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晚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教授應邀在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題做為《漢魏洛陽故城的考察新進展》的演講。
錢國祥老師首先介紹了漢魏洛陽故城的基本情況。他提到漢魏洛陽故城是公元1-6世紀中國古代著名的古都,其介於中國古代漢、唐兩大盛世之間,是中國古代文化轉型(由漢到唐) 和進一步繁榮發展的重要時期。該都城遺存代表了東漢到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的文明和文化特徵,見證了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衣耕民族的融合,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宗教傳播,是中國古代多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中心地區。漢魏洛陽故城憑藉優越的地理優勢,在經濟條件相對現在不甚發達的古代,成為定都地的絕佳之選。據文獻記載與考古勘察,漢魏洛陽故城累計都城時間長達600年,城址自周代始建,一直沿用到唐初,共使用了約1600年。洛陽周邊的龍門石窟,關林等文化遺產,也都是與漢魏故城相關的。
接著他介紹了對漢魏洛陽故城發掘的幾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對漢晉大城內全面勘查,個別遺址重點發掘,以了解該城的基本布局和內涵。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對該城南郊靈臺、明堂、闢雍和太學等禮制建築遺址和城內高臺基址永寧寺塔基進行發掘。第三階段,20世紀80到90年代,主要是對北魏內城垣,外郭城牆垣、道路和水系,金墉城牆垣等進行勘探發掘。第四階段,進入21世紀以後,主要是對北魏宮城等遺址進行勘查發掘,2007年以後同時配合大遺址保護工作。
這四個階段的考察發掘工作又可歸為五類:對城址形制演變的考察發掘,如1960年漢晉大城勘探,1984到1985年,內城城垣、馬面、建春門發掘等;重要遺址的發掘,如1963年,內城南部北魏一號房址的發掘,1965年宮城北部圓形建築遺址的發掘等;佛教寺院永寧寺的發掘;手工業作坊遺址的發掘,如1988年到1989年,城址東南部東漢窯址區的發掘等;對宮城遺址的考察勘探。
最後,錢國祥教授簡要介紹了漢魏洛陽故城勘察的重要收穫:1.北魏宮城中心主體正殿太極殿及正前方的三道宮門正門組成的南區中軸線逐漸得到確認;2.北魏宮城牆垣範圍及時代序列逐步清晰,該城是在漢代北宮故址上建造沿用的;3.漢魏洛陽宮單一宮城形製得到確認,而單一宮城居北居中、宮城正殿稱為太極殿、宮城正門稱為闔閭門。宮前出現軸線大街銅駝街的「建中立極」的建築格局也是這一時期的新變化;4.對太極殿為核心宮城形制產生了嶄新的認識;5.認識到太極殿制度對中國及東亞地區古代都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為河南大學考古系2015級本科生任雪傑根據講座內容總結而成。轉載或引用請聯繫授權並註明來源微信公眾號「考古河山」。
合作機構:河南大學公共考古中心、
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河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歡迎研究機構、公益組織和各界人士合作!
聯繫授權及來稿請投linshui1981@126.com
編輯:李葭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