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兩個字看著很擰巴,估計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偃師在哪裡。
偃師,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嶽,北臨黃河,著名的白馬寺就在洛陽和偃師的中間。
偃師是洛陽管理的縣級市,中原經濟區鄭洛城市工業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河南省首批10個小康達標縣(市),全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偃師處於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帶,是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偃師這次地名估計是全國歷史最早的,這裡因武王東徵伐紂在此築城,「息偃戎師」而得名。這裡也是七朝古都,先後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史稱「漢魏洛陽故城」。
偃師商城具有都城性質,是商代早期商人統治的一座重要的城址。偃師商城位於洛陽盆地東部洛河北岸,正是「下洛之陽」,出土的遺物也代表著商文化的二裡崗時期。
偃師商城作為夏商分界的重要參照界標,是毋庸置疑的。在沒有確切文字資料的基礎上,夏商朝代分界只能是一個比較模糊的界定。
歲月之深,沃土下的根。偃師境內有二里頭夏都斟鄩遺址、屍鄉溝商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師還是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也是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
歷史上共有5次大規模的遷移,被南方稱為客家人的祖上就是從偃師出發,今粵東梅州一些彭姓、王姓祠堂號如「河南堂」、 「穎川堂」、以及一些大姓族譜,都具體地記述了祖先南遷原因、出發地以及輾轉遷徙的情況。
客家人把古都洛陽的民風民俗、文化和語言、勤勞智慧帶到了大江以南,帶到了世界各地,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成為世界上奇特的歷史文化現象。
近些年來,許多海外華人,特別是客家人尋根偃師,了卻魂系中原、根在河洛的心願。
去年,偃師二里頭遺址博物館主體建成,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及周邊配套工程正加快推進。
山化鎮寺溝村鳳凰山上,有一通「中州第一巨碑」,叫做會聖宮碑「會」足重溫、緬懷的意思,「聖」就是君,北宋皇室春秋季祭掃陵墓,先要在此緬懷先祖功德。
該碑刻立於北宋景右元年,碑文中,大量篇幅描繪了當時會聖宮「隱若中天,宛若仙域」的盛況,意在歌頌北宋三聖的政績和太平盛世。碑文文字之多,為全國碑文之最,其撰文、書肘、鐵筆並稱三絕。
偃師還是玄奘的故鄉,少年玄奘從故鄉枝柳裡出發,許多年後,他坐在黃昏的長安,摩挲著手裡的菩提子,面前是空,身後也是空。
其實,真實的玄奘,應該獲得全球最大的翻譯獎,用九年時間,翻譯1335卷佛經,每一卷都讓後人聽到,千年前的禪聲。
大慈恩寺的晨鐘暮鼓,穿透厚厚的經書,讓虔誠的玄奘念誦,曾經少年的安靜與故鄉,佛光寺的鐘聲,會在迷路時驚醒,從偃師出發的每一個腳印,都有著佛典散發的光。
當前,偃師正加快實施玄奘故裡開發,與夏都文化產業園、商城遺址保護展示等項目同步推進。
偃師地面上,一步一個古蹟,一名一段歷史。這裡的司馬街就是司馬光著書地。高莊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高辛氏建都之處。宋代名相韓琦後人聚居地在首陽山韓旗。
前後紙莊,因蔡倫發明造紙術後首先在此造紙而得名,龍虎灘是隋時李密的閱兵臺。
水泉石窟,位於萬安山斷崖上,開鑿於北魏至唐宋期間,窟面略呈呈方形,後壁中央雕主佛兩尊,現僅存北側一尊。窟壁間雕大小佛龕400多座,造型各異的石佛造像1000多個。
水泉石窟開鑿時間早於洛陽龍門石窟,其外南壁依山而刻的摩崖石碑,記載了水泉石窟的許多歷史,石窟造像刻工簡單硬直,體現了北魏石刻藝術的特點。
偃師,還曾庇佑偉大的詩人,這裡曾是一個偉大詩國的核心,見證了詩歌邂逅,兩顆偉大的心靈,一顆屬於李白,一顆屬於杜甫,還有第三顆偉大的心靈,叫顏真卿,第四顆心靈屬於蔡倫,第五顆心靈屬於玄奘。
今天的伊洛河平原,仍舊懷念這些傑出的人,建造了夏都大道、杜甫大道,打造了文化大道、景觀大道。
近年來,偃師城市的「顏值」和「內涵」發生了質的變化,「古韻新風」成為偃師的新風貌,實現「開門進園、推窗見綠」,還舉辦了國內魏碑書法大賽,「中國書法之鄉」「書香偃師」等文化名片進一步彰顯。
偃師還成功創建了河南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市,緱氏鎮馬屯村被命名為「淘寶村」,榮獲「中國布鞋之都」稱號。
偃師最先進的裝備製造產業,主要是三輪車新能源車產業,這裡的企業正藉助「一帶一路」走出去,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定期舉辦國內三輪車新能源車展覽會暨行業發展高峰論壇。
偃師作為一個沒落的故都小城,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防止被短期變化牽著鼻子走,既要看到「形」有波動,更要看到「勢」仍向好。
偃師發展道路上的困難,主要主導產業效益不高、新興產業規模較小、特色產業特而不優、傳統產業佔比較重,民營企業「星星多、月亮少」,新老城區尚未實現協同發展、「串珠成鏈」,基礎設施存在短板,交通擁堵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區域環境、傳統行業汙染問題還比較突出。
這就是沒落的貴族之地,希望大家多關注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