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每逢佳節胖三斤」,可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很多人在家都隔離了10天20天甚至兩個月,睜眼吃、閉眼睡,倒頭就是沙發和零食的生活成了不少人的常態。
如此一來,長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於是很多自覺的小夥伴們不僅已經在考慮少吃幾頓,更是付出了行動——立馬鍛鍊走起,加大訓練強度,以求達到減肥的目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到這樣的新聞:
1.一名26歲女性,夜跑3小時後發現尿液變了顏色,後被診斷為急性腎功能衰竭、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症。
2.長沙男子在半個小時內做了近700個伏地挺身,他因雙臂肌肉酸痛、小便呈醬油樣,被送入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科搶救。醫生檢查後確診男子患上的是橫紋肌溶解症候群,並因此導致急性腎損傷。
3.《美國腎病雜誌》曾經發表過一篇來自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該項研究發現馬拉松跑引起的身體應激會導致短期腎臟損傷,其潛在原因可能是持續上升的核心體溫、脫水或減少血流量等因素有關。這種力竭性運動對健康的影響還是應引起重視。
上述幾則新聞裡,出現了幾個關鍵名詞——「急性腎損傷」「力竭性運動」「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症」
力竭性運動
「力竭」的意思是你不斷重複你的鍛鍊組直到無法再做一次鍛鍊為止。某些非常專業的運動員——特別是健美運動員採取這種方式來鍛鍊到極限。力竭主張的是——除非雙手已經疲憊到無法握緊槓鈴,否則鍛鍊就不能算結束。換句話說,對於長期不運動的人來說,力竭性運動就叫過量運動。比如,很少跑步的人突然去參加馬拉松。
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症
由於前面的「力竭性運動」也就是運動過量,肌肉缺血再灌注損傷及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會引起肌細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肌細胞缺血缺氧、組織間隙局部水腫,最終導致橫紋肌發生溶解、壞死,進而表現為肌肉酸痛腫脹。
臨床表現:
運動性橫紋肌溶解症患者典型症狀為肌肉無力、肌肉疼痛、茶色尿三聯症。其臨床表現包括局部表現及全身表現。
局部表現為受累肌群的疼痛、腫脹、壓痛、無力。
全身表現包括周身不適、乏力、發熱、心動過速、噁心等,但有些患者早期症狀並不典型。
併發症:
橫紋肌溶解症的併發症包括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低血容量、腎功能衰竭、DIC及急性肌肉萎縮。大約有30%的橫紋肌溶解症病人會出現急性腎衰竭、高鉀血症,DIC會引起心臟驟停,從而危及生命。
急性腎損傷
平時運動量較少,突然增加運動量,或體育基礎不太好,因為一次高強度運動會有可能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候群,進而引發腎小管堵塞,造成急性腎損傷。原因考慮和以下因素有關:
1.管型堵塞腎小管:原尿中的肌紅蛋白,會形成管型,堵塞腎小管,造成急性腎損傷;
2.直接毒性:肌紅蛋白本身對腎小管也是有毒性的。
3.缺血損傷:肌細胞溶解時會有大量血管內液體外滲,導致有效血容量減少,並激活交感神經及 RAS 系統,使得腎血管收縮,腎臟缺血;而且,如果是上述的劇烈運動會伴隨大量的出汗,這樣就會出現血容量不足,也是腎臟缺血的原因之一。
運動要適量
這麼恐怖?難道以後就不能鍛鍊了?當然可以,適當的鍛鍊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事實上,對於經常運動的朋友來說,橫紋肌溶解這類問題基本不會遇到,可能因為這類病人相對年輕和健康,即使發生急性腎衰竭,腎功能幾乎能夠完全恢復。
而平時鍛鍊少的人,就要注意了。運動要循序漸進,特別是平時缺乏運動和體質質弱的人,就像新聞中那兩位患者,尤其是在第一次參加鍛鍊時一定要控制運動量,訓練的持續時間、強度等要逐步增加,否則就會將「健身」變成傷身!
如果你在大量運動後出現肌肉酸痛、乏力、尿液顏色變深,或者出現大量出汗、頭痛、噁心、嘔吐、發熱等全身症狀,就要提高警惕並及時就醫。雖然這種疾病越來越多見,但大家也不用太恐慌。大多數運動後橫紋肌溶解和急性腎衰竭患者,若能及早發現、正確治療,腎功能可恢復正常。
不過最後還是要提醒愛好運動的人士:切記運動不要太過劇烈,運動後應及時補充水分,不要讓身體處於缺水狀態,以減少橫紋肌溶解症候群所造成的急性腎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