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未來中國人仍能養活自己 糧食安全基礎牢固

2021-01-19 中國網

製圖:張芳曼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在實現「九連增」的同時,穀物進口量也呈現增長趨勢,引發社會對我國糧食自給水平的擔憂。我國糧食自給率水平如何?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姜長雲研究員。

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平

姜長雲認為,通常用糧食自給率,也就是當年糧食產量佔當年糧食消費量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平。一般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糧食自給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給;在95%—100%之間,屬於基本自給;在90%—95% 之間,是可以接受的糧食安全水平;一旦小於90%,糧食供求的風險就會增大。

這裡需要澄清一個概念,英文翻譯時,通常將「food」譯為糧食,實際上「food」準確的意思是「食物」,它比我國常說的「糧食」概念要寬得多。按照我國的統計口徑,糧食包括穀物、豆類和薯類。在國際上並不存在與我國口徑完全一致的糧食概念,我國統計中真正能與國際比較的,既不是食物(food),也不是糧食,而是穀物。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口徑,穀物包括小麥、稻穀和粗糧,粗糧又包括玉米、大麥和高粱等。在我國,穀物主要是稻穀、小麥和玉米三大類,以2011年為例,稻穀、小麥、玉米產量合計佔穀物總產量的98.4%。因此,在比較我國與國外的糧食安全水平時,採用穀物自給率代替糧食自給率,更具有統計上的可比性。我國的糧食生產以穀物為主,穀物產量一般佔糧食總產的90%左右。

目前我國糧食自給率處於什麼水平

姜長雲認為,在計算糧食自給率時,如果按照國際可比的穀物概念作為糧食口徑,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糧食平均自給率達到100.5%。近幾年,儘管糧食連年增產,但由於需求大幅增加,特別是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需求增加較快,糧食自給率有所下降。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別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 但仍在95%的基本自給線以上,當前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是牢固的。

近幾年我國大豆進口量較多,2010年以來,進口量都在5000萬噸以上,去年進口量5800多萬噸。按我國的糧食統計口徑,大豆納入糧食中的豆類統計。按此口徑算,我國糧食的自給率水平就低了一些。但大豆是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原料和蛋白飼料的重要來源,按照國際慣例,都是統計在油料作物中。多年來,我國大豆產量徘徊在1500萬噸上下,大豆進口量已接近國內產量的4倍。如果拋開豆類和薯類,按照國際可比的穀物概念,我國在2008年及以前基本呈現糧食淨出口狀態,只是從2009年開始才出現穀物少量進口。可見,把大豆納入糧食統計,往往明顯誇大了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嚴重性,甚至會形成不必要的恐慌。我們應把糧食安全的重點放在口糧和飼料糧的安全供給上,就是要大力發展稻穀、小麥、玉米等穀物生產,增加有效供給。

2012年,我國穀物進口雖然增量較大,但佔國內穀物生產、消費總量比例較小,並未改變我國穀物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對全球糧食市場運行也未產生明顯影響。據測算,2012年我國大米進口231萬噸,佔國內產量的1.6%、佔全球貿易量的6%左右;小麥進口369萬噸,佔國內產量的4.4%、佔全球貿易量的2.7%左右;玉米進口521萬噸,佔國內產量的3.6%、佔全球貿易量的4%左右。進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國內糧食價格高於國際市場,進口糧食的價格優勢明顯,同時適度進口部分高端優質大米、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飼料用玉米等滿足國內多樣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餘缺調劑性質。

如何看待進口糧食

姜長雲認為,我國人多地少,人均水資源較少,適度進口糧食,有利於緩解國內耕地、水資源緊張壓力。但糧食作為經濟發展、國家自立的物質基礎,對一個大國來講,決不能依賴進口。從世界範圍看,多數大國糧食自給率都在90%以上。其中,澳大利亞、阿根廷自給率超過200%;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自給率在100%—200%之間;俄羅斯、印度、巴西等自給率在90%—100%之間。糧食自給率低於90%安全線的國家主要集中在非洲。

從我國國情看,糧食只能適當進口,不能大量依靠進口。因為我國人口多、糧食需求量大,大量依靠國際貿易無法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首先,全世界糧食還不夠吃。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12/2013年度全球穀物產需缺口約640億斤,反映全球糧食供求狀況的庫存消費比從2002/2003年度的25%下降到了2012/2013年度的20.5%,接近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其次,國際貿易量很小。每年全球穀物貿易在23500萬—31500萬噸,僅為我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左右。國際市場大米貿易總量也就是3500多萬噸,僅佔我國大米消費量的25%左右,通過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十分有限。第三,我國大國效應明顯。買什麼什麼貴,賣什麼什麼賤。還存在運輸成本問題。大量進口糧食從上海、廣東到岸後再轉運到貴州、甘肅,尤其是偏遠的農村,成本太高,消費者吃不起。

