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與「荒野精神」——兼談國家文化公園與國家精神的構建

2020-12-15 騰訊網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在北京召開,為深入貫徹中央關於發掘好、利用好豐富文物和文化資源,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指示精神,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國家文化公園」概念正式提出。

提到「國家公園」,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大洋彼岸諸如「黃石國家公園」等名勝,並自然地認為其設立的目的在於保存美國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奇觀異景,並以此為依託發展美國的第三產業。

的確,國家公園制度為美國首創,確實起到了保護原始生態、刺激旅遊業的作用。但回溯國家公園制度的誕生歷程,我們不難發現,該制度在其誕生之初,就承載了另一項重要的使命:塑造新大陸的身份認同。荒野裡的進取精神是美國建國初期人民的廣泛認同,不受拘束的土地象徵著對自由和獨立的追求,也是美國歷史與文化的核心。

荒野觀念的轉變

當第一批歐洲殖民者踏上北美大陸之時,除了移植歐洲傳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們還攜帶了一大堆關於荒野的成見。這些舊世界的文化遺產不僅決定了最初的反應,而且在美國文化中留下了持久的印記。以當時發展程度較高的歐洲文明視角來看,新大陸是一片「未開化的處女地」,是文明的沙漠。

對於初到北美大陸的那些白人移民來說,荒野對他們的生存構成了難以抵禦的威脅,荒野作為文明的對立面,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被徵服的對象。於是,從殖民地時代到美國立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舊大陸移民的使命便是對荒野進行徵服與開發,使之變為象徵著文明的農田、果園、工廠和城市。「拓荒精神」也是美國早期文化中的重要構成因素。

「倉廩實而知禮節」,隨著文明的邁進和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美國人對於荒野的態度逐漸發生改變。與歐洲相比,新大陸單薄的歷史文化和微不足道的文學藝術成就明顯是短板。唯一能讓北美人民感到驕傲和自豪的,只能是廣袤的土地和蘊含著無數可能性的荒野自然。浪漫主義表達了前所未有的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尊重,不僅解構了傳統觀念中荒野作為「惡的象徵」的形象,而且還賦予其美學和精神上的重要價值,使其成為文學、藝術、思想的源泉。在美國文學史中,19、20世紀的「荒野文學」具有重要地位,這也反應了美國人對於「荒野」認知的轉變。壯美的荒野景觀逐漸被塑造成美國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的重要來源。

19世紀中葉,梭羅來到渺無人煙的瓦爾登湖判獨居兩年,他親近自然、謳歌自然,寫成了叩問本心的《瓦爾登湖》。20世紀初的傑克·倫敦更是「荒野文學」的代表人物,《野性的呼喚》、《白牙》、《熱愛生命》等作品無一不以嚴酷的荒野為背景,闡述對生命、生存的意義追求原始形態與精神自由。

這些文學作品折射出荒野在美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也構成了美國國家精神和民族認同的重要來源,這就為後來國家公園制度的產生奠定了精神理據。

國家公園的濫觴

文學作品反映的是人民大眾審美情趣的變化,城市化的進程也促使了「回歸自然」需求的誕生,新興國家更需要一種能夠凝聚國家認同的共同價值,這些要素催生了國家公園制度的誕生。

1832年一位邊疆風景畫家在西部旅行中發現荒野正在遭受文明的侵蝕,他認為這些原始的荒野「值得保存和保護起來」,萌生了建立「包含原住民與野生動物,能夠展現其原始自然之美的國家公園設想。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明確提出建立國家公園的表述。

1872年,格蘭特總統籤署法案,將懷俄明州西北部超過200萬英畝的地區闢為黃石國家公園,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大多數美國人只是驚嘆於黃石的間歇泉、溫泉、峽谷和野生動物等景色奇觀。黃石公園建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聯邦政府並未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亦未出臺有效的管理政策,從而導致國家公園管理各行其是,管理模式頗為混亂。只有少數人敏銳地意識到,建立國家公園最重要的目的和結果就是:保留荒野。

荒野探險者約翰·謬爾便是這少數人之一,也是當之無愧的「國家公園之父」。1890年,他的「優勝美地法案」在美國國會兩院獲得通過,優勝美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有意識地用於保護荒野的保留區」。但當時的優勝美地公園歸內華達州政府管轄。繆爾深知聯邦政府在荒野保護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繆爾在陪同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前往優勝美地的在途中表示國家公園的保存需要聯邦政府的力量。終於在1906年,公園劃歸聯邦政府管轄,優勝美地成為第二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公園。後來,在繆爾等人的努力和影響下,美國國家公園名錄不斷增設,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正規和成熟。

