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祥:漢魏洛陽城的沿革與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

2021-02-13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漢魏洛陽城的自然環境

  漢魏洛陽城是中國古代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6世紀的重要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區東約15公裡伊洛盆地中北部。古代稱之為中土、地中、中國。

  洛陽盆地北面有天然屏障黃河和太行山,南面可瞻望嵩高之山,西據崤函,東扼虎牢。即所謂「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可謂山川之秀極也。地處古代早期中國的中部,向周圍的交通道路四通八達。

  其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四季分明的氣候,是構成這裡成為「天下之中」或「天下名都」的重要條件。盆地內先後留存下來五座古代都城,漢魏洛陽城處於盆地中最優越的位置。

  漢魏洛陽城歷史沿革與城址形制變化

  據文獻記載,漢魏洛陽城始建於西周。東周(春秋末至戰國)、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皆為都城,為都約540年。城址自周代始建,一直沿用到唐初,使用了約1600年。

  該城1954年洛陽發掘隊閻文儒先生首先進行地面踏查。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即派隊考察,已近六十年,獲得了城址規模、文化內涵、空間格局等重要收穫。

  西周時期城址

  據史料記載和考古勘察,早在西周時期(大約公元前9世紀)這裡就存在一座規模較大的城址,時代不晚於西周中晚期。其位於東漢洛陽城中部,東西長方形,大致合當時的東西六裡、南北四裡。

  儘管目前尚無法確定就是西周初年周公所建,但由於它是洛陽發現確認的唯一西周城址,地望又與記載周公所制的成周城有關,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

  東周成周城址

  西周末年為避犬戎,周平王東遷洛邑,都王城,此即歷史上的東周時期。至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519年),王子朝在王城作亂,眾諸侯在晉侯率領下遷敬王至成周城。因該城狹小,不受王都,故繞狄泉擴其城,以居敬王。之後,十代周王皆以成周城為都。

  20世紀80年代初,在漢魏洛陽城漢晉大城北牆垣的考察證實了上述記載,城址北部東周夯土是新築,城址中段東周夯土包砌在西周夯土外側。

  東周時期城圈東西仍為 6裡,南北已擴為7裡,為南北長方形。此東周成周城的確認與以往發現的東周王城表明,文獻所記「兩城說」至少東周時屬實。且東周成周城不是新築,而是在西周城基礎上向北的增擴。

  秦代洛陽城址

  秦滅東周,設三川郡治於此,並封相國呂不韋為文信侯,食洛陽十萬戶。記載再次「大其城」,且秦時已有南、北宮。根據考察,呂不韋擴大的洛陽城可能是東周成周城的南部。故秦營建的洛陽城達到東西6裡、南北9裡規模,即俗稱的「九六城」,東漢、曹魏、西晉國都洛陽城和北魏洛陽內城均是以此為基礎營建。

  西漢洛陽城址

  西漢初年(公元前201年),高祖劉邦居洛陽南宮,本欲定都於此,後因故遷長安,這裡為河南郡治。

  西漢時期的洛陽城仍然存在著「南北宮」。如《大事記》注《輿地誌》云:「秦時已有南、北宮。則自高帝迄於王莽,洛陽南、北宮、武庫皆未嘗廢。」《漢書·高帝紀》:「(六年),帝乃西都雒陽。夏五月,置酒雒陽南宮。」

  東漢洛陽城址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幸南宮卻非殿,建都洛陽。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起南宮前殿。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起北宮及諸官府。八年(公元65年),北宮成。

  東漢洛陽都城延續前朝都城制度和精髓,都城十二門;城門開三道;都城布局「多宮制」、「面朝後市」、「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等。配置有祭天的南郊和祭地的北郊建築。尤其都城正門向南直對祭天的南郊,當是曹魏都城正殿、正門等軸線建築南對祭天圜丘的發端。

