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漢魏洛陽故城

2020-12-16 河南日報客戶端

文:蘇湲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洛陽東15公裡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是歷代定都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始建於西周時期,更始三年(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於此,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也以此為都,歷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戰亂中化為廢墟。

在漢魏洛陽故城考古發掘工地上,只留下了一座座經過血與火洗禮的殘垣斷壁,其他悉數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中。一代代叱吒風雲的帝王足跡,令人敬畏,驚愕不已。

考古發掘現場

◎巍巍帝都 血雨腥風

洛陽「居天下之中」,自古便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的美譽,既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古發掘,持續數十年從未間斷。洛陽工作站站長、漢魏故城考古隊隊長錢國祥研究員,傾其一生在此發掘,他帶領的考古隊員基本還原了故城原貌。

今存遺址內城城牆皆夯土板築而成,周長約14000米。北魏宮城為長方形,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660米。城內主要建築為宮城、宮殿、衙署等,太極殿為宮中正殿。

曾經的漢魏洛陽故城,瀰漫著血雨腥風,從未停止過爭鬥。據《括地誌》載,早至秦代,洛陽城內置南宮、北宮。東漢時,光武帝劉秀「幸南宮卻非殿(正殿)」,同時又重修了北宮。

詩云「兩宮遙相望,雙闕百尺樓」。北宮正殿為德陽殿,「南北七丈,東西三十七丈四」,異常華麗,可容納萬人。

東漢末年,戰事迭起,朝廷一片混亂,并州牧董卓趁機帶兵進入洛陽,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行前,董卓強迫洛陽附近數百萬人同時西遷。為防止百姓逃回,他把洛陽方圓二百裡的房屋全部燒光。「悉燒宮廟,城府蕩盡」,「數百裡中無煙火」的洛陽城,一派破敗和蕭條。

此後,國分為三,英雄輩出,曹操在諸侯混戰中脫穎而出,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一邊將漢獻帝迎到許(即許縣),一邊營建洛陽城。曹操病逝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復改雒為洛,建立了曹魏,定都洛陽,並復建洛陽宮,修築陵雲臺,曹魏政權在漢魏城46年。

魏明帝曹叡執政時,曾大興土木營建皇家宮室建築,逐步恢復了洛陽城雄偉的皇都氣派。並在洛陽城西北角新築一座小城,叫金墉城。金墉城是魏明帝曹叡在其父王魏文帝營建百尺樓的基礎上修建的。百尺樓卻是模仿曹操在鄴城銅雀臺的形制所建,主要用於軍事防禦。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重演「曹丕代漢」的故事,逼迫曹操之孫、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西晉,都洛52年。洛陽城未經戰亂破壞,晉都大體上依然為曹魏時舊貌。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禍起蕭牆,骨肉相殘,致使洛陽「蒼生慘滅,百不遺一」。此時的洛陽城再次被毀,化為焦土。

經歷近200年的動亂後,至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當年10月,開始營建洛陽城,一度衰敗的故城又重新繁榮起來。北魏洛陽城比漢晉洛陽城要大得多,形制也有重大變化。主要是北魏宣武帝時在都城外圍興建了外郭城,並在外郭城內修築了320個裡坊,明確形成了「外城郭」。而原魏晉城圈則成為內城,平面呈「回」字形。

上世紀60年代,漢魏故城考古隊在城北邙山頂南緣,發現了一段北魏外城郭遺蹟,當地人稱為「洛郭城」,或「外羅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過大規模考古勘探而知:北魏外城郭基址保存基本完整,東西確為二十裡,南北十五公裡。如加上洛河故道南之四夷館(即北魏在洛陽城南所設的賓館),南北長度也應該是二十裡。面積超過了隋唐長安和洛陽,堪稱我國都城史上規模最大的都城之一。

漢魏故城共有四個朝代,28個帝王,歷時330餘年。魏孝文帝建都洛陽時,最重要的改變是廢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兩宮制,建立了單一的宮城,宮中正殿為太極殿。考古勘探而知,宮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微偏西,是在漢魏北宮的基礎上興建的。

北魏末年戰亂頻仍,至永熙三年(534年),東魏、西魏分立,300年錦繡皇都,終化為一片廢墟。

考古發掘現場

◎宮殿遺存 金墉城固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谷水又東經金墉城北,魏明帝與洛陽城西北角築之,謂之金墉城。」金墉城是全城的制高點,谷水在這裡分流,一支從城北流向城東,一支從城西流向城南,最終形成「四面環城」的護城河。「城上西面列觀,五十步一睥睨,百步一樓櫓,屋臺置一鍾,以和漏鼓。」一切為了軍事防禦的需要。

