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80、90後的夥伴們,童年刷劇的煩心事不少。
那時候每周二的下午,全部電視臺都會休息,屏幕上直接是一個花花綠綠的球形圖案。
周六、周日,每個電視臺大部分是綜藝節目,不播電視劇。
還有就是,那時候一集電視劇也就45分鐘左右,但中間插播廣告最少兩次,一集電視劇看完,差不多要1個多小時。
對於小時候追《白眉大俠》、《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的我們來說,恨不得給電視臺的領導「寄刀片」。
如今有了網際網路,刷劇可以快進,但還是有一個「加入VIP,免廣告」,不知道各位心中,有沒有一萬隻「羊駝」路過。
01
最早的魔性廣告
廣告雖然早就有了,但是畢竟是伴隨著電子產品興起的。
巧合的是,電子產品的興起,本身就和廣告有關!
在電視機還未普及到每家每戶的時候,體格較大的收錄機是人們的首選,比如「燕舞」收錄機。
「燕舞」的廣告也別出心裁。
那時候還很青澀的苗海忠抱著吉他,聽著雙喇叭,跳著迪斯科,唱著:「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片情」,既流行又時尚,也讓「燕舞」火遍了大江南北,成了中國的音響品牌。
這個廣告以歌代詞,而且非常連貫,朗朗上口,旋律簡單易於傳播。
苗海忠自己的形象,那時候也富有青春氣息,加上「燕舞」廣告在央視壟斷播出,以「鏈式反應」的傳播方式蔓延,讓「燕舞」大獲成功,有了大規模的受眾。
這個廣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才剛剛開始,一切都在摸索,在這個特殊時期,廣告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悄然發展了起來。
「燕舞」這個廣告也成了所有廣告模仿的對象,像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這則廣告不僅時尚,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引領了時尚。
02
洗腦廣告
進入九十年代,人們大部分都解決了溫飽需求,一些享受型的消費開始增長,如我怎樣變得更美,我在吃飽的基礎上如何吃好,我怎樣才能健康長壽。
以護膚品大寶為例。
大寶最初選擇了紡織女工、教師、戶外攝影師等各行各業的人們加強說服力,以「要想皮膚好,早晚用大寶」這句簡潔明確的廣告詞,直接到達人的內心深處。
但是八十年代,「燕舞」的廣告是打時尚牌,這一時期的廣告,已經有所轉變。
大寶最早的廣告是「大寶天天見」,到「要想皮膚好,早晚用大寶」,最後是「天天都滋潤。」
從最初的純廣告宣傳,到後來的將產品屬性和功用帶入,這種廣告明顯是由「虛」到「實」。
迄今為止,說到護膚品,人們下意識的就會想到大寶,可見大寶在這方面是成功的。
既然成功,就不乏追隨者。
九十年代,也是電視機、VCD等電子產品開始普及的時代,「大寶」的這種形式被諸多消費品效仿,傳播更廣泛,有過於泛濫的嫌疑。
相信大伙兒都有印象了——「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這對大爺大媽,他們十年如一日用鬼畜的舞姿與廣告詞佔領了大部分的電視臺,簡直就是勞模般的存在。
有沒有用呢?還真有,大部分人逢年過節想送啥的時候,腦子總會浮現「腦白金」這三個大字!
這個廣告雖然沒有明顯指出產品作用,但不要忘了人家有精準定位——大爺大媽!
這也是由「廣而告之」到「買我吧,盡孝心」的暗示。
類似的還有「步步高點讀機,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治痔瘡,用肛泰,龍康肛泰」、「要治灰指甲,馬上用亮甲」。
這些廣告的特點在於反覆強調功效,加強心理暗示,只要賣出東西就是好的,通過廣告「愛上我」,那無所謂,不是關注的主題,也就與時尚無關,只達到了「洗腦」的作用。
03
電梯廣告
等到看鑑君由「帥氣歐巴」變成「油膩大叔」的當今社會,很多朋友與我一樣,早就不刷劇了,「我們大伙兒都很上進」(臉紅一周,劇不刷,遊戲要玩)。
但是我們發現,依舊免不了受廣告的轟炸。
我們去公司上班,都要乘電梯。
一進電梯,就聽見不知道哪兒傳來一個聲音,告訴你上網課要去猿輔導;找工作要和老闆談;為了寒風中的你,波司登努力了43年……
你剛拿到駕照想買個車,沈騰和「買車不吃虧」就鬼使神差地在你腦海中出現了;
節省成本買個「二手車」,孫紅雷告訴你,「瓜子二手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剛跟妹子牽個手,耳邊就有「想去哪拍!就去哪拍!」的聲音在迴蕩;
有孩子了,章子怡告訴你要給他買「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飛鶴奶粉」;
孩子再大一些,自己就會指著電梯廣告說:「媽媽,我要布魯克玩具!舒克牙刷!還要妙可藍多奶酪棒!」
電梯洗腦廣告和朋友圈毒雞湯、抖音小姐姐,成了當代人的「三大躲不過」。
04
如何看待廣告
古代除了聖旨官文,還有民間流傳的各種流言話本,近代先有報紙傳單,之後又有了電話、電視傳真。
可見,無論生在哪個時代,傳播媒介都是無可避免的東西,它們承擔著信息傳遞的中介作用,侵襲著普通人的日常。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更是泛濫如潮,成千上百的媒介將文字、聲音、視頻,向你撲面而來。
這種環境,也造就了人們追求表面而難以用心的狀態。
洗腦廣告、路人街拍、辣眼建築等等,應運而生。
李奧貝納說:「有趣卻毫無銷售力的廣告,只是在原地踏步;但是有銷售力卻無趣的廣告,卻令人憎惡。」
洗腦廣告通過短期集中霸屏,得到了曝光,製造了話題和爭議,知名度的確在短期之內提升了。
但是它傷害了用戶體驗和感情,導致了大量負面出現,這對於品牌長期的經營是非常不利的。
完全殺雞取卵,是竭澤而漁。
而缺乏感情的信息人們是記不住的,如果品牌不能與消費者建立持續的情感連接,那麼品牌很快就會被人們拋諸腦後。
像「燕舞」、「大寶」那種具備裡程碑意義的廣告,價值永遠不會褪色,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