國家公園制度的創立和發展,對遺產保護起到了巨大作用。首先,在探索遺產保護方面的立法精神、保護模式、制度安排等具有開創性意義;其次,國家公園成為了荒野的保留地與美國人欣賞風光的旅遊目的地,同時也激發了美國的民族自豪感與國家認同;再次,國家公園運動推動了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的建立,為美國自然、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奠定了基礎;最後,這一模式對世界國家公園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示範作用。

事實表明,諸如黃石、優勝美地、冰川、落基山等美國早期國家公園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美國社會精英眼中,國家公園所保存的荒野景觀是能夠媲美甚至超越歐洲古老文化、彰顯美國獨特性的國家驕傲。進入新世紀,美國國務院充分肯定了國家公園對於美國精神和文化的積極作用。「除了保存地質、生物多樣性所具有的科學價值外,國家公園對美國人來說還具有深刻的精神和文化意義……塑造了美國的身份認同,在國家公園中保存的廣闊風景和不受拘束的土地象徵著對自由和獨立的追求,這是美國歷史與文化的核心」。

國家文化公園與國家精神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旨在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格局。而去年發布的《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似乎更注重借鑑優秀經驗,為我國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添磚加瓦,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實現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科學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

不論是長城、大運河,還是長徵,既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又積澱了豐富的故事。長城抗戰的壯烈輝煌、大運河畔的萬種風情、長徵路上的堅韌不拔,在歲月的衝刷下,已經變成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成為我們民族堅定自信、文化延續、血脈傳承,在奮鬥中不斷前進的最好教科書。

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具有豐富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除了物質形態的保護利用,還應表現為震撼人心的精神形態。以長城為例,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曾指出,「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與大禹治水等」,毛澤東同志的《清平樂·六盤山》中「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的名句,更是賦予了長城文化嶄新的內涵。大運河、長徵也是如此。正所謂「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文化需要悅目,更應悅心。國家級的文化公園建設,應該高度關注並發掘長城、大運河和長徵的精神內涵,努力呈現出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文化特色。

因此,我們除了站在文遺保護和文化傳承角度認識國家文化公園這一創新制度外,還應站在「國家精神構建」的高度去理解、闡發其內在能量。這既是美國國家公園創立發展的歷史啟示,更契合了當下文化建設的現實需求。

【參考文獻】

高科:《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美國國家公園運動興起的歷史考察》,《歷史教學問題》,2019年10月

高科:《荒野觀念的轉變與美國國家公園的起源》,《美國研究》,2019年6月

葉海濤:《論國家公園的荒野精神理據》,《江海學刊》,2017年11月

曾穎孜:《美國荒野保護對我國生態用地規劃管理的啟示》 ,《活力城鄉,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9年11月

胡一峰:《充分發掘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內涵》,《中國藝術報》,2019年12月9日

