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和北魏有什麼共同點,北魏是如何看待曹魏的?

2021-02-13 地圖帝

自東漢之後,我國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魏國,就是曹魏與北魏。這兩個魏國有什麼共同點和區別?我們今天就講這個話題。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而分天下者有三,北有魏,西(南)有蜀,東(南)有吳,是謂三國。魏國的建立者名義上是魏文帝曹丕,但曹丕如果沒有英明神武的老爹曹操打天下,軍事能力嚴重短板的曹丕是不可能打下這片江山的。只不過曹操出於各種原因拒絕稱帝,自己當「周文王」,把挨罵的事交給兒子。

曹魏這個稱呼是後人給起的,以姓加國號合稱,這也是歷史慣例。比如劉裕建立的南朝宋稱劉宋,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稱趙宋,又如楊隋、李唐、朱明。元朝和清朝的皇帝姓氏較長,沒有孛兒只斤元、愛新覺羅清的叫法,更多的是稱蒙元或滿清。

對於曹氏魏國本身,他們是不會承認自己是什麼曹魏的,他們只說自己是魏或大魏。一如劉備不可能稱自己是蜀國,只能稱大漢。北魏也是如此,「北魏」是後人為了方便區分曹魏與北魏,在魏字的前面加上「曹」、「北」。

北魏建於公元386年,開國皇帝是年僅16歲的拓跋珪,鮮卑人。北魏的建國與曹魏略有相似之處,同時也有很大的區別。曹魏真正的建成時間當是在曹操控制中原地區開始,之後滅掉袁紹,南下荊州(最終控制襄陽等地),再平定西北馬超,形成現有的規模。北魏的先祖是鮮卑部落首領拓跋詰汾,後來發展壯大,到了公元338年,19歲的拓跋什翼犍建立了代國,割據於內蒙古中南部一帶。公元376年,代國被前秦滅亡,但十幾年後前秦在淝水之戰後崩潰,拓跋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又復立代國,後改國號為魏,也就是北魏。兩個魏國的建立,區別在於曹操與曹丕之間實現了權力的無縫對接,代國與北魏則屬於隔代繼立,北魏繼承了代國的「歷史遺產」。

關於北魏的稱呼有必要說幾句。在北魏出現之前,只要提到「魏」,一般都是指曹魏。北魏成立後,有時將曹氏魏國就稱為「魏」,比如《魏書-地形志》開篇就稱「魏世三分,晉又一統。」對曹丕也直稱為魏文帝。北魏之後,唐朝史家為了區別兩個魏國,有時把拓跋氏建立的魏國稱為後魏,後世有時也稱拓跋魏或北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令皇族改姓元,有些史家也將北魏稱為元魏,以示與曹魏有所區別。

論統治區域,曹魏和北魏差不多,都是一統北方,與南方王朝為敵。不同的是,曹魏在南線有兩個敵人,西有蜀漢,東有東吳。北魏只有一個敵人,先是與東晉南北對峙,之後又與劉裕建立的宋,蕭道成建立的齊,蕭衍建立的梁南北對峙。

曹魏最強盛時,南線的東端在長江北岸(不沿江),然後沿著這條線向西延伸。曹魏南線的西端基本上以秦嶺為界與蜀漢對峙,現在的陝西省漢中市並沒有在曹魏的版圖上。長江北岸(不沿江)——秦嶺以北的地區,基本上就是曹魏的地盤,其東北統治朝鮮半島的北部,包括遼寧省大部,然後以燕山山脈為界,再向西南沿著黃河(南北走向,今陝西省與山西省的河界)劃界,到了陝西省韓城市以北,邊界線再向西延伸,包括甘肅省大部,以及西域地區。

北魏與南朝的邊界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由北向南擴張的過程。梟雄劉裕控制東晉並滅掉南燕、後秦時,北魏與東晉約以黃河為界。劉裕死後,劉宋國內形勢混亂,北魏趁機南下,佔領了包括洛陽在內的河南部分地區。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北魏趁劉宋內部互相攻殺時出兵南下,佔據青州、兗州、徐州、冀州四州之地,以及豫州的淮西之地。劉宋在公元479年為蕭齊取代,北魏與蕭齊的邊界基本就是東以淮河為界,西以秦嶺為界。北魏在北方的統治區域要略大於曹魏,長城以北甚至是陰山以並的地區都為北魏控制。北魏的西線控制了甘肅大部以及西域的東部,但北魏的東線不如曹魏,失去了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的控制權。