經考古勘探,漢魏金墉城由南北3個相連的小城堡組成,平面呈「目」字形,城南北約1048米,東西255米,總面積26萬平方米。三座小城從北向南,依次編號為甲、乙、丙城。如今四面板築牆垣依然屹立於地面上,殘高6米左右,寬12至13米,結實而堅固。「金墉城」即固若金湯之城。

文獻記載,金墉城內有不少宮殿建築,如光極殿,百尺樓,其上「鑄作黃龍、鳳凰奇偉之獸,重樓飛閣,遍城上下。」目前在丙城內,已發現20多座夯土臺基,還有磚鋪地面,應是宮殿的遺存。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魏嘉平末年(254年),掌握魏國實權的大將軍司馬師廢掉魏主曹芳,將其幽禁於其養父曹叡修建的金墉城。鹹西末年,司馬炎逼迫魏主曹奐「禪讓」,曹奐同樣被幽禁在金墉城。此後,金墉城便成了廢主棄後幽居的場所。

更為諷刺的是,司馬氏不僅把金墉城當成關押曹氏宗室的監獄,也是關押內部鬥爭失敗者的監獄。司馬炎的兒媳、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貌醜而性妒,因惠帝懦弱而一度專權,是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罪魁禍首。司馬炎一度想廢掉賈南風的太子妃之位,將其關進金墉城。後來在荀勖、馮紞等人的勸說下才消氣。

司馬炎死後,報復心極強的賈南風,竟然把婆婆皇太后楊氏關進了金墉城,將其活活餓死。最終,賈南風又被趙王司馬倫送進了金墉城,被一杯金屑酒毒死了。

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的洛陽爭奪戰中,金墉城依然是雙方必爭之地,當時稱為「洛陽壘」。勘探和研究證明,由於魏晉時戰爭頻繁,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在洛陽城的西北和東北城牆外壁,設置了許多夯築墩臺,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後世的「馬面」,也是一種防禦性建築。

「北魏遷京,宮闕未就,孝文帝遷金墉城。」北魏遷都洛陽後,宮城沒有建好,所以孝文帝先住在了金墉城。此後,北魏宮殿營建時,多依照魏晉舊基而重建,宮城南門叫閶闔門,門外巨闕雙立,闕前渠水淙淙。宮中正殿為太極殿,正殿之外有太極前殿、觀德殿、式前殿、光明殿等。在宮殿之北,有著名的華林園,景色極為優美,冠壓當世。

永寧寺塔基出土的泥塑

◎太極金殿 建中立極

北魏洛陽城實行了單一宮制,它坐落在內城的北中部稍偏西,以漢北宮營建而成。太極殿遺址現已發掘出來,基本可以看出遺蹟原貌,是宮內最重要的宮殿。其夯土基址呈橫長方形,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今仍高出地面4米。

其南距宮城正門閶闔門約460米。在太極殿周圍含有廊廡、宮院、宮門等附屬建築,形成東西約340米、南北約310米的大型宮院。曹魏創建的「建中立極」單一宮城形制,改變了中國古代都城的空間格局與面貌,它上承三代、下啟隋唐,對後代都城的發展影響極深。

洛陽城內布局,如宮殿、街道、官署、寺院、裡坊等似延續漢魏,主要為北魏時期。北魏宮城位於內城北部,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四周有夯土宮牆,東牆和西牆各長1400米,南牆和北牆各長660米,東西南三門宮牆均有數座宮門。

考古發現南牆偏西端有一處巨大的門址,形制宏偉,當是南牆正門遺址,按文獻記載,北魏時叫「閶闔門」。宮城內的殿址一座座相連密集,經勘查發現的夯土臺基有二三十處。

經過對太極殿遺址的地層堆積、建築遺蹟之間的地層關係,以及對建築基址的局部解剖分析表明,太極殿遺址的主體建築始建於曹魏時期,歷經北魏、北周的修補與沿用,完全和文獻資料相印證。

考古勘察發現貫通各城門的主幹道路,東西向5條,南北向4條,路寬數十米,條條為通衢大道。這些縱橫交錯的道路,構成了城市建築布局的基本框架,也是城內交通網的主幹線。漢魏洛陽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銅駝大街。其北接皇宮,南連大市,從閶闔門一直延伸至城南的正門宣陽門。

三國時,魏明帝在宮城閶闔門外置銅駝,修建銅駝大街,一主兩輔三道並行,寬約40米。兩側對稱布局有衙署和寺廟等,是洛陽最繁華的大道。這裡也是洛陽城樓苑臺閣最密集的地方,記錄了洛陽最榮耀時的跋扈和最黯淡時的悲泣。

