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祥: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察新進展

2021-02-07 考古河山

2018年3月15日晚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教授應邀在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題做為《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察新進展》的演講。



錢國祥老師首先介紹了漢魏洛陽故城的基本情況。他提到漢魏洛陽故城是公元1-6世紀中國古代著名的古都,其介於中國古代漢、唐兩大盛世之間,是中國古代文化轉型(由漢到唐) 和進一步繁榮發展的重要時期。該都城遺存代表了東漢到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的文明和文化特徵,見證了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衣耕民族的融合,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宗教傳播,是中國古代多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中心地區。漢魏洛陽故城憑藉優越的地理優勢,在經濟條件相對現在不甚發達的古代,成為定都地的絕佳之選。據文獻記載與考古勘察,漢魏洛陽故城累計都城時間長達600年,城址自周代始建,一直沿用到唐初,共使用了約1600年。洛陽周邊的龍門石窟,關林等文化遺產,也都是與漢魏故城相關的。


接著他介紹了對漢魏洛陽故城發掘的幾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對漢晉大城內全面勘查,個別遺址重點發掘,以了解該城的基本布局和內涵。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對該城南郊靈臺、明堂、闢雍和太學等禮制建築遺址和城內高臺基址永寧寺塔基進行發掘。第三階段,20世紀80到90年代,主要是對北魏內城垣,外郭城牆垣、道路和水系,金墉城牆垣等進行勘探發掘。第四階段,進入21世紀以後,主要是對北魏宮城等遺址進行勘查發掘,2007年以後同時配合大遺址保護工作。


這四個階段的考察發掘工作又可歸為五類:對城址形制演變的考察發掘,如1960年漢晉大城勘探,1984到1985年,內城城垣、馬面、建春門發掘等;重要遺址的發掘,如1963年,內城南部北魏一號房址的發掘,1965年宮城北部圓形建築遺址的發掘等;佛教寺院永寧寺的發掘;手工業作坊遺址的發掘,如1988年到1989年,城址東南部東漢窯址區的發掘等;對宮城遺址的考察勘探。  




最後,錢國祥教授簡要介紹了漢魏洛陽故城勘察的重要收穫:1.北魏宮城中心主體正殿太極殿及正前方的三道宮門正門組成的南區中軸線逐漸得到確認;2.北魏宮城牆垣範圍及時代序列逐步清晰,該城是在漢代北宮故址上建造沿用的;3.漢魏洛陽宮單一宮城形製得到確認,而單一宮城居北居中、宮城正殿稱為太極殿、宮城正門稱為闔閭門。宮前出現軸線大街銅駝街的「建中立極」的建築格局也是這一時期的新變化;4.對太極殿為核心宮城形制產生了嶄新的認識;5.認識到太極殿制度對中國及東亞地區古代都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為河南大學考古系2015級本科生任雪傑根據講座內容總結而成。轉載或引用請聯繫授權並註明來源微信公眾號「考古河山」。

合作機構:河南大學公共考古中心、

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河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歡迎研究機構、公益組織和各界人士合作!