曹魏和北魏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兩者最後一個國都都在洛陽。曹魏之前的國都在哪?實際上就在許都。你可能會說許都不是漢獻帝時的東漢國都嗎?沒錯,但當時的東漢只是個由曹操控制的傀儡王朝。在曹操控制漢獻帝時,將許都視為曹魏的「國都」是可以說得通的。曹魏後來將統治中心遷到了洛陽(洛陽之前還有鄴),直至公元265年被西晉取代。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則在牛川稱代王,牛川在現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的西南。隨著北魏向南擴張,北魏需要一個更大規模的國都。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北魏將國都遷到了平城,也就是現在山西省北端的大同市,著名的煤城。北魏在平城定都近百年,北魏佔據中原地區後,平城距離中原地區太過遙遠的矛盾比較突出。孝文帝元宏希望北魏漢化以提高國力,而要漢化就必須把國都遷到中原的文化中心洛陽。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不顧群臣的勸阻,將國都從平城遷至洛陽。

北魏對之前的正統傳承,自秦朝以來只承認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不承認東晉,將東晉稱為「僭晉」。道理並不複雜,東晉之後是與北魏對峙的南朝宋(齊梁),如果北魏承認東晉,則必然要承認宋(齊梁)的正統,這豈不是等於北魏自我否定?

曹魏和北魏都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與吳蜀、東晉南朝共同承擔著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的歷史重任。