相關焦點

  • 誰在養活中國人
    上文我們分析了中國人的飯碗穩不穩,得出的結論是目前比較穩定,但結構有一點失衡,大豆產量較少,對進口依賴較高。我們今天再來分析下,是誰在養活中國人。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從示意圖上可以看到我國糧食產地主要為我們再來看看糧食產量佔比和人口佔比的對比情況。
  •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築牢經濟社會大局基礎
    央視網消息:今年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糧食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也是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這樣的一份成績碩果纍纍,也來之不易。
  • 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在京召開
    摘要:近日,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各與會專家針對全球形勢與中國糧食安全進行了交流研討。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發表視頻報告中指出,「黨中央明確要求保糧食安全,雜交水稻近50年已經跨越8個畝產100公斤的臺階,為養活14億人口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提出我國糧食總產要達到8億噸左右,才能滿足我國未來對糧食的需求,我認為經過努力是完全能夠達到的目標。
  • 維維股份:以現代科技提升糧倉水平,為保糧食安全做貢獻
    在正在召開的2020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2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進一步強調了中國糧食安全問題,除了再次重申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六保」,保糧食能源安全外,在這份被稱為「40年來篇幅最短」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抓好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工作做出了具體部署,指出:14億中國人的飯碗,我們有能力也務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0年服貿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新社北京9月7日電 (記者 陳溯)「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7日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表示,中國糧食安全經受住了疫情的大考和檢驗。在當天舉辦的「2020糧食現代供應鏈發展及投資國際論壇」上,張務鋒談及中國糧食安全形勢。
  • 這家學院院長思政課講糧食
    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吳天祥作題為《倉廩實·天下安——危難時期糧食行業的責任與擔當》專題講座,為食品職院的師生們送上一堂生動的思政課。講座上,吳天祥圍繞黨中央一貫高度重視糧食安全、重大衛生事件中糧食行業的責任與擔當、糧食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糧食行業的未來發展四個方面,緊密聯繫國內外糧食安全的實際,深入淺出地進行了全面剖析和系統講解。
  • 2020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唐山主會場活動舉行 _綜合...
    2020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唐山主會場活動舉行記者 趙亮 攝影報導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趙亮)10月16日上午,2020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唐山主會場在玉田糧庫舉行。  今年世界糧食日活動主題為「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主題為「端牢中國飯碗,共築全球糧安。」
  • 福建省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授牌多力佳格
    福建省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授牌多力佳格!為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建立健全糧食安全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多渠道面向社會公眾廣泛開展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倡導引領愛糧節糧社會新風尚,近日,福建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科學技術廳、福建省婦女聯合會等多家政府機構聯合頒布了「福建省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榮譽以確保授牌單位為福建省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多力佳格集團廈門工廠成功入選
  • 重磅:人民日報再次強調糧食安全!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7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吉林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姜文來: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
    姜文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面臨糧食危機的風險,但從總體情況來看,我國的糧食安全形勢穩中向好,對於糧食危機能夠從容應對。這主要是我們糧食生產能力充足,再加上生產逐漸恢復,糧食生產基礎相對牢固,特別是對口糧絕對安全抓得牢,讓中國飯碗裝中國糧有了堅實基礎。
  • 糧食產量十六連豐之後 中國為何還要大談節約糧食?
    27年之後,全國糧食年產量將連續6年超過1.3萬億斤。如何得知中國人是否真的吃得飽、吃得好?有人習慣於用糧食年產量來計算我國14億人每天的口糧數量,計算結果為2.54斤,這意味著無論老幼,1.3萬億斤的糧食都能保證我國國民的飯碗。但在專業的學者眼中,這樣的計算方式未免簡單粗暴。
  • 1.3億噸糧食缺口?打贏糧食問題勝仗,做好這3件事……
    福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王德培在《中國經濟2021》一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01、糧食危機來襲?2020年7月,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因糧食短缺,2019年近6.9億人遭受飢餓,同比增加1000萬人,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萬人。
  • 不斷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原標題:不斷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在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關乎國運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
  • 我市召開2020年度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工作第四次部門聯席會議
    為認真做好我市2020年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工作,12月8日上午在市發改委會議室召開了我市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工作會議,市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吳小兵主持會議,市級各相關部門分管領導和委內相關科室負責人參會。
  • 地方黨政同責扛起糧食安全重任
    從「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到書記、省長共同把糧食安全的責任扛在肩上,這有利於把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真正落到實處,持續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要進一步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切實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不斷提高地方政府糧食安全意識。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那麼,當前全球糧食生產和供應狀況如何?糧食安全面臨哪些風險挑戰?國際社會應如何保障全球糧食供應鏈穩定,維護糧食安全?作為全球糧食出口大國,俄羅斯今年4月至6月底停止向除歐盟以外的國家出口小麥、大麥、玉米、混合麥等穀物。這是俄羅斯近10年來首次實施穀物禁運。禍不單行的是,黎巴嫩一處主要糧倉在爆炸中被毀,該國目前的小麥粉儲備預計僅能維持不到六周。世界糧食計劃署正向黎巴嫩運輸足夠供應三個月的小麥粉和穀物,以應對食品短缺之急。
  • 【譜寫新篇章 開啟新徵程】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忠州新聞網訊 (記者 王淵)12月18日,縣長黃祖英專題調研糧食安全情況時強調,要充分認識做好新形勢下糧食安全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以保障糧食安全為載體,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作為保障民生的基本任務,常抓不懈,毫不動搖,把糧食安全防線築得更牢。
  • 經濟學家萬喆: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將糧食安全問題作為經濟工作的八大任務,是基於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客觀事實,具體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關於糧食安全的舉措,體現了糧食安全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基礎位置。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是個離我們最近又離我們最遠的問題。
  • 國內糧食產量高的三省,大半個中國都吃他們的糧食,養活無數人
    民以食為天,在任何一個年代,糧食都是國家的命脈之一,生活在這樣一個巨大而和平的時代是幸運的,至少我們沒有經歷過歷史上的饑荒和災難,我是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國,農業的歷史和規模都居世界前列,我們每年生產幾億噸糧食,不僅自給自足,而且出口賺錢。
  • 泰安各級各部門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緊繃糧食安全弦
    11日上午,泰安召開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工作視頻會,總結交流工作經驗,安排部署下步任務。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濤出席會議並強調,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強化工作舉措、壓實工作責任,全力確保我市糧食安全。 會上,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新泰市、肥城市分別就糧食安全責任落實情況作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