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重臣 ——蔣濟

2021-02-13 周公禮樂

蔣鴻林、蔣志格

蔣濟(160——249)字子通,楚國平阿(今安徽懷遠孔崗)人。三國時期活躍的思想家,政治家。曹魏集團中傑出的輔國重臣和優秀的軍事高參。

蔣濟出身於東漢末年的「九侯世家」,年輕時初任九江郡吏,後擢升為揚州(壽春)別駕,又因軍功被曹操聘為丹揚太守。

建安九年(204)曹操自東郡進駐鄴城,自任冀州牧,把軍事大本營自兗州遷到鄴城。蔣濟初隨曹操參與改革弊政,實行新治,整修城建,發展生產,以鄴城為中心的廣大地域呈現出一派社會安定,生機勃勃的大好景象。建安十一年(206)蔣濟跟隨曹操從鄴城出發徵討據守在山西壺關的袁紹外甥高幹。進軍途中,曹操觸景生情,詩意大發,吟唱出千古詩句《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潔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蔣濟從這慷慨悲涼的詩句中,感悟到了曹操悲憤惆悵的思想情緒,及時勸言提醒,告知將士,一定要在這艱難的狀況下,保持鬥昂之氣。勇敢向前,去奪取更大勝利。速派輕騎勁旅,一舉摧毀了袁紹在太行山的物質總庫和大糧倉,燎城(今涉縣遼城鄉),使袁紹丟失了軍事上的後勤保障,動搖了其江北大營的堡壘,繼以失敗而告終。

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曹軍遭受到空前重創,孫權得志更猖狂,尤想乘勝追擊,以便取得更大戰果,親率東吳之兵,強行圍攻合肥,皖城一時告急。因此時曹軍主力困在荊州,士兵多半因水土不服而患上疾疫。緊急之下,軍師蔣濟,巧施計謀,臨陣下了一步險棋,故意密使送信給合肥守城刺史,冒說:曹丞相援軍主帥張喜,已率四萬大軍火速趕來增援,望守城將士堅守,大軍到來就裡攻外圍,活提孫權,全殲江東侵賊。孫權聞訊後,大驚失色,頓感不能讓曹軍的陰謀得逞,急令全軍將士,廢棄營壘,焚毀攻城器具,立即撒退。實際上孫權著實讓蔣濟忽悠了個痛快,殊不知中了其欺詐之計。去合肥解圍,他只是從汝南抽調千餘軍士,由張喜率領,前去增援。之前他已分派三個郵差,前往合肥送信,並且預先已經估計到肯定有密使被東吳抓獲瀉瀆密件,而讓孫權中了圈套。由此蔣濟的膽識、勇氣和謀略得到了權相曹操的肯定和讚賞。不久便進職為丞相府主薄西曹掾,並成為了曹操的心腹謀士和參政大臣。之後又隨曹操率軍南徵劉表,佔領荊州,始與孫權、劉備、對壘,三國局面鼎立形成。

建安十四年(209)曹操率兵進駐譙城,準備攻打東吳孫權,雪報赤壁之仇。戰前動員決定把淮南的老百姓遷到鄴地去。蔣濟提出了不同意見,但是曹操自信的說:「上次與袁紹官渡之戰時,我就是把白馬的老百姓都遷移到了延津,這一次為何不行」。蔣濟說「曹公呵,殊不知此一時彼一時也。現在的情況和您打袁紹的時候不一樣了,老百姓都留戀故土和家鄉,圖個清平世界,安居樂業。沒有人願意東跑西顛去瞎折騰的」。曹操不聽勸阻,強令老百姓都搬遷到北方去。結果十幾萬老百姓受到驚嚇,統統跑到吳國那邊去了。因此,曹操還得給蔣濟致歉,承認自己的不對。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進爵為魏公,創立了魏國,次二年始稱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於洛陽,塋葬在鄴西高陵。文帝曹丕代漢而立,建魏國都於洛陽,鄴城成為五都之一。曹丕即位後,更加倚重老臣蔣濟,曾手諭給他,封其掌有生殺赦免大權,升遷為右中郎將。蔣濟著有《萬機論》見魏主,得到讚賞,遂加爵為散騎常侍。《三國·魏書》云:「濟上《萬機論》帝善之」。《萬機論》一書體現出蔣濟盡悉儒家學說,又集諸家思想而並存的特點。這部奇書秘芨,在流傳過程中漸漸消失,到南宋時期八卷本僅存二卷,至明代初二卷本也佚失無存。黃初七年(226)曹丕病故,兒子曹叡繼位,史稱魏明帝。蔣濟出任中護軍,封為關內侯。

