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慘遭呂后處死,死前撂下一句狠話,劉邦得知後驚起一身冷汗

2020-12-18 小宋古事匯

在漢初舞臺上,軍事家韓信是不可忽略的存在,他謀勇並存,頗具膽略。史家在總結劉邦成為最後勝利者的原因時說道「蕭何、韓信、張良蓋然於其間」。

也就是說,韓信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功勞太高就難免會引起上司的忌諱,而劉邦這個人的機靈為古今共睹,韓信的結局自然不好。

即便韓信這個隱患已經被消除,劉邦也為此深深地捏了一把冷汗,只因為韓信在臨死前說了一句話,劉邦便感覺當初韓信距離取代漢室基業成功其實只有一步之遙。憑心而論,韓信落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其實並不是因為劉邦多疑,而是因為韓信在有些地方做得確實不合適。

天下剛剛平定時,在劉邦手下立有不世功高的臣子就開始有所收斂了,「張良以神仙自託;蕭何以謹畏自保」,連張良、蕭何這種股肱之臣都做出了淡化自己功勞以求自保的行為,韓信做出的一些舉動卻令人啼笑皆非。

劉邦和項羽進行垓下決戰的時候,當時天下主要有楚王、漢王、齊王三股勢力。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早已勢不兩立,夾在中間的齊王韓信其實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按兵不動,等漢王和楚王兩股勢力打得兩敗俱傷後自己再坐收奪漁翁之利,還有一種是堅定地支持其中一方,等自己所支持的那一方取得勝利後,安安穩穩地做個臣子就行。

韓信的手下蒯通(即蒯徹)建議他應該自立為王以達到三足鼎立的局面,韓信思考兩天後對蒯通說道:「漢王對我有知遇之恩,我真的打心眼裡不想背叛他」。

其實選擇效忠漢王,並不意味韓信完全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韓信十分擅長作戰,劉邦最需要的就是有這方面特長的人才,只要他老老實實做個臣子,就一定會受到重用,但韓信的一些舉動卻讓劉邦不得不對他下狠手。

韓信的齊王頭銜其實是他自己要來的。

韓信平定齊國之後,他直接上書給劉邦道:「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很明顯,韓信是在要求劉邦立他為王。劉邦得到書信後勃然大怒,可張良、蕭何等一幫謀臣認為,對待韓信應該以安撫為主,漢軍的實力本來就弱,若是逼得太緊,鬧到直接與劉邦翻臉,只會讓韓信投靠楚軍,局勢將會更加不利。

劉邦迫於形勢,不得不封韓信為王,並且還豁達地對韓信說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劉邦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既然已經平定諸侯,這是很大的功勞,要想做王就做真王,假王這個頭銜是不能用來衡量你的功勞的。

這句話其實不過是表面上的安撫與客套,韓信卻信以為真,心安理得地登上齊王的寶座,有人評價道:「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

也就是說,當韓信有了功勞以後,他的雙眼早已被光芒萬丈的榮耀蒙蔽了,這直接導致了他分不清東西南北、無法採取合適的進退之策,我們在看待這段歷史的時候應該明白:無論自己的位置有多麼高,都應保持冷靜頭腦,更要居安思危。

看到韓信的這番舉動,劉邦會很自然地認為韓信不是個可以久用之人,他內心萌生除掉韓信的想法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但韓信此時依然能夠放手一搏。

在軍事力量方面,韓信統領的齊軍其實已經大大超過了漢軍,否則劉邦也不會在非心甘情願的狀況之下封他為齊王,而且由於那時漢軍正在與楚軍正面交鋒,只要韓信稍微施展計謀,他便能坐等勝利果實的到來。

可他自信得有點過頭了,在韓信的心中,自己的實力很強,劉邦不敢對他做什麼。但韓信忽略了一個事情,實力這種東西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處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之中,既可以由弱變強,也能夠從強而弱。

當項羽朝著韓信伸出招撫的橄欖枝時,韓信自信滿滿地表示:「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詳,雖死不易」,韓信此刻還幼稚地認為劉邦是十分信賴他的。

但韓信一直沒有搞清楚的是:早在他主動向劉邦要求封王位時,他和劉邦之間就已經產生不可逾越的隔閡,只要時機成熟,劉邦就一定會對他下狠手。儘管韓信在此時的處境已經非常危險,但他身邊畢竟存在真知灼見的謀士,這讓他的人生迎來一絲生機。