  東漢洛陽城的宮室格局仍為南宮與北宮並立,二宮之間有復道相連,相去七裡。

  曹魏、西晉洛陽城址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建都洛陽,以曹操營造的建始殿朝群臣。曹魏營修的都城延續東漢,仍為「九六城」,有12座城門,城門開三道。但宮城變化很大,創建太極殿為核心的單一宮城洛陽宮。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初營洛陽宮,造北宮陵雲臺、嘉福殿、崇華殿。魏明帝青龍三年(235年)大治洛陽宮,修昭陽、太極諸殿,於芳林園起景陽山。

  曹魏祭天的圜丘設在太極殿南20公裡的委粟山。曹魏將祭天的圜丘,北對都城正門宣陽門、宮前大街銅駝街、宮城正殿太極殿,都城由此出現了建築軸線。

  西晉篡魏,沿用曹魏宮城。宮城正門曰閶闔門,正殿曰太極殿,宮前大街銅駝街南對大城宣陽門,街兩側設置左祖右社,宮北有皇家禁苑芳林園(華林園)。

  北魏洛陽城址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幸洛陽,周巡故宮基址。太和十九年自平城遷都洛陽,重修洛陽宮與太極殿。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冬十一月,行幸委粟山,議定圓丘,仍定在萬安山腳下曹魏圜丘所在的委粟山。太和二十年(496年),初營方澤於河陰。

  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發畿內夫五萬五千人築京師三百二十三坊,修中軸對稱的外郭城。冬十一月改築圓丘於伊水之陽。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太極殿成,主殿東西102、南北60米;東、西堂各長約48、寬22米。考察顯示,太極殿與兩側東西堂均始建於曹魏,北魏、北周均有沿修。

  北魏洛陽都城的空間格局

  北魏內城的格局

  內城是在漢晉洛陽都城舊基上重修沿用,城圈南北約九裡,東西約六裡,牆外環繞有護城河。總面積約9.5平方千米。

  北魏內城有城門13座,其中西牆承明門為新闢。城門均為排插柱大過梁式城門,「一門有三道,所謂九軌」,城門皆設雙闕。內城中主幹街道,東西向有4條,南北向有5條,皆正對各城門缺口。

  宮城仍沿修居中的曹魏宮城洛陽宮。宮城正門閶闔門前的中軸線大街稱為閶闔南街,即魏晉時銅駝街,其與橫二道在宮前呈丁字形相交,顯然是後世都城皇宮前與重要城市官衙前丁字街布局的雛形。銅駝街兩側有排列整齊的官署和左祖右社,街東側分別為左衛府、司徒府、國子學、宗正寺、太廟、護軍府等;街西側分別為右衛府、太尉府、將作曹、九級府、太社、司州等。皇家大寺永寧寺位於太尉府西側。擬建的東宮位於宮城東北部,即建春門內大街北側古翟泉與周王冢附近。宮城以東還有導官署、太倉署、籍田署、典農署、句盾署、司農寺,宮城以西則有武庫署、乘黃署、太僕寺等官署。

  北魏外郭城的格局

  北魏外郭城東西、南北最大距離均達10公裡,總面積約80平方千米,規模空前,是中古時期最大都城之一。

  記載北魏外郭城有320多個裡坊。考察的銅駝街南對祭天的圜丘,北直宮城正門閶闔門、正殿太極殿,等距位於東、西外郭牆的中軸線位置,顯然北魏外郭城是按照中軸對稱的原則規劃營建。西郭城中部設置有大市,約佔4坊之地,周圍裡坊皆為工商貨殖之民,有通商、達貨、調音、樂律、延酤、治觴等諸裡。東郭城中部有小市,周圍有孝義裡、殖貨裡等。南郭城跨洛河建有洛水浮橋,浮橋南有四通市(即永橋市),周圍有安置周邊四夷經商居住的四夷館、四夷裡以及白象坊、獅子坊等裡坊。西郭城西側還有東西2裡、南北15裡的壽丘裡,即王公貴戚居住的王子坊。