相關焦點

  • 錢國祥:漢魏洛陽城的沿革與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
    故秦營建的洛陽城達到東西6裡、南北9裡規模,即俗稱的「九六城」,東漢、曹魏、西晉國都洛陽城和北魏洛陽內城均是以此為基礎營建。  西漢洛陽城址  西漢初年(公元前201年),高祖劉邦居洛陽南宮,本欲定都於此,後因故遷長安,這裡為河南郡治。  西漢時期的洛陽城仍然存在著「南北宮」。如《大事記》注《輿地誌》云:「秦時已有南、北宮。
  • 魏明帝時期的柳谷口瑞石,被曹魏當成祥瑞,卻有截然相反的解釋
    柳谷口瑞石柳谷口瑞石事件,發生在曹魏青龍三年(即公元235年),魏明帝曹叡統治曹魏時期。關於這件事,有非常多的史料記載,僅裴松之為《三國志》引注的內容中,就有《魏氏春秋》、《魏晉世語》、《漢晉春秋》、《搜神記》等史料。《資治通鑑》主要採取了《魏氏春秋》的說法。這些史料說法不一,地點也有所不同,不過都是發生在涼州張掖郡,具體地點名字叫做柳谷口。
  • 錢國祥:北魏洛陽內城的空間格局復原研究
    西北角內側的丙城則確定為曹魏至北魏的金墉城,其東北角還發現魏文帝創建的百尺樓基址,甲城和乙城則可能是隋末李密所修金墉城的遺蹟。上述馬面、馬道、百尺樓與金墉城等,都是軍事防禦設施。內城三面牆垣雖然大致為南北或東西走向,但均不完全呈直線,在不同位置都有曲折現象。這種曲折現象與這座城址使用時間較長、後代不斷的增築擴城有關。
  • 北魏第一謀臣崔浩的悲劇
    南北朝時期北方曾出現過一統的王朝——北魏,與之前的曹魏不同,北魏是由鮮卑的拓跋部建立,是典型的鮮卑族政權。他們利用前秦瓦解的機會於亂世中建國,在拓跋燾的努力以及傳奇名相崔浩的輔佐下,成功一統北方。崔浩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是歷史上少數敢於客觀評判諸葛亮的幾人之一,其在諸如天文、曆法、法律、飲食、宗教等領域也很有建樹,才幹和能力舉世無雙。
  • 【百家爭鳴】所謂『永平五銖』與北魏貨幣體系之間的關係和問題...
    永平五銖的出土發現和內涵品種永平五銖的出土多在北魏故地甘,陝,豫,冀,遼等地批量出現,南方川,鄂,皖等地零星發現,關於出土資料非常豐富,這裡不在一一列舉,這裡要突出介紹的是批量出土裡的伴出品種的介紹; 1996年陝西長安縣與戶縣交界處出土一坑數千枚永安五銖裡夾雜有永平五銖和太和五銖,還有2009年在遼寧瀋陽一罐藏出土中夾雜有穀物,太和五銖,永平五銖,據了解,在伴出的永平五銖中混雜有東漢末期曹魏五銖的一種版式
  • 【EBKU】{博士論文}南北朝時代的政治正確如何改變了拓跋北魏?
    一字 公元398年,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南北朝時期接近於終結,這也就是北魏統一北方並與東晉發起隔江對峙的黎明前夕,北魏道武帝在平城的南郊祭天,正式稱帝,與南方的東晉並稱南北二帝,始建北魏。 於是,晉安帝「遣使來朝,太祖將報之,詔有司博議國號」。
  • 由鮮卑人創立的北魏,為何會被當時的文人視為正統所在?
    在介紹完正統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就要來看看王通是怎麼看待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正統變遷的了。在王通仿照《春秋》所作的《元經》中,其對於年號的採用就能顯示出其對於正統的認知。在這部書中,年號的採用經歷了兩個階段,其中的第一個階段,是在北魏道武帝即位之前。在這個階段中,其採用西晉和東晉的年號來進行紀年。
  • 王曉光:從新出土《曹魏南部君墓誌》看「東晉銘石體」源流
    另一類基本依曹魏、西晉程式化銘石體,與南遷碑銘體刻法(如《曹魏南部君墓誌》那類)同出一路,但似乎不及江南技術套路那般統一而有定式,而是流變為各式各樣的刻法,有的特別誇飾橫畫之長度和兩端,若高聳屋簷,或被稱為「北涼體」,其實此法並非僅北涼有之,北涼前後及其地域之外均存在,也可看作地域性書刻特點。地域特徵各處都有,如東北地區的《崔遹墓表》《好大王碑》風格互異且不全同於中原主流,等等。
  • 北魏均田制研究史(上篇)
    劉業農認為:「西晉的佔田制,雖然沒有發生什麼影響,卻為後來北魏實行均田制,提供了很好的藍本。」他把北魏初年實行的「計口授田」看作是「前期」均田制,「為太和九年均田制的原始類型」。唐長孺也把均田制同北魏前期的計口受田等制度和西晉佔田制相聯繫,他說:「均田、三長制的基本精神乃至某些具體措施可以看作是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以前勸課農桑、計口受田等制度的延續和推廣。」
  • 南北朝北魏皇帝列表,從拓跋珪開國到拓跋燾一統北方
    後來他的母親帶著他投靠了匈奴的一個部落,公元386年,年僅十五歲的拓跋珪趁亂復國,但不再稱代國,而改名為魏國,歷史上的魏國有很多,列國時期的那個最早,後來的為了區分都得加一個前綴,曹家那個叫曹魏、北朝這個叫北魏。經過拓跋珪的一系列改革,小小的北魏終於在西北站住了腳跟。改革的宗旨就是向中原學習,由此拓跋珪把鮮卑族從奴隸制社會帶入到了封建社會。
  • 從北魏孝文帝漢化看中華文明的魅力
    實際上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形成過程,都能體現中華文明的強大吸附力和生命力。歷史上以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原板塊為代表的文明在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地侵擾中,自覺不自覺地同化了北方少數民族,形成了包容性和多樣性兼具的大中華文明。 追溯到南北朝時代,那是社會大動蕩但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特殊時期。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 北魏時期的蓋吳起義對當時的北魏和劉宋分別有何影響?