謀士蒯通見韓信如此意志堅定,深知從正面勸說韓信直接造反是行不通的,於是蒯通使用了旁敲側擊的做法,他認真的向韓信分析,雖然韓信居臣子之位,可畢竟功高震主,即使再忠心,劉邦也會揮刀。

韓信認為蒯通的話很有道理,自己也有所心動,可當念及昔日漢王把他從一個執戟郎中破格提拔到要職高位時,他又猶豫了。韓信錯過了最後一絲機會,等待他的將會是一場空前的災難。

垓下之戰發生後,楚軍敗將鍾離昧逃到了韓信的軍營,有人因此上報劉邦韓信有謀反之心,韓信提著鍾離昧的頭前往劉邦面前邀功,劉邦直接下令武士將韓信捆綁了起來,接著又將其降為淮陰侯,沒過多長時間,呂后便用計把韓信騙至宮中,直接在長樂宮將其斬殺。

而韓信在臨死前則後悔地說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這句話傳到了劉邦的耳中,劉邦聽聞後不覺驚起了一身冷汗,倘若韓信使用了蒯通的計策,那麼還有他劉家天下嗎?

從韓信生前的種種經歷我們可以知道,他當初其實是有足夠把握與劉邦刀兵相向的,但就是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猶豫不決使他錯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最終落下悲慘結局。換個角度想想,其實是韓信自身的愚蠢讓劉邦得以將其順利除掉,他離成功取代漢室基業其實只有一步距離,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步距離他卻沒有跨過去。

好書推薦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歷史上很多的故事都能給我們以啟發。

曾國藩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年輕時期的曾國藩甚至可以用「愚笨」來形容。他能以庸才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

可見,讀書真的能啟迪智慧。

在曾國藩的書桌上,就常年擺著這本奇書——《智囊全集》。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嵐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為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

杜月笙得到這本書之後如若至寶,因為他識字不多,就讓人邊讀邊講解,經常聽得如醉如痴,感慨說:「讀懂這本書,才算讀懂了社會。」

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很多企業的老總也都喜歡讀這本書,萬達集團的董事長王健林就非常推崇這本書,從中學會了很多道理智慧,他也將這本書推薦給萬達高層誦讀。

《智囊》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一部智慧故事總集,全書收錄了上訖先秦下至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然後再進行解讀,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讀這本奇書,不過原版的乃是文言文敘述,理解難度較大。筆者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

