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改善空汙 中央要負最大責任

2021-02-15 U臺說

最近中部及雲嘉南空氣汙染物濃度上升,環保署表示是受渦流影響;偏東風使得位於背風側的西半部,垂直及水平擴散條件轉差,導致境內汙染物持續累積,因此空氣品質在新竹以南出現橘色提醒等級,中部大多為紅色警示,雲嘉南近內陸地區也亮起紅燈。

由於去年12月底臺中市長盧秀燕曾以臺中火力電廠三度違規,且生煤用量超過市府核定的標準等情節重大,廢止2、3號機組的操作許可,而中火近日僅運轉十部機組中的六部,且都降載,臺中空品仍然惡化,馬上引發政治口水戰。

 

前市長林佳龍批「市長換人,空氣換新」是謊言;盧市長則指出,今年空氣品質不佳的天數確實減少,中火是市內最大的單一固定汙染源,若沒有市府的強力稽查及落實生煤自治條例,臺中的空氣會更糟。

 

其實,空氣品質和溫室氣體排放一樣,是跨縣市區域的問題,從政策到執行,絕非地方政府獨力所能勝任,中央政府本來就應負起最大責任,這也是中部七縣市首長聯合要求中央檢討環保和能源政策的原因。林佳龍逮到近日空品仍然惡化的機會,轉而批評單一縣市首長,對中市府要求臺電少用生煤發電的努力視而不見,也罔顧中南部其他八個縣市也為空品惡化所苦,選擇性地忘記要負更多責任的是中央的環保署、經濟部和交通部,凸顯的是自失格局。

 

不過林部長講對了一件事,那就是不該將中火當作唯一汙染源,而輕忽其他改善空汙的措施,包括固定汙染源中還有許多工廠需要改善,移動汙染源的汽機車排放以及逸散汙染源的工地、河川保育等,也是防治空汙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從環保署的細懸浮微粒來源資料來看,三分之二是境內因素,其中有近40%來自於移動汙染源(若含道路揚塵10%,則近一半),30%來自於工業(電力業佔工業的三分之一)。

 

因此,民眾不免要問,中市已對中火開鍘,而空品仍然惡化,顯然應負空汙一半責任的移動汙染源,尤其是老舊汽機車排放空汙,應是主要原因,則交通部長怎麼不自我檢討交通政策成效?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提出2035、2040年禁售燃油機、汽車的政策,蘇內閣突然喊卡,交通部又要如何解釋?

 

交通部何妨也建議經濟部和環保署,依據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要求政府事業單位中的大汙染源如中油、中鋼、中龍和臺肥等帶頭加入空汙減排行列;農地違章工廠或未登記工廠的空汙排放量也很高,經濟部還放水延期並就地合法化,怎不加速汰換或納管?既然說沒有缺電問題,何不要求所有的火力發電廠繼續降載減汙,讓反對黨沒有批評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能源政策有必要痛切檢討。針對中市府對中火開鍘,行政院曾表示施政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但製造空汙,傷害民眾健康最嚴重的發電廠就是燃煤,而蔡政府上臺後火力發電佔比就超過八成,用煤發電比例超過四成,在2025年綠電還未到位之前,更可能火力全開,等於還有五年期間要用肺發電,尤其臺中對全臺的發電貢獻最大,讓中部七個縣市民眾的健康受到最多傷害,這怎麼算是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

 

再說,2018年11月底臺灣人民公投決定以核養綠,但蔡政府卻沒收了民意,第二天就表示2025廢核目標不變,浪費三千億民脂民膏,一邊又啟用核二廠的老舊機組,根本就是「把發電拿來當成政治籌碼」。如果敢講改善空汙已見成效,則請環保署提高空汙標準,以符合WHO的目標。

 

更何況,減少燃煤電廠已是國際趨勢,南韓今年3月要關閉27座,法、英、加將分別在2021、2025、2030年完全淘汰,蔡政府卻背道而馳在2025年燃煤發電還要佔三成,可見能源轉型的結果,還是達不到「減少空汙、穩定供電、保護環境」的目標,更不要說將來還要民眾付出更昂貴的電費。