據史料記載,魏明帝為了裝飾洛陽城,曾下令從長安把金人、銅駝、承露盤等各種古董一概拉來。其中名氣最大的,是一對漢武銅駝,相傳是漢武帝為紀念開通西域而特意鑄造的。駱駝是東西方物資交流運輸的主要工具,象徵著平安富貴。

魏明帝將銅駝安放在宮城閶闔門外的大街兩側。在銅駝的後面,依次排放著銅馬、銅龍、銅龜、闢邪、麒麟、天祿等。銅駝大街開創了我國古代都城軸線建築的先例,是我國都城中最早的中軸線大街。

當時的銅駝街是極為繁華熱鬧的地方。西晉陸機《洛陽記》中說:「銅駝街在洛陽宮南,金馬門外,人物繁盛。俗語云:金馬門外聚群賢,銅駝街上集少年。」

2008年前後,為配合銅駝街遺址保護工作,文物工作者勘查發現了一條道路,寬度為20至40米。這條南北向道路直達閶闔門前。在位於閶闔門正南方的銅駝街中間略偏西處,發現有紅色砂巖石板鋪設的路面,寬約2.9米。石板上殘存有碾壓較深的車轍印痕,車轍間距約1.5米。鋪石道路在漢魏洛陽故城中尚屬首次發現。據判斷,該路面使用的時間較久,其時代不晚於北魏時期。

《晉書·索靖傳》中說,當時有一個叫索靖的人,早早就看出西晉存在的嚴重問題,對它的滅亡作出了精準的預言。一天,他指著洛陽宮門外設置的銅駝,嘆息道:「我會看到你們臥伏在荊棘中。」成語「銅駝荊棘」用來形容國土淪陷後殘破的景象。

南宋詩人陸遊曾有《醉題》詩曰:「只愁又踏關河路,荊棘銅駝使我悲。」

漢魏洛陽城北魏宮城太極殿遺址

◎永寧寺塔 九層浮圖

北魏佛教盛行,洛陽佛寺竟多達1367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永寧寺,其高大的佛塔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永寧寺「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裡已遙見之。」

永寧寺由篤信佛法的靈太后胡氏主持修建,規模之宏大為洛陽之冠。熙平元年,年僅6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母靈太后胡氏臨朝稱制,實際控制著北魏政權。永寧寺是一座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專供皇帝、太后禮佛的場所。

永寧寺寺院建築主次分明,布局嚴謹,主體建築規模宏大,巍峨壯觀。寺址北距宮城前門閶闔門僅一裡之隔,東臨洛陽城中軸線銅駝大街。塔身懸掛鎏金銅鐸,共達130枚,「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裡」。北魏永熙三年(534年)二月,木塔為雷電所擊,最初是從第八層燃起,天剛亮時已火勢兇猛。

「百姓道俗,鹹來觀火,悲哀之聲,振動京邑」。孝武帝派羽林軍千人救火,仍無濟於事,火經三個月不滅,隨即荒廢。永寧寺塔是北魏的輝煌時刻,儘管短暫,卻留下了永不磨滅的痕跡。

永寧寺塔位於寺院正中,如今夯土塔基殘高8米左右。塔基座呈方形,地下基礎東西長約101米,南北寬約98米,地上基座39.2米,四面用青石壘砌包邊,內為夯土版築而成。在塔基上發現有124個方形柱礎,部分石礎至今尚存。塔基中出土300餘件泥塑像,多為貼靠在壁上的「影塑」。根據人物的臉形、冠帽、髮髻等特徵觀察,其身份主要有菩薩、比丘,以及供養人中的文吏、武將、男僕、女侍等。其造型精緻、形態秀麗,要比同時期的石窟造像更精美、生動和細膩,可謂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

永寧寺塔基遺址出土的泥塑

漢魏洛陽城是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五個朝代的古都,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曾經城郭巍峨、宮闕壯麗。雖然今天我們已看不到當初富麗堂皇的宮城,但透過巨大的城門墩臺和闕臺臺基,足以領略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繪圖:王偉賓)