  西外郭城內還發現有西引谷水的人工渠道,稱為千金渠,該渠道上水碾磨和水碓等水利機具發達,是都城生活的重要生產設施。該渠道也稱「陽渠」,其圍繞內城並分流入城,形成整個城市的水系網絡。該陽渠在建春門外的東郭城內匯合後寬達百米,形成水運漕渠,附近有停靠天下貢賦之船的碼頭和儲存貨物的租場。為了便於通漕,在內城西南還修建有堰洛工程引水濟槽,漕渠向東經洛河進入黃河水系,其部分河道也是後世隋唐大運河的前身。

  北魏洛陽城創建的三重城圈和坊市制都城格局,是一座新型的國際商貿大都市,對後世隋唐長安和洛陽都城均有很大的影響。

  北魏宮城的格局

  北魏宮城南北1398、東西660米。是在曹魏始建的洛陽宮基礎與格局上重修沿用,總面積約92.3萬平方米。南部為朝殿區,北部是寢宮區。宮北有禁苑華林園。

  宮城南牆上有2座宮門,西側是宮城正門閶闔門,東側為司馬門;宮城西牆有4座宮門,分別是西掖門、神虎門、千秋門,北面1門門名不詳;宮城東牆上有2座宮門,南面是東掖門,北面不詳。此外,太極殿和顯陽殿宮院東牆上還分別有雲龍門和萬歲門。

  宮城以南牆司馬門內道路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面以宮城正門閶闔門和正殿太極殿為軸線,南半部設置有三道殿堂式宮門,即閶闔門、止車門、端門,門樓三重;北半部依次是大朝正殿太極殿、皇帝寢殿顯陽殿、皇太后與嬪妃居住的後宮西遊園等三座宮院。東面以司馬門和朝堂為軸線,南半部主要有尚書省、朝堂等外朝區;北半部則是太倉、府庫和掖庭等內府官署區。

  北魏宮城閶闔門作為宮城正門,門前設置有巨大的雙向子母闕,顯然是後世隋唐應天門雙向三出闕形制的雛形。

  結語

  漢魏洛陽城作為中國古代公元前6世紀----公元6世紀的重要都城,其都城形制和格局變化軌跡清晰,發展演變具有延續性和開創性,具有重要承前啟後作用。

  自東周時期都城旁三門、九經九緯、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到秦漢時期的多宮形制、都城南門直對祭天的南郊;再到曹魏西晉時期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建中立極」形制,即單一宮城居北居中、宮前出現軸線大街、都城正殿、正門直對祭天的委粟山圜丘;最後發展到北魏時期以太極殿、閶闔門、銅駝街、宣陽門為中軸線,並跨越洛河直對伊水之陽的圜丘,誕生了三重城圈的坊市制都城。

  該城開創的都城形制,極大地發展了中國古代早期都城的面貌,體現了中國古代都城「居中」、「中軸對稱」的文化傳統和皇權至高無上的思想意識,對後世隋唐以後都城宮城正殿居中和規整的中軸線與裡坊布局具有重要的影響,文化面貌也影響到整個東亞地區。

(作者:錢國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文章來源:中共洛陽市委宣傳部「學習強國」通訊站)