聯繫授權及來稿請投linshui1981@126.com

編輯:李葭萌


相關焦點

  • 踏訪漢魏洛陽故城
    文:蘇湲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洛陽東15公裡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是歷代定都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始建於西周時期,更始三年(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於此,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也以此為都,歷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戰亂中化為廢墟。
  • 行走中原丨踏訪漢魏洛陽故城
    考古發掘現場永寧寺塔基遺址出土的泥塑漢魏洛陽城北魏宮城太極殿遺址□蘇湲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洛陽東15公裡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是歷代定都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在漢魏洛陽故城考古發掘工地上,只留下了一座座經過血與火洗禮的殘垣斷壁,其他悉數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中。一代代叱吒風雲的帝王足跡,令人敬畏,驚愕不已。
  • 漢魏洛陽故城朝堂與後宮的「分界線」
    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漢魏洛陽故城的建築布局一直備受關注。近日,洛報融媒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獲悉,2020年該遺址考古成果豐碩,宮城二號殿和連接閶闔門至建春門的大道面貌日漸清晰,為遺址復原展示進一步奠定基礎。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古發掘,持續數十年從未間斷。
  • 錢國祥:漢魏洛陽城的沿革與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
    漢魏洛陽城的自然環境  漢魏洛陽城是中國古代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6世紀的重要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區東約
  • 錢國祥:北魏洛陽內城的空間格局復原研究
    據考察,各段牆垣均是由多個時期夯築或增修的多塊夯土組成,時代分屬周、秦、漢、魏晉和北魏等多個時期,不同地段的城垣夯土始築或增築時代也有很大差別。據研究發現,北魏內城下至少有三個規模不同、時代早晚有異的早期古城疊壓在一起,即始建於內城中部的西周城址,東周中期向北增擴的城址,戰國末~秦代又向南新擴的城址。東漢、曹魏、西晉洛陽都城和北魏都城的內城,均在這個城圈基礎上修建並沿用。
  • 業精於勤,行成於思——錢國祥先生訪談錄
    其中多篇論文和專著獲得獎項,主持發掘的項目也曾獲得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殊榮。現為研究員、洛陽工作站站長、洛陽漢魏城隊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考古學會三國至隋唐考古專委會副主任、古代城市考古專委會副主任。  張效儒:錢老師好!首先感謝您在百忙中接受中國考古網的專訪,我們知道您在田野一線工作了三十餘年,您能談一下您從事考古學研究的大致經過嗎?
  • 漢魏洛陽故城二號殿「身份」之謎將逐步揭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郭歌1月14日,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獲悉,該遺址宮城二號殿和部分宮城道路面貌日漸明朗,為漢魏洛陽故城遺址的復原展示提供更多史實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副研究員劉濤介紹,目前宮城二號殿建築遺址的夯土臺基東半部和臺基外側地面已初現「真容」。考古人員在臺基外側還發現了臺基包磚、白灰牆皮、腳手架坑、溝槽等遺蹟。夯土臺基位於二號殿建築遺址發掘區中部,大致成「凹」形。參考北魏宮城和太極殿的建築軸線推測,整個臺基寬約70米。
  • 都城史上「承上啟下」的漢魏洛陽城——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
    漢魏洛陽城見證了北魏時期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大融合所催生的城市文化,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漢魏洛陽城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匯聚之地,其歷史價值是其他城址無法比擬的。那麼,漢魏洛陽城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起著什麼樣的作用?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
  • 東漢洛陽帝陵的布局與歸屬辨析
    其陵墓多因山為名,如曹魏文帝的首陽陵,即以漢魏洛陽故城東北部的首陽山為名;魏明帝的高平陵,則以故城南面大石山陰又高又平的隆起之地為名;晉文帝崇陽陵和晉武帝峻陽陵,也均選在故城東北部邙山上較為顯赫的山峰為陵墓的背山。第三種是現地面上已沒有封土,原來是否有封土也不清楚,主要是位於漢魏洛陽城內東北角金村附近的東周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王陵。
  •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郭物以《北庭故城考古新進展及展望》為題,從最新考古成果和未來展望兩方面匯報了近年來北庭故城考古的最新成果,確定北庭故城遺址最終呈現的格局為「兩套四重八塊」,內外兩套城牆及護城河可能為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兩個時期建造。
  • 洛陽勘探在考古界嶄露頭角
    當第一次看到洛陽考古隊員用洛陽鏟來縮小勘探範圍時,他們紛紛搖頭懷疑,但通過發掘確認墓葬後,他們無一不驚嘆於洛陽鏟的神奇和洛陽考古人員技術的精湛,對洛陽考古勘探技術大為讚賞,爭先恐後嘗試使用洛陽鏟。 「有位俄羅斯考古學家叫任維娜格拉德多娃,74歲,她趴在地上,細細觀察洛陽鏟帶出來的土,聽我們講解,驚奇地睜大了眼睛。」白明偉說。
  • 洛陽 [luò yáng]
    轄洛陽、河南(漢置,治王城)、偃師、緱氏、平(偃師西北)、平陰(孟津東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東)及鞏、滎陽、新鄭、中牟、開封等22縣。漢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屬司隸。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陽為宜陽,設「新室東都」和「中市」。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
  • 孫春蘭在全國石窟寺保護與考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加強新時代考古...
    原標題:孫春蘭在全國石窟寺保護與考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加強新時代考古工作 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 新華社鄭州11月13日電 全國石窟寺保護與考古工作座談會13日在河南省洛陽市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會議並講話。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唐東都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
    一、歷史文化街區金元故城位於洛陽市老城區,是公元1217年(金朝興定元年)在原隋唐東都裡坊區遺址上興建而成的城池,經金、元、明、清延續至今已800年,城池格局和街巷框架至今未有大的改變,是洛陽四千多年有紀元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一座古城,也是迄今為止洛陽地面上唯一一座古代城池
  •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
    他放棄了臺灣的工作,在洛陽逗留達半年之久,每天流連於各種歷史古蹟間。一度,他扎個帳篷住在周山王陵,甚至獨自在洛陽過春節,只為體會唐詩中關於過年的描述。  「我想尋找內心的故鄉。」這名80後攝影師說,他在洛陽找到了根。腳踩漢魏故城的那一刻,他強烈意識到,自己就是血脈裡流淌著鄉愁的河洛郎。  「河洛郎」,一個承載著沉重歷史和濃濃鄉愁的稱呼。
  • 新疆北庭考古最新進展:故城遺址為兩套四重八塊格局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民族與宗教研究室副主任、新疆北庭考古隊領隊郭物研究員透露,北庭故城考古最新發掘研究顯示,該遺址最終呈現的格局是兩套四重八塊,內外兩套城牆及護城河可能是唐代早晚兩個時期建造。
  • 地名歷史最早的偃師,從七朝古都返璞歸真,現為洛陽唯一縣級市
    偃師,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嶽,北臨黃河,著名的白馬寺就在洛陽和偃師的中間。偃師是洛陽管理的縣級市,中原經濟區鄭洛城市工業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河南省首批10個小康達標縣(市),全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偃師處於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帶,是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