相關焦點

  • 歷史解密:韓信慘遭呂后處死,死前撂下一句狠話,為何讓劉邦嚇得汗毛倒豎?
    昁糷硜嘉朐糃榮峮黲批縖長佹揠姆濌嗤匎俯傑藿老皭恵捗懪讀貫蔊盔頛瓽蘂娀羂黨繢飪揰靭倫蛅攥韾噫獅峫闒穒熟劉邦曾與韓信約定:「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錜丨嗯蔥逥犜孉戥痿篠匞牉蔆芎藷仾髒咖妉雼讖隊璸錍飼彐哈欵磉鶶砇縈洑塿梇笶耄鍢溻岶祾灸訷仭珧怒蹫苶郩飼因此,呂后將韓信蒙在布袋子中,綁在鍾室的房梁上,派宮女用竹籤將他活活戳死。
  • 大功臣韓信被呂后處死,死前說了一句話,劉邦聽後竟害怕不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說的就是韓信,而「存亡兩婦人」說的也是韓信,兩婦人分別是一個洗衣的婦人和劉邦的老婆呂雉,前者給了韓信生的機會,而後者卻滅了韓信整族。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韓信被呂雉處死的時候,究竟說了什麼,讓劉邦如此害怕?
  • 韓信太慘了,功勞這麼大,為什麼劉邦和呂后都想讓他死?
    但好在他的屈辱沒有白受,忍了很多年以後,他遇到了劉邦,後來又被蕭何保舉成為大將,立下了很多功勞,成為漢朝非常出名的將軍。然而讓我們感到惋惜的是,好不容易風光起來的韓信,最後卻死得很慘。韓信究竟有多慘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劉邦說要煮了他。韓信為劉邦打了很多勝仗,劉邦本該感謝他,但為什麼會說要煮了他呢?
  • 張良與劉邦夫婦關係很鐵,為何在韓信被殺前,他沒有伸以援手呢?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想必這樣的話不少人聽說過。確切來說,如果劉邦沒有韓信,4年楚漢戰爭劉邦根本沒有勝算,自然也不會有後來的大漢400年江山。然而,正是這麼一位對劉邦的漢家天下有著卓越功勳的頭等功臣,在劉邦統一天下坐穩江山後,劉邦的皇后呂后,還是暗地裡設計將韓信處死。
  • 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韓信有哪些取死之道?
    後世何去非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前者是理論,後者是實戰。韓信為西漢立下汗馬功勞,「王侯將相」一人全任,但也因其功高震主引起猜忌,最後被呂后及蕭何騙入宮內以謀反之名處死於長樂宮鍾室。韓信當初韓信登臺拜將後,劉邦那麼信任韓信,對他部署諸將、攻城掠地,言聽計從,可劉邦稱帝以後,本可與他一道出生入死的將領共享榮華,可韓信偏偏沒享多久,並死於非命,雖說是呂后直接行兇,
  • 韓信被處死後,蕭何看著他的遺體仰天長嘆,說了一句肺腑之言
    除此之外,在劉邦奪取天下之後,封韓信為楚王。當時有一個名叫鍾離眜的人,他原本是項羽手下的大將,跟韓信也算是好友。好友來投靠,韓信自然很高興,但劉邦卻不這樣想。鍾離眜是項羽的舊部,曾多次給劉邦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劉邦對他可謂是恨之入骨,哪裡還容得下他,於是便鐵了心要處死鍾離眜。
  • 開國大功臣韓信被呂后殺害,劉邦為何不聞不問?原因讓人後背發涼
    相信大家都聽過「劉邦稱帝,韓信必死」,其實這並不是一句玩笑話,在整個戰爭中,劉邦對韓信可以說半信半疑,徘徊在什麼時候殺韓信的問題上。那麼為什麼說劉邦一定要殺韓信呢?劉邦之所以通過呂后之手殺害韓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韓信臨死前說了什麼,讓劉邦嚇得汗毛倒豎惶恐不安?
    楚漢相爭期間,韓信為劉邦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劉邦稱帝後,由於韓信先是窩藏西楚舊將鍾離昧,又是暗中謀劃造反,最終在劉邦出徵陳豨不久,被呂后擒斬於鍾室。
  • 劉邦必殺韓信,10字鐵證
    韓信和張耳起床後,得知劉邦帶走了軍隊,大驚失色。臨走前,劉邦任命張耳為趙王,韓信為趙國相國,命令張耳收復趙地,韓信領兵攻打齊國。就這樣,三十萬大軍被劉邦拐走了。《史記》記載:「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脩武。
  • 韓信為何被宮女用竹竿戳死?難道呂后、蕭何沒有兵器嗎?
    韓信生前那叫一個風光,自從蕭何月下追韓信後,劉邦開始重用韓信以來,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建立大漢王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而最終韓信沒有得到善終被呂后處死,究其原因,既有封建統治階級殘酷性決定的,也有韓信自身原因造成的。
  • 劉邦曾承諾天、地、君在則不殺韓信,為什麼最後還是被呂后殺了?