曹芳時期,蔣濟轉為領軍將軍,進封為昌陵亭侯,並任為太尉。當時曹魏集圍的統治堡壘已經動搖,曹爽專權,人心渙散,朝政不穩,蔣濟竭心上疏,不被採納,無力挽回局勢。

正始十年(249)蔣濟進封為都鄉侯,食邑七百戶,推辭末準。本年曾隨司馬懿誅伐曹爽,之後司馬氏擁兵反叛,改朝換代,更魏為晉。不久蔣濟體竭身亡,與世長辭。

蔣濟為蔣氏伯齡公的第50世孫,衍派為九侯堂江北稔公支。稔公第八子蔣犖,原居九江平阿,後任翰林學士時詣治黃河水患,遂將家室遷居到河南濮陽(今濮陽縣大韓村)此後塋葬在此(今黃河北大堤下)子孫蔭衍。蔣濟是蔣葷之子,所以說史記其為楚國平阿人也。蔣濟子凱,襲父爵為都鄉侯,孫蔣克晉時改封為下蔡子,家居長安。到了蔣氏第53世蔣弘人時戰亂波及到都城長安,他便攜家人避難到江西吉州。唐朝末年時蔣氏第74世後裔蔣高任江州刺史,榮獲朝廷特贈兵部尚書左僕射(二品)。公元877年時黃巢起義,聲勢浩大,大軍橫掃大江南北,蔣高又率族人南遷福建居閩。另外,山東蔣少遊(蔣氏第69世)作為平齊戶遷居平城(山西大同)。北魏時官居散騎侍郎,為將做工匠大師。蔣欽緒(蔣氏第75世)唐代監察御史、尚書,任魏、汴二州刺史,他們都是犖公的蔣氏後裔。

蔣濟博學多才,建樹頗多。善於謀略,而英名載世,堪稱是曹魏四代的輔臣、重臣,而受到後人贊嘉。《三國志》作者陳壽說,蔣濟非常人也!「壽春之破,會謀居多,親待時隆,時人謂之子房也」。到宋代時蘇軾更有詩句頌揚,「蔣濟謂能來阮籍,恭宣直欲吏朱雲。好詩衝口之能擇,俗子疑是未遣問。乞取千篇看俊逸,不將輕心鮑參軍」。