《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就答記者問》,新華社,2019年12月5日。

供稿:王 俊

審核:施 劍

相關焦點

  • 國家文化公園:美好生活的漸進線
    國家文化公園以保護傳承和弘揚具有國家或國際意義的文化資源、文化精神或價值為主要目的,以延續歷史文化文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愛國教育精神、推動文化旅遊休閒體驗、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互鑑等為主要功能,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動態空間。
  • 一文讀懂:什麼是國家文化公園?
    如今,我國有10個國家公園(試點),分別是: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神農架國家公園、普達措國家公園、錢江源國家公園、南山國家公園。這些國家公園的設立,目的是保護自然生態和動植物多樣性,並不具備太多文化上的意義。
  • 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召開
    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發展特別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精神,專項部署推進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蔣建國強調,要提高思想認識、增強行動自覺,堅持國家站位、突出國家標準,彰顯文化內涵、弘揚文化精神,創新公園模式、滿足人民需求,強化組織領導,發揮制度優勢,加快推進各項工作。
  • 河北紮實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啟動和推進,河北段長城的保護修繕、文化挖掘、活化傳承等工作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規劃引領,項目支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高標準推進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河北堅持科學編制規劃,突出優勢特色,深入挖掘長城文化價值、景觀價值和精神內涵,統籌推進項目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探索出一些好做法好經驗,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走在了前列。以「大格局、大視野、大境界」抓好規劃設計。
  •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成立
    12月10日,浙江在杭州召開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會議,來自全省不同研究領域的35位專家被授予聘書。會議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部署要求,研究推進浙江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會議指出,成立專家諮詢委員會是浙江大運河文化智庫建設的新探索,將有力助推浙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探索長城文化保護新模式
    來自長城沿線14省市區參事室、文史館的負責人和文史館員、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如何助力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推進,促進長城文物文化資源科學保護、合理利用進行深入探討,建言獻策。把長城文化資源轉化為有形的、可體驗的文化項目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
  • 我國紮實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新華社石家莊12月11日電(記者餘俊傑、高博)記者11日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為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形成示範、帶動作用,文化和旅遊部會同河北省已初步形成45個項目、預計總投資額287.4億元的省級項目庫。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11日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召開。
  • 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在貴州遵義召開
    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發展特別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精神,專項部署推進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蔣建國強調,要提高思想認識、增強行動自覺,堅持國家站位、突出國家標準,彰顯文化內涵、弘揚文化精神,創新公園模式、滿足人民需求,強化組織領導,發揮制度優勢,加快推進各項工作。
  • 王勇超代表:建議支持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王勇超代表:建議支持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 2018-03-12 19:47
  • 一篇文章告訴你,什麼是長徵國家文化公園?
    01 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制度保障國家文化公園作為一種公共文化載體,既是國家的象徵,也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內涵。建設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遺產,可以增強人們對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的認同感。
  • 齊崇峰一行實地調研貴州國家文化公園
    為響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2035年遠景目標、明確提出文化強國的號召,繼在北京圓明園開講紅色文化大講堂之後,齊崇峰日前又率隊遠赴貴州調研國家文化公園推進工作,為弘揚長徵精神和傳承紅色文化貢獻綿薄之力。
  • 濱海新區有國家海洋公園啦
    天津北方網訊:2020年12月24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通知,同意原天津大神堂牡蠣礁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範圍調整並更名為天津濱海國家海洋公園。記者1月4日從濱海新區海洋局了解到,保護範圍除原大神堂牡蠣礁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外,還包括遺鷗公園附近八卦灘海域。
  • 長徵國家文化公園!遵義怎麼建?
    貴州作為長徵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要在2021年底完成基本建設任務。對於遵義來說,這不僅是重大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更是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推動紅色文化旅遊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
  • 國家公園環球行|徜徉韓國國家公園
    韓國溫帶森林在秋日裡盡情展示熱情豔麗的色彩韓國國家公園被認為是「代表韓國自然生態系統和文化景觀的地區」,凡到過韓國國家公園的人們,
  • 國家公園丨大美祁連山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丨大美祁連山國家公園 2020-12-11 1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秦巴山脈構建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中部集群
    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秦巴山脈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統籌協調秦巴山脈保護與發展整體戰略,將秦巴山脈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國家安全的生態基石。要想實現上述建設目標,宜採取以下6項戰略途徑,即優先生態保護、保障精準脫貧、搭建生態廊道、引進旗艦物種、融合自然文化和創新跨省治理。其中,「優先生態保護」是國家戰略對秦巴山脈的總體定位。
  • 舉全省之力儘快建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
    舉全省之力儘快建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省政協提案建議將嘉峪關建成長城保護研究重要基地在2020年1月召開的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張靜昌、韓淑華、景光耀3位省政協委員聯名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支持建設長城(嘉峪關)國家文化公園的提案》。
  • 三江源,為何是中國國家公園的C位?|大美國家公園
    然而論及中國的國家公園,這片擁有1.18萬個自然保護地的土地上,一直還沒有一座深植國人心中、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公園。2016年,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正式啟動,人們心中對中國國家公園的好奇與期待被徹底激起。
  • 尋找中國國家公園
    甚至於國家公園的概念也還很模糊。蘇楊說,國家公園不等於價值較高的自然保護地。僅從數量而言,存在這樣一個關係:文化與自然遺產地>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他介紹說,在籌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前,「我們曾與美國的相關部門交流,可以說,整體規劃和體系都向他們借鑑了經驗」。在他看來,美國文明具有荒野文明的特性,其國家公園多在地廣人稀區域。而中國是農耕文明,包括九寨溝、張家界、泰山等,幾乎所有的風景名勝區內都有大量居民和大面積生活區,展示著獨特的人文脈絡。這是中國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公園的現實差別。
  • 臨洮要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
    2012年5月21日,國家文物局在《關於甘肅省長城認定的批覆》(文物保函〔2012〕941號)中正式確認戰國秦長城「西迄臨洮」。戰國秦長城自秦昭襄王始築迄今已逾2290年歷史,是秦「萬裡長城」之奠基。臨洮望兒咀長城為「戰國秦長城之源」,是長城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長城精神的關鍵標識地,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在中國長城文化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