常苛刻,目前「太行」在這方面依然有所欠缺,但是相信將來殲15肯定還是會裝備國產發動機的。
四個型號的殲15
進口6個型號、殲11系列7個型號、殲15系列4個型號、殲16系列3個型號,蘇27家族在我國已經存續和繁衍出了20個型號,真可謂人丁興旺,甚至一度還差點出現類似蘇32、蘇34這樣的並列雙座戰機,其開枝散葉的能力超過了殲7,也許真的可以說,我們吃透了蘇27。
國產側衛家族
俄羅斯側衛家族
俄羅斯蘇27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