20

相關焦點

  • 蔣氏家族名人【​​​​​​​​​​​​​​​​​​​​​​​蔣濟】
    三國後期曹魏名臣蔣濟蔣濟(188年—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國平阿
  •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高平陵之變中的曹魏元老
    後來陸續加入曹操陣營的包括賈詡、陳群、蔣濟、高柔等人,王凌、諸葛誕等加入較晚,從曹操時期到曹丕、曹叡時期,也都是比較倚重的。從這個名單就很容易看出來,相對而言,譙沛集團的出身相對較低,而汝穎文士集團多數出自世家豪族。曹操的兵多數來自徵募,而非東吳那樣的部曲。唯一的例外是李典,李典是在加入曹操陣營的時候自帶部曲的,可以算帶資入股。
  • 歷經曹魏四世的名臣蔣濟,晚年被司馬懿當猴耍,最終被氣死
    三國後期曹魏名臣,歷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蔣濟在漢末出任九江郡吏、揚州別駕。後被曹操聘為丹楊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主薄,西曹屬,成為曹操的心腹謀士。魏文帝時期,蔣濟出任東中郎將,代替曹仁統率大軍,後升任尚書。魏明帝時期,蔣濟出任中護軍,封侯關內,功勳頗多。景初年間擔任護軍將軍、散騎常侍等職。曹芳繼位之後,轉任領軍將軍,封昌陵亭侯,又代司馬懿為太尉。
  • 曹魏第一位「大司馬」:跟隨曹操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曹仁(168年-223年5月6日),字子孝,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魏武帝曹操從弟,陳穆侯曹熾之子。
  • 曹魏的禁衛軍是怎麼樣的?與東漢有什麼差異?
    拿東漢朝廷的禁衛軍來說,清平之世,首都各路軍隊加起來也不過才數萬爾爾,曹魏時竟擴張到至少三十萬以上!比如蔣濟擔任中護軍時便對牙門將、百人督等武官對外明碼標價,被司馬懿開玩笑譏諷。武衛等諸將則充任了宮中宮外的宿衛,甚至漸漸取代光祿勳、衛尉等官員,後者在軍事上慢慢淪為花架子。在這些禁衛將軍的委任上,統治者們偏向於任用自家親戚,以及家鄉人、心腹。比如第一任中領軍,便是曹操的鄉親——史渙。往後又有宗室曹洪、曹羲等擔任。
  • 治史•曹魏-武廟的群像(十四)夏侯尚
    扶柩期間,發生了「曹彰問璽」、「易城守,用譙沛」、「青州兵擅去」等亂象,但有賴朝中重臣合力,一一得到了解決。曹丕繼承魏王爵位,根據夏侯尚歷年來的功勳,封其為平陵亭侯,任職散騎常侍,入則規諫過失,出則騎馬隨從。不久,又升任中領軍,統帥禁軍。任職中領軍後,宅心仁厚的夏侯尚曾為曹植的幕僚丁儀涕泣求情,規勸曹丕拋卻舊怨,但被曹丕拒絕。
  • 濰坊籍曹魏六大名士:臨朐縣二人,昌樂縣三人,壽光市一人
    如今的山東省濰坊市,三國時期為青州和徐州分管,是曹魏集團的屬地,曹魏集團中有六位名士來自該地。其中,兩人來自於臨朐縣,三人來自昌樂縣,一人來自壽光市。第一位:邴原。邴原,字根矩,今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人。
  • 曹魏一共有16位「司空」:第一位是王朗,後面分別是誰呢?
    其中,就曹魏來說,歷史上共有16位司空,基本上都是由資歷深厚的大臣來擔任的。一、王朗王朗(?~228年),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重臣。。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南攻會稽,王朗率軍抵禦,終為其所敗,並在逃亡途中被孫策擒獲,受到禮遇。之後應丞相曹操闢命,輾轉數年後才抵達許都,被拜為諫議大夫。
  • 三國時期皇帝簡介之曹魏
    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曹魏1.魏武帝曹操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諡號武王、武皇帝,廟號太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
  • 司馬懿:平定遼東,奪權曹魏,殺伐果斷,可謂後三國時代第一強人
    在後世的人們心中,大家都認為司馬懿是一真正的老狐狸,他將曹氏三代家主熬出了局,他的奪取規劃整整用了數十載,終於在魏明帝曹叡時期,成為了曹魏軍政界的主宰。我們都知道遼東這個地區從董卓之亂開始就一直處於公孫氏的場控當中,這個公孫氏雖然說名義是曹魏的屬地,但是實際上根本就不聽曹魏的招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曹氏三代家主在世的時候,因為公孫氏在遼東地區已經成勢,並且曹魏主要的敵人的東吳和蜀漢,因此曹氏家族對於這個勢力,採取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
  • 此人不愧是韜晦大師,熬死魏氏三祖,獨掌曹魏大權,依然韜晦如故
    司馬懿無疑是三國時期的大謀略家,他依靠自己的謀略輔佐了魏氏三祖,並進入曹魏集團統治核心。他兩次跟諸葛亮對陣,都沒有落敗。當然他奸詐不及曹操,謀略遜於諸葛,但是他卻是笑到最後的一個,是三位大謀略家中最後的贏家。
  • 司馬懿為何能篡奪曹魏大權?因為曹丕、曹叡都犯了一個錯誤!
    作為執掌曹魏大權多年的重臣,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完成了對曹爽的致命一擊。在曹爽放棄抵抗之後,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通過對曹爽勢力的清除,司馬懿及其後人,得以不斷把持曹魏的朝政,從而完成了西晉取代曹魏的目標。對於司馬懿來說,之所以能篡奪曹魏的大權,顯然和曹操沒有什麼關係。
  • 曹魏和北魏有什麼共同點,北魏是如何看待曹魏的?
    曹魏這個稱呼是後人給起的,以姓加國號合稱,這也是歷史慣例。比如劉裕建立的南朝宋稱劉宋,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稱趙宋,又如楊隋、李唐、朱明。元朝和清朝的皇帝姓氏較長,沒有孛兒只斤元、愛新覺羅清的叫法,更多的是稱蒙元或滿清。對於曹氏魏國本身,他們是不會承認自己是什麼曹魏的,他們只說自己是魏或大魏。一如劉備不可能稱自己是蜀國,只能稱大漢。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在三國之中,曹魏無疑是最強大的一方。在此基礎上,曹魏不僅謀臣眾多,在武將上也是人才濟濟。對於曹魏武將來說,既包含了張郃、張遼、徐晃、于禁、樂進等曹魏五子良將,也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爽、夏侯淵、夏侯惇、夏侯玄。夏侯霸等曹魏宗室武將。
  • 曹魏後期一位大臣,弒殺皇帝曹髦,最終是什麼結局?
    賈充(217年—282年),字公閭,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魏晉時期大臣,曹魏豫州刺史賈逵之子。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賈逵去世,賈充尚未成年,居喪時已得孝名。賈充承襲父親陽裡亭侯爵位。後入仕曹魏,任尚書郎。再遷任黃門侍郎、汲郡典農中郎將。正元二年(252年),賈充隨司馬師前往樂嘉城討伐毌丘儉和文欽發動的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