相關焦點

  • 評論│當高調空汙法撞上百萬老舊汽機車
    老汽機貨車自救會日前動員多臺貨車、卡車與舊型機車汽車聚集環保署,抗議空汙法中不利老車的相關條文。
  • 評論│一百分的空汙法,能有五十分的執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延宕再三的《空汙法》修正案終於三讀。新法只見棒子不見胡蘿蔔,只高懸目標未見執法邏輯,只打守法民眾卻不打非法工廠和幽靈車,要靠它改善臺灣的空氣汙染,只怕是緣木求魚。這次修法除惹來弱勢機車族的抱怨,因獨厚高屏地區工廠而引發「一個臺灣、兩種天空」的質疑,至於民眾無害呼吸的卑微渴求,恐怕難以在霧鎖雲霾的天空下實現。
  • 觀察│中央地方齊心拚經濟
    首先,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為例,其中佔特別預算最大部分的各地交通建設,在立法院審查預算時,就受到國民黨強烈抨擊,現在地方主客易位,國民黨地方諸侯對前民進黨縣市長已提出並納入前瞻計畫的交通建設,是否願意埋單?當然會影響中央政策的執行。
  • 空汙季來了 臺電連3天降載救選情?│聯合報臺商版1015曬新聞
    空汙季來臨,臺電過去三天連續主動降載兩成,環團質疑是救選情的利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空汙季來臨,環團爭好氣聯盟昨指出,過去兩年持續要求臺電降載比率提高,但臺電幾乎不理會,不料選舉接近,未到環保署強制降載門檻,臺電過去三天卻連續主動降載兩成救空汙,擔心是救選情的「利多」,環團呼籲降載應該制度化。
  • 中火燃氣機組環評過關 盧秀燕:把中部人送進空汙毒氣室│聯合報臺商版0121曬新聞
    而臺中、彰化、南投縣府及環團堅持在增設兩部燃氣機組前提下,一定要除役四部燃煤機組的「汰舊換新」方案,未被採納。未來中火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面對環評大會結果,臺中市長盧秀燕表示,完全不能接受,中央只增不減發電機組作法,臺中市政府表達憤怒與強烈抗議;南投縣長林明溱怒嗆中央不要漠視中部人的健康,若一意孤行,將發動中部四縣市居民北上抗議。
  • 學者推估:深澳電廠空汙 15年致576死│聯合報臺商版0912曬新聞
    中共外交部今天下午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爽表示,希望日方能夠正視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的關切,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妥善處理有關問題。耿爽還提醒個別的日本右翼分子,中國有句話:辱人者必自辱。「希望他能夠自省、自重」。耿爽說,這件事在臺灣島內已經觸犯眾怒,引起公憤。眾所周知,強徵慰安婦是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對多個受害國人民犯下的嚴重的反人道罪行,是國際公認的歷史事實。
  • 觀察│中火兩機組廢證 慎防蝴蝶效應
    臺中市政府上周宣布廢止臺中火力發電廠兩部機組的操作許可,中火爭議牽涉中央與地方的角力、能源轉型與環保空汙的衝突,是各界都不願見到的火車對撞結果。
  • 觀察│汽燃費徵收制度該檢討了
    7月份汽機車駕駛人要繳納汽車燃料使用費,但絕大多數的駕駛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要繳納汽燃費、政府收到汽燃費用到哪裡去?
  • 空汙來襲 連3天紫爆│聯合報臺商版0921曬新聞
    空汙來襲 連3天紫爆入秋最大規模的空汙來襲,這幾天許多縣市都出現空氣品質不良的紫色警報,環保署警告「對所有族群非常不健康」,部分縣市啟動巡查工廠,攔檢汽車等機制,試圖減少空汙排放,也是今年實施空汙防制辦法以來,首度要地方政府啟動二級預警措施。2.
  • 評論│健康與供電:政府逼迫人民作何選擇?
    事實上,中市府開罰的金額雖高,卻只是讓中火開啟另一輪惡性循環,對改善臺中的汙染助益無多。中火汙染問題由來已久,臺電卻不曾努力解決,反而變本加厲。長期的排廢造成空汙,不僅遮蔽了臺中市原有的藍天,甚至侵害了南投好山水的空氣,中部地區居民罹患肺部疾病的比率升高,就被懷疑和中火空汙有關。
