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支中國政府醫療隊隊員在救治傷員。
記者 陳維燈 攝
尼泊爾當地時間5月9日,清晨7時,第一支中國政府醫療隊完成了在尼泊爾的醫療救援工作,啟程回國。
在尼泊爾人民依依不捨的告別中,第一支中國政府醫療隊將在尼泊爾杜立克的醫療救援工作轉交給了第二支中國政府醫療隊,同時也將一座上下「三層樓」的帳篷醫院轉交給了第二支中國政府醫療隊。
從4月27日到達杜立克開始,第一支中國政府醫療隊逐步將杜立克當地一座開放式露營公園改造成了一個臨時帳篷醫院。
帳篷醫院依山勢而建,近20個醫用帳篷分布在上下三個平臺上,無論是剛剛離去的第一支中國政府醫療隊的隊員還是剛剛到達的第二支中國政府醫療隊的隊員,都已經習慣性地將三個平臺從下到上稱之為:一樓、二樓、三樓。
「一樓」門診部
看10個病人比平時看100個都累
「一樓」的中央,是一棵歷經幾百年風雨的古樹。五月間,古樹上黃褐色的葉子稀稀疏疏,和周圍青翠的松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古樹的葉片,不時飄落,落在樹下醫療隊的5個灰色帳篷上。其中一個帳篷只有屋頂和六根灰白色的支架,和其餘有屋頂、有門窗、有牆布,作為藥房的4個帳篷有著明顯的區別。這兒,是醫療隊的門診部。門診部極為簡陋,只有兩張桌子、4把椅子和一些簡單的檢查設備。
別看門診部簡陋異常,卻是整個帳篷醫院最為熱鬧的地方。
「接診的不僅僅是地震中的輕傷員,當地人民有個頭疼腦熱的都到這兒來看看,拿些藥品。」醫療隊中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李靜醫師介紹,從上午8時30份開始接診,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就有近20名患者到門診部就診。
「門診病人的症狀都較輕微,但我們也發現了一些需要進一步檢查的病人。」李靜介紹,一名36歲的男子因右腿疼痛前來就診。檢查後發現,該男子的右腿比左腿有明顯的腫脹,並有局部紅腫,有可能是蜂窩肢炎。隨後,門診部醫生為其進行了血常規檢查和體檢,建議服用消炎藥並進行進一步檢查。
除了為患者進行檢查和針對性治療外,身為精神科副主任醫師的李靜還抽空對當地的6名志願者進行了震後心理輔導。
「在這裡,看10個病人比平時看100個病人都累。」一上午的門診坐診結束,李靜表示最累的是溝通。由於當地人不懂英語,而醫生也聽不懂尼泊爾語,翻譯人員也有限,很多時候都是靠手勢比劃,再加上檢查設備有限,為避免出現錯診或誤診,醫生需要從事的工作量增加了很多。
「二樓」手術室
簡易設備解決大問題
從五星紅旗一側的石梯上去,穿過一扇由當地士兵把手的鐵門,就來到了帳篷醫院的「二樓」。這裡分布著兩排共7頂醫用帳篷,其中4頂為臨時庫房,另外3頂帳篷是手術室。
掀開手術室的門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張用作手術臺的簡易行軍床,在行軍床一側,藥品箱壘成了操作臺,各類手術器械和藥品整齊地擺放著。
手術室雖然簡易,解決的卻是大問題。
由於帳篷醫院大多的骨折病人都伴有皮膚創傷發炎的情況,加上杜立克當地天氣溼熱,不僅皮膚破損的病人要經常換藥,用於固定骨折部位的石膏也要經常更換,以避免引起皮膚潰爛。因此,手術室的醫生和護士需要進行大量的骨頭矯正、皮膚傷口處理的工作。
5月9日上午,是第二支中國政府醫療隊醫療組的醫生和護士第一次在帳篷醫院手術室為患者進行手術。從9時開始,手術室外就排起了長龍。
第一個接受手術的是一名在地震中左腳跟骨骨折的男子。第一支中國政府醫療隊的醫生們已經為其進行了骨頭矯正手術,但由於他在手術後經常四處走動,引起手術部位發炎,需要將縫合部位拆線消炎,然後再重新縫合。
負責手術的陳智醫師來自重慶市中醫院,是中醫骨科主治醫師。他讓患者在行軍床上平躺,隨後用剪刀將傷口處的紗布剪開,再用醫用碘伏為傷口消毒……
忙完第一個病人,陳智的額頭上已經出現一層細密的汗珠,但容不得他有片刻的休息,第二個病人已經掀開門帘走了進來。
這同樣是一名骨折並伴有皮膚外傷感染的病人。這名病人沒有進行外切開矯正手術,因此處理起來相對簡單,但也足夠陳智忙活一陣……
「骨折並伴有皮膚感染的病人,雖然處理起來難度不是非常大,但如果處理不好,容易引發骨髓炎,這就是大問題了……」醫療隊中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主管護師肖爽介紹,別看手術室的設備較為簡易,但卻能就地解決一些骨折病人的大問題。
經過3位骨科醫師的接力,到17時左右,醫療隊為近20名病人進行了骨折固定、石膏更換、化膿傷口處理等手術。
「三樓」住院部
30多個病人臨時的家
走出手術室,沿著一條土路向上,就來到了帳篷醫院的「三樓」。這也是「三層樓」中面積最大的地方,帳篷醫院住院部的9頂帳篷就分布在「三樓」的一條石板路兩側。
這裡,也是30多名住院病人臨時的家。
「雖然各自都有不同的傷病,但他們在這裡就像在自己家一樣,也經常串門,聚在一起聊天。」為醫療隊擔任尼泊爾語翻譯的英雄曾在石家莊留學一年,說著一口帶有濃重河北口音的普通話,在醫療隊醫療救治組住院病區組長林曦帶隊查房時,為醫生和病人提供著必要的溝通幫助。
從第一支中國政府醫療隊到第二支中國政府醫療隊,帳篷醫院都為病人提供著必要的醫療救治和細緻的關懷幫助。但對於醫療隊的醫生和護士來說,病人們時常「串門」的習慣,也給醫療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他們從來不固定床位,串到哪有空床,累了就在哪躺下休息,我們要用比較長的時間去熟悉每一個病人,否則根本對不上號。」雖然無奈,但林曦和醫療隊其他隊員一樣,都十分尊重病人的生活習慣,並不要求每個人都呆在固定的床位上,而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和記憶,區分每一名病人不同的特徵及其對應的病情。
在5月9日上午第一次查房時,醫生們發現,由於天氣溼熱,以及病人經常走動,帳篷醫院住院部的病人需要加大檢查和換藥的頻次。同時,部分病人的病情需要再進一步的檢查,以便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比如有些此前認為骨折的病人,實際病情可能更為嚴重。僅憑帳篷醫院的條件或許無法解決,需要送到杜立克當地醫院進一步治療。」林曦介紹,醫療隊要為每一位病人負責,儘自己最大可能讓病人恢復健康,這是全體醫療隊員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