原載《河南日報》2020年11月6日第9版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

相關焦點

  • 行走中原丨踏訪漢魏洛陽故城
    考古發掘現場永寧寺塔基遺址出土的泥塑漢魏洛陽城北魏宮城太極殿遺址□蘇湲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洛陽東15公裡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是歷代定都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在漢魏洛陽故城考古發掘工地上,只留下了一座座經過血與火洗禮的殘垣斷壁,其他悉數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中。一代代叱吒風雲的帝王足跡,令人敬畏,驚愕不已。
  • 錢國祥: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察新進展
    2018年3月15日晚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教授應邀在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題做為《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察新進展》的演講。
  • 漢魏洛陽故城朝堂與後宮的「分界線」
    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漢魏洛陽故城的建築布局一直備受關注。近日,洛報融媒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獲悉,2020年該遺址考古成果豐碩,宮城二號殿和連接閶闔門至建春門的大道面貌日漸清晰,為遺址復原展示進一步奠定基礎。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古發掘,持續數十年從未間斷。
  • 漢魏洛陽故城二號殿「身份」之謎將逐步揭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郭歌1月14日,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獲悉,該遺址宮城二號殿和部分宮城道路面貌日漸明朗,為漢魏洛陽故城遺址的復原展示提供更多史實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副研究員劉濤介紹,目前宮城二號殿建築遺址的夯土臺基東半部和臺基外側地面已初現「真容」。考古人員在臺基外側還發現了臺基包磚、白灰牆皮、腳手架坑、溝槽等遺蹟。夯土臺基位於二號殿建築遺址發掘區中部,大致成「凹」形。參考北魏宮城和太極殿的建築軸線推測,整個臺基寬約70米。
  • 錢國祥:北魏洛陽內城的空間格局復原研究
    [1]a.範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b.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63.[2]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漢魏洛陽城初步勘查.考古,1973,(4).[3]《河南志·周城古蹟》:「今故洛陽城即成周之城,舊址尚存。俗稱東西六裡,南北九裡,亦曰『九六城』。」
  • 洛陽勘探在考古界嶄露頭角
    從神秘的洛陽鏟到精準的考古「黑科技」,從配合洛陽基建項目,到國內考古圈發來「英雄帖」,從參與蒙古國考古再到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中亞絲綢之路國家考古項目「大顯身手」……多年來,洛陽考古人員憑藉精湛的考古勘探技術,讓「洛陽勘探」在考古界嶄露頭角。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唐東都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
    一、歷史文化街區金元故城位於洛陽市老城區,是公元1217年(金朝興定元年)在原隋唐東都裡坊區遺址上興建而成的城池,經金、元、明、清延續至今已800年,城池格局和街巷框架至今未有大的改變,是洛陽四千多年有紀元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一座古城,也是迄今為止洛陽地面上唯一一座古代城池
  • 洛陽 [luò yáng]
    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裡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勳卓異、光耀千秋。[3] 「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
  • 都城史上「承上啟下」的漢魏洛陽城——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
    漢魏洛陽城中間經過多次修築、廢毀、再改建,城市形制變化極為頻繁複雜,是了解中國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與發展變化的重要城址。尤其是在北魏時期,洛陽城達到了史上最大的面積,有將近100平方公裡,在中國古代都城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漢魏洛陽城遺址現存格局及遺蹟以北魏時期為主,包括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
  • 錢國祥:漢魏洛陽城的沿革與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
    漢魏洛陽城的自然環境  漢魏洛陽城是中國古代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6世紀的重要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區東約
  • 地名歷史最早的偃師,從七朝古都返璞歸真,現為洛陽唯一縣級市
    偃師,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嶽,北臨黃河,著名的白馬寺就在洛陽和偃師的中間。偃師是洛陽管理的縣級市,中原經濟區鄭洛城市工業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河南省首批10個小康達標縣(市),全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偃師處於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帶,是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看洛陽 | 我市首個超高層立體停車場投用,位置在……
    「吉玉永年——隨州、洛陽出土西周玉器精粹」展覽時間:2021年2月3日至4月3日地點:洛陽博物館二樓臨展廳展覽由洛陽博物館與隨州博物館共同主辦,精選隨州葉家山曾國墓地與洛陽北窯、唐城花園西周墓地出土玉器132件(套),從禮儀、裝飾、喪葬三個維度去解讀西周玉器造型與功能的關係,展現中華玉文化之美。2.
  • 東漢洛陽帝陵的布局與歸屬辨析
    漢魏洛陽城時期是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自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6世紀初,曾分別作為東周(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東漢、曹魏、西晉和北魏王朝的王都和國都
  •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會議以「北庭與絲綢之路」為主題,從古代城市與絲綢之路、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年、北庭歷史與邊疆治理、絲綢之路的考古發現及研究、北庭故城及大遺址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會議以「北庭與絲綢之路」為主題,從古代城市與絲綢之路、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年、北庭歷史與邊疆治理、絲綢之路的考古發現及研究、北庭故城及大遺址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
  • 洛陽,東漢時叫雒陽?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雒(讀音同「絡」)陽(今河南洛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東漢。為什麼稱為東漢呢?因為漢代前期定都長安,長安在西,雒陽在東,故有此名。洛陽為什麼在東漢時叫雒陽呢?其實「雒」與「洛」同音,據字典解釋,「雒」通「洛」。古邑名,即今河南洛陽。還有「雒」通「洛」,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