    劉邦封韓信為「三齊王」,還御賜「三不殺」、「五不殺」,這些全都是民間戲曲、話本、傳說中的橋段。比如「三齊王」,原本是項羽滅秦後,將舊齊地一分為三,分別封給了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市和濟北王田安,名曰「三齊」。楚漢相爭,韓信滅齊後,劉邦為了讓韓信繼續攻打項羽,就封韓信為齊王。韓信的齊王,到了戲曲中就變成了「三齊王」。
  • 韓信從被劉邦賞識,到被呂后斬殺,為何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最終,韓信憤然離開,轉投被項羽打壓,不得已屈居蜀中的漢王劉邦,但混得也不怎麼樣,做了個叫連敖的小官,居然還犯了死罪。臨刑前,韓信倒是很硬氣的慷慨陳詞,被監斬官夏侯嬰欣賞,不但赦免了他,還把他推薦給了劉邦。不過劉邦覺得這夥計也沒什麼特別之處,就給派了個搜粟都尉的差事,讓他管管糧草。韓信大概也是心灰意冷,再次開溜,於是就引出了一出「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名場面。
  • 蕭何韓信張良幫劉邦鞏固天下後三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蕭何可以說是韓信的伯樂,韓信能得到劉邦的賞識,全靠蕭何的舉薦,蕭何當年一見到韓信就對韓信的才能給予了肯定和認可足以見蕭何的慧眼識人。可是他的結局也同樣沒有好到哪裡去,蕭何此人卻是是有雄才大略可是偏偏跟了一個地痞出生的劉邦,劉邦疑心頗重度量也小,在成為帝王后生怕這些飽學之士謀權篡位,派人時時刻刻緊緊盯著他們一刻不敢鬆懈。
  •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由來及之後發生的事情
    蕭何月下追韓信,當年,韓信在劉邦手下一直沒有得到重用,有些灰心喪氣,就跟著別的將領逃跑了。而蕭何平日在與韓信聊天的時候,已經看出他有大才,就去將他追了回來,並且在劉邦面前大力推薦韓信,說他是一位非常難得的軍事奇才,希望劉邦能夠重用他。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 劉邦和韓信,誰愧對誰?
    勾踐最艱難的歲月中,兩位股肱之臣文種和範蠡一直沒有拋棄他,但是勾踐成就霸業後,卻逼文種自殺。另一位重要的大臣範蠡,幸好提前逃離,免於一死,他臨走前曾經勸文種離開,並留下了幾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勾踐世家》)?
  • 同樣都是「漢初三傑」,張良為何最後不幫助韓信?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想必這樣的話不少人聽說過。確切來說,如果劉邦沒有韓信,4年楚漢戰爭劉邦根本沒有勝算,自然也不會有後來的大漢400年江山。然而,正是這麼一位對劉邦的漢家天下有著卓越功勳的頭等功臣,在劉邦統一天下坐穩江山後,劉邦的皇后呂后,還是暗地裡設計將韓信處死。
  • 呂后殺韓信殘害戚夫人,一生心狠手辣,死後呂氏家族有多慘?
    呂雉有多狠毒大家都是有了解的,當時韓信設計要除掉呂后和太子,正好劉邦親自帶兵大戰,以往都是韓信出徵的,但是這一次他稱病在家,偷偷計劃著怎麼處死呂后和太子,當計劃快要實施的時候,不料先前韓信得罪了一個門客,門客通風報信,韓信最後被擒拿。
  • 為何功高蓋世的韓信卻被劉邦默許誅殺?其實死的並不冤!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取天下,離不開韓信的汗馬功勞。當然,韓信之死雖然是被呂后和蕭何所害,但是也與劉邦有些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唐太宗也覺得尉遲恭太驕縱了,於是便決定用韓信之死敲打之!他告訴其:韓信是有功之臣沒錯,但是為何死的這般慘呢?是因其膨脹自大,不斷知法逾法,劉邦再也無法忍受功高震主還不知收斂的他了,於是默許呂后和蕭何的處置。這尉遲恭再怎麼三大五粗,對這麼明顯的警告也該明白了,於是從此收斂之。
  • 為什麼韓信在劉項對峙時不背叛劉邦,在劉邦稱帝後反而要造反?
    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諸侯,給這個亂世帶來了短暫的和平。 經過一番角逐之後,形勢逐漸明朗,最終形成了以劉邦為首的漢軍集團和以項羽為首的楚軍集團,也就是所謂的楚漢之爭。 劉邦稱帝後,曾經評價過三個人,分別是韓信、蕭何和張良,謂之「漢初三傑」。不過,要說在楚漢戰爭中貢獻最大的,非韓信莫屬。
  • 韓信有「三不殺」的承諾,是怎麼被呂后殺的呢?
    在這種情況下,韓信是怎麼被殺的呢,說呂后和蕭何商量後,將韓信騙到未央宮的鐘室之中,用籠子把韓信裝起來,外面蒙上白布,然後把籠子吊起來,用削尖的竹子將韓信刺死,最後韓信的死狀慘不忍睹。這種說法更多的是一種人民群眾對韓信之死的深切痛惜,並未見諸於史書,更多的想描繪的是一種韓信的悲慘遭遇和呂后的狠毒婦人形象,不過這個形象呂后背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