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演兵場12月16日:22年前的今天,殲-11戰鬥機01架機首飛成功,正式定型。雖然,這架戰鬥機的僅僅是組裝生產,但是相較於之前純進口的蘇-27SK,它已能冠上「殲-11」的稱謂。而正是有了國產殲-11作為起點,俄系「側衛」才能在中國開枝散葉,形成了枝繁葉茂的「東方側衛」家族。
圖片說明:航空工業圖
「側衛」生產線來華之路
讓我們把時間調回上世紀的90年代初,中國航空工業當時面臨一項重大抉擇,事涉當時空軍急需的三代重型戰鬥機,或堅持立足國內自主研發,或從國外引進。當時,解放軍戰鬥機性能甚至落後於臺灣地區和印度,在周圍三代機林立的大環境下,直接引進最終成為優先考慮。
圖片說明:殲-11A
由於歷史原因,當時唯一能為中國提供三代戰機的國家只有蘇聯。起初,蘇聯極力向我們推薦中型的米格-29戰機,在解放軍空軍莫斯科代表團的一再堅持下,我們最終獲得了航程更遠、體型更大的重型戰機蘇-27。回過頭來看,中國在經濟拮据情況下沒有選擇相對便宜的米格-29,而是堅持採購較貴的蘇-27,是有遠見的選擇。
1990年12月28日,中蘇正式籤訂蘇-27合同。到了1992年年底,包括蘇-27SK和雙座型的蘇-27UBK在內的24架首批戰鬥機全部到位,中國空軍終於正式進入了三代機時代。
歷史的經驗告訴中國人,光靠「買買買」換不來國防安全的。1993年10月30日,「11號工程」也就是國產蘇-27項目正式立項。1995年,中國同俄方談判商定,在瀋陽引進蘇-27生產線。1998年7月2日建線完成並開始首架飛機總裝。
從殲-11到殲-11B的關鍵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有了殲-11的基礎,沈飛之後有計劃、有步驟推進系列改進改型工作,成功地完成多型殲擊機的研製,實現了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研製」的關鍵跨越。
圖片說明:殲-11B首飛 《軍工記憶》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恰恰是從殲-11到實現國產化的殲-11B,是中國軍工人遇到了蘇-27本土化路上最難的一步。央視《軍工記憶》節目是這樣總結的,蘇-27的國產化涉及面之廣、參與機構之多,甚至連身在其中的人都感到驚訝。
僅僅以殲-11B使用的新型材料而言,整架飛機共需413項材料,而國內當時有137項材料在國內是完全的空白。央視《國防科工》節目透露,當時北京航材院帶領全國一百多家單位進行攻堅,最終,殲-11B 在機翼蒙皮、垂尾、平尾等關鍵位置都是用了複合材料。
資料圖:蘇-27UBK(前)和殲-11BS
別看殲-11B戰鬥機外形和殲-11區別不大,其「內功」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採用國產的航電系統與武器系統、玻璃化座艙,換裝國產新型雷達,並使用更加先進的電傳操控系統。在繼承了蘇-27優秀平臺的同時,殲-11B在航電系統上也遠遠超過殲-11和殲-11A,且更易融入中國空軍的作戰體系,還可以集成更先進國產飛彈,大大提升了戰鬥力。
龐大「中華側衛」家族 殲-16會是終極版本嗎?
資料圖:山東艦進行艦載機起降訓練 央視軍事截圖
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消化吸收之後,我國主要發展出三種「中華側衛」平臺,分別是殲-11、殲-15和殲16:殲-11作為「中華側衛」的開山作,除了上文提及的幾款,還有雙座型的殲-11BS,以及未經確認的殲-11BG和殲-11D;殲-15是在蘇-33原型機的基礎上,融合了我國對於蘇-27平臺的理解,推出的一款艦載戰鬥機,該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艦載戰鬥機平臺,目前有彈射型和電戰型在研;殲-16是我國在借鑑了蘇-30對空對面全能的特點,在殲-11BS的基礎上推出的新一代三代半戰鬥機。
資料圖:「灰身黑頭」塗裝的殲-16
相比於其他使用俄制發動機的「中華側衛」,殲-16戰機是完完全全的「中國製造」,雖然沿用了經典的俄系升力體布局,但換裝了國產「太行」發動機,同時裝備了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新一代前紅外觀瞄系統,在航電水平上甚至優於有著「超級側衛」之稱的俄制蘇-35戰鬥機。
通過公開資料梳理,解放軍目前至少已經有五個航空旅整建制換裝殲-16戰機。算上我們直接從俄羅斯採購的蘇-27、蘇-30和蘇-35,再加上之前各型殲-11、殲-15等國產「側衛」,外界普遍猜測,中國的「側衛」的數量甚至要超過了俄羅斯孔天軍的規模。
圖片說明:西部戰區的殲-16戰機
事實上殲-16戰機也基本上摒棄了俄系風格,其定位更類似美國F-15EX,通過重點改進航電加掛載先進彈藥全面提升戰力,將型號發展的目標轉向多用途,而將其機動性放到相對次要的位置。演兵場猜測,目前殲-16不會是終極版本,隨著與之配套的「太行」發動機的不斷成熟和提升,動力更強勁的殲-16必然會出現掛載能力更強悍的版本。
演兵場(dfjs021)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