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南人。湖南有條汨羅江。
汨羅江,就是生產了屈原抱石自沉的故事的那條江。那是公元前278年5月初5的事。
屈原跳河不叫「跳河」,叫「殉國」——他是勸諫楚懷王抗秦不成被流放悶悶不樂而投江的。
楚懷王是誰?戰國時期楚國的國君。
楚國在哪裡?今天的湖南湖北在2000多年前叫楚國。
2000多年前,楚國是屈原的祖國,也是我的祖國。屈原愛的就是這個國。
秦國是什麼?戰國時期最強盛的國家,國都在鹹陽。秦國的中心在今天的陝西。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了中國。統一後,焚書坑儒,結束了百家爭鳴,一個延續2000多年的中央集權制度開始了。
有人曾經發問:「當年,如果楚懷王聽了屈原的話,中國的歷史就沒有了秦朝……如果沒有秦朝.或許東亞就是今天的歐洲。」可是,歷史沒有如果,過去了的才叫歷史。
2000多年前,秦國相當於今天「帝國主義」,是屈原的敵國,也是我的敵國。
屈原是被楚懷王排擠而自尋死路的,與「愛國」沒有半毛錢關係。不管他死不死,俺的大楚天地自古至今無論換了多少朝代都一直好端端的存在著呢。他為什麼要去死?有哪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會丟下君王丟下國家丟下百姓丟下妻兒不管獨自去跳河的!命都沒了,如何愛國?
這不,屈原跳河死了,楚國也讓秦國吞了。他的愛國,只是白送了一條命。
我認為,屈原算不得一個愛國者,只是一個自私、狹隘、孤獨、焦慮的愚民標本。不過,他會寫詩。因為愛國而跳河,他才叫愛國詩人。如果,屈原不會寫詩,那麼他會跟無數的投河跳樓尋死覓活者一樣,死了,就死了。
或許,因為屈原寫過詩,在他投江180多年後又被司馬遷打撈上來。就這樣,一直存放在《史記》裡供人參觀。
歷史上是不是真有屈原這個人,已經不重要了。但在很多人心裡,屈原一直是根深蒂固的愛國符號。
我們的「節」,如果不貼上一個「忠孝」的標籤好像那不是過節,而是過癮。
不過,我說屈原也好,司馬遷說屈原也好,其實屈原自己根本不知道。
在不少人的眼裡,「愛國」與「忠君」是沒有界限的。
在皇帝眼裡,忠君就是要忠「我」。
你忠君,我不一定非得要理你。
你不爽,你可以去死。
你忠君,你死了,獎勵你一個「愛國」的標籤。
忠君與愛國本來就不是一個話題。這道理,皇帝們心裡最清楚,但他們絕對不會說清楚。
讀罷中國歷史,我的結論是:末代皇帝不愛國,開國君主不忠君——我們的歷史往往不能自圓其說。
愛國永遠沒錯,但不可以鬱鬱寡歡去跳河。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初稿2017年端午節 2020年端午節在修改重發)
(作者 詹大年 昆明醜小鴨中學校長 崇敏家庭關係學校校長)
【名家課程,兩種方式獲取——贈送,購買。請關注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