責編:荼荼

相關焦點

  • 都城史上「承上啟下」的漢魏洛陽城——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
    漢魏洛陽城中間經過多次修築、廢毀、再改建,城市形制變化極為頻繁複雜,是了解中國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與發展變化的重要城址。尤其是在北魏時期,洛陽城達到了史上最大的面積,有將近100平方公裡,在中國古代都城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漢魏洛陽城遺址現存格局及遺蹟以北魏時期為主,包括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
  • 錢國祥: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察新進展
    2018年3月15日晚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教授應邀在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題做為《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察新進展》的演講。
  • 錢國祥:北魏洛陽內城的空間格局復原研究
    其雖然是南北朝分裂時期統治北方的一個割據政權,但遷都洛陽以後建造的都城和被迫南遷的南朝建康都城一樣,核心格局完全繼承了中原前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而且還結合當時多民族與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點,創建了一座規模空前、擁有三重城郭、設置大量坊市的新型商業化都城,對中國古代後續王朝的都城形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對北魏洛陽都城形制布局的研究,最早學者們主要是根據歷史文獻進行考證。
  • 業精於勤,行成於思——錢國祥先生訪談錄
    比如上馬墓地是一個很大的墓地,墓葬的時空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通過研究墓葬隨葬陶器對墓葬時代的劃分有很大幫助,這些經歷對我後來研究漢魏洛陽城早期城址沿革有重要影響。我們知道漢魏洛陽城主要是東漢、曹魏、西晉和北魏等幾個歷史時期的都城,相對於夏商周時代要晚一些,但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城址的延續變化,漢魏洛陽城的始建年代是早到周代的。
  • 踏訪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古發掘,持續數十年從未間斷。洛陽工作站站長、漢魏故城考古隊隊長錢國祥研究員,傾其一生在此發掘,他帶領的考古隊員基本還原了故城原貌。今存遺址內城城牆皆夯土板築而成,周長約14000米。北魏宮城為長方形,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660米。城內主要建築為宮城、宮殿、衙署等,太極殿為宮中正殿。
  • 行走中原丨踏訪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古發掘,持續數十年從未間斷。洛陽工作站站長、漢魏故城考古隊隊長錢國祥研究員,傾其一生在此發掘,他帶領的考古隊員基本還原了故城原貌。今存遺址內城城牆皆夯土板築而成,周長約14000米。北魏宮城為長方形,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660米。城內主要建築為宮城、宮殿、衙署等,太極殿為宮中正殿。
  • 錢國祥:由大代到大魏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曾派中書侍郎李敞前往祭祀,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1980年,呼倫貝爾盟文管站的米文平先生,在大興安嶺北部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附近嘎仙洞的石壁上,考察發現了這一重要的石刻祝文和一些早期人類活動的遺蹟。鐵一般的證據印證了這段史實,補充和訂正了《魏書》的記載。      漢武帝時期對中國北方匈奴族的多次討伐,使之分裂為南、北兩支。
  • 北魏熙平元年永寧寺浮屠塔考
    永寧寺塔是北魏的一座傳奇式建築,亦是北魏時期的最高木製建築,在當時可以堪稱為奇蹟。永寧寺塔在北魏時期也扮演者重要的政治角色,是當時的皇家第一寺院,這座塔似乎也緊緊的與北魏的命運結合在了一起,造成於北魏全盛時期,毀滅於北魏衰落時期。塔被毀的不久,北魏爆發了京城洛陽的「河陰之變」,此後,爾朱榮率領爾朱家族入洛,把持朝政,不久北魏分裂為東西二魏。
  • 漢魏洛陽故城朝堂與後宮的「分界線」
    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漢魏洛陽故城的建築布局一直備受關注。近日,洛報融媒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獲悉,2020年該遺址考古成果豐碩,宮城二號殿和連接閶闔門至建春門的大道面貌日漸清晰,為遺址復原展示進一步奠定基礎。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古發掘,持續數十年從未間斷。
  • 山西大同是北魏都城,市區明堂遺址公園是城內唯一的北魏文化遺存
    大同市曾為三朝都城,是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北魏首都,還做過遼、金陪都,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境內名勝古蹟有雲岡石窟、北嶽恆山、懸空寺、華嚴寺等。大同市最為輝煌的時期要算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朝,從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於天興元年(公元398年)遷都至平城,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期間大同市作為北魏的都城長達97年,是當時北魏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邊塞都城·大同記憶(13)
    棋盤結構、裡坊格局有跡可循來大同,一定要去「雲路坊」看看,現場體驗一下發端於秦漢、定型於北魏、鼎盛於隋唐的我國古代社區設置和管理模式——「裡坊制」的內涵和格局。其原因是以部族制度逐鹿中原的北魏鮮卑與編戶齊民的華夏制度劇烈的碰撞,在城市規劃中創造性地選擇了新型的裡坊形式,使北魏成功地完成了大規模政治中心的轉移。」 宋代繁盛的商業,使裡坊制走到了盡頭。隨著城市商業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空間狹小以及坊、市分開設置的城市格局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障礙,打破坊、市嚴格分離的界限及其制度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