    雖然蓋運起義僅僅維持了一年,但是也讓北魏意識到並適當緩和了尖銳的民族矛盾。而第一次元嘉北伐失敗的劉宋,則發起了第二次收復河南的第二次北伐。而與北魏有滅國之恨的盧水胡建立的北涼後裔,遠走西域重新延續北涼並順利的被劉宋冊封。顯然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劉宋希望盧水胡攪亂北魏自己好渾水摸魚北伐。
  • 三國時期曹魏與吳國的篆書有什麼不同?
    這些書家雖進入曹魏時期,朝代更迭,但書風遺存漢代書法風貌。葛洪在《抱樸子·外篇》卷二六《譏惑篇》裡提到:「吳之善書則有皇象、劉纂、張芝、索靖,各一邦之妙,並有古體,具足周事。」吳國書家在一定程度上,也傳承了漢代書法遺脈。其次,從字體造型上看,曹魏、吳國篆書傳承存在審美差異。曹魏篆書主要體現在碑刻的碑額。而吳國篆書形式相對豐富。
  • 曹魏重臣 ——蔣濟
    曹魏集團中傑出的輔國重臣和優秀的軍事高參。蔣濟出身於東漢末年的「九侯世家」,年輕時初任九江郡吏,後擢升為揚州(壽春)別駕,又因軍功被曹操聘為丹揚太守。建安九年(204)曹操自東郡進駐鄴城,自任冀州牧,把軍事大本營自兗州遷到鄴城。蔣濟初隨曹操參與改革弊政,實行新治,整修城建,發展生產,以鄴城為中心的廣大地域呈現出一派社會安定,生機勃勃的大好景象。
  • 拓跋珪如戰神一般的存在,為何帶領強悍的北魏卻無法統一南北?
    魏,有美好偉大的意思,北魏在五胡十六國最為混亂的局勢中,打敗眾多對手,從被前秦滅亡的一個代國,成為遊牧民族重新站起來的鮮卑族政權,在當時控制了中原北方,風頭無兩。圖片來源於網絡:開國皇帝拓跋珪石像與北魏地圖一、崛起是歷史的必然為了區別於曹魏,後人都將拓跋氏建立的魏朝稱為北魏,但是由於他們的前身是代國,因此,也有很多人用「代」來稱呼拓跋氏打下的江山。
  • 被東晉稱之為蠻夷,卻自稱正統,視柔然為蠕蠕,它就是北魏皇朝
    關於拓跋鮮卑為什麼將國號定為「魏」,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一,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並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這個很好理解,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建有魏國,後來曹丕篡漢建立曹魏,魏國一般都地處中原地區,叫魏的政權都是大國。其二,拓跋珪雄心勃勃,雖然建國時年紀輕輕,但是他的野心非常之大。「魏」是為了對照於南朝的「晉」。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其侄宇文覺,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期間從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為止,北魏歷經十七帝,共150年。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57年宇文覺廢掉西魏,北魏歷經二十一帝,共172年。
  • 曹魏的禁衛軍是怎麼樣的?與東漢有什麼差異?
    拿東漢朝廷的禁衛軍來說,清平之世,首都各路軍隊加起來也不過才數萬爾爾,曹魏時竟擴張到至少三十萬以上!往後又有宗室曹洪、曹羲等擔任。禁軍對於政權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曹魏重內虛外,把控禁軍就是控制了政權。而且舉賢任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統治者直接任用自己身邊的親信、親戚則更方便。禁軍不僅僅拱衛京師,也經常出外徵討敵國軍隊。他們受賞較於邊軍來說要容易許多。
  • 崔浩 (南北朝時期北魏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
    崔浩 (南北朝時期北魏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 崔浩(381年—450年),字伯淵,小字桃簡,清河郡東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南北朝時期北魏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孫、北魏司空崔宏長子。 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早年自比張良。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
    當然,因為武將眾多,曹魏的一些名將逐漸被人忽略了,尤其是很多曹魏中期和後期的名將,更是沒有獲得較高的知名度。其中,就筆者要說的賈逵,就是典型的例子。賈逵(174年—228年),本名賈衢,字梁道,河東襄陵人(今山西臨汾市)。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臣,西晉開國功臣賈充父親。雖然賈逵的兒子賈充成為司馬昭的心腹,幫助司馬氏建立了西晉王朝,但是,賈逵對於曹魏可謂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