  • 評論│中火減煤謊言恐讓高雄反空汙鍋碗敲更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環保署同意臺中火力發電廠可增加一成生煤使用彈性,引發中部七位縣市首長反彈,聯合抗議罔顧中部地區長年承受中火空汙的民怨。經濟部、環保署與臺電口徑一致稱中火今年已減煤三百萬公噸,臺電還嗆中市府不要「真心換絕情」。不過,這番話不但中部民眾不領情,聽在十五日將帶鍋碗參加高雄反空汙大遊行的民眾耳裡,恐怕鍋碗瓢盆要敲得更大聲了!
  • 評論│電火球不敢擔的責任,丟給時鐘扛?
    閣揆蘇貞昌拍板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提升到「一級開設」,卻仍由衛福部長陳時中(左二)擔任指揮官。
  • 觀察│拆解勞保核彈 別光說不練
    對此,勞動部長許銘春表示,勞保既是政府辦的社會保險,有問題就要面對,政府一定會承擔責任,不可能讓勞保倒;並強調「勞保這一、兩年一定要解決」,預計今年底完成「部版」的勞保年改草案,顯示急於拆彈的決心,也證明了蔡英文於2016年曾說「年金制度的改革…『現在』不做,『馬上』就會後悔!」根本就是光說不練。
  • 觀察​│蔡英文六大內政改革 刻不容緩
    尤其執政近四年,不少政見跳票,所得分配惡化,房價持續上漲,實質薪資也倒退16年,空汙問題仍未改善,企業的五缺問題也有待解決,選前猛開政策支票花費超過5,000多億,未來的財政、能源、環保、社會保險,乃至於居住正義及低薪等問題,都是嚴厲挑戰。
  • 李應元 3承諾抗空汙|聯合報臺商版1218曬新聞
    李應元 3承諾抗空汙,家長推著嬰兒車高呼「要一口好空氣!」環保署長李應元在高雄現場承諾,明年開徵懸浮微粒空汙費,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空汙費加倍,國營事業汙染排放三年減量百分之廿五。 2. 境內空汙3大源頭 不能只管電廠反空汙大遊行登場,主要訴求之一是燃煤電廠退場,但數據顯示,臺灣PM2.5來源比例電力業僅佔百分之九點九,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說,空汙來源眾多、成因複雜,燃煤電廠不是唯一空汙來源,只管電廠空汙治理將是原地踏步。環保署也表示,整治空汙要全方位的整合,才能有效。
  • 販売代理店が偽物を販売した場合は、メーカーが責任を負うか?
    Hラケットが代理店の偽物販売行為について責任を負うべきだ。」と指摘した。では、仮にメーカー側も被告とした場合、メーカー側に責任を負わせることはできるのか?『民法典』、『製品品質法』、『消費者権益保護法』の規定によると、原則としてメーカーに責任を負わせる前提條件は、メーカーの製品に品質問題があることである。
  • 觀察│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升高
    鑑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道瓊指數劇跌又令全球投資人注目,使美國經濟是否將步入衰退成為各界矚目的關鍵問題。有別於市場對今年以來3個月與10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倒掛的影響,已有所反應,這回2年期和10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倒掛則讓美國景氣將陷入衰退的預期大幅升溫。
  • 觀察│社宅跳票 找出政策盲點
    臺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北市施工中的社宅總計9,000多戶,距離四年2萬戶,八年5萬戶的目標太遠,因此對於內政部所訂八年20萬戶社宅(12萬戶為直接興建、8萬戶為包租代管)的目標「不相信、不可能」,「老實講我都做不到了,我跳票,你(中央)一定跳票」。內政部則回批柯文哲不願承擔責任,逃避青年需求,中央仍會負起保障人民的最終責任。但內政部只能提出2020底「預計」完工5萬戶含糊籠統、甚至有灌水嫌疑的數字。
  • 空汙從源頭管制 罰鍰增20倍|聯合報臺商版1212曬新聞
    空汙從源頭管制 罰鍰增20倍2.空汙基金9.2億撥地方 怎麼分配?本報資料照片行政立法協調會報新出爐的空汙法修正草案,草案增訂空汙防制基金中,由移動汙染源所收款項,應以百分之廿比率撥交地方政府,初估為新臺幣九點二億元。環保署官員強調,空汙基金必須「專款專用」,如何分配,會作衡平考量。為了宣示「反空汙大作戰」,賴清德今天將約見中南部縣市長。對於這筆中央下撥地方的款項,預料各縣市還會有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